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人獸戀挑戰社會底線
7 月10 日晚上在文化中心劇場看了劇團「同流」的翻譯劇《山羊》。
「同流」是香港眾多小型劇團其中一個,它與其他許多小型劇團的分別是持續性:許多小型劇團的成立,是好友幾個志同道合一時豪情之舉,往往在一兩個演出之後難以繼續;有趣的,是長期維繫而且有所發展的小型劇團,很多都是夫妻檔;我認為箇中原因與九十年代中期戲劇活動所得資助增加,但發展資源嚴重不足的歷史有關。
八十年代中後期演藝學院的畢業生開始活躍,加上同代業餘劇團出身的「文化?」,形成一個不小的創作社群;後來有了藝發局資助,當時的年輕創作人相繼立門建戶,但維持一個劇團談何容易,除了主力的創作人外,處理事務的行政人員既要懂戲劇,又要能行政,在那時候戲劇餓不死吃不飽的條件下,劇團根本沒有可能長期有這樣的人員配備,唯一能堅持團結的,一般也是生活上的伴侶。這很像以前建築業的「沉箱作業」:在狹窄地方打地基的時候不適合用大型機器,惟有把工人吊下去動工;但塌土或沼氣等高度危險時刻威脅下面工人的生命,因此在地面負責把他吊上吊下的人必須是與他最團結最互信的,往往就是工人的妻子。這不是跟香港的小型劇團很相似麼?
建築師愛上一頭山羊
「同流」既不是夫妻搭檔,也不是曇花一現,除了主要創作人鄧偉傑離港進修的時間之外,一直堅持創作。這次演出的《山羊》,是美國劇作家愛德華.艾爾比(Edward Albee)2002 年的作品,香港觀眾最熟悉他的劇作,該是《動物園故事》(The Zoo Story 1958)和《誰怕維珍尼亞.伍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2)。
《山羊》寫於2002 年,說的是正處人生和事業顛峰的建築師愛上了一頭山羊,戲劇行動只有一組:就是他與家人的爭執,妻兒對他責難,他無法說服他們他對山羊的愛情是超越對錯的。表面的戲劇衝突固然是他個人情慾自由與家庭和諧的不能兩全;在這個框架之內,又可對劇本的深層意義作多種解讀。場刊說到《山羊》的主題是「愛」,主角多次抱怨家人不明白他對山羊的愛,而他對山羊的愛又不會威脅他對妻子的愛,於是這次演出便以此為主線。
合理世界突變荒謬
這固然是對劇本的可行讀法,我也想提供另一個讀法:主角處於人生高處,他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裏的一切都合情合理,但是突然他的主觀世界裏,一件絕不合理的事情發生了,打破了那安穩合理的客觀世界,而這世界不光是他的,還是他家人的,三人的爭執正好表現了他們在這突然脫離合理現實的情況下,作出怎樣的反應。如果這樣解讀,便會發現劇本的存在主義色彩非常濃厚,而且完全表達了卡繆兒對「荒謬」的描述,也是第一個提出「荒謬劇」這概念的Martin Esslin 對這類劇本的解讀。艾爾比在2002 年再寫一個荒謬劇,並不是舊調重唱,而是對當下後現代社會似乎開放自由的道德觀發出挑戰;主角是有自己一套藝術觀和實用觀的國際頂級建築師,他的家庭非常自由開放,兒子的同性戀得到充分尊重;可是,這樣非壓迫性家庭的道德底線被人獸戀╱交這社會禁忌挑戰,合理的世界突然變成荒謬,個人是不是還可以保持自由開放的態度,仍然以人道立場審視當前的現實,而不逃回傳統的道德尺度裏去?
《山羊》與很多美國後現實主義劇本一樣,給演員一流的發揮機會。飾演主角的鄧偉傑不負觀眾期望,雖然第一幕開始的時候,對話的處理並不理想,未能發揮出那典型艾爾比牛頭不答馬嘴對白的荒謬感,也因為這荒謬感沒有突顯出來,於是在所謂正常合理世界下的危機感也沒法建立,那答不上嘴的說話不幸讓人誤會以為是翻譯腔作祟,譯者可能要吃死貓了。第一幕過了,鄧偉傑的演出進入佳境,對角色有很多非常仔細的處理,很多小動作充分表現出角色的心理狀態,比如他對好友說出他與山羊的關係時,大腿夾在一起,一隻手放在大腿間,那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身體語言。而且他對角色情緒表達的掌握很有分寸,一點不過火,是個有品味的演員。
飾演主角妻子的高少敏很有潛質,說話聲音非常好聽,而且她的五官長得很清楚,因此表情十分有效。她是個年輕演員,演戲的經驗和知識當然不能與鄧偉傑相比,有幾個問題比較明顯:一是角色的情緒單一,一直處於高亢狀態,缺乏變化;因而也引起了處理對白的問題。由於情緒單一而且持續高亢,對白的處理也變得非常單一,到了第二幕中後期,演員的情緒往前已經再無空間可往,於是為了強調語氣,便把對白一字一字的念出來,可是幾句之後還是一樣,便顯得非常單調,語言的節奏完全給犧牲掉。不過,這也不全是演員的責任,我懷疑這麼明顯的問題導演為什麼沒有處理?導演不光是收拾舞台調度和聯繫技術部門的技工,一個演出需要的是強勢主導的導演,演員的演出水準才有保障。
八十年代中後期演藝學院的畢業生開始活躍,加上同代業餘劇團出身的「文化?」,形成一個不小的創作社群;後來有了藝發局資助,當時的年輕創作人相繼立門建戶,但維持一個劇團談何容易,除了主力的創作人外,處理事務的行政人員既要懂戲劇,又要能行政,在那時候戲劇餓不死吃不飽的條件下,劇團根本沒有可能長期有這樣的人員配備,唯一能堅持團結的,一般也是生活上的伴侶。這很像以前建築業的「沉箱作業」:在狹窄地方打地基的時候不適合用大型機器,惟有把工人吊下去動工;但塌土或沼氣等高度危險時刻威脅下面工人的生命,因此在地面負責把他吊上吊下的人必須是與他最團結最互信的,往往就是工人的妻子。這不是跟香港的小型劇團很相似麼?
建築師愛上一頭山羊
「同流」既不是夫妻搭檔,也不是曇花一現,除了主要創作人鄧偉傑離港進修的時間之外,一直堅持創作。這次演出的《山羊》,是美國劇作家愛德華.艾爾比(Edward Albee)2002 年的作品,香港觀眾最熟悉他的劇作,該是《動物園故事》(The Zoo Story 1958)和《誰怕維珍尼亞.伍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2)。
《山羊》寫於2002 年,說的是正處人生和事業顛峰的建築師愛上了一頭山羊,戲劇行動只有一組:就是他與家人的爭執,妻兒對他責難,他無法說服他們他對山羊的愛情是超越對錯的。表面的戲劇衝突固然是他個人情慾自由與家庭和諧的不能兩全;在這個框架之內,又可對劇本的深層意義作多種解讀。場刊說到《山羊》的主題是「愛」,主角多次抱怨家人不明白他對山羊的愛,而他對山羊的愛又不會威脅他對妻子的愛,於是這次演出便以此為主線。
合理世界突變荒謬
這固然是對劇本的可行讀法,我也想提供另一個讀法:主角處於人生高處,他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裏的一切都合情合理,但是突然他的主觀世界裏,一件絕不合理的事情發生了,打破了那安穩合理的客觀世界,而這世界不光是他的,還是他家人的,三人的爭執正好表現了他們在這突然脫離合理現實的情況下,作出怎樣的反應。如果這樣解讀,便會發現劇本的存在主義色彩非常濃厚,而且完全表達了卡繆兒對「荒謬」的描述,也是第一個提出「荒謬劇」這概念的Martin Esslin 對這類劇本的解讀。艾爾比在2002 年再寫一個荒謬劇,並不是舊調重唱,而是對當下後現代社會似乎開放自由的道德觀發出挑戰;主角是有自己一套藝術觀和實用觀的國際頂級建築師,他的家庭非常自由開放,兒子的同性戀得到充分尊重;可是,這樣非壓迫性家庭的道德底線被人獸戀╱交這社會禁忌挑戰,合理的世界突然變成荒謬,個人是不是還可以保持自由開放的態度,仍然以人道立場審視當前的現實,而不逃回傳統的道德尺度裏去?
《山羊》與很多美國後現實主義劇本一樣,給演員一流的發揮機會。飾演主角的鄧偉傑不負觀眾期望,雖然第一幕開始的時候,對話的處理並不理想,未能發揮出那典型艾爾比牛頭不答馬嘴對白的荒謬感,也因為這荒謬感沒有突顯出來,於是在所謂正常合理世界下的危機感也沒法建立,那答不上嘴的說話不幸讓人誤會以為是翻譯腔作祟,譯者可能要吃死貓了。第一幕過了,鄧偉傑的演出進入佳境,對角色有很多非常仔細的處理,很多小動作充分表現出角色的心理狀態,比如他對好友說出他與山羊的關係時,大腿夾在一起,一隻手放在大腿間,那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身體語言。而且他對角色情緒表達的掌握很有分寸,一點不過火,是個有品味的演員。
飾演主角妻子的高少敏很有潛質,說話聲音非常好聽,而且她的五官長得很清楚,因此表情十分有效。她是個年輕演員,演戲的經驗和知識當然不能與鄧偉傑相比,有幾個問題比較明顯:一是角色的情緒單一,一直處於高亢狀態,缺乏變化;因而也引起了處理對白的問題。由於情緒單一而且持續高亢,對白的處理也變得非常單一,到了第二幕中後期,演員的情緒往前已經再無空間可往,於是為了強調語氣,便把對白一字一字的念出來,可是幾句之後還是一樣,便顯得非常單調,語言的節奏完全給犧牲掉。不過,這也不全是演員的責任,我懷疑這麼明顯的問題導演為什麼沒有處理?導演不光是收拾舞台調度和聯繫技術部門的技工,一個演出需要的是強勢主導的導演,演員的演出水準才有保障。
楊慧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