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日報 2012-01-12 林清風 原文連結 ]
莊梅岩編者話
一個編劇,在香港討一份差事,寫成三部曲,還要頻頻重演,談何容易?本地編劇紅人莊梅岩,接受《香港藝術節》邀約,早已交出了《法吻》、《聖荷西謀殺案》兩齣廣獲迴響的舞台劇,今屆再接再厲創作《野豬》,由甄詠蓓執導、黃子華主演,卡士強勁,譜成一曲三重奏,編者話不斷。
訪問前,筆者剛巧看了第三度重演的《法吻》,兩位主角是為人熟悉的電視藝員梁小冰和張錦程,落幕後餘音裊裊,讓筆者震撼不已。所以,跟莊梅岩傾談,第一時間不談新劇,而是分享自己的觀劇感受。「對,這齣作品就是不會讓人看得安樂。」她說時揮揮手,似乎筆者的意見,又一次帶來了成功印證。「這劇的原意,就是叫人反思信仰。」
《法吻》談及宗教、末日審判,只集中於兩位主角的對話,但藉他們的演技、表情、對白,已經張力無窮,把一宗發生已久的「法吻」案件,抽絲剝繭,同時讓觀眾勾出心中的鬼神,而結尾一段叫人毛骨悚然的音樂,是畫龍點睛。有宗教團體提出負面意見嗎?她搖搖頭,說:「甚至有評論指教團應該包場,予教徒欣賞。」
三部曲愈寫愈深
二○○五年創作的《法吻》,六年來重演三次,至於由劉雅麗、鄧偉傑、彭秀慧組成鐵三角陣容的《聖荷西謀殺案》,於二○○九年、二○一○年兩度登臨《香港藝術節》的舞台,加上即將上演的《野豬》,湊成「藝術節三部曲」,單單是莊梅岩為《香港藝術節》創作的劇本,已經煮成一頓本地戲劇愛好者的豐盛饗宴,對一個僅於二千年後才活躍舞台劇界的年輕編劇來說,實是難得。
雖然如此,看過《法吻》和《聖荷西謀殺案》的觀眾,大概抱有一個疑問:這套到底是本土劇,抑或翻譯劇?《法吻》原本的故事設定,發生在外國人的家中,宴會中賓客穿華麗禮服;《聖荷西謀殺案》的主人公,是一對居於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香港移民夫妻,感覺西化,甚至予人看翻譯劇的感覺。對於劇作,她笑言自己也覺得有翻譯劇的味道,但已盡可能寫得本土化了。「也有不少觀眾覺得,我近期作品的思辯方式、切入點,都帶有西方戲劇味道。」她覺得自己的早期作品,就較接近中國戲劇、戲曲的格局。「但《法吻》、《聖荷西謀殺案》,我只能說出一個梗概,以《法吻》為例,你說是探討愛情、信仰,統統也可以。」
原來出現如此創作轉向,背後有個故事。某次莊梅岩寫了劇作後,惹來演員不悅,及後她便思索演員最想演怎麼的戲,經過一番研究探求,她有了答案。「便是內容具深度、角色心理層次複雜、具張力的戲,也就是你們覺得接近西方戲劇模式的作品。」要角色複雜,對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的她來說,不是難事,及後便邊走邊試,亦多番翻譯外國劇本,後來的作品漸漸為她帶來了口碑和獎項,表現突出的《法吻》和《聖荷西謀殺案》,除了再次令她贏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作品本身亦屢次得到重演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寫劇本就是純粹遷就演員,有些位你要笑,有些位你要哭,可能沒甚麼時間讓演員準備,但這是一個Form。」
期盼創作輕鬆喜劇
作為一個創作人,終日思前想後、情緒起伏,是免不了的,這跟她有個相夫教子的幸福小家庭完全無關,難怪《法吻》、《聖荷西謀殺案》探討哲學思辯、宗教信仰、愛情關係、人性醜惡,新作《野豬》同樣沉重,她坦言甚至比《法吻》更難消化。這劇有五個角色,還有一個隱藏「人物」,其指涉意涵極多。「這是一個寓言,前瞻性的、形而上的,不講寫實、情懷。」故事述一個作家被審查後,在城市中失蹤,讓人感到充滿政治意味,她舉舉手,說:「我們沒有政治立場。」三部曲主題愈寫愈深,全因《香港藝術節》給予自由度,讓她放手嘗試。
談到翻譯劇,她不諱言是用以「幫補家計」,因為自己並非快槍手,原創劇本幾乎只是一年磨一劍。「如果只靠編劇維生,肯定乞食!」話雖如此,她對翻譯外國戲劇仍然揀擇,大多選取「對自己有益」的劇本。「好像《胖侶》,這是一套幽默作品,我本身不Funny,一落筆就很重,很欣賞懂得寫喜劇的人,我翻譯該劇,就能從中取經。」她也解放起來,翻譯出如「豬扒」、「甲組腳」等尖酸刻薄的本土化毒舌話語。「它讓我發掘這方面的創作潛能。」她言辭肯定地說:「他朝有天,我定會寫一套喜劇。」創作了深度劇本,今天她願意還原基本步,回歸輕鬆小品,又有寫喜劇的心願,如果真的有第四部曲,觀眾看見的,相信是另一個莊梅岩。
作者簡介
林清風,八十後文化藝術愛好者,在擠逼而枯燥的都市裏,到處探測文藝跳動的頑強脈搏。
文:林清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