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 2012-01-30 文/胡恩威 ]
D04 世紀.HK Culture
請給我們香港文化局!
幾位特首參選人均支持成立文化局,負責文化政策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工作。這個建議方向是正確的,沒有什麼好反對。重點是政策、人和資源能否到位。要知道香港未來文化發展,我們必須知道,過去二十年香港文化政策和體制發展的狀况。
香港在九七前的文化藝術發展,全港性政策由文康廣播科負責,兩個巿政局負責博物館、圖書館和表演場地的硬件管理和節目提供的工作。香港是英式社會政策,文化和教育醫療一樣,均由政府負責提供大部分資源。港英時代的文化政策是十分被動和低層次的,英國沒有把英國的人文精神植根香港,一切以引入西方文化一次過式的活動為本,並以入口西方古典音樂活動為重點,為的也只是歌舞昇平和包裝香港一下。
對於全面培育香港專業人才,建立全民基礎文化藝術教育,文化藝術歷史和理論的研究均完全欠缺。香港是有言論自由卻沒有基礎文化藝術教育的地方,結果是香港明白和認識文化藝術觀眾人數,有減無增;只有演藝學院沒有視藝和文學精英教育和研究體系,香港文化藝術不能全面提升。而最大的特色是香港在狗仔傳媒和師奶電視獨大之後,出現了一種藝術恐懼症,又或者是藝術無用論,整體香港人文素質大幅下流化、低俗化,要低俗才能入俗。只有低俗才能入俗,低俗娛樂獨大。低俗文化是一種愚民的工具。
我們的文化如何落伍
反觀其他三條亞洲四小龍,台灣的文化底子好,社會知道文化藝術,重視文化藝術,愛護文化藝術,台灣的由基礎文化藝術教育,以專業和文化藝術精英的培育,文化歷史的研究工作,均十分全面,並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為本,南韓、新加坡也是在文化藝術方面向上流。
台灣近年電影的復興,正正反映了台灣整體文化競爭力在上升當中,電影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的,管理和經營人才,幕後的文字編劇,美術指導,幕前的演員,幕後的配樂和特效。香港八九十年代電影的興起,也是香港六七十年代人文藝術全方位普及之果。要成立文化局,我們必須知道歷史,我們必須知道現况,我們必須要建立目標,才可以真正讓香港文化多元發展的情况持續下去。
香港目前的低俗文化,把香港整體的競爭力愈拉愈低,香港社會的下流化把香港人的整體素質都拉低,以前香港中英語相通的雙語文化正在消失,中文變成只有八卦港式中文,英文也是十分馬虎。語文如是,其他與人文質素相關的指標,如閱讀文化和藝術參與的程度,也是每况愈下。各行各業都會聽到有後繼無人的情况。香港電影香港流行音樂香港漫畫,都在吃老本,都在退化,最嚴重的是香港人都沒有危機感,只有自我感覺良好,又或者是一廂情願的以為激情和激進的社會運動,會令香港更加好。這是九七前香港人文化上自甘墮落的結果,香港人天天說香港沒有天然資源,人才最重要。文化就是培育人才的土壤,有怎樣的文化便培育出怎樣的人才,香港的狗仔文化土壤只可以培養一些低級低俗的搵食人才。
後九七效應
九七後董建華特首,把原來負責文化體育和廣播的文康廣播科拆散,文化體育歸民政事務局,廣播歸工商。後來更解散兩個巿政局,成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成立民政事務局以後,特首成立了文化委員會,由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任主席。後來,經過一連串諮詢,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何志平上任民政局長之後,完全沒有執行。政策也是以辦活動為主。九七前留下來的文化下流化沒有處理,體制死水一樣沒有變革。反觀新加坡,九十年代已全要upgrade 其文化政策,圖書館效法歐美和澳洲,一方面走進社區普及精緻閱讀,另一方面設立研究型的大型國家級圖書舘,香港今天的圖書館政策仍然停留在六十年代那種通俗閱讀的層次。
台灣有誠品, 誠品是品味的upgrade,台灣也有基層草根的角台音樂,有詩人有夜巿有生活,香港有的只有蘋果和更多不同的蘋果,和更低級和只可以低級的娛樂化。小販被消滅了,大牌檔沒有了,嚴肅文學完全被低俗文化邊緣化了,書法在消失中,只有自由行和只可以自由行的地產經濟進一步把香港文化拉低,香港多元化只是表象;核心就是只有低俗。
本土文化湮滅後
在這個情况成立文化局是好事嗎?應該是好事吧,但視乎文化局的編制是否有着足夠的人力和資源,和未來特首是否真正明白文化政策的重要,文化政策和民主一樣必須要從本土出,才可以有生命力,現在香港文化發展面前有幾個困局,首先是與世界和亞洲脫節,脫節最大的理由是政府喜用對文化藝術沒有認識的高級商業管理人士負責文化政策和管理,這些人把文化藝術看作是一種生意,沒有什麼深度;所以這些人根本不能夠在國際文化界層面上溝通與合作,更嚴重的是政府只信外國人和顧問,不明白和不重視本土文化藝術,他們把所有本土文化界的意見視為反對派或既得利益者的意見,政府官員和立法會從來沒有好好認真去學習文化藝術,政務官三年對調的政策模式,導致目前政府文化藝術政府短視和落後。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在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政策架構,有研究有知識有深度有人才有決心,重視本土,所以才有成績。
香港文化局可有什麼目標
假如香港成立文化局,必須以立根香港、面向世界為本。並以培育文化工作者教育觀眾為首要工作目標。首要工作是建立常設性的研究體制,建立一套知識為本的政策制定機制,提升康文署在文化藝術發展的職能,尤其在博物館和圖書館方面,設定更進取和積極的改革。在文化藝術巿場方面,引進國際化的文化數據收集機制,全面分析香港文化藝術巿場的現况。加強藝術發展局政策研究和藝術精英培育的功能。在創意產業方面更應在土地,精英教育,研究和國際品牌方面落手。加強創意香港的主動性。西九文化區更應成為香港文化藝術創意的展示和發展平台。
以上這些香港下一任特首會認同,理解和明白嗎?香港是個很奇怪的地方,管冶這個城市的精英和群眾都是以低俗為榮,以不要太過複雜為思想架構。但文化是複雜的,藝術也是複雜的,創意也是。因為文化藝術和創意均是人類思考和行動的產物。低俗文化是愚民文化,因為低俗就是要人不要深度思考,好奇心異化為八卦,只會用一些粗俗的語言表達一些沒有思考的思想。香港出現的普及文化icon 都是只有低俗的。香港人是不會把余光中余英時當作香港人,你要低俗才可以是香港人?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過火?成立文化局可以改變香港這個低俗主導的本質嗎?犬儒的朋友可能都認為香港是不能變和不會變的。
是的,要改變香港目前低俗霸權主義是不可以馬上的,但不等於沒有可能。不等沒有希望。成立文化局的好處,就是把文化立項為香港的一個重要政策,我們要面對和討論文化和文化政策的問題?那麼誰可以當這個局長呢?文化人?政務官?生意人?學者?傳媒人?誰當這個局長也是不容易的。大家都會有期待和期望。在其他城市談文化藝術是正常的事,但香港就是有些不正常才會談文化,可能香港要真的開始談文化,是要等到經濟衰退之時?窮而沒有文化,是不是更痛苦?有文化的窮,讀一本書,寫一首詩,畫一幅畫,也是樂趣。對嗎?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戲迷銀彈救新光被拒 願月墊百萬租不果戲院2.19謝幕
[ 明報 2012-01-24 文/吳光熙 原文連結 ]
戲迷銀彈救新光被拒 願月墊百萬租不果 戲院2.19謝幕
全港最後一個民營粵劇場地北角新光戲院,自傳出不再續租後,一些有心劇迷曾嘗試拯救。據悉,新光戲院租約即將期滿,有「白武士」願每月花100 萬元,代墊支租金以保住新光,但遭業主拒絕,以盡快落實改建計劃,使堅守藝壇40 年的新光終預定於2 月19 日謝幕。粵劇界憂慮,在西九戲曲中心2015 年落成前,要面臨「真空期」。明報記者吳光熙
恐戲曲中心落成前「真空」
經營新光的香港聯藝機構以「商業考慮」為由不續約,據悉新光2009 年續租時,租金由28 萬元增至69.8 萬元,令聯藝經營壓力大增。《粵劇曲藝》月刊主編馬龍透露,一名與粵劇界大有關係的生意人,願意每月斥100 萬元為聯藝墊支租金,更願預支一年租金,可惜仍遭戲院業主羅守輝一方拒絕,令新光「返魂乏術」。新光管理層已通知一眾員工結業消息,一班老伙計已打算索性退休。
「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今宵人惜別,相會夢魂間……」新光一角的戲曲唱片店,響起《鳳閣恩仇未了情》的幽幽歌聲。作為新光開幕至今唯一一位仍然堅守到最後的老臣子,負責手繪戲院廣告的美術部主管馮國良,可謂見證着新光的光輝歲月。
馮國良親睹那些年每有粵劇上演,總是全場爆滿的光景。他說,每遇到龍劍笙、梅雪詩等偶像級演員踏台板,輪候購票的觀眾更是圍着街道幾個圈,「一做便兩星期,但一日便賣完(票),半夜12時仍有觀眾來購票」,最瘋狂一次更要全院總動員,連美術部也要協助維持秩序。到近年雖然觀眾不斷流失,但一班老戲迷照樣捧場, 「雖然撐着拐杖、掛着尿袋,但總要來到大堂,不看戲也來感受氣氛」。
阮兆輝:皇后有人撐新光無人問
粵劇名伶「萬能泰斗」阮兆輝直言,「要踏過新光台板,方稱得上老倌」。1982 年他首度擔任師父麥炳榮副車當小生,到1993 年在新光演出時扭傷致6 小時半身動彈不得,同年接到患癌長兄離世噩耗,到早前入行50 周年紀念作,也是在新光度過,新光對輝哥而言,有着深刻的感情。
近年新光艱苦經營,幾度傳出結業,每次輝哥與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等粵劇界和政府救亡,中聯辦斡旋,最終得以讓新光延壽,惜聯藝如今自動棄權,令輝哥說來不無唏噓。
「我不是沒反應,其實粵劇界很大反應,只是明知沒辦法……」輝哥認為新光不單是粵劇界的歷史,也是香港和國家的歷史, 「拆(皇后)碼頭時很多人出來,很奇怪,原來新光要拆沒人理」。
本地劇團由高峰期的佔新光檔期九成銳減至兩三成,他認為與高地價政策有關, 「租新光付兩萬多,租高山只需6000,政府資助全到了地產商口袋」。他憂慮隨着新光閉幕,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粵劇界會出現真空,不僅戲迷會流失,本地班亦要「捱幾年」。惟馬龍直言,不擔心粵劇會因戲迷老去而被淘汰,全港約有3800 名忠實戲迷,足以支撐粵劇界, 「不需要3 歲到80 也來看粵劇,人到50 歲自然會愛上大戲」。
戲迷銀彈救新光被拒 願月墊百萬租不果 戲院2.19謝幕
全港最後一個民營粵劇場地北角新光戲院,自傳出不再續租後,一些有心劇迷曾嘗試拯救。據悉,新光戲院租約即將期滿,有「白武士」願每月花100 萬元,代墊支租金以保住新光,但遭業主拒絕,以盡快落實改建計劃,使堅守藝壇40 年的新光終預定於2 月19 日謝幕。粵劇界憂慮,在西九戲曲中心2015 年落成前,要面臨「真空期」。明報記者吳光熙
恐戲曲中心落成前「真空」
經營新光的香港聯藝機構以「商業考慮」為由不續約,據悉新光2009 年續租時,租金由28 萬元增至69.8 萬元,令聯藝經營壓力大增。《粵劇曲藝》月刊主編馬龍透露,一名與粵劇界大有關係的生意人,願意每月斥100 萬元為聯藝墊支租金,更願預支一年租金,可惜仍遭戲院業主羅守輝一方拒絕,令新光「返魂乏術」。新光管理層已通知一眾員工結業消息,一班老伙計已打算索性退休。
「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今宵人惜別,相會夢魂間……」新光一角的戲曲唱片店,響起《鳳閣恩仇未了情》的幽幽歌聲。作為新光開幕至今唯一一位仍然堅守到最後的老臣子,負責手繪戲院廣告的美術部主管馮國良,可謂見證着新光的光輝歲月。
馮國良親睹那些年每有粵劇上演,總是全場爆滿的光景。他說,每遇到龍劍笙、梅雪詩等偶像級演員踏台板,輪候購票的觀眾更是圍着街道幾個圈,「一做便兩星期,但一日便賣完(票),半夜12時仍有觀眾來購票」,最瘋狂一次更要全院總動員,連美術部也要協助維持秩序。到近年雖然觀眾不斷流失,但一班老戲迷照樣捧場, 「雖然撐着拐杖、掛着尿袋,但總要來到大堂,不看戲也來感受氣氛」。
阮兆輝:皇后有人撐新光無人問
粵劇名伶「萬能泰斗」阮兆輝直言,「要踏過新光台板,方稱得上老倌」。1982 年他首度擔任師父麥炳榮副車當小生,到1993 年在新光演出時扭傷致6 小時半身動彈不得,同年接到患癌長兄離世噩耗,到早前入行50 周年紀念作,也是在新光度過,新光對輝哥而言,有着深刻的感情。
近年新光艱苦經營,幾度傳出結業,每次輝哥與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等粵劇界和政府救亡,中聯辦斡旋,最終得以讓新光延壽,惜聯藝如今自動棄權,令輝哥說來不無唏噓。
「我不是沒反應,其實粵劇界很大反應,只是明知沒辦法……」輝哥認為新光不單是粵劇界的歷史,也是香港和國家的歷史, 「拆(皇后)碼頭時很多人出來,很奇怪,原來新光要拆沒人理」。
本地劇團由高峰期的佔新光檔期九成銳減至兩三成,他認為與高地價政策有關, 「租新光付兩萬多,租高山只需6000,政府資助全到了地產商口袋」。他憂慮隨着新光閉幕,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粵劇界會出現真空,不僅戲迷會流失,本地班亦要「捱幾年」。惟馬龍直言,不擔心粵劇會因戲迷老去而被淘汰,全港約有3800 名忠實戲迷,足以支撐粵劇界, 「不需要3 歲到80 也來看粵劇,人到50 歲自然會愛上大戲」。
[剪報] 粵劇界指高山難取代新光
[ 明報 2012-01-24 原文連結 ]
粵劇界指高山難取代新光
康文署自2008 年開始為粵劇團體提供特別租場措施,包括支持戲班伙拍政府場地的「場地伙伴計劃」,提供額外檔期;紅磡高山劇場實施粵劇優先租場;09 年逐步在數個大型場地預留檔期予本地班,但不論戲班和戲迷均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的地位。
近年本地班租用政府場地演出的場數不斷增加,以租用率最高的高山劇場為例,由08/09 年度的38.6%增至去年度的47.4%,惟粵劇商會副主席鄧拱璧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
新光訂場靈活易轉景
鄧指出,政府場館審批需時,落選亦不會交代原因,不及新光隨時訂場靈活;新光約演出後兩三天便把門券收入交予劇團,而政府場地則最少需時3 星期,還要先付場租,資金較難周轉,部分劇團更要借貸付工資。
在欣賞粵劇和演出上,粵劇名伶阮兆輝說,政府場地以西方劇場佈置,觀眾席由上而下斜向舞台,斜度較大,觀眾和粵劇演員間較疏離;另「虎度門」(演員出場台口)較窄,演員穿戲服出入不便。文武生龍貫天亦稱,新光舞台台底較高,轉場景時布景可快速上落,但高山劇場等場地台底較低,轉場景時需時拆掉原有布景,再放下捲起來的新布景,後台需要手腳快, 才不會打亂劇目節奏。
他慨言,政府資助劇團租用新光是好心做壞事,不少由闊太組成的業餘班大搞派票場,令粵劇質素下降。
縱然龍貫天對香港失去最後一個民營粵劇藝術基地深感惋惜,但他認為失去新光不代表粵劇地位會被取締,深信不論在哪裏演出, 好戲必會有捧場客,「戲棚坐得不舒服,但一樣爆棚」。
粵劇界指高山難取代新光
康文署自2008 年開始為粵劇團體提供特別租場措施,包括支持戲班伙拍政府場地的「場地伙伴計劃」,提供額外檔期;紅磡高山劇場實施粵劇優先租場;09 年逐步在數個大型場地預留檔期予本地班,但不論戲班和戲迷均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的地位。
近年本地班租用政府場地演出的場數不斷增加,以租用率最高的高山劇場為例,由08/09 年度的38.6%增至去年度的47.4%,惟粵劇商會副主席鄧拱璧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
新光訂場靈活易轉景
鄧指出,政府場館審批需時,落選亦不會交代原因,不及新光隨時訂場靈活;新光約演出後兩三天便把門券收入交予劇團,而政府場地則最少需時3 星期,還要先付場租,資金較難周轉,部分劇團更要借貸付工資。
在欣賞粵劇和演出上,粵劇名伶阮兆輝說,政府場地以西方劇場佈置,觀眾席由上而下斜向舞台,斜度較大,觀眾和粵劇演員間較疏離;另「虎度門」(演員出場台口)較窄,演員穿戲服出入不便。文武生龍貫天亦稱,新光舞台台底較高,轉場景時布景可快速上落,但高山劇場等場地台底較低,轉場景時需時拆掉原有布景,再放下捲起來的新布景,後台需要手腳快, 才不會打亂劇目節奏。
他慨言,政府資助劇團租用新光是好心做壞事,不少由闊太組成的業餘班大搞派票場,令粵劇質素下降。
縱然龍貫天對香港失去最後一個民營粵劇藝術基地深感惋惜,但他認為失去新光不代表粵劇地位會被取締,深信不論在哪裏演出, 好戲必會有捧場客,「戲棚坐得不舒服,但一樣爆棚」。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剪報] 荃灣工廈變身「藝術空間」
[ 星島日報 2011-10-13 文/記者楊耀登 ]
荃灣工廈變身「藝術空間」
為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施政報告》宣布撥款給藝發局推行「藝術空間」計畫,物色合適工廈單位以優惠租金轉租給藝術家進行創作。藝發局表示,已物色到一楝荃灣工廈可提供共六萬呎空間租給藝術家創作,租期約五年,政府撥款主要用來改建單位。此外,政府決定將活化工廈的措施延長三年,並容許小規模改動建築物結構,提供創意容間。
藝發局發言人,該名為「藝術空間」的計畫,己物色到一楝總樓面面積約六萬呎的荃灣工廈的業主,以每呎三至四元的租金出租物業,可供戲劇、戲曲和舞蹈等演藝團體作辦公室和排練場地,另外局方正與一幢總樓面面積約二萬呎,位於黃竹坑工的工廈業主商討。
發言人指,計畫會自負盈虧,因此政府撥款只用作改建單位,並向租戶收取每呎約五至六元的租金,補充日常營運費;局方又成立專責小組,並向政府提交了詳細財政預算,計畫會諮詢藝術界人士意見至本月底。
撥款3000萬資助藝團
另外,民政事務局將會撥款三千萬元推行藝能發展資助計畫資助藝團;康文署明年將舉辦乾隆花園和秦始皇文物展覽,並以新科技和新陳列手法吸引市民入場,署方又着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建李小龍展覽廳,並計畫更新多間博物館常設展覽,拓展觀眾群。
記者楊耀登
荃灣工廈變身「藝術空間」
為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施政報告》宣布撥款給藝發局推行「藝術空間」計畫,物色合適工廈單位以優惠租金轉租給藝術家進行創作。藝發局表示,已物色到一楝荃灣工廈可提供共六萬呎空間租給藝術家創作,租期約五年,政府撥款主要用來改建單位。此外,政府決定將活化工廈的措施延長三年,並容許小規模改動建築物結構,提供創意容間。
藝發局發言人,該名為「藝術空間」的計畫,己物色到一楝總樓面面積約六萬呎的荃灣工廈的業主,以每呎三至四元的租金出租物業,可供戲劇、戲曲和舞蹈等演藝團體作辦公室和排練場地,另外局方正與一幢總樓面面積約二萬呎,位於黃竹坑工的工廈業主商討。
發言人指,計畫會自負盈虧,因此政府撥款只用作改建單位,並向租戶收取每呎約五至六元的租金,補充日常營運費;局方又成立專責小組,並向政府提交了詳細財政預算,計畫會諮詢藝術界人士意見至本月底。
撥款3000萬資助藝團
另外,民政事務局將會撥款三千萬元推行藝能發展資助計畫資助藝團;康文署明年將舉辦乾隆花園和秦始皇文物展覽,並以新科技和新陳列手法吸引市民入場,署方又着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建李小龍展覽廳,並計畫更新多間博物館常設展覽,拓展觀眾群。
記者楊耀登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剪報] 西九起錨 文化軟件有無超錯?
[ 香港經濟日報 2011-10-11 原文連結 文/周倩炘 ]
西九起錨 文化軟件有無超錯?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的一個願景,這個願景隨着早前西九管理局公布建議發展圖則而漸見清晰。硬件設施將在未來 20 年間分階段起錨完成,而迎接西九來臨的軟件配套也陸續登場,包括民政事務局將增加撥款,協助中小型藝團壯大行政和演出規模。這次不談藝術,我們找來藝團和行內人講錢:錢多了,但有關當局又能否分配得宜?
上月 16 日,對你和我是普通的一天,但對於本地藝團卻是一條死綫。當天是民政事務局推出的「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首輪申請截止日。該計劃每年獲得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 3,000 萬元撥款,並開宗明義以中小型藝團為資助對象,大家當然想從這塊肥豬肉中分一杯羹,點都要入紙一試。但此計劃有不少預設條件,令人產生疑問和擔憂。
躍進資助 誰會參加?
計劃分兩部分,躍進資助和項目計劃資助。前者以配對基金形式運作,即是藝團自身尋求到多少贊助,民政事務局便以 1 對 2 配對模式資助該藝團,並以 100 萬元為基數。例如藝團最少要找到 100 萬元政府以外的贊助,然後民政事務局便會資助 200 萬元,但為避免 double funding,獲資助的藝團必須放棄藝發局(ADC)「一年 / 兩年資助」。
小型劇團「好戲量」表明不會考慮參加躍進資助,藝術總監楊秉基說︰「以我所知,今年 14 個獲 ADC 『一年 / 兩年資助』的劇團都有能力達到躍進資助的條件,因為表演收益、教育演出和其他形式的推廣也計算在內,所以像我們這樣小型的劇團也能達到要求。但我們未必考慮的原因是,我們第一年成為 ADC 的『一年 / 兩年資助』劇團,而 ADC 能夠起到支援作用,至少能提供專業意見,但是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只是個基金,不會照顧藝團。」小型藝團羽翼未豐,還是選擇留在 ADC,那麼中型呢?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經理陳國慧指,在一簡介會上,亦曾聽過中型劇團透露擔心為期 3 年的躍進資助完畢後,將不能重獲 ADC 資助,「他們對躍進資助還是有危機感。」
那麼剩下甚麼劇團會申請呢?陳國慧說「十隻手指數得晒」,包括小部分接受 ADC「一年 / 兩年資助」的劇團、獨立團和甚至為這項 funding 而新建立的藝團。「可以想像,一些受觀眾歡迎、又容易獲市場認同的劇團有較大 potential。」為此,楊秉基感歎說︰「我們業界最擔心的是,這個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原來是為已經辦得不錯的中小型藝團而設的,但最後竟由一些偏重商業發展的團體獲得。」
《字花》被拒門外?
另一邊廂,有藝團想申請,卻又獲民政局不太正面的回覆。文學雜誌《字花》一直積極舉辦跨界別的文學活動,早前去信民政局就文學團體能否申請躍進資助一事查詢,但得到的回覆是:「首輪撥款會較着重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跨界別藝術形式。至於其他藝術形式,如與文學藝術有關的申請,委員會會比較各項申請在達致資助計劃所定下的四大目標、在評審準則下各方面的表現和委員會撥款的優次而作決定。」《字花》的行政總監陳東禹指計劃還未推出前,曾在簡介會上問及文學團體能否申請該計劃,當時得到肯定的回答。但計劃推出後,便發現有很大的落差,令人懷疑民政局究竟是根據甚麼原則去分配資源,這種分配的模式又是不是公平?事實上,《字花》過往 3 年來亦得到何鴻毅家族基金的資助,要符合躍進資助的條件,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此外,主編高俊傑則認為民政局對文學的理解很狹窄,其實文學也有面向群眾的一面,若認為文學團體不是藝團,這是很脫節的想法。
有趣的是,在西九文化管理局剛公布的建議發展圖則中,香港文學中心卻佔了其中一個展區,地下層更訂於 2015 年開幕,屬首批對外開放的展館。有份推動香港文學中心成立的司徒薇表示,感覺西九管理局的態度開放:「Michael Lynch(西九行政總監連志文)和 Lars Nittve(M+行政總監李立偉)都有聽我們的意見,將文學館放在建議發展圖則。但其實現在也是模糊狀態,還未知道具體是怎樣。」她又謂公務員未必了解 art scene 的需要,而根據她的觀察,Michael Lynch 正好有對付官僚體制的經驗和手腕,「就算是政府部門,若跟不上社會進步,最後也會被社會摒棄。」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名單將於年底公布,相信屆時藝團之間會掀起一場討論。而從資助名單我們將可窺看此計劃最終能否起扶助中小型藝團的作用。
---------------------------------
單項撥款「爭崩頭」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中還有項目計劃資助,藝團可申請單個項目資助,每個項目可獲 100 萬至 200 萬元,資助額較 ADC 的單項撥款多。由於中小型藝團對躍進資助都感到疑惑,相信申請單項撥款的藝團會很多。楊秉基表示劇團之間都有討論過,亦互相鼓勵去參加項目計劃資助,「點都會去試驗吓佢!」而《字花》亦表示申請了項目計劃資助。
﹏﹏﹏﹏﹏﹏﹏﹏﹏﹏﹏﹏﹏﹏﹏﹏
藝發局加推拔尖及工廈計劃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上任未夠一年已展開兩項大計,為藝團謀福利。先是 8 月推出「拔尖」計劃,有 17 個接受「一年╱兩年資助」的藝團獲加碼資助。王英偉在傳媒聚會上解釋,希望獲加碼的藝團能減少行政上的負擔,專心創作更具規模的作品。當中有 3 個單位拿到 100 萬元或以上的資助,分別是非常林奕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和亞洲藝術文獻庫。另外藝發局還提供兩處廉價公廈單位,以 5 、 6 元的呎價租給藝團。不過藝團多抱觀望態度,又指若計算交通成本,租金不是特別便宜。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剪報] 藝發局有責:為什麼香港長期缺乏文化政策?
[ 明報 2011-09-07 文/胡恩威 ]
藝發局有責:為什麼香港長期缺乏文化政策?
編按:上月10日,胡恩威在本版發表一封給藝發局新任主席王英偉的公開信後,獲社會廣泛討論;據悉,王英偉亦有邀約胡恩威會面。是日胡恩威再寫一文,從「會面」這話題談起,檢討香港文化藝術政策的缺失。
王英偉主席:謝謝你的回覆和會面邀請。如果我們的會面,能具體地為香港藝術發展政策開展一系列工作,這才有會面的價值。我最擔心的是,我們的會面,只是典型港式政治公關表述,那便沒有什麼意義了。為了避免這情况出現;我認為閣下應先以書面方式,具體回覆我在公開信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香港民間關注藝術發展的朋友非常重視的。具體回應這些問題,才可以避免閣下在回覆裏提到的誤會的可能。我發表公開信的目的,其實不是針對閣下個人那麼簡單,而是期望透過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思考香港未來藝術發展的策略,以及具體的行動綱領。
蒐集「文化行為數據」的可能
早前,港澳辦王光亞主任提到香港公務員不太會作長遠規劃;香港藝術發展也面對沒有長遠規劃的情况,而香港藝術發展局作為香港唯一的法定藝術發展公共機構,是有責任推動更具深度的藝術發展規劃。藝發局的功能除了是提供撥款外,更應加強其藝術政策智庫角色,促進香港公眾對香港藝術發展的認識。香港目前藝術發展最大的困局,是香港政府以非常不科學和不專業的方法處理藝術政策。首先,香港政府並沒有設定一個長期性的藝術數據統計系統,如閱讀和電影等等文化行為數據;沒有數據和資料,我們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政策分析,又如何討論下去?這些文化行為的數據系統,在中國內地、台灣、韓國、日本與歐美均已發展為一個常設性的系統。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非常落後。因此,要建立香港長遠的文化藝術政策,藝發局應多認識世界各地的藝術資料蒐集和研究系統,並應提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智庫功能。
藝發局委員的責任
藝術政策的成敗,除了是前期的資料蒐集和研究之外,後期的政策設計方法和過程也十分重要。藝發局具備一個選民基礎的平台,可惜過去一直未有好好運用。藝發局的運作透明度,也是愈來愈低,原因是發放資料不足,藝發局委員工作沒有交代好;藝發局是有責任提供行政支援,協助委員交代工作;而閣下更應考慮定期舉行由閣下主持的公聽會和工作坊,具體地研究與藝術發展有關的政策。中國內地的十二五規劃,具體提出了和創意產業有關的發展策略;香港藝術發,是不是也應計劃一個以三至五年為基礎的發展策略,而不是目前的見步行步。
以上種種提議;目標是尋求一個更有效、更科學、更民主、更理性的方法,建立一個真正具備長遠策略的藝術政策。香港藝術在上世紀80 年代,一直是亞洲最多元、最具備活力和創意的,但這20 年,香港這個優勢已經被周邊城市追上,造成這個情况,是香港藝術政策在基礎教育、專業精英培育、研究和創新產業等等,並沒有長遠政策所致。我也期待閣下以商業上的成功經驗,和香港藝術界一起建立一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生態環境,而不是把藝術和商業變成非理性的對立。祝好!
文. 胡恩威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剪報] 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停資事件 「生意失敗」的前世今生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7-18 文/黃靜 ]
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停資事件 「生意失敗」的前世今生
唐英年否認香港有地產霸權,叫青年人反問自己: 「為何我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如今,記者聽到相似的話: 「為何你不能發行《KJ音樂人生》?」老牌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去年遭藝發局中止其戲院發行和海外影展工作的撥款,影意志崔允信跟藝發局顧問、電影業內人士理論,闡述自己沒法爭贏《KJ》的發行權。
崔即遭反問,對呀,為何影意志吸引不到像《KJ》這樣的奇葩?
今年,藝發局進逼,中止影意志一年發展資助,包括日常營運開支、發行、放映、網站等所有活動,如同「冚檔」。連同2005 年被中止撥款的采風,現時已再沒有任何觸及商業發行的獨立電影團體受藝發局發展資助。
此事掀起波瀾。影意志在民間發起聯署聯書,將連同上訴信於本周三呈交藝發局。文化人如胡恩威、陳景輝、ifva 創辦人蔡甘銓、獨立電影工作者麥海珊等已加入聯署。而藝發局藝術支援總監韋志菲以忙碌為由拖沓訪問,及後來電拒絕回答補問,表示「要再問評審意見」以及「稍後會回覆崔允信的上訴,我不想回應你,你看崔如何跟媒體說」。
「自己人,即是我們」藝發局對此舉提出兩個理由。一為「本地獨立電影環境變化很大,藝團似乎未有因環境改變而作出適當調整」,二為近年問題如「藝團所支援對象仍傾向為其董事局成員作品」,有欠改善。崔允信說︰ 「我們過去三年放映近三十部作品,只有四部是董事局的。」退一步看,追問影意志支持董事局成員作品的比例未必問對問題。陳嘉上1998 年上任藝發局首屆電影及媒體藝術小組主席,主動撮成崔允信、鍾德勝等ifva 得獎者成立「影意志」,向藝發局申請資助。同仁組織乃影意志成立基調,亦是小眾藝術界常見的組織形式。影評人張偉雄形容,若說他們總在發行自己人作品, 「自己人,即是『我們』」。獨立電影圈就是如此細小。
但藝發局倒認為有擴大之勢。局方回應記者: 「近年拍攝科技進步、推廣獨立電影渠道、海外獨立電影展的數量及性質,以及獨立電影創作活動及數量等,本局在去年的『一年發展資助』評審後,已建議影意志須積極發掘新晉導演,以尋求更多不同獨立製作的片源及加強協助獨立影片的發行推廣。」近年拍片年輕人日多,相關創作與比賽應運而生,「有金有星」的鮮浪潮、政府的創意產業支援、富商基金會辦社區公益短片、獲大企業資助的紀錄片組織以柔和勵志主打新人作品等等……年輕是否等於獨立固然可議,官商投注的財力更可能為「獨立」重新定義,如「產業」、「入行踏腳石」,連社會關懷也甜美正面。張偉雄指,加入的年輕人多了,但鮮有延續發展的道路,又或熱情轉眼消逝。崔允信坦言,他所接觸的青年人,大多沒懷獨立電影創作意識, 「有年輕人把毛碟拿上來,可能拍了幾分鐘東西,但碟面已印有『入圍威尼斯』、『入圍奧斯卡』的字樣」。
影意志認為不必在小陽春裏錦上添花,或者正是藝發局指其未能審時度勢之處。崔說︰ 「熱鬧也不等於多元:分析、批判、偏鋒、不妥協的言志作風已不多見。影碟亦銷售驟降。我覺得這情形下,影意志反而要清醒地倡導獨立精神,讓作品的獨立精神得到最大的深化、發揮。」多年來堅持獨立的導演在新秀比賽、各種資助中被冷落,如入瓶頸;影意志一直照顧這些導演。他們亦有發行較知性的作品,具分析深度和實驗精神,但吸引不到商業發行;如游靜的《壞孩子》。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游靜直言「如不是影意志,像《壞孩子》這樣非商業的實驗紀錄片,在香港是不可能找到影院放映機會及DVD發行的」。不以線性敍事,跨文化的社會議題關注方式,發行自然困難。莫說商業發行,此片亦被香港國際電影節和華語紀錄片節拒諸門外。「影意志策劃的香港獨立電影節是香港唯一接受《壞孩子》參展的影展。」生意失敗,終被淘汰?
幾年間愈來愈多電影工業業內人士晉身委員會,業內人士投票者更多,去年電影界「big brother」杜琪峯就政綱一句「製造機會給予年青新一代發展電影及媒體藝術創作」輕易連任電影及媒體藝術小組主席。杜sir 主催的鮮浪潮短片比賽正正為電影工業發掘新血。今次參與一年資助評審有七人,已知的有銀都的林炳坤、Digital Magic老闆、影評人舒琪、學者梁款、媒體藝術老師加上導演邱禮濤,業內人士最少有三人。去年「KJ 之辯」,據崔氏憶述,邱禮濤忍不住打斷: 「這些戲,自己也能生存,何須他們(影意志)用公帑去搞!」扶助小眾藝術的官方資助機構,愈來愈多業內人士參與評核,究竟是利是弊?今次,影意志也處在這「商業效益」尺度下。邱禮濤說︰ 「我自2003 年加入評審小組,見到小組愈來愈多生意人與業內人士,思維、邏輯語言,亦是商業那套。從他們角度看,影意志發行做得不好。」邱亦同意中止資助影意志。
「劉美君《午夜情》那張碟,就算是大公司,也是往廟街拿去逐間店做發行。
但現在的獨立創作人,因為網絡、科技,自行印碟宣傳發行並不困難。」邱指獨立電影發行的作用應是承擔個人做不來的推廣工作,而影意志似乎補不到這個「位」。崔允信也坦言,影意志成立初期,獨立電影沒人推廣,影意志只要做些基本工作也得到迴響, 「那時獨立電影隨時也賣到二千隻碟」。在如今遠離報紙賣廣告的年代,更多人知道獨立電影,亦有新推廣組織成立,影意志面對新的競爭。而2008 年影意志和小眾電影橋頭堡百老匯電影中心關係破裂,影意志失去了重要的戲院發行渠道。所有因素合起來,影意志的推廣工作表面上看,難免比起數年前和百老匯合辦亞洲電影節時的「盛勢」失色。
想當年,影意志原先取得資助辦獨立電影節,百老匯提供場地和約片支援,後來百老匯邀來明星名片愈多,偏鋒電影竟在號稱獨立的電影節被邊緣化,崔允信和百老匯理論, 「百老匯竟提出繼續用這筆資助搞影節,但影意志只能負責獨立電影部分」。
後來百老匯獨自註冊「亞洲電影節協會有限公司」,奪去了累積了名聲和捧場客的影節名銜。「藝發局資助的電影節如此被商業騎劫,結果一份譴責聲明都沒出過。杜琪峯當時做和事佬,希望私下平息。後來有評審不時要求我們和百老匯修補關係,不然若只能發行百老匯不發行的電影,必然搞差了。」崔允信道。
因為和百老匯斷絕,話題作如《KJ》、《1+1》、《潮爆北京》等的發行權,影意志都輸給由財力強大的安樂支撐、已累積大份額藝術片觀眾的百老匯。影意志隨後夥拍的 The Grand 影院,在九龍站商場深處,是孤立之地,不易滙聚觀眾,藝發局評審不免視影意志「生意失敗」。獨立電影和影院的合作常出現「不平等條約」,全行皆知。民間、以獨立電影發行為志的影意志年獲僅50 萬元發展資助(不計影節等個別資助),如何硬撼財雄勢大的發行院線聯合公司? 「和百老匯鬧翻,我們反而逐漸清楚應走的方向:集中支持商業院線沒看上的獨立電影。連藝發局都有個錯覺,市場淘汰的就是差作品,而不去思考市場的不公平。美國的反壟斷法某程度保障獨立發行,院線製作發行不能合而為一。」新發行回應時勢?
這三年,影意志始嘗試度身訂造一些發行新方式,針對「分眾」。例如開拓九龍城書節、大專放映活動等民間影碟銷售點,他們指一次大學放映的銷售額比連鎖店一個月的成績要好。「戲院發行希望回到藝術中心放映,以非商業場地為基地,口碑好再跟商業院線談。杜sir 反對,說梗係去戲院好。」影意志和百老匯分家後,其主辦的獨立電影節亦獲評審員肯定, 「放映交流導賞,領事館贊助投射字幕,從選題、策劃到細節執行,皆具心思」(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李焯桃)。影意志也開始着力免費放映、社區拍攝計劃,大專放映,透過討論深化作品傳遞。如城大社工系邀約放映《壞孩子》,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思考他們的「服務對象」—— 「當我被邀到大專院校放片及與學生交流時,影意志的崔允信甚至全程旁聽。而我更要求《壞孩子》DVD 一切扣除開支外的收益將捐作支持非牟利團體進行公眾教育,影意志也一口答應。這些在香港都需要非常的細心、勇氣與視野。」游靜說。崔允信指系方其後再邀請他們放映別的作品。
「他們給人的獨立發行形象始終不強。」邱禮濤說亦看到他們轉型的努力,但評審仍傾向視他們為商業發行者。崔允信希望多年建立的發行渠道仍能發揮作用,也不會排斥市場和公眾的接壤,只是若然認為影意志「獨立」目標有欠明確,是否局方和評審可和影意志多作溝通,讓藝團從「申請文案」的官僚文字遊戲中跳出來,直接向評審釐清方向,又或者局方和藝團合力梳理出不致白費成果的發展走向?
「決議前評審跟我們見面,和顏悅色,提示我們的申請並無問題。但結果一分錢不批。藝團和藝發局其實是夥伴關係,怎麼會出現這種溝通情景?」游靜指出,「如果評審跟藝團對『獨立電影』的理解有出入,應有更廣闊的胸襟去鼓勵更多不同的獨立電影團體發行不同作品,而不是去打壓跟自己不同的聲音。」
電影資助的殘缺地圖
這次事件,表面爭議在於民間和藝發局對獨立電影推廣持不同主張,或以商業的硬尺量度藝團成績。游靜提出: 「如果評審跟藝團對『獨立電影』的理解有出入,應有更廣闊的胸襟去鼓勵更多不同的獨立電影團體發行不同作品,而不是去打壓跟自己不同的聲音。」張偉雄則提出事件背後更宏觀但模糊不清的電影資助地圖。
「若果今年再沒任何獨立電影發行受資助,是否無形把此工作推給商業的百老匯?可乘此一問各類資助構成怎樣的支援網絡?好像電影發展基金和藝發局各有分工,前者支持電影工業,後者支持獨立電影。但其實資源不均,欠缺溝通。還有鮮浪潮、Ifva 等新人比賽不少,但成熟的獨立導演又好像自生自滅……電影發展局會不會全盤決策思維,重整當中的資源分配?獨立電影未必沒市場價值,這個分法太落後和簡化。但如果要發掘片源、獨立電影上戲院、往海外影展,基本上需要具財力和規模的發行機構才能做到,一如那些商業發行。由一個數十萬元資助的民間機構去做,未必合理。好像加拿大、韓國,都傾出大量資源去成立獨立電影發行組織」。
游靜亦促藝發局放下身段: 「與其從上而下、施展威權式的要求個別藝團『因環境改變而作出適當調整』,不如請藝發局有多點自省、自我批判的能力,應本地獨立電影工作者近年大量增多的情況下,審視如何增加撥款資源。」張偉雄的說法令記者想起曾有傳政府考慮挑選戲院專作獨立電影放映。獨立和商業如何齊跳探戈,膨脹抑萎縮,缺錢抑不愁,在商家玩晒的城市下這流動不居、有待梳解的「獨立」概念,在更「流動」的獨立電影政策並未得到正視和探討。單就影意志停資事件可見, 「獨立」繼續模糊,但藝發局一錘定音,其一向要求成熟的藝團公司化、財政自立的「政策」浮面,以定義這片模糊。
黃靜 wongching@hkej.com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剪報] 以離開藝團為志向
[ 頭條日報 2011-07-13 文/黃白露 原文連結 ]
黃白露
==================
[ TEFO 備註 ]
中央政策組〈香港藝術行政人員概況研究〉報告摘要原文下載:
http://www.cpu.gov.hk/tc/documents/new/press/Arts%20Administrators%20in%20HK_ES_chin.pdf
在香港,藝術作品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但有些藝術家的生活很不堪,藝術行政人員更加是卑微。然而,「西九」龐大藝術文化計劃落實,藝術行政人員忽然受到重視。
中央政策組最近公佈〈香港藝術行政人員概況研究〉,曾任藝術行政人員的我,第一個反應是,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終於獲得政府「關注」。以往,最多只有藝發局有這樣的研究,上升不了中央層面。可是,有研究報告不代表有聲音。中策組沒有為這份報告開新聞發佈會,沒有討論會、座談會,互聯網上亦「零討論」。
報告把香港的藝團分為四大類,談到志向與事業計劃時,報告指第一類藝團的藝術行政人員「傾向計劃離開現時效力的藝術團體,甚或離開藝術界」、第二類「承受莫大的壓力……有可能轉投其他藝術團體」、第三類「不會在同一藝術團體裏超過五年」、第四類「累積工作經驗後,會離開藝團」。總括來說,所有類型藝團的藝術行政人員都等覑機會離開藝術界!這是一個警號,希望表示聽市民聲音的政府可以聽到!
報告提出「政策建議」,例如強化現有的實習計劃,但問題是,藝術行政人員想離開,是沒有合適的工作環境,不是陌生的工作環境。
報告建議資助者舉辦「申請資助工作坊」,以藝術行政人員為目標聽眾。請問現行的藝術行政朋友,你們會為這種工作坊而留下嗎﹖另一建議是「提升行政效能」,意思是建議藝團建立檔案管理習慣,甚麼時候filing上了神䒷成了政策建議﹖
報告給我的感覺是,政府包括中央政策組、民政局、康文署等都尚未為西九文化區做好準備,藝術界還得靠自己。
中央政策組最近公佈〈香港藝術行政人員概況研究〉,曾任藝術行政人員的我,第一個反應是,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終於獲得政府「關注」。以往,最多只有藝發局有這樣的研究,上升不了中央層面。可是,有研究報告不代表有聲音。中策組沒有為這份報告開新聞發佈會,沒有討論會、座談會,互聯網上亦「零討論」。
報告把香港的藝團分為四大類,談到志向與事業計劃時,報告指第一類藝團的藝術行政人員「傾向計劃離開現時效力的藝術團體,甚或離開藝術界」、第二類「承受莫大的壓力……有可能轉投其他藝術團體」、第三類「不會在同一藝術團體裏超過五年」、第四類「累積工作經驗後,會離開藝團」。總括來說,所有類型藝團的藝術行政人員都等覑機會離開藝術界!這是一個警號,希望表示聽市民聲音的政府可以聽到!
報告提出「政策建議」,例如強化現有的實習計劃,但問題是,藝術行政人員想離開,是沒有合適的工作環境,不是陌生的工作環境。
報告建議資助者舉辦「申請資助工作坊」,以藝術行政人員為目標聽眾。請問現行的藝術行政朋友,你們會為這種工作坊而留下嗎﹖另一建議是「提升行政效能」,意思是建議藝團建立檔案管理習慣,甚麼時候filing上了神䒷成了政策建議﹖
報告給我的感覺是,政府包括中央政策組、民政局、康文署等都尚未為西九文化區做好準備,藝術界還得靠自己。
黃白露
==================
[ TEFO 備註 ]
中央政策組〈香港藝術行政人員概況研究〉報告摘要原文下載:
http://www.cpu.gov.hk/tc/documents/new/press/Arts%20Administrators%20in%20HK_ES_chin.pdf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剪報] 是地產霸權蠶食公共空間?抑或政府生而不養? 誰種下行人專用區的使用矛盾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7-05 文/連達曦 ]
是地產霸權蠶食公共空間?抑或政府生而不養? 誰種下行人專用區的使用矛盾
是地產霸權蠶食公共空間?抑或政府生而不養? 誰種下行人專用區的使用矛盾
假日逛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將整個行人專用區擠得比飽和更飽和,皆因政府開放這個旺角中最旺的角落成公共空間予市民共享。同時,這個平台的開放亦吸引愈來愈多街頭表演者前來,增添文化藝術色彩。惟專用區慘成棄嬰,政府並無設置配套保障公共空間強調的自由、平等,反令更多投訴文化、地產霸權等私人空間下的產業入侵,令專用區變相成為一條與私人空間無異的公共空間。
旺角西洋菜南街可謂香港公共空間的佼佼者。
所謂「公共空間」,是 public utility 的一種,即是由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由空間。油尖旺區議員仇振輝指出,當初政府在西洋菜街四個路段引入行人專用區概念,目的是打擊流動小販,並提供更多空間予行人舒適購物遊覽,打造旺角成為消費集中地。
原擬打擊流動小販
但是,自西菜洋街行人專用區中門大開以來,流動小販已經銷聲匿迹,卻引來其他狂蜂浪蝶佔用這個共享空間。
記者於一個星期日下午到訪專用區,見街上有幾個政團論壇、手機推廣活動,以及不同的新產品派發,如沐浴露、新口味乳酪、豆腐花,就連 pizza 也在街上免費派發,造成一條街道塞住了四條人龍的誇張局面。仇振輝表示,從市場學來分析,旺角行人專用區人流不息,實在是個推廣的好地方。除了引來不少商業及政治活動,仇振輝更觀察到愈來愈多街頭表演者在最近幾年前來這個公共空間表演。
花姐也許是這條街上年紀最大的一位表演者。
三年多前,花姐開始在街上演唱,最近一年半,更是每日在街上載歌載舞。「我喜歡這裏人多,有中國人,又有外國人,咩人都有,大家都可以睇我表演。」對於她的演出,有人認為她很「騎呢」,亦有人欣賞她花甲之年已過卻仍存有強勁的表演熱誠。
除了「騎呢」的表演者外,西洋菜街亦引來具專業水準的表演者前來。自言曾在多個歌唱比賽中獲獎的林先生,原在大埔火車站的行人隧道內演唱,無奈該處演出的收入不穩定,常遭警察驅趕。為此,他便進駐旺角,以圖賺取豐厚收入之餘,亦希望能在這個公共空間尋找更多知音。
基本法有表演自由
對於表演者愈來愈多,仇振輝坦言,目前法例並沒有賦予任何政府機關監管他們,而他們又沒有在表演時強行向觀眾收費,故食環署不能視他們為流動小販,作出驅趕。
「表演就係我嘅愛好!」雖然旁人今日認為花姐只是個專唱懷舊金曲的「騎呢」阿婆,並沒有什麼宏大的藝術理想,但她卻深明自己擁有表演自由。根據《基本法》第三十四條,香港居民有進行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曾因表演雜技而被控阻街的蘇春就,正因為《基本法》列明港人可享藝術創作自由而打贏全港首宗街頭表演訴訟。他表示, 「公共空間其實是一個讓市民能夠rel ax 的共享空間,而行人專用區正是香港目前最適合用作街頭表演的地方。」
噪音轟炸居民難眠
雖然《基本法》能保障街頭藝人在公共空間表演的權利,但區內市民亦可為此而作出投訴。作為該區的區議員,仇振輝表示,曾試過在一個月內收到多達六十宗投訴。「政府要發展行人專用區,美其名為行人提供更優質環境,實際卻引來更多遊人、推銷人員、街頭藝人及論壇活動,特別在公眾假期時,行人專用區就在正午十二時開放,噪音的確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他補充, 「針唔拮到肉唔知痛!不少街坊已經要晚晚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有的更要不斷加重藥分,試問街坊可以點頂?」他又指出,現時很多街坊均認為投訴只是對空氣說話,面對如此居住環境,實在束手無策。
記者曾就此查問食環署有關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投訴數字,該署回應指在過去三年共收到十二宗關於區內街頭表演引致阻街的投訴。不過他們指出,政府現時並無特定針對街頭表演而設的規管條例,所以當食環署發現有街頭擺賣或推銷活動造成阻街,會先向違例者發出警告或採取檢控行動。
商戶才是最大阻力
除了食環署,警方亦會對專用區內的街頭藝人作一定程度的管理。警方發言人表示,街頭藝人不得對他人及交通造成滋擾及阻礙,亦不得作噪音滋擾及不雅、淫褻及令人反感及厭惡的表演。一旦街頭藝人涉嫌觸犯上述任何一項條例,警方會視乎情況,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28 章)、《噪音管制條例》(第400 章)或《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第390 章),向他們作出勸諭或發出口頭警告,並可能要求當事人終止表演甚至提出檢控。
對於蘇春就而言,食環署及警方對街頭藝人的管理某程度上算是合理,因為當街頭藝人觸犯了法例,絕對應該受到當局的檢控。反而他認為行人專用區上的大型商戶,才是妨礙他們自由享用公共空間的一大阻力。「我們與商戶雖同為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兩者亦無對抗性關係,但可惜這些商戶只會從他們的利益角度出發,拋出大量針對街頭表演者的負面思維。」無論是花姐、林先生或蘇春就,他們均不約而同向記者指出,曾被商戶投訴阻街,妨礙商店營業。蘇春就感嘆,這反映現實中地產霸權思想正入侵講求平等的公共空間之中。「雖然你是大財團,但是承擔得起昂貴租金並不代表你能控制其他人如何使用這個公共空間。況且我又不是一整天站在你的門前表演,為何不能互相忍讓,彼此接納?」有失業的街頭表演者曾向記者反映, 「出嚟表演總好過餓死,若連表演都唔做就更加快會餓死!」作為街頭表演者的一分子,蘇春就認同指街頭表演藝人也是人,也要解決生活上的開支,亦希望能創出一番事業。「公共空間是一個免費的開放平台,它對很多外國的街頭表演者而言更是一塊踏腳石,正如現時在拉斯維加斯及澳門表演的 Zaia,也是由街頭踏入劇院的成功例子。」
政府有責任做橋樑
檢視政府由成立行人專用區的原意至今,仇振輝直言一切實在事與願違。「政府好像生了個BB後置之不理,當BB 在成長過程時出現問題,卻沒有對症下藥去處理專用區內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衝突問題,形成今日的矛盾。」仇振輝表示,區內的街坊其實並非要封殺街頭藝人的存在。「其實各有立場,問題只是大家不肯妥協。」他指一眾行人專用區的持份者曾召開會議,建議表演者及其他推銷人員集中在兩旁以林立商業大廈為主的豉油街路段,但可惜無人願意妥協。
他表示,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由政府出手介入。
「在行人專用區的運作中,政府必須扮演橋樑角色,平衡商業、藝術及區內發展。」他促請政府號召不同持份者在尊重當區居民的原則下作出理性溝通,合情合理地平衡利益,例如限制分貝聲浪及表演時間、參考外地的管理經驗及設立發牌制度等,尋求雙贏局面。
條專用區三百九十三個易拉架西洋菜街由1924 年通車至今,已成為旺角的心臟地帶。根據記者的非正式統計,旺角西洋菜南街已經吸引共三十一間電子產品連鎖店及十六間大型化妝品店進駐;而橫跨四個街口的行人專用區,兩旁的行人路在傍晚6 時正已屹立了共三百九十三個易拉架,當中易拉架的擺放更有不同花款,有背對背、三角陣、四方陣甚至六角形陣式,問你怕未!
今日的行人專用區,原是種植西洋菜地的田地,但今日搖身一變,就連一間地舖面積只得百餘方呎的小食店,也要承擔租金高達50 多萬元的商業地帶。
旺角行人專用區在2000 年底被運輸署劃為永久時限行人專用區。現時由亞皆老街至登打士街的一段西洋菜南街會在星期一至六下午4 時至晚上11時及公眾假期的中午12時至晚上11時劃為行人專用區,方便行人享用路段,疏導假日極高的人流。
街頭表演的舞台該如何開放?
街頭表演的舞台應當在哪裏?顧名思義,當然應在街頭上,但行人專用區受到種種限制,似乎未能長足發展,那麼劃定表演場地又是否可行呢?
上月底,康文署的「開放舞台」試驗計劃結束,目前正在檢討成效,以釐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計劃於去年7 月試行,在香港文化中心、沙田大會堂及葵青劇院對出空間,騰出空地予街頭表演藝人演出,希望為打造西九收集數據及推廣本土街頭藝術。
限制多多扼殺互動
該計劃設有試演制度,要求申請人先通過由專責小組評審的試演,才可作公開演出。該署指出,計劃合共收到五十份主要為舞蹈、歌唱及樂器演奏的申請。其中共有二十四個個人及小組表演單位通過試演,在三個表演場地共作了約一百四十場的演出。
由商業一台DJ 組成的「擺擺音樂團」共參演過兩場「開放舞台」計劃的演出。樂團成員杜光庭表示,試演過程相當認真, 「評審為確保演出單位符合一定水平,專門租了一個theatre 作為試演室,要表演團體在台上試演,非常嚴謹」。
不過,計劃對一眾表演者諸多限制,例如禁止表演者擺放任何宣傳產品或工具,亦限制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交流。
該團另一成員陳聰表示,計劃其實可以更加「開放」。「其中的一場演出,有一位外籍女子想加入與我們一同jam 歌,但卻即時遭到職員阻止,其實互動即興才是街頭表演最有價值的地方!」
倡議發展表演街道
對於「開放舞台」試驗計劃,蘇春就狠批乃閉門造車之舉。「我曾經就計劃與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通了半小時電話,但可惜當局依然沒有參考我的意見。」他表示,開放表演街道比開放表演空間更為可行,此舉更容易吸引人流。
他批評「開放舞台計劃在每節時段只得一個單位表演,假設場地在某時段只得一個團體進行粵劇表演,又不設其他表演空間讓更多表演者同時表演,便會令對粵劇沒有興趣的觀眾離開,削弱他們的選擇的同時亦失去空間的吸引力」。
蘇春就憧憬政府在將來能推行「西洋菜南街試驗計劃」,在旺角行人專用區劃分時段專門用作街頭表演,讓不同性質的街頭藝人能聚集表演,建設香港首條表演街道的雛形。他深信這樣能為市民提供更多街頭表演的選擇,亦能方便當局收集數據,日後在香港發展街頭藝術。不過,記者曾就政府會否考慮在行人專用區推行計劃詢問康文署,惟該署則以行人專用區不屬他們管理範圍為由不作回應。
雖然政府自2009 年起已宣布推動香港的創意文化發展,不過,蘇春就坦言,對政府遲遲不肯帶頭推動當中的軟件發展感到無奈。「其實發展西九這些硬件對政府來說並非難事,只可惜政府一直以來不肯主動面對軟件發展。」他感嘆說, 「現時是培訓西九表演人才的適當時機,因為發展硬件建設的速度一定比發展軟件快,故現在必須把握時間培訓表演人才及進行教育,到西九完工時,香港的街頭表演文化應有一定的質素。」究竟舞台在香港要如何開放,似乎政府和街頭藝人應找個機會,平心靜氣地作耐性溝通。
後記
在行人專用區儼如成為政府棄嬰的同時,一個耗資216億元的「巨嬰」正在誕生──西九文化區。偌大的樹林、寬敞的大街,締造出比西洋菜街更廣袤的公共空間。
這空間應當如何運用?將來它會否與行人專用區面臨同樣問題?本報下周二將刊登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劇場工作者毛俊輝及音樂家龔志成的三角對談,探討藝術在西九十五個場館內外萌芽的必要條件。
連達曦 culture@hkej.com
旺角西洋菜南街可謂香港公共空間的佼佼者。
所謂「公共空間」,是 public utility 的一種,即是由公眾共同享用的自由空間。油尖旺區議員仇振輝指出,當初政府在西洋菜街四個路段引入行人專用區概念,目的是打擊流動小販,並提供更多空間予行人舒適購物遊覽,打造旺角成為消費集中地。
原擬打擊流動小販
但是,自西菜洋街行人專用區中門大開以來,流動小販已經銷聲匿迹,卻引來其他狂蜂浪蝶佔用這個共享空間。
記者於一個星期日下午到訪專用區,見街上有幾個政團論壇、手機推廣活動,以及不同的新產品派發,如沐浴露、新口味乳酪、豆腐花,就連 pizza 也在街上免費派發,造成一條街道塞住了四條人龍的誇張局面。仇振輝表示,從市場學來分析,旺角行人專用區人流不息,實在是個推廣的好地方。除了引來不少商業及政治活動,仇振輝更觀察到愈來愈多街頭表演者在最近幾年前來這個公共空間表演。
花姐也許是這條街上年紀最大的一位表演者。
三年多前,花姐開始在街上演唱,最近一年半,更是每日在街上載歌載舞。「我喜歡這裏人多,有中國人,又有外國人,咩人都有,大家都可以睇我表演。」對於她的演出,有人認為她很「騎呢」,亦有人欣賞她花甲之年已過卻仍存有強勁的表演熱誠。
除了「騎呢」的表演者外,西洋菜街亦引來具專業水準的表演者前來。自言曾在多個歌唱比賽中獲獎的林先生,原在大埔火車站的行人隧道內演唱,無奈該處演出的收入不穩定,常遭警察驅趕。為此,他便進駐旺角,以圖賺取豐厚收入之餘,亦希望能在這個公共空間尋找更多知音。
基本法有表演自由
對於表演者愈來愈多,仇振輝坦言,目前法例並沒有賦予任何政府機關監管他們,而他們又沒有在表演時強行向觀眾收費,故食環署不能視他們為流動小販,作出驅趕。
「表演就係我嘅愛好!」雖然旁人今日認為花姐只是個專唱懷舊金曲的「騎呢」阿婆,並沒有什麼宏大的藝術理想,但她卻深明自己擁有表演自由。根據《基本法》第三十四條,香港居民有進行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曾因表演雜技而被控阻街的蘇春就,正因為《基本法》列明港人可享藝術創作自由而打贏全港首宗街頭表演訴訟。他表示, 「公共空間其實是一個讓市民能夠rel ax 的共享空間,而行人專用區正是香港目前最適合用作街頭表演的地方。」
噪音轟炸居民難眠
雖然《基本法》能保障街頭藝人在公共空間表演的權利,但區內市民亦可為此而作出投訴。作為該區的區議員,仇振輝表示,曾試過在一個月內收到多達六十宗投訴。「政府要發展行人專用區,美其名為行人提供更優質環境,實際卻引來更多遊人、推銷人員、街頭藝人及論壇活動,特別在公眾假期時,行人專用區就在正午十二時開放,噪音的確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他補充, 「針唔拮到肉唔知痛!不少街坊已經要晚晚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有的更要不斷加重藥分,試問街坊可以點頂?」他又指出,現時很多街坊均認為投訴只是對空氣說話,面對如此居住環境,實在束手無策。
記者曾就此查問食環署有關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投訴數字,該署回應指在過去三年共收到十二宗關於區內街頭表演引致阻街的投訴。不過他們指出,政府現時並無特定針對街頭表演而設的規管條例,所以當食環署發現有街頭擺賣或推銷活動造成阻街,會先向違例者發出警告或採取檢控行動。
商戶才是最大阻力
除了食環署,警方亦會對專用區內的街頭藝人作一定程度的管理。警方發言人表示,街頭藝人不得對他人及交通造成滋擾及阻礙,亦不得作噪音滋擾及不雅、淫褻及令人反感及厭惡的表演。一旦街頭藝人涉嫌觸犯上述任何一項條例,警方會視乎情況,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28 章)、《噪音管制條例》(第400 章)或《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第390 章),向他們作出勸諭或發出口頭警告,並可能要求當事人終止表演甚至提出檢控。
對於蘇春就而言,食環署及警方對街頭藝人的管理某程度上算是合理,因為當街頭藝人觸犯了法例,絕對應該受到當局的檢控。反而他認為行人專用區上的大型商戶,才是妨礙他們自由享用公共空間的一大阻力。「我們與商戶雖同為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兩者亦無對抗性關係,但可惜這些商戶只會從他們的利益角度出發,拋出大量針對街頭表演者的負面思維。」無論是花姐、林先生或蘇春就,他們均不約而同向記者指出,曾被商戶投訴阻街,妨礙商店營業。蘇春就感嘆,這反映現實中地產霸權思想正入侵講求平等的公共空間之中。「雖然你是大財團,但是承擔得起昂貴租金並不代表你能控制其他人如何使用這個公共空間。況且我又不是一整天站在你的門前表演,為何不能互相忍讓,彼此接納?」有失業的街頭表演者曾向記者反映, 「出嚟表演總好過餓死,若連表演都唔做就更加快會餓死!」作為街頭表演者的一分子,蘇春就認同指街頭表演藝人也是人,也要解決生活上的開支,亦希望能創出一番事業。「公共空間是一個免費的開放平台,它對很多外國的街頭表演者而言更是一塊踏腳石,正如現時在拉斯維加斯及澳門表演的 Zaia,也是由街頭踏入劇院的成功例子。」
政府有責任做橋樑
檢視政府由成立行人專用區的原意至今,仇振輝直言一切實在事與願違。「政府好像生了個BB後置之不理,當BB 在成長過程時出現問題,卻沒有對症下藥去處理專用區內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衝突問題,形成今日的矛盾。」仇振輝表示,區內的街坊其實並非要封殺街頭藝人的存在。「其實各有立場,問題只是大家不肯妥協。」他指一眾行人專用區的持份者曾召開會議,建議表演者及其他推銷人員集中在兩旁以林立商業大廈為主的豉油街路段,但可惜無人願意妥協。
他表示,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由政府出手介入。
「在行人專用區的運作中,政府必須扮演橋樑角色,平衡商業、藝術及區內發展。」他促請政府號召不同持份者在尊重當區居民的原則下作出理性溝通,合情合理地平衡利益,例如限制分貝聲浪及表演時間、參考外地的管理經驗及設立發牌制度等,尋求雙贏局面。
條專用區三百九十三個易拉架西洋菜街由1924 年通車至今,已成為旺角的心臟地帶。根據記者的非正式統計,旺角西洋菜南街已經吸引共三十一間電子產品連鎖店及十六間大型化妝品店進駐;而橫跨四個街口的行人專用區,兩旁的行人路在傍晚6 時正已屹立了共三百九十三個易拉架,當中易拉架的擺放更有不同花款,有背對背、三角陣、四方陣甚至六角形陣式,問你怕未!
今日的行人專用區,原是種植西洋菜地的田地,但今日搖身一變,就連一間地舖面積只得百餘方呎的小食店,也要承擔租金高達50 多萬元的商業地帶。
旺角行人專用區在2000 年底被運輸署劃為永久時限行人專用區。現時由亞皆老街至登打士街的一段西洋菜南街會在星期一至六下午4 時至晚上11時及公眾假期的中午12時至晚上11時劃為行人專用區,方便行人享用路段,疏導假日極高的人流。
街頭表演的舞台該如何開放?
街頭表演的舞台應當在哪裏?顧名思義,當然應在街頭上,但行人專用區受到種種限制,似乎未能長足發展,那麼劃定表演場地又是否可行呢?
上月底,康文署的「開放舞台」試驗計劃結束,目前正在檢討成效,以釐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計劃於去年7 月試行,在香港文化中心、沙田大會堂及葵青劇院對出空間,騰出空地予街頭表演藝人演出,希望為打造西九收集數據及推廣本土街頭藝術。
限制多多扼殺互動
該計劃設有試演制度,要求申請人先通過由專責小組評審的試演,才可作公開演出。該署指出,計劃合共收到五十份主要為舞蹈、歌唱及樂器演奏的申請。其中共有二十四個個人及小組表演單位通過試演,在三個表演場地共作了約一百四十場的演出。
由商業一台DJ 組成的「擺擺音樂團」共參演過兩場「開放舞台」計劃的演出。樂團成員杜光庭表示,試演過程相當認真, 「評審為確保演出單位符合一定水平,專門租了一個theatre 作為試演室,要表演團體在台上試演,非常嚴謹」。
不過,計劃對一眾表演者諸多限制,例如禁止表演者擺放任何宣傳產品或工具,亦限制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交流。
該團另一成員陳聰表示,計劃其實可以更加「開放」。「其中的一場演出,有一位外籍女子想加入與我們一同jam 歌,但卻即時遭到職員阻止,其實互動即興才是街頭表演最有價值的地方!」
倡議發展表演街道
對於「開放舞台」試驗計劃,蘇春就狠批乃閉門造車之舉。「我曾經就計劃與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通了半小時電話,但可惜當局依然沒有參考我的意見。」他表示,開放表演街道比開放表演空間更為可行,此舉更容易吸引人流。
他批評「開放舞台計劃在每節時段只得一個單位表演,假設場地在某時段只得一個團體進行粵劇表演,又不設其他表演空間讓更多表演者同時表演,便會令對粵劇沒有興趣的觀眾離開,削弱他們的選擇的同時亦失去空間的吸引力」。
蘇春就憧憬政府在將來能推行「西洋菜南街試驗計劃」,在旺角行人專用區劃分時段專門用作街頭表演,讓不同性質的街頭藝人能聚集表演,建設香港首條表演街道的雛形。他深信這樣能為市民提供更多街頭表演的選擇,亦能方便當局收集數據,日後在香港發展街頭藝術。不過,記者曾就政府會否考慮在行人專用區推行計劃詢問康文署,惟該署則以行人專用區不屬他們管理範圍為由不作回應。
雖然政府自2009 年起已宣布推動香港的創意文化發展,不過,蘇春就坦言,對政府遲遲不肯帶頭推動當中的軟件發展感到無奈。「其實發展西九這些硬件對政府來說並非難事,只可惜政府一直以來不肯主動面對軟件發展。」他感嘆說, 「現時是培訓西九表演人才的適當時機,因為發展硬件建設的速度一定比發展軟件快,故現在必須把握時間培訓表演人才及進行教育,到西九完工時,香港的街頭表演文化應有一定的質素。」究竟舞台在香港要如何開放,似乎政府和街頭藝人應找個機會,平心靜氣地作耐性溝通。
後記
在行人專用區儼如成為政府棄嬰的同時,一個耗資216億元的「巨嬰」正在誕生──西九文化區。偌大的樹林、寬敞的大街,締造出比西洋菜街更廣袤的公共空間。
這空間應當如何運用?將來它會否與行人專用區面臨同樣問題?本報下周二將刊登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劇場工作者毛俊輝及音樂家龔志成的三角對談,探討藝術在西九十五個場館內外萌芽的必要條件。
連達曦 culture@hkej.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