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04/2012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4/2012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3/04 Seminar by Andreu Segura - The benefits of clowning in daily life
05-13/04 Clowning Performance Workshop by Andreu Segura (Beginners’ and Advanced Level)

03/04 Seminar by Andreu Segura - The benefits of clowning in daily life
>> Organizer: TEFO & Kaser International Limited
>> Speaker: Andreu Segura (Spanish clown teacher)
>> Enquiry: Ms. Liang (2511 5997, admin@tefo.hk)
>> http://tefo.hk/section.php?lang=en&type=2&subsubid=315

05-13/04 Clowning Performance Workshop by Andreu Segura (Beginners’ and Advanced Level)
>> Organizer: TEFO & Kaser International Limited
>> Tutor: Andreu Segura (Spanish clown teacher)
>> Enquiry: Ms. Liang (2511 5997, admin@tefo.hk)
>> http://tefo.hk/section.php?lang=en&type=1&subsubid=314

04/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4/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3/04小丑藝術有幾好?─在日常生活的實踐座談會
05-13/04西班牙小丑大師 Andreu Segura 表演工作坊 (入門班及進階班)
27/04-06/05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03/04小丑藝術有幾好?─在日常生活的實踐座談會
>> 主辦:TEFO 及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及港訊國際有限公司
>> 講者:Andreu Segura (西班牙)
>> 查詢:梁小姐 (2511 5997, admin@tefo.hk)
>> http://www.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2&subsubid=315

05-13/04西班牙小丑大師 Andreu Segura 表演工作坊 (入門班及進階班)
>> 主辦:TEFO 及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及港訊國際有限公司
>> 主持:Andreu Segura(西班牙)
>> 查詢:梁小姐 (2511 5997, admin@tefo.hk)
>> 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314

27/04-06/05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 監製: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 製作: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zation
>> 查詢:2891 8482, wong@cccd.hk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3/123.html


 

[轉貼] 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團體購票優惠及到校表演計劃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目的是透過籌組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推展及活現社區文化發展潛能,並期望透過各種支援,協助社區及社群面對社會變遷而出現的挑戰。本會將於4月底至5月初演出《人種誌劇場》系列劇作,探究對象分別是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社工和更新人士。

首先我們對上述對象,探究他們的生涯需面對的境況,並邀請其中成員作為演員,一起創作有關劇本,一同探討和建造各自屬於他們的劇目。 劇作將分別反映這三組別人士的生活片段,並輔以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形式進行,觀眾將有機會參與其中,協助演員探索每組別關注的生活處境,並思想及演繹有關的解決方案。

本系列劇作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不只是被動的坐著看戲,觀眾亦可同是演員,一起討論甚至代替劇中角色,即時處理其所面對的困局;當中鼓勵看者從多角度推敲及討論,探索/解難的方案,正是培養學生獨立及理性思考的基礎裝備。老師也可以藉此拓展學生的通識教育學習,職業輔導或藝術欣賞,激勵學生思想自己的理想。


三齣演出,讓你認識和深入了解 ──

更生人士:披著狼皮的羊,能否卸下狼皮?
社會工作者:如何能夠助人自助?
演藝學院畢業生:演藝生涯原是夢?

真人演出感人真事、悲情與歡樂。
回頭是岸?勇闖將來?
演員現身說法,演繹自己的故事,
以戲劇作論壇,觀眾參與:如何扭轉命運,齊齊探討生命的Take 2!

日期:2012年4月27日- 5月6日
時間:下午2:30 / 晚上8:00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各劇均設學生專場(優惠票價@$50),另各公開場亦備少量團體優惠票,優惠票數量有限,欲購從速。報名請寄回訂購回條,詳情請參閱附件。學校欲考慮邀請本系列劇作到校表演,
歡迎聯絡商討。 若有查詢或欲知更多詳情,請電郵至wong@cccd.hk或致電2891 8482/ 9268 5934與黃小姐聯絡;閣下亦可參看網頁www.cccd.hk。


監製: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全力支持:香港善導會、俳優劇場  
製作: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zation   排練場地贊助:Theatre Noir

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一. 玩。演。完
齊玩、齊演,齊「演」完
齊玩、齊演,齊「玩」完
喜歡玩、醉心演,想「演」成為一生事業
但,演藝生涯原是夢?

導演︰鄭鳳玲、陳美嬋   丑客︰鄭鳳玲
演員:黎軒宇、庾春鳳、黎銥婷、何皓文斐、練少群、梁依倩
4月27日 (五)  下午2:30 (學生專場)
4月27日 (五)   晚上8:00
4月28日 (六)  下午2:30 / 晚上8:00


二. 幫到。幫到?!
我的志願是要成為一個社工。因為我喜歡與別人溝通,而且,覺得做社工能幫助別人,讓世界更有愛和關心……
但,如何能夠助人自助?

導演︰鄭鳳玲、莫昭如
丑客:鄭鳳玲、陳振權
演員:朱丹娜,鄭穎臻,KEY,吳惠娥,張瑩瑩
5月3日 (四)   下午2:30 (學生專場)
5月5日 (六)   下午2:30 / 晚上8:00


三. 披著狼皮的羊
從前有一群羊,因不同原因把「狼皮」披上,披著「狼皮」好一段日子後,發現這塊「狼皮」原來已緊貼於自己的外皮上,想脫下並不容易……究竟披著狼皮的羊能否卸下狼皮?

導演︰鄭鳳玲、陳振權   丑客︰鄭鳳玲
演員:阿文、靜靜、安安、文迪、珠姐、阿黃
5月4日 (五)  下午2:30 (學生專場)
5月4日 (五) 晚上8:00
5月6日 (日)  下午2:30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票價:$  90 (學生/高齡/殘疾人士及看護人/綜援受惠人、$130)
      $115 (每次購買任何場次3- 9張正價門票)
      $100 (每次購買任何場次10張或以上正價門票)
節目查詢: 2891 8482 / 9268 5934 阿黃
(門票將於五月中在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網上及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附註︰本創作運用的戲劇形式簡介

什麼是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
論壇劇場是一種強調互動的劇場模式,觀眾在看完整段劇後,會在該劇重演時段,被邀請參與解決故事中主角所面對的問題。每一位觀眾都有機會試驗他們的想法,排練所有可能性。這劇場模式的創立者波瓦(Augusto Boal)認為,這個預演雖然只是在虛構的局限中發生,但經驗卻是具體的,並將激勵現實生活中的行動實踐。故事內容通常是學員及演出者均關心的問題,因此學員更會感同身受。

[剪報] 點評IATC「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三書

[ 文匯報 2012-03-30 文/于善祿  原文連結 ]

本土論述建構中的香港戲劇史基礎工程──點評IATC「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三書

這幾年,香港戲劇史的書寫與出版,在數量上明顯地增加,在速度上也明顯地加快了,在商業劇場、流行劇場氣氛濃厚的香港劇場生態裡,誠屬難得,少數懷有焦慮感與危機感的有心人士,正積極地在資料、口述、記憶之中,拼貼建構香港戲劇史的本土論述。這是一件和時間與歷史競速的文化搶救工程,也是一波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認同行動,值得仔細思量,慢慢品味!

在這一波戲劇類書的出版當中,最令我注意的就是由香港藝發局贊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所出版的「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三書,依出版順序分別是:《沙磚上:實驗.組合.時代》、《女性與劇場:香港實踐初探》以及《火紅與劇藝:學聯戲劇節初探》,從2011年的六月份開始,平均每三個月就出版一本,就成果數量而言,雖然還不算多,但其內容卻已極具參考價值。

這三本書在研究態度上謙稱「初探」,都有篇幅不小的「訪談資料」,並附有相關於該書主題的製作、作品、演出年表,在研究方法上,很重視第一手資料;掌握素材之後,再由系列策劃、顧問、研究員等人,進行資料爬梳、歷史脈絡重建、文化理論挪用、個案研究等深度論述及點評,兼具史、論、評、析等各面向。作為一位境外的讀者,我可以透過這些個案研探的閱讀,認知個案與時代背景及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並貫串起1960年代以降香港戲劇史的某些側面,尤其是追索許多認識的香港戲劇工作者,他們的戲劇參與歷程和人際社交網絡,對我觀察香港劇場環境生態與歷史樣貌,有著莫大幫助。

倘若三本書分而論之,《火紅與劇藝》所處理的學聯戲劇節,其歷史時間最早,從1966年至1984年,跨越了一九六零、七零、八零三個不同年代,在這段期間,學聯戲劇節刻劃出一條「從劇運到劇藝」的發展軸線,香港專上學校的知識菁英分子,前仆後繼,在港英殖民的政治情勢下,仍然對於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懷抱著理想情懷,對於當代時局所思所感,諸多反映在其所創作的戲劇作品之中;香港青年學子參與戲劇,雖然幾經學聯戲劇節、學聯戲劇組、校協、市政局戲劇匯演、香港演藝學院等的質量改變,從翻譯、改編到創作,從業餘到專業,長江後浪推前浪,但至今仍感受到餘韻與強度。

《沙磚上》和《女性與劇場》所處理的正好是接續前書的年代,即1980年代至2010年代,前者幾乎是介於1989年到「九七回歸」之間,而後者則初步鎖定1990年到2010年之間;有趣的是,學聯戲劇節由盛辦而衰沒,也跨越了「六七暴動」到「八四中英聯合聲明」,這中間主要還包含了保釣運動及文化大革命。香港在回歸之前,在所謂「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之上,不斷地在英國與中國的政治話語、主權統治、文化身份、本土認同之間游移擺盪,在其自身的近代史發展歷程中,許多的歷史事件轉碼成年代與數字,這些年代與數字再轉碼融入香港人的文化意識或敏感神經裡,只要時機一到,社會性的反叛運動與批判行動,隨時都可能再度復發,回歸後的「零三.五十萬人大遊行」、「反WTO」、「保留天星碼頭」、「保留永利街」、「八十後反高鐵」、「菜園村抗爭運動」等社會文化行動,無非是對自身歷史文化身份危機的積極回應。這樣的文化基因一直潛藏在幾個不同世代的青年體內,是香港中環價值之外,很重要的文化底蘊。

《沙磚上》所開啟與凝聚的香港劇場實驗氣象,匯集了劇場、視覺藝術、音樂、文化、藝評工作者跨界合作,很能夠代表性地說明1980年代末以降的前衛與實驗風貌。有趣的是,書中保留大量的對談記錄,他們不斷地在定義、溯源、追憶、釐清、對質、重建距今不遠的劇場歷史點滴,但是時間和記憶真是殘酷,有些事情連當事人也說不清楚了,記憶就像流沙,拚命地想要攀附攫捉,但流逝得更多更快。

《女性與劇場》則另闢蹊徑,著眼於女性與劇場、女性劇場、女性主義劇場、性/別劇場之間的差異與認同政治,由於所研探的對象與主題是當代劇場的重要現象與議題,研究員也多半是此間的實務創作參與者,或是廣告與流行文化的企劃者,和前二書閱讀經驗相比,這本書的文化省思的刻度最深、文化批判的力道最強。然而最可怕的是,在演出一覽表的最後一頁(即158頁),我竟然看到第十九屆(1984年)的資料,「經長期努力,仍找不到本屆場刊,故只能列出確定在當屆演出的一個戲。舉行地點與評判名單資料均由蔡錫昌先生提供。」那是最後一屆,在時間年代上最接近我們的一屆,卻找不到場刊,而是僅能暫時由蔡錫昌所提供的資料填注登錄,那肯定也是他記憶中的資料(否則他就提供場刊啦),記憶和歷史事實之間,約莫都還有些許距離呢,對此,我們能不感到可怕嗎?IATC有識,在這個時間開始做香港戲劇史的研探,倘若再過幾年才做,或永遠沒做,那又是一番何等的景象?歷史研究的工作,只要開始做了,永遠都不嫌慢。

倘若要說點這三本書的小瑕疵,那就是在訪談的時間、地點資料不足,《沙磚上》有日期和時間,卻沒有地點,而《女性與劇場》和《火紅與劇藝》則是日期、時間、地點盡付闕如,彷彿天外飛來一場談話,虛虛飄飄的。既然是「香港戲劇史」的個案研探,未來也都極為可能是書寫與論述香港戲劇史的基礎,凡物皆有史,當下的點點滴滴,不能不謹小慎微,我們都是要對歷史負責的。

文:于善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講師)

[剪報] 談談情.跳跳橋.笑笑誰

[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3-30 文/陳鈞潤 ]

談談情.跳跳橋.笑笑誰

悲劇和鬧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悲劇英雄和鬧劇主角,開頭一般有頭有臉,卻因為性格上的缺失,犯了錯誤;結局是前者悲劇收場喪生,後者灰頭土臉出醜人前成為笑柄。觀眾看悲劇大慟一場或看鬧劇大笑一場,是殊途同歸很暢快的情感宣洩。負面可以幸災樂禍「幸虧我沒那麼倒霉」;正面是自我警惕勿犯其錯。至於兩者中間的喜劇呢?

因為沒上述兩者那麼極端,觀眾看着劇中人可笑之處而笑他之餘,往往回心一想:多半也在笑着自己(原來笑劇中人是五十步笑百步)!

《談談情.跳跳橋》的原著Luv ,半世紀前在紐約百老滙由阿倫阿堅、艾利華拉殊、安積遜擔綱首演,拿到最佳導演(後來《畢業生》的金像獎導演邁克尼古斯)和監製東尼獎,最佳舞台劇和編劇獎的提名卻輸了,叫座而只是半叫好,只因為風格不統一:是紐西蒙式百老滙處境喜劇和夏勞品特式荒謬劇的混種!中英劇團的新演繹,除了是彭秀慧很地道香港話(潮語夾雜英文)的翻譯之外,也似乎為照顧混種的兩半,而由彭秀慧與中英駐團導演盧智燊聯合執導(誰管哪一半就見仁見智了)。更由兩人和朱栢謙合演。效果是觀眾看得很投入、很開心,而且從頭笑到尾之後,也會反思自省人生的意義。 

發人深省人生意義

荒誕的劇情很簡單:失敗者白耀哈(朱栢謙)——白耀燦看到定會打個哈哈——生無可戀要跳橋自殺,搞婚外情的苗日飛(盧智燊)、他的「理大同學」,叫他先談談情:他輕生皆因未嘗試過為人生添意義的「戀愛」;更老友鬼鬼地撮合他和自己老婆姜愛玲(彭秀慧)。兩人果然一見傾心,姜馬上答應離婚;兩對情人各得其所。下半場仍是同一橋上景而秋去春來:苗姜兩人都悔不當初、舊情復熾,合謀推白下橋然後復合。轉變成鬧劇的下半場,欲推人者的苗自己兩次墮橋:多終於「成功」跳橋的白一次,而兩人都大難不死。結局打回原形:苗姜兩口子再度鬧翻而白仍是橋上的失敗者:被群犬包圍困在燈柱上!情節、結局,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戲時引人入勝,看完發人深省人生意義的問題。

引人入勝的首推三位演員的出色演技大鬥法。除了那條橋脫不了紐約的影子之外,香港觀眾對「出爐特首理大校友」非常投入共鳴:例如初出場時很風光的身光頸靚苗、人肉百科全書女強人姜,趾高氣揚自我吹噓,本來與「犀利哥」般流浪漢型的白天淵之別,但卻先後和「衰到貼地」的白互吐苦水「鬥慘情」。香港人一向精通視乎需要「認叻」或(報稅╱朋友借錢或追債╱老婆追家用時)「認窮」,在看「互揚臭史」看得噁心時,倍覺「自揭瘡疤」可憐復可笑兼可愛!更有飛刀特技表演:一次擲出手中小刀而飛插在十步外石上(其實是掩眼法:手中刀隱沒、石上彈出另一把);第二次更飛刀斷繩使牆上水牌倒懸。而屢次跳橋是下半場主要笑位,也使劇名的疊字合理化。

戀愛意義令人質疑

發我深省因為懷舊:千禧年中英一口氣重演兩部我八十年代給故藝術總監高本納譯的莎劇《元宵》及《仲夏夜之夢》,主題同是嘲諷愛情盲目;當時同是中英「花旦」彭秀慧主演。今日看成熟又成名的她譯、導、演這部戲,繼續對戀愛的意義質疑,倍增感喟。她借姜愛玲口中道出最不浪漫、現實得令人心寒的愛情宣言:「首先雙方要有相近似的社交圈子,有互相尊敬的職業地位,然後才肉體上循序漸進互相吸引、情感精神上互相交流..」比起前述兩莎劇所諷刺的盲目愛情——一部是愛得男女不分;另一部是魔法花汁滴在睡眠中眼皮上之後,一張眼見到第一個是美是醜、是人是畜也一見鍾情——這是太理智算計的另一極端!現代愛情淪落到這地步,難怪感情缺失/離婚率偏高!我是參透情場的老經驗級,看本劇也心中觸動;其他觀眾相信感受尤深!

必須一讚的是朱栢謙:和兩位導演兼情場劇場都是老手的演對手,而能旗鼓相當(更露一手勝過兩前輩的歌喉),不受衣衫襤褸的形象劣勢拖累,真有你的!

而從譯導女主角聯想到兩部莎劇原合作夥伴的「故人」高本納:本文開頭的悲劇鬧劇論,是當年和他合作《禧春酒店》鬧劇時交流的心得。只有講喜劇那一截是我自家的。我想高本納在天之靈,看到今日中英繼承他遺風,製作出本劇的水準,也堪告慰!

撰文:陳鈞潤

[剪報] 為文化界舉牌 我要代表我自己!

[ 明報 2012-03-30 文/梁寶山 ]

為文化界舉牌 我要代表我自己!

編按:候任特首梁振英,將實踐他在政綱所提的成立文化局,在成立之前,本地著名藝術工作者、關注香港藝術空間的梁寶山,為大家檢視「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作為功能組別的民意基礎如何,並提醒關心文化的人士,為什麼要登記成為此界別的選民,探討選民基礎對成立文化局有何重大關係。

民間投票排長龍,後九七的香港政治,從來都有一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烏雲蓋?頭頂。它有時會令人產生革命的激情,有時卻又變回犬儒的袖手旁觀。這幾天民間社會的高開低收,正視這種複雜的情結的反映。

本月初談到文化界再不能迴避的文化局問題(編按:見本月5 日本版〈香港文化局會搞邊科〉),這幾天翻開陳舊剪報,並關於功能組別制度的分析文章。既要佩服當年為了要五十年不變,而設計出功能組別選舉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更哀文化界最後無以為繼的政策和政治討論。事到如今,立法會功能組別最早也要等到2017 年才有望逐步廢除。文化局與功能組別,又再成為文化界不能迴避的老問題。

從彭定康年代談起

1992 年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為後過渡期香港帶來了民主幻想,最後一屆立法會除增加直選議席外,還準備加入「新九組」功能議席。文化界於事組成聯席會議,舉行「文林大會」,在短時間內爭取文化界成為1995 年立法會選舉中的「新九組」之一。然而,首要面對的問題,除了是文化界應否有「多人一票」的特權外,就是可行性問題──如何定義文化界?誰有選民資格?後過渡期香港,紙醉金迷,文化藝術並不是社會主流,消極的一方認為文化人的影響力應透過作品來發揮,而不是政治。何?香港文化界向來少談政治,勢孤力弱,要爭也爭不到!而積極的一方,則認為文化界有別於其他功能組別,不單只是爭取界別利益,而應在一般社會事務上為政府提供文化的考量角度。加上恐懼九七後言論自由受到壓制,議會的一席,能或多或少地爭取保障。

1990 年代,藝術家與文化人還未經歷專業化洗禮,文化藝術並不是職業選項。少數公營藝團與零散業餘團體,根本無從有效定界定成員資格。幾經磋商,才訂定出16 個以媒介為定義的界別,包括藝術行政、藝評、戲曲、舞蹈、戲劇、電影、寫作、音樂、電台、舞台技術、電視、錄像藝術、視覺藝術、漫畫、文化研究、設計,並且各自訂定不同的成員資格準則。當時的主要組織者包括榮念曾、陳載澧、胡恩威、張恩照、錢秀蓮、潘光沛、麥秋、張可堅、甄燊港、徐詠璇、馮漢紀、曾葉發、陸恭蕙等等(其中陸恭蕙已不再參政、而徐詠璇最近為梁振英站台)。

藝發局:具民主成分的機構

文化界雖然高調爭取,然而卻沒有成功,輸給仍為社會主流的工商和服務業。但這一次大連結,卻間接造成隨後的文化政策熱,包括1993 年3 月文康廣播科提出「藝術政策檢討報告」, 文化界迅速群起而攻之,亦促成演藝發展局擴充改組成具「民主成分」的香港藝術發展局( 下稱「藝發局」)。手上有限的剪報,未能顯示這個趟「種瓜得豆」的轉變細節。聯席催生出的香港藝術資料及資訊中心後來併入藝發局,而聯席成立的公司於2004 年解散。文化界原來對政治方面的關注,卻被新成立的藝發局,尤其資助制度所取代。沒有直通車的特區立法會,1998 年進行第一次選舉,連同運輸、科技資訊、保險、漁農等,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一併成為新功能組別議席。四個界別濃縮成一個議席,今日看來當然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舊體制卻其來自由因,因為四者均從屬於舊「文康廣播科(局)」,由一個相應的立法會議席監督,也有道理。不過奇怪的是文康廣播科同年卻隨兩個市政局解散。文化服務由康文署全權取締,下放權力給區議會的承諾至今沒有兌現。殺氣騰騰的1998 年,文化界對這個遲來的議席已無暇理會,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第一個立法會議席,終由霍震霆擊敗民主黨胡志偉當選。隨後2004 年同屬民主黨的林漢堅挑戰連任,也是功敗垂成(358 對800票)。可能正是因為知其不可,2008 年霍公子在沒有對手下自動當選,成為立法會長期考勤包尾的議員,文化界幾乎忘記有這樣一位民意代表。14 年過去了,文化界即將進入西九時代, 時代的變與不變。功能組別沒有隨當年的想像於2007 年終結,但昔日勢孤力弱的文化界,已變成專業。工廈藝術家一方面受市場炒賣驅趕,另一方面受過時法例威脅,發展同樣受過時法與政窒息。十大藝團不再是有志以藝術為職志的朋友的唯一出路,2008∕09 年從前衛到娛樂性爆棚的演藝節目場次達6000,涉及制作單位逾2000 個;視覺藝術除獨立藝術空間外,還有眾多的地區群聚, 畫廊制度漸次成形,不少中大、浸大及藝術學院畢業生,畢業展後便迎接人生的第一個畫廊個展。

文化界原來是娛樂界?

中西古典音樂以外,獨立樂隊在工廈裏夜夜笙歌,連結街頭藝術的成為次文化主流。港產片主流雖然「黃昏未晚」,但獨立電影錄像以至鮮浪潮在商業與藝術中間的別開生面。這都不能不歸功於藝發局資助制度的功勞,並刺激民間自我組織的效果。現時功能組別選舉文化小組選民定義的其中一項,即是曾經接受藝發局資助的團體,卻不設個人票。相反,屬同一議席界別的演藝和出版小組,卻有個人票。很可能的搞笑結果是──周星馳有票,但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白雙全無票!劇壇明星彭秀慧無票!不聯群結黨的、寫詩的?當然更加無票。具「民主成分」的藝發局,對曾接受助的藝術家與團體都有詳細的履歷紀錄。三年一任的選舉,2010 年選民名冊,共有7071 名登記選民。政府必須與時並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放個人選民資格,接納藝發局選民成為文化小組個人選民。

「贏了西九」之後特首選舉落幕,文化界14 名自動當選的選委最後幾天突然高調挺梁,連一場界別諮詢會也沒有舉行,更與民意背道而馳。失去文化藝術工作者應有的風骨,貴為特權階級,還洋洋得意。可以料想將會成立文化局,同時推展廿三條立法的新政府,必會論功行賞。未來四年將會為文化界和香港帶來歌舞昇平,即「贏了西九,輸了自由」的弔詭局面。經歷2003 反廿三、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反高鐵,以至日前藝術空間紛紛主動設立民間投票站,文化藝術界的政治意識,已不能再被低估。甚至可以說,文化界的視野已超越狹隘的界別意識──文化界的利益,即是香港的利益。「知其不可而為知」,即是在最爛的制度內,爭取最大的影響力。而不是袖手旁觀,讓文化界繼續「被代表」。5 月16日就是功能組別選民登記的截止日期,文化界放過了特首選舉,不能一錯再錯。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歷史的回歸:論文化界與功能組別選舉」)

榮念曾: 「我基本上是贊同一人一票的選舉,並認為功能組別只是一種怪物,但這種制度卻會保留至2007 年。因此,這段期間,我們不得不考慮應否爭取多一個途徑去參與香港發展,保障人權、言論和創作自由等權益。其實文化界不單只要關心本身的權益,協力參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界入立局爭議,暴露功能組別荒謬〉,1992年4月16日)

地政署致某工廈band 房掛號函件: 「本處契約執行組人員最近視察上址時,發現上述物業被違規用作音樂工作室及住宅用途,違反政府訂立以規管上述地段的新批約第4403 號特別條件第3(a)條。有關新批約特別條件的條文如下:

『該地段只作一般工業及∕或貨倉用途,並不包括有關當局現時或日後可能根據1960 年《公眾衛生及市政事務條例》或任何多以相關例修訂或取代的法例,宣布為厭惡性的行業。」

選民登記表格,可上選舉辦事處網頁下載:
登記說明:http://www.reo.gov.hk/pdf/gn/spcp_c.pdf
個人登記:http://www.reo.gov.hk/pdf/reo-41.pdf
團體登記:http://www.reo.gov.hk/pdf/reo-42.pdf

或各區民政署索取。

文.梁寶山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轉貼] Shakespeare Performance Project for Directors

Shakespeare Performance Project for Directors

International practical course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irect a performance in a Russian repertory theatre.
Russia - 2012

There are four scholarships available supported by ArtUniverse.
Programme & application details: http://www.iugte.com/projects/shakespeare

[剪報] 《流浪貓》令人共鳴又困惑

《流浪貓》令人共鳴又困惑

[ 2012-03-26 大公報 文/何俊輝 ]

陳煒雄編劇的《半天吊的流浪貓》是香港話劇團「劇本發展計劃」的選演作品,經導演陳焯威的配合下,筆者覺得此劇的主要特色是:以一個荒誕處境道出每個角色怎樣面對生活的波折,編導重視角色的生活態度、心境描寫多於劇情發展,並要觀眾感到戲裡不斷流露或爆發的感覺與情緒,既是角色的真性情,也是取材自現實生活的體驗,易得到共鳴。

演員失憶「半天吊」

編劇以劇場作《半》的場景,描述辛偉強飾的「演員」於演出前一天忽然忘記其主演劇目的所有台詞,他選擇「讓自己失蹤」以逃避排練,導演便決定取消演出。仍失憶的「演員」於本來的首演夜現身劇場,跟高翰文飾的「導演」因責任問題爭吵起來,吸引一名不知演出取消的「觀眾」(周志輝飾)看「爭吵戲」,更離奇的是彭杏英飾的清潔工和王維飾的舞台助理亦在演出取消下,勤奮地於劇場上班。

「演員」明顯是個逃避現實的人,而「導演」認為「縱使忘記台詞也可作即興演出,不用失蹤」,可見他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並跟默默耕耘的清潔工和舞台助理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勇於面對生活的波折和壓力。至於「觀眾」沒有為只能看爭吵而埋怨,亦是隨遇而安。

溝通誤解現實常見

逃避現實或樂觀的角色,易使觀眾拿現實生活的某些人作比較。至於「導演」指劇團中人為了讓「演員」失憶後有冷靜下來的空間,便不緊隨不打擾他,卻反被「演員」埋怨劇團中人沒關懷之心,這種溝通上的誤會亦常見於現實生活,觀眾看時易產生深刻體會。

「演員」在劇中說出他忘記台詞一剎那的感覺,他表示「通常人們散收收,各自各,除非有一件意外發生才會變得專注!」所謂「意外發生」是指「忽然忘記台詞的事件」,觀眾不難理解整個劇團的人因這宗「半天吊」事件而專注起來,而接着拿「流浪貓與人類互相凝望的眼神」來比喻「專注時的眼神」( 「演員」同樣專注望着劇團中人),也是恰當兼充滿神采的台詞編排;可是,看來指「導演」、清潔工和舞台助理各司其職的「散收收,各自各」,卻凸顯「演員」的感覺跟觀眾的感覺有差距,皆因人人做好本分,理應能提升劇團工作效率的專注、同心協力,怎會是「散收收」或像「演員」的主觀感覺般認為「失憶前劇團中人都不專注」?編劇寫的台詞有點矛盾和奇怪,而「演員」若在失憶前想其他人放下工作注視他(放下工作等於分心、非專注),便代表他不察覺自己有多自私。

劇中有一位神秘小孩(葉漢然飾),他跟「演員」玩了很多遊戲,是為「演員」帶來童真,令一個逃避現實的人變成樂觀的人嗎?很難看得出小孩這角色的作用。劇末「演員」沉醉地跟小孩玩看來無聊的手指魔術遊戲,一個小遊戲能令本來心境痛苦的人開心起來嗎?有可能,但角色的心境轉變是變得突兀而欠缺有啟發性的觀點鋪敘。至於小孩在黑暗中用電筒光邊照地邊繪畫,並對圖畫指出: 「這就是我!」是要「演員」正視自己是怎樣的人嗎?又似乎難讓觀眾有這樣的感覺。

角色演繹各有特質

「演員」和神秘小孩令觀眾看戲時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困惑(是困惑,而非令觀眾感過癮的「撲朔迷離」),要達到共鳴而非困惑,編劇應留意每句台詞和每個細節將引發怎樣的解讀,並多想一些鋪排、手法把各種細節的意義連繫起來,使觀眾更易明瞭角色的言行動機。

「導演」指「演員」: 「在這個空間裡,你的心是『實』的!」辛偉強確能把「演員」失憶後被大量心事壓得透不過氣的「心實感覺」演得很實在,就連他跟小孩玩時也顯得想放鬆但只能放鬆些少,相當入戲;高翰文無論是憤怒地怪責還是苦口婆心地勸勉「演員」,都見「導演」的神情和說話中有愛的存在,像個想兒子好的嚴父;至於彭杏英則演得像慈母,從她的說話語氣和態度中可見她把「演員」當作自己的兒子,很緊張他的額傷和怕他心傷,而清潔工的形象及特質,亦被慣演性感、中產女郎的彭杏英拿捏得入型入格;周志輝能具體呈現出「觀眾」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但他的言行比較誇張,不似一個真實的觀眾。

何俊輝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友好] 戲劇治療工作坊 – 家庭角色探索

戲劇治療工作坊 – 家庭角色探索

透過一個個輕鬆的戲劇活動,釋放情緒,認識自己。
透過一場場即興的戲劇創作,探索我們在家庭的角色。
透過一次次狂想的角色扮演,重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導師: 陳凌軒 Adeline Chan (美國註冊戲劇治療師,心理輔導學碩士,香港戲劇治療師協會副會長兼創會成員)

日期: 2012年5月19日至7月14日(共八節 逢星期六)(6月23日暫停一節)

時間: 上午10:30至下午12:30

地點: 葵涌葵芳邨葵仁樓地下106室(葵芳港鐵站A出口)

收費: 會員: $600 非會員 $650

備註: 請學員穿著輕便衣服,以方便活動進行

報名電話: 2573-0013

網頁: www.familyoasis.hk

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台灣] 369論壇劇場小戲節



369論壇劇場小戲節

觀眾,請站起來!
長期照顧、勞力剝削、都市更新,這三個存在你我周遭的重要課題,
我們將以三齣精巧的論壇劇場來呈現,邀請您一同來參與!
不收門票,免費觀賞。唯一的要求是——
看完戲後,請起身介入演出,和丑客及演員們一起探尋另類的出路


三月
3/31(六) 2:30pm、7:30pm
4/01(日) 2:30pm
《是誰燒了我的家?》
導演/丑客-張疾米(梗劇場創作者)
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啊,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病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是血肉相連、脫不去的蝸牛殼?
或者,照顧弱勢是全體社會的共同責任?

六月
6/16(六) 2:30pm、7:30pm
6/17(日) 2:30pm
《爸爸抱我,不要爆肝!》
導演/丑客-蔡朋霖(OD表演工作室新銳編導)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
蠻牛蜆精保力達,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
妻兒聲聲喚、老爸槌心肝~責任制勞動下的被剝削家庭故事。

九月
9/1(六) 2:30pm、7:30pm
9/2(日) 2:30pm
《都更誰的家?》
導演/丑客-周力德(小劇場編導)
抽到都更大彩票,城市記憶無了了;
你家我家和他家,更新變成誰的家?
都市更新到底誰說了算?總有一天耕到你!


策劃製作|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演出地點|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捷運善導寺站,1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catt0501.pixnet.net/blog
◎    每場開放25名觀眾免費參加,網路報名額滿為止◎

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TEFO 招聘導師

TEFO 與不同社福團體成為合作伙伴,策劃創新的戲劇教育計劃。現誠聘具戲劇教育經驗的您,與 TEFO 擕手開拓戲劇教育於不同範疇之應用!

工作內容:於四月主持一個約三小時的戲劇教育工作坊,對象為15至25歲青年,藉戲劇探討援交問題或盜竊問題。導師須設計課程內容。
導師要求:須具有以戲劇手法與青年探討議題之經驗,以上述議題為佳

有意申請者請於三月六日或之前,把個人履歷及要求薪酬電郵至 admin@tefo.hk,申請者必須在履歷表提及相關經驗,或可提供曾撰寫之教案以供參考。

有意繼續收取 TEFO 招聘資訊,請即成為 TEFO 會員!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剪報] 下一站:新光戲院

[ 2012.03.01 文匯報 記者/徐全 原文連結 ]

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新光戲院,繼續存在四年已經沒有懸念。全城都沉浸在一片歡愉的海洋中。在爭取為新光戲院續約的過程中,各路人馬、各種力量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光得以保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著眼於嶺南文化發展的長遠考慮,則是到達新光戲院這一站後,市民與政府都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本報就此問題訪問了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陳學然教授,分析新光事件後的文化規劃與走向問題。

戲迷:心中的「聖地」

記者訪問了粵劇愛好者陳曼娜女士,她覺得,新光戲院在她的心中是作為「業餘粵曲愛好者希望能在此場地演出為榮」的地位出現的。在他們業餘曲藝界內部有「未曾走出過新光之虎度門演出,還未算成氣候」的傳言!所以很多業餘粵曲愛好者都爭取能在新光演出,它在普通戲迷心目中是殿堂級地位。陳女士30多年前在新光附近住,當時還未熱衷唱粵曲,見每逢有大戲演出都有很多人聚集,後來她亦參與其中,繼而愛上粵曲成為興趣,因而新光可以算是她本人學唱粵曲之啟源地。

在新光有可能關門歇業的那段日子中,她覺得很可惜。因為新光存在已久,而且香港也找不到如此好的演出場地,交通又方便,可吸引各階層觀眾去觀賞,對保留及興盛粵劇有一定之幫助。陳女士衷心希望粵劇的傳統繼續保存,亦希望可加入藝術新元素,能夠吸引年輕的觀賞者(現此行有些有心人在努力中),讓此藝術傳統可薪火相傳!這也是新光可以承載的歷史職能之一。因為新光除了是老一代之回憶,亦可成為新一代之希望。除了前述的原因以外,再加上租賃方式靈活,不像申請政府的演出場地諸多限制,近年亦有很多內地藝術團體在新光演出,對內地與香港的藝術交流起很大作用。

在談到政府的文化規劃政策時,陳女士認為,在未來的文化規劃中,希望政府不要只觀目前,需認真去研究如何保留及延續香港之藝術文化,不是單一撥款資助及建西九龍文化中心可完全解決。在年輕一代心中去播種藝術火花,政府有否出力,關鍵在於政府是否多花資源去培育藝術接班人。

專家:文化不宜商業化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學然認為,新光戲院在過去十多年裡都處於港人所謂「吊鹽水」的危境,不時聽說業主不續租和拆卸的消息。隨著普慶戲院、利舞臺相繼拆卸而改成今天的酒店或商場,見證香港社會「經濟利益優先於一切」的風氣濃厚之餘,也看到文化藝術生存空間日益狹窄及被邊緣化的危險情境。事實上,香港的商場實在是已經過於泛濫了。

陳學然進一步指出,最讓人扼腕嘆息的是,負責文化事業建設及發展的政府機構──民政事務局在是次風波裡多少顯得出力不足。這次雖然由民間劇團斥資續約,最後一刻成功保住了新光。但這問題反映了公權力的眾多弊端,其中一點是對本土性(Locality)的事業了無興趣及缺乏識見,不明白保留新光對於港島居民、香港市民乃至南下香港欣賞粵曲的遊客產生的正面社會意涵及文化資本。新光的大堂本身就已經是傳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教室、博物館,和推廣香港本土文化的場所,讓香港市民及遊客在此接觸到這一行當的林林總總豐富知識,對加強港人的文化認同和地域歸屬感將有最直接的作用。這些利益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並且也是不錯的民族文化傳播方法。

陳教授認為,另一方面,香港的粵曲充滿傳統文化的浸潤,其唱辭之優美很多已經具備一流的古典文學水平,如一闋《鳳閣恩仇未了情》的「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鳥南飛,鳥南返,鳥兒比翼何日再歸還,哀我何孤單。……春風吹渡玉門關。」我們在小學三、四年級就已經耳熟能詳地唱上好幾句。多少的文學典故和文化積澱,都可以透過粵劇表現出來。粵劇儘管不是香港的主流文化,但它卻是代表本土文化的不二之選,並且也是陪伴我們成長的文化記憶所在。但是,隨著高陞戲院、利舞臺等港人熟識的粵劇表演場地相繼拆卸後,新光也就有了「香港粵劇殿堂」的美譽,所謂「睇大戲,去新光」已是流傳多年的口號。那裡的確留下了不少家傳戶曉的大老倌足跡,如任白、林家聲、梅雪詩、龍劍笙等等,他們都已是或將會是香港歷史文化書寫的部分內容和集體記憶所在。他們表演的場域新光戲院,同樣是構成香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由嶺南文化擴展開去

有鑒於新光戲院風波的前前後後,折射出其已是文化的符號和象徵。一個顯著的命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拓展和加強本港的文化保護與發展。關於這個問題,陳學然教授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陳教授認為,文化事業是要從根部培植,慢慢做,這樣才真能落地生根,茁壯成長。政府對於保護傳統/本土文化應該要有長遠的規劃、承擔和部署,不能如商業化般急功近利。香港未來應考慮設立文化局長一類的職位,讓兼具民族文化認同和國際視野的人統籌香港的文化事務,不可因循地交給技術官僚操作。以英國為例,其文化產業往往是由政府負責規劃文藝表演場地,跟著再提供各種資源及行銷支援,而很多場域都是切合本土文化,就地取材而發展的,最後不單帶動當地文化建設,還開創了不少就業職位及文化商機,成就巨大的社會文化資本。

其次,要認識到嶺南文化的特有性質與地位。政府一方面既需要認識其獨特性,另一方面亦需要認識其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位置,並且了解到嶺南文化與近世海外華僑生活世界的關係。有了這些文化和歷史意識的基礎,我們才能夠談論進一步的開展。因此,他認為在如何保護嶺南文化的問題上,最重要的還不是科學、先進的保護方法,也不是要如何籌集資金和估衡市場效益的問題,而是如何在商業大潮的衝擊下構造出「有香港特色的中國文化」——我們不能總是一元化地依據市場的商業導向和西方的價值理念評價文化發展,應該尋找本土的價值,建立自信和本土文化認同。有自己的特色,才是香港人對於嶺南文化存續保護的應有思考。

最後,陳學然認為,主持文化事務的人員應當具有歷史性的國家觀與民族觀。所有文藝,都得要從本土發展起來才有根、有歷史、有文化味道,如果照搬外國的一些歌舞過來,又或者只是聘請歌舞團藝術團,他們始終是外來的,是暫時性的;應該尋找本土的價值,建立自信和本土文化認同。有自己的特色,才會有認同感、投入感和歸屬感,這樣才能在本土長足發展。中國各個地方均有其文化差異性,但是,不論如何千差萬別,最後都可以完完全全地整合到理想中的中國文化的統一性中去。這就是百年來包括香港文化在內的嶺南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真實存在關係。有了基本的文史知識累積和文化情感的培養,相信在制定政策或思考問題時,眼光會更深廣。

-------------


文化創意,不只是西九(原文連結

新光戲院的風波已經平息。但是,由此帶來的文化政策檢討並未因此而過去。回溯整個保衛新光戲院的過程,出現的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文化守護,應當是理性而平和的表達,且應當超越市場主導的制約,用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新光背後的社會人心流變。此次新光風波的圓滿落幕,歸根結底是民間社會自我的文化調試取得了成功。業主與租客在遵循自願與公平的原則下,就新光未來四年的發展達成了一致。然而,我們也看到了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的缺位。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確實有待時間的檢驗。

新光問題的焦點,並不是業主是否讓其存活——大家需明白,這是業主的權利,並不能夠簡單以民粹式的社會壓力去解決。除了徵集市民保衛新光的簽名外,我們更要明白新光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文化的傳承需要有一種歷史的承擔。這種歷史的承載來自於對香港歲月的感受,也來自於政府對文化超越市場的一種體認。

總有人將西九的規劃看作是重大的文化發展決策,認為未來本港的文藝事業,將在新西九的帶動下,取得飛躍的發展與改變。但是,西九畢竟不在香港的市中心,即便經濟中心改變,傳統的「文化中心」也不會隨著經濟中心的多元化而有所蛻化。華人自古就有趕集和逛廟會的傳統,因而在古代城郭的基礎上形成了市井文化圈。無論城市再怎麼擴大,也不會影響到這種文化圈的中心地位。例如,中國內地的許多大城市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逐步加快,已經實現了商業區域的多層次格局。但是中國人周末假期逛街的習俗,依然決定了傳統老商業區的繁榮與龍頭地位。北京雖然有中關村等電子產業貿易區,但是市民和遊人依然會選擇前往天安門兩側的王府井、西單去購物遊玩。因此,每到節假日的黃金時刻,中心城市地區的商業更多地具有了一種文化休閒的味道。這是對經濟潮流的一種變相抵制,也是守護文化的民間思考。

香港的文化中心在哪裡?不是尖沙咀的一幢建築這麼簡單。這就需要理解香港人觀念中的「中心」是為何處。很清楚的,本港市民心中的「中心」就是港島。這裡是香港進步與繁華的代表,見證了香港百多年來的歷史變遷,也是賦予了大家無限本土情感的所在。因此,「買不起港島的房子,也要買得起港島的燒賣和魚蛋」,就是港人展現在地化情懷的有力體現。港島聚集了最多的內地和外國遊客,也留下了香港最深刻的文化符號。新光戲院之所以廣受歡迎,與其在港島繁華地帶有很大關聯。小市民住不進半山,卻能夠在新光之中思考對未來生活的暢想。這就是新光帶給市民的魅力。雖然香港的商業區域已經漸漸多元化,但是普羅大眾心中的一份「中心」已經永遠留在了港島。這裡代表著核心價值,代表著生生不息的追求,代表著安樂的幸福,也代表著時代的印跡。

新的政府總部與立法會大樓,依然設立在港島。但是,除了政府大樓,我們在港島可以製造的樓宇,還有很多很多。港島不缺少金融大廈,不缺少「門常開」,更不缺少舖頭商場。但是,港島似乎缺了那麼一絲文化的氣息。當又一個四年來臨時,如果全社會又開始思考新光的未來,還能否將它留在港島的記憶中呢?如果四年後,社會又要耗費人力與財力去爭論新光的存廢,那麼,今次的新光風波帶給大家的教訓,就根本沒有得到有力的汲取。

每個城市都有固定的文化氣質。這是歷史的使然,也是人心的沉澱。在本港,時常有人對有著數百年文化底蘊的澳門—另一個中國特區,看不過眼,覺得只是一個賭城而已。但不知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沒有想過:在凡事都由市場主導的本港,連文化也由市場行情去決定、去進行商業化運作,這和賭博又有何區別可言?現在,無論是政府或是市民,都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在新光繼續存在的四年中,為著保護嶺南文化,有何可以貢獻或付出的。文化,除了是西九的那一片區域,也還是政府規劃的能力與水準,也是市民判斷自我價值的手段和目標。只有在這四年中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終極解決方案,才是避免下一次新光風波的良藥處方。

■文、攝:徐全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