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6-17 文/聞一浩 ]
《撕殺之神》本地的英語劇場
《撕殺之神》是進劇場與加拿大導演施崇梵,繼當代劇作《黑鳥》與改編希臘悲劇的劇作《安蒂崗妮》後,第三度合作的英語劇場。God of Carnage 原為法國當代女編劇雅絲曼娜.雷莎的2006 年作品,這次演出所根據的基斯杜化.咸頓英文譯本,則於2008 年在英國首演。
進劇場之前,香港話劇團已搬演了廣東話版本《豆泥戰爭》。這次直譯的劇名《撕殺之神》似乎更見傳神,將表面文明的會面背後暗藏的暴力與角力直接戳穿。
故事與人物很簡單,兩對父母,一雙小孩的衝突:Alan 和Annette 的兒子打掉了Michael 與Veronica 兒子的兩只牙,MV 安排了一次會面,由大人文明地解決這件事。
對白下暗藏暗湧
舞台上的客廳窗明几淨,明顯是中產家庭的起居地方,咖啡桌上零散的幾本書似乎原來是屋主用來彰顯見解的道具;一開始,好像已是事件的尾聲, 但在作結語後,Veronica 依然鍥而不捨地探問Alan 和Annette 他們兒子對打人事件的感覺,雙方對話明顯互相試探與有所進退;而交談期間,身為律師的Alan 不停地講手提電話,Michael 則不住插科打諢,Annette 不斷地為兒子道歉, 到Veronica 在講自己的非洲研究─連串的對白下是明顯的暗湧,Veronica 表面上明白這是小孩子間常見的糾紛,但暗地裏卻已將對方判了罪, 一直希望Alan 和Annette 能承認兒子犯錯,甚至受到應有的懲罰。
演出中Alan 與Veronica 的衝突最明顯,言語間大家由話裏有骨到明顯的針鋒相對,再到歇斯底里的互相謾罵, Annette 指出Michael 將女兒所養的倉鼠扔到街上,是謀殺行為,大家開始互相指控,顯示出所謂文明的脆弱和背後隱藏的野蠻本質,其後更推至瘋狂狀態,由Annette 點題的嘔吐,到將小孩打鬥推論到國際間的戰爭,反映了現在社會的虛偽。
劇情主要由四個演員的對白推進,互相緊扣與呼應,有如音樂上的四重奏,因此很考演員的功夫。
英語演出本地化處理
這次幾位演員節奏掌握得很好,演繹上則有不同的處理,李鎮洲的Michael 是誇張的,而紀文舜的Alan 則較為沉實, Veronica 的爆發式處理與Annette 的又有所不同。因此,到後來大爆發時,那種荒謬感就更為強烈— 當Alan 失去手機,頓覺人生被毀時,如小孩般擲東西椅子,最後頹然坐在翻倒的椅腳間,Michael 站在咖啡桌上跳舞,Veronica 與Annette 酒後的大叫與大跳,把情緒推到極致。
雖然是英語演出,但導演適當地作出了本地化的處理,如吃蛋撻、跑馬地球場與修頓球場的分別,以及Michael 偶而的廣東話對白等等,都令故事與觀眾更為接近。效果也是適宜與適當的。
進劇場這幾年以英語演出當代或近代的作品,可說是在戲劇界找到一個獨特的位置;英語與當代劇作有一定的觀眾,而且是不限外籍人士,而進劇場亦有相應的條件作英語演出。
其實,近年本地劇團開始演出當代劇作家的作品,香港話劇團以外,風車草劇團(《小心!枕頭人》),同流工作坊(《山羊》),以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文本演出等,都能擴闊本地觀眾的視野,也有利未來西九文化區戲劇舞台的發展。
聞一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