《公園裏》 劇情錯綜 人物複雜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5-25 文/楊慧儀 ]
剛為演藝學院戲劇班翻譯了德國劇作家 Botho Strauss 的作品 Das Park , 劇名中譯《公園裏》,導演是這一兩年才到香港出任導演系主任的英國導演Cer i Sherlock。演藝學院作為本港唯一非由大學撥款委員會而由民政局直接撥款支持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學院,在行政和運作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而且正是這個原因,得以為學生更有效地提供藝術訓練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為社會培訓更適合的藝術人才;而不須像其他七所大學和教育學院一樣,處處受到教統局官僚制度的限制,追逐於朝令夕改的所謂教學監察策略之後,甚至造成大學之間為了爭資源而進行的惡性競爭。
故事出自《仲夏夜之夢》
演藝學院置身於如此這般之外,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僱用教職人員的彈性比較高,起碼不用顧慮大學前幾年經過的「博士化」,能夠僱用具藝術水準而不是學歷高、有實踐經驗而不是出版豐富的老師。過去幾年聘用了多位得到藝術界和社會人士尊重的老師,包括負責通識教學的張秉權博士和戲劇學院的導演鄧樹榮、演員梵谷(吳偉錫),業界普遍認同學院畢業生的質素有了明顯進步。可惜,不是所有好老師都能留得住的,鄧樹榮在演藝學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下一個學年要離開了,因此,現任導演系主任CeriSherlock 為學院導演的第一個演出,大家都密切地期待着。
Das Park 是Botho Strauss 為Peter Stein 寫的劇本,香港觀眾看過Stein 的作品,就是前幾年在文化中心劇場演出的莎劇《哈姆雷特》,很多觀眾肯定還記得那演出,演員的空間和情緒關係完全來自劇本每一句話的戲劇潛力,於是文字、情感和空間渾然一體,就是在這樣的導演手上,莎士比亞劇本完整而複雜多層次的結構才得以在舞台上呈現。有一個小插曲:我看這演出那天,碰到北京劇評家林克歡老師,演出之後,他很激動,大讚Stein 不愧為大師,還不斷地說:「這老人家真棒,這老人家真棒。」一個老人家說另一個老人家真棒;我愛極了那個場面!
說了Stein 這麼多,目的是說明他對劇本的要求很高。《公園裏》是個多層次的文本,基礎是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仙子之王Oberon 和皇后Titania 到了現代城市,看不起人類的慾望蒼白無力,藏身公園裏,向人類現身,要啟發他們的激情,但一點都不成功;Titania 受不了寂寞,到處引誘公園裏的男人。文本在這基礎上建構另一層:Oberon 找來雕刻家Cyprian 創作小型神仙像,作弄Titania,事情失去控制,Titania愛上神牛,為了滿足慾望,讓Cyprian 為她造一個母牛身體,最後弄得身體受傷,狀甚可悲。
劇本需學生深度探索
文本第三層次是向Cyprian 買神像的客戶,兩對年輕戀人是《仲夏夜之夢》兩對戀人的現代版,莎士比亞筆下的兩對戀人本來已不那麼天真專一,《公園裏》這兩對男女把莎士比亞本來暗藏在幽默裏那愛情的不高尚表露無遺。在這之上的一層就是另外兩個走過公園的中產男性道貌岸然,然而內心壓抑的情慾不時爆發,以半(情緒)暴力的方式呈現。還有最上一層:一群流連公園的年輕人,享不到家庭溫暖心靈空虛的一代,掌握不了自己的慾望,也不懂得表達感情。這幾個層次的故事人物各自根據自己的故事線發展,又互在戲劇情境裏相交;例如兩對情侶就是向Cy prian 買了神像而關係大亂,才引出各人剝削愛情的行動;又例如流連公園的年輕人看見Titania 的古怪行為和裝束,決定襲擊她,Titania 反擊,除了一個女孩,其他人都跑光了,她情急之下對她說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公園裏》是個規模龐大的劇本,這龐大不在於舞台製作,而在於劇情線絡的錯綜和人物內心的複雜。戲劇學院這次選擇這劇本,給了學生很大的挑戰,從教學和訓練的策略來看,這是十分需要的。我總是想不通很多香港劇團到底是看不起自己還是看不起觀眾,演的戲碼老是方便兼容易吃的;就是經典劇本,也往往選擇採取最簡單通俗的詮釋,參與的人員不僅沒機會對劇本和角色作深度探索,我知道甚至有演員有此意圖,竟受導演白眼,認為他花時間、缺效率。這次看演藝學院的同學在排練室和舞台上作這樣的努力,叫人覺得很鼓舞。
導演導成怎樣呢?不好意思照面直問CeriSherlock 的背景,網上查看他是wikipedia 有載的人物,來港之前在英國廣播公司威爾斯區擔任要職,除了跟Peter Stein 工作過外,也是歌劇及電影導演。這次演出,導演上最突出的是每個場景開始時的場面設計非常好看,意象突出,而這正可看出歌劇和電影導演的影子,意象放好,場面開定,音樂和鏡頭自然成就其餘。
楊慧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