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因變性而起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4-27 撰文楊慧儀 ]
《忘記那話兒》是劇團Metro-HolikStudio 的新作。劇團2009年成立,主要人員三人。編劇卓柏麟是演藝學院第一屆碩士編劇班畢業,本科浸會大學傳理系,當過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編劇,也參與過不同大小劇團的劇本創作,筆法和對劇本的結構感彈性甚高,主流的小眾的都能寫。導演陳焯威中文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考進演藝學院學導演,2009 年獲藝發局戲劇藝術新秀獎,除了自己導演作品之外,亦為一些經驗老到的劇場導演當過副導或執行導演。編、導二人大概都是二十多近三十歲吧,看他們的作品初露火候,勝在未過於老練,編、導原創作品大膽嘗試而不流於天真簡單。有了這對好搭檔,2001 年演藝學院表演本科畢業的劇團主演蔡澤民得到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創作:勝在未過於老練
《忘記那話兒》說的是一個年輕男子爭取專家和身邊的人認同他進行變性手術的決定。主角Sam/Samatha 自覺的性別身份是女性,卻長了個男性的身體,認為只有進行變性手術,才能過正常的社會生活,讓個人的主觀身份認同(自覺為女性)與社會對這身份的定義(擁有女性的身體)吻合。這主題衍生最常見的話題往往是:性別身份的定義是否只取決於某套性器官之有無?大部分進步的社會學家對這問題都持否定的態度,激進的甚至認為主觀的性別身份更該受社會尊重。《忘記那話兒》對這方面的立場是比較進步的,對主角的處境亦是同情和肯定。
因此,劇本的起點已經超越了主流意識形態對變性的價值判斷,而集中描述主角身邊的人怎樣慢慢接受和尊重他的決定和主觀性別身份認同。這主題亦決定了劇本的結構。
劇本的主要事件均發生於主角Sam/Samatha 與另個人之間,這些人包括他╱她的母親、他╱她最好的朋友、接受不了他╱她決定變性而跟他╱她分手的前度男友、在酒吧認識挑逗他╱她的男人,和評估他╱她是否適合作變性手術的女心理醫生。主角與這些人的關係大部分均寫得到位。好友剛知悉他決定時不安尷尬,最後不管他是男是女是對是錯,都對他呵護關懷,甚至為了爭取讓他穿起裙子在自己婚禮上當伴郎,與自己的港女未婚妻爭執、反目,以至分手,一段不離不棄的友情看得觀眾心頭發暖。演好友的陳小東在角色的演繹裏含蓄地用了很多小丑的演法,效果非常討好。
複雜內涵的展現
比較複雜的是Sam/Samantha 與女心理醫生的互動。醫生首先假設變性的心理需要是不尋常的,就是假設了人的主觀心理性別必然吻合醫學對生理性別的界定,因此亦必然假設變性是「不正常」的行為;加上她擁有Sam/Samantha 夢寐以求的女性身體和身份,而她的任務是決定是否簽字驗證他╱她心理上適合進行手術,這些都造就了二人之間存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劇本在兩個角色之間寫了不少很有意思的對白,更加插了女醫生在婚紗店說出自己婚姻失敗的心理狀態,本來有潛質塑造非常立體的角色,可惜飾演此角的演員似乎欠缺探索這類角色的經驗,演起來比較平面。
最動人的是Sam/Samantha 與母親的關係。母親早已知道而且接受他╱她的性傾向,雖然丈夫棄她別愛,她獨立支撐印製結婚卡的小本生意(這也是劇本其中一個殘酷的幽默之處),照顧養育兒子,生活方式簡樸,心理生活卻可想像一點也不簡單。知道Sam/Samantha 變性的決定,一時想不開企圖燒炭自殺,獲救後漸漸接受他╱她的決定。寫到這裏,劇本卻沒有下一個浪漫大團圓結局,雖然母親獲救,燒炭一事對她的腦部已造成傷害,將會慢慢失憶,母子╱女惟有在這情況下盡量享受二人家庭僅有的幸福。
值得一讚的是飾演母親的郭翠怡,雖然身形和年紀都與角色不符,開始時稍嫌裝老的小動作太多,可能是對飾演此角不夠安全感所致;可是到了戲的後段與Sam/ Samantha爭吵和後來和解兩場戲裏,她流露的情感非常真實感人,甚至壓過了一直表現不錯的主角蔡澤民。香港劇壇缺乏女性的性格演員,區嘉雯之後,似乎沒有哪一位特別突出的,因此我對郭翠怡的期望很高。
《忘記那話兒》無論在對事件的探討、角色的心理、人物間的拉扯互動各方面,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劇本,導演亦能把比較複雜的內涵表現出來, 演員的表現也到位。
Metro-Holik Studio 是個潛質極高的劇團,期待他們下一個作品面世。
楊慧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