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學校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學校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9日星期一

[友好] 2012/13年度中國語文科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學校支援計劃


致各校長/中文科老師/教育界同工:

2012/13年度中國語文科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學校支援計劃

新高中中國語文科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於2009年經已開展,坊間有不少學校教師或戲劇工作者均表示未能掌握當中的教學重點、協作的分工及評核方法等,因此對開辦此選修單元感到卻步。為此,本團已於2010/11學年率先推行有關課程的支援計劃,並於兩間中學實踐,成功支援學校開辦此單元。於2012/13學年,再次推行此項支援計劃,供有意開辦/已開辦「戲劇工作坊」選修單元的中學參加。有別於一般的同類型支援,此支援模式讓全級中文科科組同事一同進行備課,然後專業導師到校以其中一班進行協作教學示範,供全級中文科組觀摩,讓老師們透徹地了解課堂進行的情況和帶領課堂技巧。因此可以讓全級科組同時掌握到相關知識及教學技能。

      各位如有興趣,請填妥附件一報名表,並傳真至2802 0798。我們將以先到先得形式處理。如有查詢,歡迎致電8102 3768與本團節目經理林先生或 2582 0237 製作經理黃小姐聯絡,或電郵info@7a.org.hk聯絡本團。希望各位積極響應支持,並推介予朋友及同工!

      謹祝
工作順利

一 休
7A班戲劇組  藝術總監
2012年7月8日

下載詳情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剪報] 杜國威劇本《色》 列新高中教材 趣味小品劇 探討人際關係

[ 星島日報 2012-04-18 文/Elsie陳 ]

杜國威劇本《色》 列新高中教材 趣味小品劇 探討人際關係

著名編劇大師杜國威筆下的《人間有情》、《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劇目,成為不少港人的共同回憶,同時啟發好些學生的創作夢。Elsie最近知道杜Sir的舊作《色》將於下學年列入教育局的新高中中國語文戲劇教材系列,正式成為中學生的戲劇教材。  戲劇工作坊是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選修單元之一,學生通過劇本分析及編演發揮創意,探索社會及人生,提高表達及審美能力。Elsie聽杜Sir講,他在一九八九年編寫的劇本《色》將成為未來選修戲劇工作坊的新高中學生學習的劇目之一。

《色》是長約四十分鐘的小品劇,只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剛失婚的家庭主婦,為了生活重踏社會,當起推銷員來,上門推銷萬用煲。另一個是能言善辯的高級保險經理,他接受失婚婦上門推銷,卻難忍她低劣的推銷技巧,不斷加以戲弄,展開一場銷售的「角力戰」,爆出不少笑料。

訊息正面 月底公演

杜Sir同Elsie分享,《色》寫於二十年前,時代背景與今日香港未必一樣,而且記述一對男女的感情發展,竟獲選為新高中教材,令他有點意外,「我一向認為《色》是成人劇,不過,劇本是探究人際的相知相交,反思人際關係及自我認識,其中有正面訊息,或因此獲選吧!」

在《色》中,失婚婦人以往一直以丈夫為中心,離婚後她頓失經濟及情感上的依靠,至於保險經紀,雖然名成利就,但是內心非常孤獨。杜Sir指出,兩個角色相遇時產生化學作用,除了對白惹笑外,更重要是二人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溫暖及色彩,「我為這套戲劇起名《色》,有於黯淡生命加一點色彩之意」。

Elsie翻查資料,《色》曾經於八九年由香港話劇團演出,當時由古天農及羅冠蘭飾演保險經紀及失婚婦人,可謂劇力萬鈞。不過,若錯過該次演出,大家亦可於本月二十七及二十八日一睹《色》的風采,Elsie知道,香港不小心創作社與澳門戲劇農莊合作,同場聯演《色》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校長李宇樑的劇本《二月廿九》。

即將上演的《色》,由資深舞台工作者兼中英劇團全職演員吳家良擔任導演,飾演保險經紀及失婚婦人的演員,則為曾參與演出《南海十三郎》、《劍雪浮生》的袁仲華及《虎度門》、《蝴蝶春情》的廖愛玲,陣容可媲美八九年的演出。

「《色》是一份很『鞏固』的劇本,為人物的感情布下『天羅地網』。杜Sir在建構角色時,對人物描繪深入、細膩、準確,每一個用字也有意思。」導演吳家良指出,本港的演員以至導演有時會「自由創作」,在劇本加入一些個人化的用語,他在導演《色》一劇時,更發現改寫人物的用語會影響劇本原意。

「我們練劇時,試過更改一些感歎詞,例如『啊』、『呢』等,直至我們把劇本讀下去,才發現對白與劇情發展不對」,廖愛玲表示,「原來杜Sir當年寫劇本時,早已設定感歎詞是用作反映角色的心態演變」。袁仲華則笑言,自己平日的演出用語甚有個人風格,今次要照劇本原裝演出,需要努力「忍口」。

得知《色》獲列為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戲劇教材,吳家良、廖愛玲及袁仲華均表示認同。吳家良同Elsie講,「雖然《色》寫成超過二十年,但我相信不論甚麼時代,觀眾亦有共鳴,因為杜Sir藉《色》描寫人的內在需要和微妙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歷久常新的題材」。

聽完杜Sir及三名演藝界朋友的分享,又看過導演及演員認真排練《色》一劇,Elsie認為,對《色》有興趣的學生及家長,不妨購票捧場,尤其即將升讀新高中的同學。Elsie還知道,今年的《色》版本還有特別插曲《All of the sudden》,由杜Sir親自填詞,廖愛玲主唱,杜Sir的戲迷更是不容錯過。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剪報] 二○一二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1-06 文/程介明 ]

二○一二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2012 年將是香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去年在一個聯校研討會的問答環節上,主持的校長開始的一句話是: 「過去十年,我們教師經歷了一場大災難!」這位校長未必代表全部校長,又或只是帶有謔意的故意戲劇化,但是也許有不少人真的有類似的想法,也不時聽到家長說「香港的教育為什麼搞成這樣?」香港的教育界也的確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人的記憶是短暫的,由於人員的更替,社會的記憶更加脆弱。值得在這2012 年的開始,重新闡述一下對於香港教育改革的看法。

在國際比較的排名榜上,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香港的排名都很高。

我不是排名榜的信徒,不相信排名可以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但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香港教育的確有她的優勢。明白我們自己的位置和處境,很有利於認清我們的方向,從而理解香港教育目前面臨的種種變革。

教育改革在1999 年開始啟動。當時的情況是:家長不滿學校,教師不滿學生,僱主不滿本地畢業生;激烈一點的更說香港的教育千瘡百孔。也不是沒有努力過,1984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成立以後,一直到1996 年,發表了六份頗為認真的《報告書》,提出過接近二百項改善教育的建議,幾乎全面覆蓋教育的方方面面。

「樂善勇敢」教育突破

1999 年啟動,只是提出一個問題:「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什麼?」現在看起來,這個起點是很重要的。十多年來,香港周邊許多地方都在實行教育改革,但是甚少以教育的目標為出發點。結果是研究了許多「手段」,但是沒有想清楚這些「手段」是為了達到什麼「目標」;教育目標的提出,當時引來社會上一萬六千多份意見書,等等。

教育目標的討論,最後產生一個共識:「社會變了!」教育改革首兩年的公開文件,開頭一句都是「社會變了!」,潛台詞是「教育也應該不一樣!」這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主軸。也就是說,不是修修補補地把現有的教育做得好些、多些、快些,而是要重新考慮教育應該做些什麼。

環顧周圍,除了新加坡和上海以外,其他大多數地方的這種意識不強。也可以說,教育改革因此不徹底,要麼改革無法貫徹到底(因為教師覺得,不過是又一次跑過場),要麼所謂改革過後,一切又回復過去,等於沒有改革。因為教育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於是產生了十六字的口號: 「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簡稱「樂、善、勇、敢」。這與傳統以知識和技能為基本的經濟話語頗不一樣。

從教育發展的理念來說,這是一個突破:從學生個人的前途出發,而不是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的需求、國際競爭能力等等出發。這是許多國家的政府無法擺脫的一種思想範式。

不是說不要經濟、人力、競爭力。以往靠教育制度通過拔尖、篩選、淘汰去塑造一個人力金字塔,逼着學生向經濟需求屈服,但是社會變了!社會不再是靜止的、持久的了,社會流動加劇,向上向下的機會都會不斷出現;一切都會不斷變動,個人的際遇因此變得很戲劇化。工作生活如此,其他的生活也處於千變萬化的狀態之中。怎樣讓年輕人能夠充分為如此的前途與生活做好準備,成為教育的重大使命。

缺乏承擔災難源頭

「樂、善、勇、敢」現在沒有人再提了,或者積極地說,已經融化在具體的改革措施裏面了。但是涵蓋的「學習」、「溝通」、「承擔」、「創新」這些方面,其實很能說明教育改革的意義。「樂、善、勇、敢」,說起來簡單,但是閉目想一想,傳統的學校教育裏面,是很少提到的。

先說後面三樣。我在開始的時候,也覺得要求每個人都創新,恐怕要求太高。

後來我個人的學術研究,從教育內部轉到教育外部,才發覺在行行業業,人們每天做的事情都與昨天不一樣, 「創新」不再屬於少數人的聰明。

「承擔」,當時也有人提出,要每個學生都有「承擔」, 「太沉重了!」然而,最近十年世界上發生的種種,都證明在社會結構變得鬆散的時候,個人的承擔成為社會的支撐;而個人的缺乏承擔,往往是社會性災難的源頭。

「溝通」,其實在傳統的學校裏面並不重視,重視的是學業上的個人奮鬥;但是社會的趨勢是嚴格的「非人化」的規章制度,逐漸讓位予人際的互動和融合,不懂得溝通就難以在社會立足。我們常常聽到對香港本地畢業生的批評,不就是說他們沒有創意(創新)、沒有責任感(承擔)、不懂與人相處(溝通)嗎?

尊重專業成功基礎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標改過來!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要改變學校的形態。

這個時候,當時世界上嶄露頭角的學習科學,進入了香港教育改革的討論。大家開始明白,學習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人類經歷經過大腦加工而形成的認識。

於是就從青少年應該享有的學習經歷出發,繪出了學習經歷的光譜;然後看課程之內、課程之外、學校之外,應該讓學生有些什麼經歷。由此定出「學習領域」:包括中國語文、英文、數學、科學、科技、人文、體育、藝術等等比較接近原來「科目」的重組,以及新的學習領域如「應用學習」(實際工作的經歷)、「其他學習經歷」(人際組織、校外活動、外地生活)。再就是培養分析、批判、綜合能力的「通識教育」。

課程改革的第一份文件,標題就是《學會學習》,是把「學習」這種特殊的經歷,看成是一切學習經歷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核心的經歷和能力。這與中國內地、新加坡、台灣當時的改革頗有共同之處,只不過香港的改革不止於課程大綱的編寫,而且經過許多的討論、配套的建設、學校的醞釀,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心理上比較有準備。這也是香港的教育改革得以貫徹的基本原因,因為尊重了學校和教師的專業自主,而不是簡單地把他們看成只是負責執行的馴服工具。

香港的教育改革走到這一步,也得到世界各方的注視,來之不易。但是如果掉以輕心,今年的新會考和大學入學,卻完全可以讓教育改革功虧一簣。

程介明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剪報] 戲劇篇(一):學英文如學戲劇?

[ 文匯報 2011-11-10 文/舒志義 原文連結 ]

戲劇篇(一):學英文如學戲劇?

香港莘莘學子,相信沒有未聽過「戲劇學英語」、「英語戲劇」這類講法。對,我也想在這裡談談戲劇與英語學習的關係。不過,我要講的,並不是英文音樂劇或透過朗誦台詞學習發音、語調溝通之類。我首先要講的,是許多英文老師都會覺得與一般「戲劇學英語」格格不入的一種看法:透過戲劇學英語文法!是的,在第一篇裡,我要先指出,戲劇和英語及其文法之間的重要內在關係。

人日常溝通 不離「六何」

作為一種語言,英語跟所有語言一樣,用途是溝通。人類日常溝通內容,無非是傳遞簡單生活信息,例如:你昨天放學到哪裡玩、今天中午想吃甚麼午餐等。有時說得興起,就會開始談談某個明星跟誰談戀愛、哪位老師罰學生怎樣殘酷等等。一言以蔽之,人類溝通內容來來去去都是關於「甚麼人」、「做了甚麼事」、「甚麼時間地點」做這些事、「為甚麼」和「怎樣做」,即人事時地原因過程(6Ws),而重點則在於那件事(the action taken)。

英語文法中 動詞難捉摸

英語文法關鍵,是指出溝通重點,就是所做的事。英語文法中,最難搞的是動詞,它簡直是「變態」的!對英文略有心得的同學都知道,動詞是句子的靈魂。而所謂動詞,即用來表達句子中某種行為動作(所做的事)的詞。每一個句子,都至少有一個動詞。而句子主要意思都在動詞裡。說動詞「變態」,並非譁眾取寵,完全因為動詞形態變幻莫測,才讓同學覺得難以捉摸。動詞形態其實之所以「花姿招展」,是因為生活中所提及每一件事,都是靠動詞交代清楚的。

戲劇述生活 包含「六何」

好了,那麼動詞跟戲劇有甚麼關係?這個關係可大了。英文「drama」一詞,來自古希臘文,意思是「to do」、「to act」,「做」也!每一齣戲,內容都是人的生活行為,關於「甚麼人」,做了「甚麼事」、「甚麼時間地點」做這些事、「為甚麼」和「怎樣做」,即人事時地原因過程(6Ws),而重點則在於那件事(the action taken)。咦﹖這段文字似曾相識!不錯,人類溝通內容和戲劇內容同出一轍。不過,戲劇內容較日常生活內容通常濃縮一點、安排得有趣一點而已。有了藝術加工,你才會覺得戲劇好看嘛!所謂「戲如人生」,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英語及其文法的重點是動詞,戲劇的重點是行動、動作。你說,英語是不是應該透過戲劇來學?關於英語文法其他重點,變態的動詞怎樣現身,以及如何透過戲劇幫助理解和捕捉動詞這個「百變星君」,有機會再談!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舒志義博士

(小題為編者所加)

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剪報] 解構流動教室

[ 明報 2011-11-01 ]

解構流動教室

9 個「開飯故事」,來自樂施會的「點開飯?基層晚餐流動展」,為呈現草根階層的生活實况,5.5 噸小型貨車被設計成公屋廚房、板間房和便利店3 個場景,展示公屋住戶、板間房客和無家者的「開飯空間」及生活難題。

貨車還安裝互動裝置,讓參觀者發掘基層人士「點開飯」,例如在「便利店」按微波爐的數字按鈕(右圖),燈箱便會亮起,顯示無家者當天吃「麵包夾麵包」、「十字架飯盒」,還是「十元特價飯」;而打開「公屋廚房」的冰箱,會發現塞滿一袋袋「長期冰封食物」。下車後,另有立體展板,讓參觀者透過圖文和道具,細嚼各個基層家庭的生活故事。

貨車也是互動劇場的舞台。展覽獲香港藝術學院劇場教育碩士課程的學生協力,把受訪個案編成單元劇場。

「我希望……」

有份參演的Yuffie 說: 「策劃時,我曾與一受訪者面談,他的故事聽起來很悲慘,但他的生活態度並不如想像中負面、悲觀。我最記得有失業人士,即使吃不飽足,卻會四出做義工幫人,反而很多在職人士未必有這份心意。」為此,編劇時她們特別安排演員在尾聲以一人一句「我希望」作結,冀能予人正面觀感,引發觀眾思考協助基層人士脫貧解困的方法。

老師回應

荃灣聖芳濟中學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統籌主任黃璣揚,亦把流動展帶進學校,他對現今青年的公民意識,別有一番體會。黃老師坦言,近年學生表現較為自我中心,惜物、分享的意識薄弱,例如下課後不關燈、不關冷氣、吃剩飯等情况普遍, 「學校舉辦『貧富午餐』多年,早年吃『富餐』的學生都會主動與『貧區』學生分享,但近年已不復見」。他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關健常安排是次活動,連繫地理和通識課程,增進知識,並提升學生公民意識和價值觀。

黃老師表示,家長教師會每年辦內地扶貧考察團,學生目睹內地簡陋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貧窮問題多一份感受,便不只是純粹「知道」而已。校方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型體驗活動,提升他們對貧窮問題的關注,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吃剩的半盒飯

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午飯時段舉行,學生捧着飯盒到場欣賞,惟仍有人吃剩半盒飯,中四生陳同學尷尬解釋,飯菜未熟透,吃不下嚥,承認這是浪費。同級學生Alma 和Soffie 曾在劏房生活,兩人對貧窮議題有更深刻體會,惜物意識也較強。

「點開飯?基層晚餐流動展」巡迴15 間中學,為期兩個月,並到全港8 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和演出。

活動詳情:justbite.oxfam.org.hk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剪報] 教院粵劇教學協作獲肯定

[ 星島日報 2011-10-15 記者鍾碧琪 原文連結 ]

教院粵劇教學協作獲肯定

對於粵劇承傳問題,教育局已改革中、小學的音樂科課程,其中在「三三四」新學制下,粵劇屬音樂科課程必修部分,惟本港不少音樂教師對粵劇並不熟悉。為協助學校推行新課程,香港教育學院由○九年起,開展為期三年的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畫,該計畫最近獲國際音樂議會頒授MusicalRightsAward,肯定其推動藝術教學的貢獻。

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二百六十多萬元推行的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畫,至今有四十四所中小學參與,在八和會館支持下,有十二名專業粵劇導師為音樂教師提供十八小時的專業培訓,並在正規音樂課協作教學。計畫至今已有八十二位音樂教師和近六千三百名學生受惠,教院校長張炳良表示,「獲此音樂權益獎,不但肯定教院對本地藝術文化的貢獻,更重要是肯定粵劇本身的傳承價值。」

身兼教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和計畫負責人的梁寶華說,「計畫將在明年十二月完結,希望最終有六十所學校參與。」至於日後計畫是否繼續推行,須視乎有沒有資助,他希望能聯繫粵劇發展基金,把計畫延續下去。

教師學生同受惠

參與計畫的香港真光中學中六生梁蔚藍表示,「本身對粵劇、中樂都沒興趣,因為覺得很吵耳。但在課堂上聽到不少粵劇戲曲,覺得用廣東話唱粵劇也頗有趣,日後有機會也會去看粵劇。」

不少參與計畫的音樂教師坦言,對粵劇並不熟悉,計畫對他們幫助很大,因坊間較少與粵劇有關的資源和教材提供。計畫提供專業導師的意見和教材示範,能令學生更清晰地了解粵劇概念。

記者鍾碧琪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



「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的設計,是為教師提供社區中最新的學習機會資訊,方便他們組織有質素的校本「其他學習經歷」項目/活動的參考。學校可按校本的情況及需要,善用此資料庫,並有責任按學習期望為學生謹慎選擇合適的活動或機構,以配合學校「其他學習經歷」及全人發展的方向。為讓學校及社會機構更了解此活動資料庫,請參閱常見問題。此外,有關「其他學習經歷」詳情,可瀏覽「其他學習經歷」網頁http://www.edb.gov.hk/cd/ole/

機構有意提供與「其他學習經歷」目的及學習期望配合的學生活動/項目,歡迎登記成為機構用戶。詳情可瀏覽「其他學習經歷」活動資料庫使用細則及致電 2892 6494 與我們聯絡。教育局會以編輯的角度,保留刪除及拒絕機構申請用戶戶籍的權限,而無需作任何事前通知及解釋。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剪報] 小學先推行國民教育科

[ 星島日報 2011-08-25 原文連結 ]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爭議不斷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期四個月的諮詢期下周三結束。本報獲悉,教育局正計畫作「微調」,原訂在全港中學推行新科的計畫將暫不實行,只按計畫在小學推行。消息透露,由於中學現有課程中已有國民教育的內容,加上新高中學制剛推行,已有很多新課程,再立新科恐怕無法承受。中學界普遍認為,延遲推行有助學界探討課程內容與加強師資培訓,對優化現行國民教育有利,而兩個小學校長議會則期望小學分階段落實新科,避免「一刀切」在明年九月推行。

教育局原計畫二〇一三年在全港中學以獨立成科方式,新增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被指與通識教育科、明年增設的生活與社會科內容重疊(詳見另稿),而新科強調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認為國家發展成就,被指有「洗腦」之嫌。教育界亦普遍認為新科課程定位不清,推行過於倉卒。

教育界指新科定位不清

消息人士透露,當局考慮到中學在明年應付首屆文憑試,新高中學制才落實,不少學校反映一三年推行新科有實際困難,加上現時初中及高中在綜合人文科、通識科及生活與社會科等科目,已有涉及國民教育的範疇,故傾向暫不在中學推行新科。

教育界普遍認為,當局原先計畫在二〇一三年推行新科是「硬着陸」。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指,獨立成科牽動到整個中學課程須調整,對學校造成實際困難,「不少學校已籌劃生活與社會科,再增設新科,準備工作根本來不及」。他續稱,現行新高中課程已經相當緊密,「在高中階段獨立成科不可行,反而利用OLE(其他學習經歷)較為可取,但當局一直未置可否」。

教界倡先導推行新科

教育評議會主席鄒秉恩亦指,現時教師的國情認知與取向因人而異,接受程度也有相當差異,若兩年後硬性推行新科,師資配套根本未到位,「現在前綫教師即使有機會到內地交流,也甚少與國家重要機關官員,或者內地教師有深入接觸,試問學生接觸國情的機會比教師還要多,要他們怎能有信心施教?」

對於當局暫不實行在中學推行新科,廖亞全認為當局宜重新檢視國民教育的推行方式,「現時滲透不同科目的方式究竟有何不妥?當局要講清楚,若是內容不足,在現行框架也可以加強」,他建議當局容許部分準備充分的學校,以先導方式彈性推行新科,「個別學校準備好些就早點做,而非硬性規定同步推行」。

鄒秉恩籲檢討初中歷史科

鄒秉恩則認為,當局若延遲新科在中學推行的時間表,有助為教育界帶來過渡期,完善課程配套及師資培訓,同時當局亦宜檢討初中階段必修歷史科,以免國民教育出現「各有各教」的情況。

一直要求當局撤回新科重新諮詢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認為各種教育改革已經超出中學負荷,延遲推行新科在教育界已成共識。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友好] 《通識自選劇場—演出計劃:<白紙>》及<無價戲劇空間-戲劇培訓計劃>


好戲量現向全港中、小學及大專學生提供多個學習戲劇的機會,我們認為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生接觸文化藝術教育的機會實在不足,所以設計了針對學校的《通識自選劇場—演出計劃:<白紙>將通識科目揉合戲劇,以輕鬆手法提升學生之學習興趣。另外,<價戲劇空間-戲劇培訓計劃>為高中生及大專學生提供六個階段的學習戲劇機會,學習專業的編、導、演技巧,發掘戲劇的潛能。

好戲量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年資助藝團,希望能夠善用資助,為學校及學生提供便宜的學戲機會,希望貴 報刊能夠幫我們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這兩個計劃。詳情請看附錄,如有查詢,歡迎致電35999755或回覆此電郵聯絡劉思遠小姐

1.《通識自選劇場—演出計劃:<白紙>
請參閱附件”通識自選劇場2011

2. 好戲量<無價戲劇空間-戲劇培訓計劃>

好戲量行政總監
劉思遠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友好宣傳] 中國語文科「戲劇工作坊選修單元」學校支援:導師培訓工作坊

致各演藝學院同學、戲劇教育工作者/教育界同工:
 
中國語文科「戲劇工作坊選修單元」學校支援:導師培訓工作坊

新高中中國語文科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於2009年經已開展,坊間有不少學校教師或戲劇工作者均表示未能掌握當中的教學重點、協作的分工及評核方法等,因此對開辦此選修單元感到卻步。為此,本團已於2010/11學年率先推行有關課程的支援計劃,並於兩間中學實踐,成功支援學校開辦此單元。當中所得出的成果及經驗已集結成《「戲劇工作坊」課程與教學資源套》並會於本年暑期舉辦兩節免費導師培訓工作坊,協助業界掌握如何支援學校開辦此選修單元。

工作坊由香港藝術學院講師/課程統籌陳玉蘭及中大教育學院學校發展主任一休作培訓及個案分享。工作坊詳情如下:

工作坊內容
新高中中國語文科選修單元「戲劇工作坊」導師培訓:
課程教學重點、教學活動、評核方法及準則、教學經驗分享 及
資深戲劇教育工作者論壇 
(30/7 周昭倫先生 香港話劇團外展及教育策劃,吳曉琳老師 港大同學會書院中文科科主任; 22/8黃麗萍小姐 香港教師戲劇會主席,冼振東先生 戲功研究社社長)
活動時間
及地點
每節工作坊長約6小時,每節內容均相約
1) 2011730 1000 – 1300 1430-1730
7A班戲劇組排練室:荃灣橫龍街49-53號華隆工業大廈10D
2) 20118221000 – 1300 1430-1730
香港藝術發展局會議室:香港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和域大廈東翼14
主要導師
陳玉蘭 香港藝術學院講師/課程統籌
一 休 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對象
演藝學院或戲劇教育課程畢業生或學生/戲劇教育工作者/中學教師
收費
全免,唯須預繳$600-按金,完成6小時工作坊後將會全數退回
名額
每節20
截止報名
1節:2011720日 第2節:2011812

各位如有興趣,請填妥附件報名表,先傳真至2802 0798 連同按金港幣$600-劃線支票,抬頭:Class 7A Drama Group Limited或將按金存入7A班戲劇組 匯豐銀行之戶口:499-371-995-001 後之存款或轉帳收據寄交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8我們將以先到先得形式處理。名額有限,敬希各位立即行動,儘速報名。如有查詢,歡迎致電8102 3768與本團節目經理林先生 2582 0237 製作經理黃小姐聯絡,或電郵info@7a.org.hk聯絡本團。希望各位積極響應支持,並推介予朋友及同工!

謹祝
工作順利
一 休
7A班戲劇組 藝術總監
2011624

*報名請以上述方法與 7A 班戲劇組職員聯絡。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剪報] 平機會批融和教育失敗 提九建議助少數族裔童學中文

[蘋果日報 2011-07-12 記者/林社炳 原文連結]

平機會批融和教育失敗 提九建議助少數族裔童學中文

【本報訊】平等機會委員會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昨日發表報告,質疑教育局製造少數族裔低升學率和跨代貧窮,四年內大幅增加供少數族裔學生就讀的「特定學校」,證明教育局推動融和教育政策全面失敗。平機會建議教育局提供學前中文語言學習,為少數族裔新生代打好融入主流小學的中文基礎。平機會不排除以法定權力向教育局施壓。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批評,教育局過去四年內,開設給少數族裔就讀的「特定學校」,由15間大幅增至28間。證明教育局鼓勵少數族裔學生,入讀以中文教學主流學校的融和政策失敗。

他說,目前全港約有1.2萬名少數族裔適齡學生,就學學生之中,學前程度5,452人、高中程度2,109人、專上程度867人。今年度全港16,516名入讀大學學位學生,少數族裔只得41人。說明少數族裔新生代,因跟不上成績,很早便輟學,他們低學歷,只能做低薪低下層工作。

不排除法定權力施壓

林煥光說,教育局推動中文教學,以校本主導,欠缺中央監察,更談不上跟進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中文的進度。小組報告提出9項建議,促請教育局為少數族裔學生,安排學前學中文,打好學習中文語文基礎,融入主流小學;制訂測試系統,評估他們升學及求職的中文資歷等。

他期待教育局正面回應平機會報告及建議,平機會定主動跟進。教育局若不積極改善,平機會不排除運用法定權力向教育局施壓。他警告,少數族裔如未能融入社會,生活得不到改善、身份得不到認同,很可能會帶來不少社會問題。

香港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說,零碎及不足的中文學習支援措施,未能有效幫助少數族裔學童學好中文,以致嚴重影響他們的升學及就業機會,沒法融入香港社會,造成跨代貧窮。她又認為,目前給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違反了《種族歧視條例》的直接及間接歧視。

================

[TEFO 備註]

平機會報告:
http://www.eoc.org.hk/eoc/GraphicsFolder/ShowContent.aspx?ItemID=9456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新聞] 自編自導自演各發揮創意 大中小學生展戲劇才華

[ 大公報 2011.07.04 原文連結 ]

自編自導自演各發揮創意 大中小學生展戲劇才華    

【本報訊】實習記者田源報道:戲劇作為一種通俗的表演形式早已為觀眾熟知,而學生表演戲劇亦非新鮮之事。但由大學、中學、小學學生共同參與、並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想必就難得一見。近日,由香港浸會大學全人教育教與學中心及非牟利團體「文化地圖」合辦的「香港創意戲劇節二○一一」向觀眾展示了一班學生的無限創意。

把戲劇文化帶入課堂

「香港創意戲劇節」今年是第一次舉辦,是香港首個大型聯校創意即興戲劇活動。今次共有五十間中學、小學和大專院校收到主辦方邀請函,約三百名學生參與演出,演出類別分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和大專組。是次活動的匯演部分已於今年五月二十一日結束,在七月二日舉行的頒獎禮上,表現傑出的節目得到主辦方嘉獎。是次在小學、初中、高中組別設有團體獎,因大專組只有浸會大學參加,故未設獎項。獲得小學組團體獎冠、亞、季軍的學校分別為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九龍城浸信會禧年(恩平)小學;初中組冠、亞、季軍為五旬節林漢光中學、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樂善堂梁銶琚書院;高中組冠、亞、季軍為五旬節林漢光中學、仁愛堂田家炳中學、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香港創意戲劇節議會聯合主席、「文化地圖」董事錢德順說,這次活動的目的是提倡由學生主導戲劇文化,學生通過自編自導自演戲劇學到溝通的技巧,並通過參與活動的學生把戲劇文化帶入課堂,推廣通識教育。

是次戲劇節有兩大特點,一是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每組學生在表演前有十五分鐘時間準備,根據主辦方提供的一段文字即興創作表演。錢德順說,現時香港的戲劇教育,多是教師或其他人將劇本寫好,而學生只是負責演員的工作。這樣學生成為傀儡,不能經歷借助戲劇發表個人意見這個重要的學習過程。此次戲劇節給予學生足夠創作自由,讓學生充分展示自身才華的同時鍛煉辦事的能力。第二大特點是大學、中學、小學學生同時參與,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活動中可相互借鑒學習,使藝術教育及通識教育的推廣面得以擴大。

兩百學生參與工作坊

主辦方在匯演前向約兩百名學生提供工作坊指導戲劇表演藝術,參與工作坊學習的同學回到學校後向其他同學推廣戲劇表演藝術的技巧和經驗,再由這些同學聯合其他同學組隊參與匯演。主辦方亦向部分教師提供了工作坊,希望透過教師把戲劇文化推廣到全校,避免活動中出現「精英主義」。

是次活動的評審團由九位教育界及藝術界人士組成,包括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學院副教授盧偉力、香港演藝學院表演藝術教育中心講師黃婉萍、香港教師戲劇會副主席司徒美儀等。香港創意戲劇節明年將繼續舉辦,並會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向更多學校發出邀請函。

[新聞] 非華語幼園生缺支援

 [ 明報 2011.07.04 原文連結 ]

【明報專訊】非華語學童數目過去數年持續增長,但教育局提供的課程配套只在中小學層面,對幼稚園缺乏支援。教育局數字顯示,今學年非華語幼園生達 1.1 萬人,5年來上升兩成。有教育學者批評教育局在小學才開始教非華童生中文已太遲,促由幼稚園起培養。

翻譯通告功課 教家長中文

將軍澳英皇幼稚園6、7年前開始接收英法等國籍的學童,後來增收南亞裔學生。今年非華語學生多達15名,佔了全校人數三分之一。校長梁小玲接受訪問時指出,非華語生與本地學生共處同一課室,猶如微型聯合國。

梁小玲指出,校方常與只懂「鄉下話」的少數族裔家長溝通,出現「雞同鴨講」,因此要翻譯所有通告和功課,簡單如教幼稚園生抄寫「羽毛」二字,也會在功課上以英語貼上羽毛的解釋、拼音,期望家長亦能學好中文。又找來精通廣東話的巴基斯坦家長充當翻譯及橋樑,漸漸本地及少數族裔家長亦打成一片。

非華語生 5年升兩成

教育局數字顯示,非華語幼稚園學生數目,由06/07年9242人,上升至10/11年11,192人,上升21%。梁小玲指出,少數族裔學童持續增長是大勢所趨,但只要處理得宜,學校、本地及少數族裔學童及家長均可得益。

支援接收少數族裔學校的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關之英則指出,現時教育局僅為小學及中學提供教授非華語學生的課程補充指引,幼稚園仍苦無支援。關之英說,今年已第3年透過融樂會籌募經費,為小學及幼稚園提供協助非華語學童中文計劃,以專業及有系統的教學法,助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童中文,包括為這班學生設計教案,透過兒歌、故事、模擬遊戲等,反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關之英說﹕「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問題,愈早加強訓練愈好,如待學生升上小學才處理已太遲。」

教育局發言人指出,為協助非華語幼稚園學童學習中文,教育局經常舉辦教師發展課程,探討照顧學習多樣性的課題,及通過日常視學,向為非華語兒童提供學前教育的幼稚園提供意見。發言人稱,應讓兒童從真實語言環境中學習語文,教學時不應運用夾雜語言,以免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

明報記者 袁柏恩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新聞] 教育局發展網上教育資平台

 [原文連結 明報 2011.06.28]

教育局發展網上教育資平台

教育局長孫明揚表示,教育局正發展「一站式」網上資源平台,由教育城提供相關平台及技術支援。

孫明揚今早出席「學與教博覽2011」開幕典禮時表示,為了配合現代資訊發達,社會事物瞬息萬變,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模式再不能單靠教師在課室單向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亦不能只靠傳統教科書作為單一的學習材料。

他表示,政府就課本及教材分拆出售,正研究如何改善課本與教材的供應,政府致力為學校提供優質和價錢合理的學與教資源,並為課本及教材巿場引入競爭。他指出,教育局亦正發展「一站式」網上資源平台,由教育城提供相關平台及技術支援,讓我們將教育局各部門及教育城多年來收集和製作的大量學與教資源整合,方便教師使用。他們亦會針對教師的需要,加強製作優質的教材及試題庫供教師使用。

政府在去年委託教育城發展的網上電子資源交易平台(EdMall),預期於九月份正式推出,為教師、家長及學生提供一站式選購電子學習資源的途徑,亦為資源供應商提供產品展示及銷售的渠道。平台服務包括數碼版權管理及付款設施,滿足各持分者的需要。

(即時新聞)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活動] 香港真光書院 OLE 藝術發展科分享

 [明報 2011.06.21]

新高中課程的「藝術發展」,是「其他學習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高中三年內,均享有最少總課時百分之五的「藝術發展」學習時間(約135 小時),並透過多元化的藝術學習活動,如欣賞、創作、表演及反思活動去學習藝術。

香港真光書院於2009 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中四級藝術發展科,邀請專業藝團為合作夥伴,共同發展以英語音樂劇為主題的有組織課堂學習模式。經過兩個學年的實踐,現舉辦分享會,歡迎各校教師出席;出席者均可獲派發教材套供參考。

日期:6 月24 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 時至5 時
地點:香港真光書院
地址:香港鴨脷洲利東邨道一號
電話:2871 1214
傳真:2871 3110
電郵:hktlcoff@hkstar.com
對象: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者、其他學習經歷統籌主任、藝術教育學習發展領域統籌者、課外活動主任、戲劇教育工作者及藝術發展科、音樂科、視覺藝術科、英文科、負責話劇等老師。

[新聞] 四成通識教師:專題探究難知學生表現

[ 原文連結 明報 2011-06-21 ]

四成通識教師:專題探究難知學生表現    

【明報專訊】教協發表最新通識教育科問卷調查結果,超過四成受訪教師認為課程內的「獨立專題探究」未能真實反映學生表現,近九成更認為此部分對學生要求過高。有教師坦言,難以監管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 「學生做了200 份問卷回來,但可能只是叫身邊10 個同學去做」。

九成教師:難照顧學生差異今次是教協第二年做同類型調查,以了解教師處理通識科情况,共收回769 個高中通識教師問卷,九成受訪教師認為「照顧學生學習差異」最困難,八成表示「處理獨立專題探究」有困難。

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調查以10 分為最嚴重,讓教師就整體通識教學壓力評分,壓力指數由去年同一調查的7.7 分, 微升至7.9分,顯示問題較預期嚴峻: 「本來預計第二年會有改善,但通識教師整體壓力評分不跌反升。」

此外,四成受訪通識教師反映,通識內的「獨立專題探究」未能真實反映學生表現,通識教師王庭軒舉例,他們可教學生如何制訂問卷內容,但不能知道學生的問卷是否真的是做回來, 「學生做了200 份問卷回來,但可能只是叫身邊10個同學去做。」

馮偉華又批評,獨立專題探究涉及探究內容、資料蒐集方法和統計學分析等教學,但教學時數嚴重不足,通識科教師人手亦不足夠。王庭軒坦言: 「很多時也要用課餘時間處理學生的專題探究,要用埋小息、放學後的時間。」

教局:已多培訓教師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教育局及考評局在2010-11 年度透過已設立的通識教育學校網絡計劃,為教師就「獨立專題探究」舉辦更多培訓。

[新聞] 中大莎劇工作坊 扮花激發創意 打倒標準答案 符OLE全人發展


中大莎劇工作坊 扮花激發創意 打倒標準答案 符OLE全人發展    

[ 星島日報(家長版) 2011-06-21 文/Elsie陳 ]

在新高中學制下,學生須完成約四百小時「其他學習經歷」(OLE),以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而戲劇亦成為熱門的學習課程,Elsie知道,香港中文大學為增進中學生對莎士比亞戲劇的認識,特意舉辦莎士比亞工作坊,並邀請三位講座嘉賓向全場二百位中學生,講解欣賞莎劇之道,並即場示範何謂創意,提升中學生的藝術層次。

戲劇界專家任嘉賓

相信不少讀者對莎士比亞的戲劇都有所認識,多年來,不少人都曾翻演過莎士比亞的劇作,如《馬克白》(Macbeth)、《哈姆雷特》(Hamlet)和《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andJuliet),劇中的角色和對白依然為人所稱頌。中大希望將莎劇文學推廣至中學,故今次舉辦莎士比亞工作坊,特意邀來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主任莊培德(PeterJordan)、創驗劇場藝術總監鍾燕詩(Harriet)和TheatreNoir藝術總監葉遜謙(William)擔任講者嘉賓。

Elsie亦應邀參與工作坊,學習欣賞莎翁詩劇的方法,工作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Harriet講解莎翁擅長的音韻形式抑楊格五音部(IambicPentameter),並指出莎翁創作詩詞,絕非死板地按固有節奏而行,而是利用不同節奏反映劇中人物的心情。

工作坊的第二部分主題是創意,William向觀眾們提出一條簡單的問題,請大家扮「花」,Elsie立時將雙手變成托在下巴,場內有八成師生的動作跟Elsie一樣,William跟着反問觀眾「你們在甚麼地方學習扮花?為甚麼每位都一模一樣?」他表示,扮花也可千變萬化,只是一般人給傳統局限,就如傳統莎劇流傳數百年,創作人不受劇本拘束,發掘新視點演繹。

來到第三部分由PeterJordan傳授改編莎劇的秘訣,他指出古典戲劇有不少冗長的對白,現代人未必能接受,故可略為減省,但值得保留的是莎劇人物的性格精粹,他設計的角色直到現在仍有巨大的感染力,且莎劇給予創作人極大的想像空間,以不同的手法改編,可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工作坊結束後,Elsie同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學生傾過,中五級學生楊碧敏表示,在學校甚少有機會接觸莎士比亞的作品,但曾經借閱過《馬克白》,當時她只顧着查閱生字,因此覺得沉悶,現在才明白可從多角度賞析他的作品,包括音韻、角色性格和動作等,她打算重拾莎士比亞的名著。

幫助學生擴闊視野

另一位中五級生吳倩雯笑說,工作坊中「扮花」的活動最令她深刻,因為由幼稚園開始,扮花、扮魚都已有一套模式,從未想過運用其他動作演繹,表達的方法非常單一。「坦白說,傳統的學習模式重視學業成績,學生考試溫習都重視modelanswer,缺乏創意的表達,而新高中學制加入OLE,令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事物,反而擴闊了我們的思維,學習變得趣味盎然。」

工作坊中,William曾以三種方式演繹莎劇《哈姆雷特》的著名對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並問師生哪一種方式屬正確,有些學生表示第三種,Elsie聽William講,根本沒有正確的表演方式,只是香港學生被「正確」二字薰陶太久,令他們遺忘了創意。「其實創意是與生俱來,懂得從生活的框架中,找出樂趣已發揮創造力。」

Harriet也稱,「在演藝讀書時,曾看過十多個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雖然故事內容大同小異,但導演的選擇取捨工夫,為整套劇帶來新感覺,這便是創意的魔法,而中學生更不應死氣沉沉地坐着,浪費無限的創意。」

劇戲教育優點多元

兩人都認為,劇戲是有效的活動教學,戲劇文本讓學生分析劇中人物性格,排練時則考驗學生的創意,如能否「活化」傳統編排,演出時則訓練學生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完全符合新高中學制中注重的「全人發展」。

Elsie覺得,莎士比亞是一代文豪,他創作的「四大悲劇」享負盛名,值得中學生一看,文學作品令他們認識西方文化和宗教,提升其文學修養,符合「其他學習經歷」中「藝術發展」的要旨,即發展學生的創意、美感反應及對藝術的批判思考能力。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新聞] 小學生演歷史劇 悟木蘭孝天祥忠

[原文連結 文匯報 2011.06.20]

小學生演歷史劇 悟木蘭孝天祥忠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婷) 除美術教育協會的水墨畫計劃外,馬鞍山聖若瑟小學亦將歷史故事戲劇融入德育及國民教育中,以啟發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藝術的了解。該校公民教育科兼訓導主任杜潔英指,透過「花木蘭代父從軍」、「文天祥捨身取義」等多個經典劇目的演出,深化學生對中國文化認知,體會傳統美德,幫助確立國民身份認同,而戲劇表演也比「坐定定」聽課更能引起學生興趣,事半功倍。

戲劇融合「國教」 練口才增自信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09年起先後兩次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逾40萬元,推廣「戲劇×國民教育」計劃,負責老師杜潔英指,學校早於10多年前已開始推公民教育科,近年又不時於話劇比賽中獲獎,遂想到將兩者融合,加強國民教育,學生除可認識國家文化歷史外,更可以培養口才及自信心,一舉多得。

「我是花木蘭!」「我是文天祥!」「我是孫悟空!」該校多名六年級同學,在分享自己曾飾演的角色時仍感雀躍。09年曾於學校大匯演中當花木蘭的陳曉嵐,對「孝」字有了更深體會:「除順從父母外,現在學會孝順更要付諸實行。」

文天祥氣節感動讀寫障礙生

有讀寫障礙的李嘉晉,曾演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他笑言,文是著名文學家,對白比較長且「文縐縐」,背誦特別困難,但其捨身取義、寧死不降的氣節,令他相當感動。羅民翰則稱,戲劇加深他對國史的了解,吸引他更主動認識「四大名著」。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轉貼] 瑪利曼重英語戲劇 建學生自信

[ 星島日報 2011-06-17 ]

瑪利曼重英語戲劇 建學生自信    

港島區名校林立,其中創校逾八十年的瑪利曼中學,更是知名的傳統英中女校。

瑪利曼的畢業生,一向予人大方自信的感覺,一切實歸功於中、小學貫徹的英語和表演培訓。瑪利曼中學馬潔貞校長笑言,學生的自信心來自她們的語言能力和表演經驗,「大部分中一生來自直屬小學,英語能力已經有保證;而校方將英國文學定為獨立科目,一周有五節,規定為中一至中三的必修科目及中四至中六的選修科,由此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同時學習更多英語詞彙。」

瑪利曼中學並非採用「死板式」的英語培訓,反而在課程中融入語言藝術(LanguageArts)的特質,校方安排全體中一生出外表演集誦,建立她們的信心,並鼓勵學生參加本港和海外的朗誦和辯論比賽。

鼓勵學生外出比賽

另外,校方每年為中二及中四級舉辦英語戲劇比賽,學生更在比賽中擔任主導角色,由故事策劃、劇本創作以至道具,均親力親為。比賽進行時,學生將分為四個參賽組別,校內老師會從四組中挑選一組,代表學校出戰校外的校際戲劇節比賽。

馬潔貞校長指,瑪利曼的英語課程多元化,希望從朗誦、戲劇和辯論中,激發學生的創意。學生慣於在台上表演,自然流露出一股自信;而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學生習慣使用英語討論,並會閱讀名著找尋靈感,「有學生把莎士比亞的長篇悲劇《王子復仇記》(Hamlet)濃縮成二十多分鐘的舞台劇,並把一些幽默的情節加進這齣悲劇當中,這份創意令我驚喜。」

瑪利曼中學雖為傳統英語中學,但課程卻能因時制宜,不會墨守成規。在新高中學制中,通識科被列為必修科,學校為加強學生的通識訓練,在課程安排上全力配合,「學校安排老師專科專教個別單元,例如公共衞生由生物科老師負責;今日香港交由歷史科老師指導,讓學生能深入認識議題的內容,並以多元角度深入思考題目。」

通識科的課堂編排,亦非一成不變。在開始新議題前,各班別的課堂會合併,老師為全體修讀通識科的學生講解議題的概要及答題要求等;有時更會合併兩個班別,由三位老師一同授課,既讓不同組別學生互相學習,而合作教授的老師仍可檢視教學進度,以便補充更多資訊。

另外,學校為讓高中學生選擇心儀科目,在課程策劃上亦為學生定下五組選擇,每個組別可選一個科目,而組合的可能性多達二百五十個。其中更提供法文課程,供非華語學生選讀,「自主學習是學校的宗旨,不只課程有彈性安排,學校更給予學生會很大自由度,由學生全權組織活動。學生的領導能力,就是從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裏培養出來的。」馬校長說。

文:本刊記者
圖:星島圖片庫

有關瑪利曼中學的詳細報道,請留意六月十六日出版的第六十五期《親子王》。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news] 通識教師人權觀肥佬

 [明報 2011.06.10 原文連結]

通識教師人權觀肥佬

【明報專訊】教院去年5月以問卷形式訪問全港791名通識教師,發現他們對人權法治觀念薄弱,人權知識「肥佬」,平均只有7.48分(17分滿 分)。逾三成受訪者曲解法治基本原則,認同政府為解決迫切問題可隨意解釋法律、支持警方拷問罪犯採證(見表)。負責調查的學者擔心,長此下去,本港人權、 法治等核心價值會名存實亡。

三成認為政府可彈性解釋法律

教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教師認為政府可彈性釋法,解決迫切問題;同時有近半數認為,法官審案時應考慮公眾意見,以及有兩成人認為審判重要案件時應跟從行政機構意見。另有近四成人認同,執法部門可以非法手段蒐證,如警方可嚴刑逼供。

調查同時顯示,通識教師願意為查案和防止罪行而放棄私隱,逾半受訪者支持執法部門為查案而截聯市民的電話等,另有多達八成人同意政府有權以加強治安為由,在公眾地方安裝「天眼」;多達七成半人認為,學校只要得到家長同意,即可強制未滿18歲的學生驗毒。

另外,調查同時要求教師回答17條人權相關問題,以每條1分計算,通識教師平均只取得7.48分不及格成績。被問及《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的年齡界限時,多達84.1%受訪教師無法正確指出是18歲以下。

調查學者﹕結果令人震驚

負責調查的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直言,「結果令人震驚,因為問卷內的條文都是普世核心價值,應有九成人支持」。他批評政府一直忽視人權教育,調查發現多達四成通識教師表示人權知識不足以教學生,擔心長此下去會令人權、法治等香港的核心價值慢慢失色。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表示,許多通識科議題,如人大釋法等均涉及人權法治觀念,教師有必要認識。不少教師接觸人權教材後,始認識相關內容,認為調查結果不代表教師否定人權法治。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