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轉貼] 教師的專業角色

教師的專業角色
 
[ 信報 2011-04-01 作者程介明 ] 

上月中,在紐約市開了一個很特別的會,名為「教學專業國際高峰會」,聽起來來頭很大,這恐怕也是舉辦者的原意。這是美國教育部牽頭主辦的,聯合的還有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亞洲協會,還有教育國際(一個教師工會聯盟)。

奧巴馬政府對教育很重視,準確地說是很緊張。去年12月宣布PISA成績時,原來奧巴馬要親自出席發報會,後來才改由教育部長鄧肯代為出席。這次紐約的會,鄧肯更是從頭到尾在座,顯得頗為重視。

雖說是國際高峰會,實際上出席的,連美國在內,只有十四個國家。除了OECD 核心的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比利時,以及OECD 一些較新的成員國,如波蘭、斯洛文尼亞、艾斯托尼亞等,其他都是特意邀請的PISA 成績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如中國(上海)、香港、日本、新加坡、芬蘭和巴西,而邀請的,都是該地的教育部和主要的教師工會代表。

教師工會各有差異

從出席代表的表態,已經可以看出教師工會在各國扮演的不同角色。一個極端是中國,沒有派出工會代表,另一個是新加坡,立場與政府毫無二致。另一個極端是德國,由於政府與教師工會都不願意與對方同台出席,因此乾脆兩者都不出席;英國則兩個工會都出席,與教育部長三方說着不一致的話。

這裏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在美國,教師只有兩個教師工會,涵蓋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基本上是職工會,但是在政府決策中卻不佔席位,只有牽涉到教師權益才有工會談判;在日本,教師工會也是很強的政治組織,也參與教育政策的制訂;在中國,教師工會基本上教師的福利組織;在法國(這次沒有出席),教師都是公務員,教師工會只是公務員工會的一個分支。

這次只是邀請教師工會,明顯是用美國的形態套用到其他國家,對有些國家來說,就顯得格格不入。

一般來說,教師有經濟權益、政治權力和專業權利三個方面。

教師工會專門為教師爭取與維護經濟權益,這點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教師的政治權利,大都表現在重大的政治選舉中,或者在重大政治的事件或決策中;教師的聲音,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由教師工會代表的。

教師的專業權利,傳統上往往受到忽略,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教師這個行業算不算專業,有很長的時間頗有爭議,但是最近二十年左右,國際上隱隱然已經有了共識。隨着人們對教育的重視與學習概念的深化,很難說教師不是專業,因為「專業」這個概念包含的專業知識、專業培訓、專業資格,都適用於教師的工作。

不過,以往受忽略的最關鍵地方,是專業人員是直接為個別對象服務,而其服務是因人而異的,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專業判斷,以及因此而必須的專業自主,以及因此而衍生出來的專業組織、專業進修和專業紀律等等。

最早把這些概念凝結成為有形的組織的,是蘇格蘭的教學總公會(General Te aching Council,有時候簡稱「教師公會」),成立於1950 年代,是在分類的專業學會(如科學教育、學生輔導、語言教學等)之外,專門照顧教師總體的專業權利。

這些專業權利主要表現在專業資格(教師註冊權屬於公會)、進修權利(如法定脫產進修假期和資源)、師資培訓的規格與課程要求、初職教師的輔導(兩年試用期和師徒制度)、與內部紀律(根據教師專業守則處理教師失德)五個方面。

大約二十年以來,在英國、加拿大和澳洲不斷有關於教師公會的討論,也成立了不少由政府啟動的類似組織。在英格蘭、加拿大和澳洲相繼成立了省屬的類似教師公會的組織,這些組織,都有一些共同點:申明不涉及教師經濟權益;由政府主動發起;領導層與教師職工會有重疊;開始幾年都不太穩定。香港在1992 年就提出了教師公會的理念與成立的方案,至今沒有成事。

須認真研究教學形態

美國組織這次會議,其實教師不是真正的研究對象,而是由於PISA 成績的懸殊,尋找追趕的方案,而把希望放在改善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於是兩天的會議,提出三個議題:教師的培養與聘用;教師的發展、支持與留任;教師的評估與報酬。基本上是討論教師的宏觀管理,是系統思維。

會議開得很活潑,也不斷發掘了許多新的議題和新的理念;但是不斷地感覺到有點話不對題。環顧許多國家的教育的提高,關鍵是專注研究學生的學習,恢復學生學習在教育政策的中心位置,因此首先是改變教學的理念、改革課程。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的加強與提高才有一個目標、有一個落腳點。

離開學生的學習,沒有教學理念和課程的改革,師資的提高就不會有明顯的方向,頂多就是按照原來的理念,努力把教學做得好些。說得極端一點,很可能是在重複沒有成效的教學,把不符合學生學習原理的習慣,不斷地再鞏固。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可能煥發出學生學習的改革的。

這也許是美國關於提高教育的基本思路:學生學習成效不好,在國際上落後了,是因為教育體系出了問題;要扭轉局面,就要從加強教師隊伍入手,因此要研究教師的訓練、聘用、延留、評估、報酬等等。

這讓我想起印尼。本欄也曾提過印尼通過法例,全體基礎教育教師要經過再培訓,培訓以後工資加倍。要問的是:教師加強,要加強什麼?再培訓,是培訓什麼?教師努力一點,教師政策改善一下,學生的學習就會提升?

其實,PISA 背後,關鍵是學生的學習。PISA 成績比較高的上海、香港、新加坡,都在近年做了比較徹底的課程改革;是因為課程改革,因為教學理念的革新,才會讓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變化。PISA 中非常突出的芬蘭,教師的地位和報酬非常高,教師隊伍非常穩定,因此人們都非常注意。不過,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很難說,教師地位高了,學生就會學得好。不研究課堂上真正的教學形態,是永遠不會改進教學的。

程介明

=========================

相關網站

PISA - The 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http://www.pisa.oecd.or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