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台灣] 369論壇劇場小戲節
369論壇劇場小戲節
觀眾,請站起來!
長期照顧、勞力剝削、都市更新,這三個存在你我周遭的重要課題,
我們將以三齣精巧的論壇劇場來呈現,邀請您一同來參與!
不收門票,免費觀賞。唯一的要求是——
看完戲後,請起身介入演出,和丑客及演員們一起探尋另類的出路
三月
3/31(六) 2:30pm、7:30pm
4/01(日) 2:30pm
《是誰燒了我的家?》
導演/丑客-張疾米(梗劇場創作者)
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啊,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病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是血肉相連、脫不去的蝸牛殼?
或者,照顧弱勢是全體社會的共同責任?
六月
6/16(六) 2:30pm、7:30pm
6/17(日) 2:30pm
《爸爸抱我,不要爆肝!》
導演/丑客-蔡朋霖(OD表演工作室新銳編導)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
蠻牛蜆精保力達,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
妻兒聲聲喚、老爸槌心肝~責任制勞動下的被剝削家庭故事。
九月
9/1(六) 2:30pm、7:30pm
9/2(日) 2:30pm
《都更誰的家?》
導演/丑客-周力德(小劇場編導)
抽到都更大彩票,城市記憶無了了;
你家我家和他家,更新變成誰的家?
都市更新到底誰說了算?總有一天耕到你!
策劃製作|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演出地點|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捷運善導寺站,1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catt0501.pixnet.net/blog
◎ 每場開放25名觀眾免費參加,網路報名額滿為止◎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台灣]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原址: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article?mid=1166&prev=-1&next=1242)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一書,被稱作被壓迫者劇場的軍械庫。書中引動民眾能量的200多種劇場遊戲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一系列練習活動。透過工作坊實際的演練、討論、以及本土實務經驗的對話,不僅讓人了解被壓迫者劇場的實際操作方法和步驟,更讓參與者全面性、深入性的探討「被壓迫者劇場」的內在義涵,學習與社區民眾、弱勢族群進行實質「對等」的互動關係。
本工作坊由「被壓迫者劇場」、「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中文譯者、資深民眾劇場講師 ──賴淑雅所帶領,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將於2012年2月~4月擴大舉辦,敬請把握機會,盡速報名!
日 期:
遊戲實驗室一:2012年2月9日~12日、2月16日~19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二:2012年3月1日~4日、3月8日~11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三:2012年4月5日~8日、4月12日~15日,9:00~18:00,共8天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室(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
課程:
【遊戲實驗室一】:
第一類「感受我們所觸摸到的事物」:一般性的習作活動、走路系列、按摩系列、統整性遊戲、地心引力系列
第二類「傾聽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節奏系列、旋律系列、聲音系列、呼吸的節奏、內在節奏
【遊戲實驗室二】:
第三類「多感聯動」:瞎子系列、空間練習系列、整合性的遊戲系列
第四類「凝視我們所看到的」:鏡像系列、模塑系列、傀儡系列、形象遊戲、面具與儀式的遊戲、物品的形象、空間的創造與權力的空間結構、角色創造的遊戲
【遊戲實驗室三】:
第五類「感官記憶」:重新連結記憶、情緒和想像
「形象劇場」:形象技巧:模型與變動、新的形象劇場技巧、腦袋中的警察技巧 「一般性的排練活動」:有劇本的練習活動與無劇本的練習活動、情緒性變動的遊戲、情緒性的暖身活動、意識型態的暖身活動、準備一個論壇劇場模型或其他劇場作品排練的活動練習、滴答系列
◎ 費用:
【遊戲實驗室一】、【遊戲實驗室二】、【遊戲實驗室三】各5,000元。
◎ 優惠折扣:
★勤學優惠:報名二個工作坊享9折、三個工作坊享85折。
★其他優惠:學生、原住民、其他弱勢身份者(請提供證明文件)一律85折。
報名由此去>>>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10049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TEL:(02)3343-2440
E-mail:catt0501@gmail.com
BLOG: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原址: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article?mid=1166&prev=-1&next=1242)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一書,被稱作被壓迫者劇場的軍械庫。書中引動民眾能量的200多種劇場遊戲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一系列練習活動。透過工作坊實際的演練、討論、以及本土實務經驗的對話,不僅讓人了解被壓迫者劇場的實際操作方法和步驟,更讓參與者全面性、深入性的探討「被壓迫者劇場」的內在義涵,學習與社區民眾、弱勢族群進行實質「對等」的互動關係。
本工作坊由「被壓迫者劇場」、「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中文譯者、資深民眾劇場講師 ──賴淑雅所帶領,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將於2012年2月~4月擴大舉辦,敬請把握機會,盡速報名!
日 期:
遊戲實驗室一:2012年2月9日~12日、2月16日~19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二:2012年3月1日~4日、3月8日~11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三:2012年4月5日~8日、4月12日~15日,9:00~18:00,共8天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室(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
課程:
【遊戲實驗室一】:
第一類「感受我們所觸摸到的事物」:一般性的習作活動、走路系列、按摩系列、統整性遊戲、地心引力系列
第二類「傾聽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節奏系列、旋律系列、聲音系列、呼吸的節奏、內在節奏
【遊戲實驗室二】:
第三類「多感聯動」:瞎子系列、空間練習系列、整合性的遊戲系列
第四類「凝視我們所看到的」:鏡像系列、模塑系列、傀儡系列、形象遊戲、面具與儀式的遊戲、物品的形象、空間的創造與權力的空間結構、角色創造的遊戲
【遊戲實驗室三】:
第五類「感官記憶」:重新連結記憶、情緒和想像
「形象劇場」:形象技巧:模型與變動、新的形象劇場技巧、腦袋中的警察技巧 「一般性的排練活動」:有劇本的練習活動與無劇本的練習活動、情緒性變動的遊戲、情緒性的暖身活動、意識型態的暖身活動、準備一個論壇劇場模型或其他劇場作品排練的活動練習、滴答系列
◎ 費用:
【遊戲實驗室一】、【遊戲實驗室二】、【遊戲實驗室三】各5,000元。
◎ 優惠折扣:
★勤學優惠:報名二個工作坊享9折、三個工作坊享85折。
★其他優惠:學生、原住民、其他弱勢身份者(請提供證明文件)一律85折。
報名由此去>>>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10049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TEL:(02)3343-2440
E-mail:catt0501@gmail.com
BLOG: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剪報] 台灣風景線:太魯閣蓋劇場佛頭蒙糞
台灣風景線:太魯閣蓋劇場佛頭蒙糞
[蘋果日報 2011-12-14 文/卜大中 原文連結 ]
台灣東部花蓮縣,有個景色奇絕的山谷太魯閣。此地懸崖峻谷,立壁千仞,向來是國際級的觀光勝地,也是政府刻意保護的國家公園。多年來,政府禁止在該地興建任何建築,希望保留其原始風貌,讓子孫共享。這也是生態人士抵死反對鋪設花東高速公路的原因。
但是長期以來,花蓮地方的官商很不高興,提出一些公共建設案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原想批准,但遭到環保團體的極力抗拒,以致至今沒有動作。花蓮地方人士說,你們西部、北部人享有現代化的生活資料,卻要我們維持落後狀態供你們休閒渡假,這不公平。花蓮因落後,年輕人已離開不回來了,所以他們要他們的開發正義。這話也並非完全沒道理。事實確是如此。台灣地方官商最大的利益來源就是公共工程,那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地方官商都靠這些項目發財,只有花蓮被禁止開發,當然有不平之鳴。
西方在上世紀中葉以後已經覺悟,不再興建如巴黎鐵塔等象徵工業時代的冰冷高大建築。杜拜的哈里發塔雖遠比台北一○一美觀雄偉,但只有石油暴發戶還在做全球最高的迷夢,表現暴富的虛榮。紐約已決定在世貿雙子星廢墟上建立表現謙卑的建築,比原世貿大樓矮很多。
一個名為「邱董的老台北家鄉味」的部落格問說:「台北需要大巨蛋嗎?台中需要台灣塔嗎?太魯閣需要旋轉劇場嗎?」並在文章中寫到:「胡志強(台中市長)說要花六十億蓋一座台灣塔,我想就跟縣市長一樣,卸任前會蓋燈柱(華表)……胡市長也要為自己立碑;我並不認為太魯閣山水的魅力會輸給一座三十億劇場,且人造建築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很難再恢復……」
為甚麼地方首長都想要蓋大型建築?是誰得利?毫無疑問是營建業大獲其利。營建業獲利會回饋給誰?用膝蓋想就知道,就不必再問下去了。此外,歷史留名的虛榮是政客僅次於獲利之外最難抵抗的誘惑。至於官員們辯護所吹的甚麼地標示別性、代表一國的營建技術水準、台中縣市合併後的精神象徵、具有觀光功能云云,全是圖利的掩飾。
台北大巨蛋、台中台灣塔,這兩個「蛋塔」在二十一世紀重生態、反開發的趨勢下,會變成被批評、嘲笑、嗤之以鼻的對象,就像十幾年前蛋塔流行過一段短時間那樣無聊。不過那一蛋一塔還勉強可以接受,反正在很醜的都市裏胡整,麻臉上生個醜鼻子也不算太突兀,破壞不了甚麼自然美景。可是,太魯閣卻是大自然送給台灣的絕美至寶,在那裏建造劇場就叫做佛頭蒙糞、花間喝道、廟裏放屁、焚琴煮鶴,極為俗氣掃興。不知是哪位官老爺的構想,我們大家湊筆錢,在他官邸門口蓋個公共廁所,如何?
每年都在太魯閣的山谷裏舉辦露天古典音樂會,年年座無虛席。來賓免費入座,在鬼斧神工的壯麗美景中,傾聽飄渺仙樂,直至暮靄四合。歐美也有很多露天音樂場地,洛杉磯的荷李活碗就在山谷裏,每年夏季七八月天天晚上看星星聽音樂會,沒有人要在那裏蓋劇場。太魯閣六座圓形旋轉劇場要砸三十億,不知肥了多少官商。這樣吧,全民加號召國際捐三十億餵飽當地官商,請留太魯閣一線生機,好嗎?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蘋果日報 2011-12-14 文/卜大中 原文連結 ]
台灣東部花蓮縣,有個景色奇絕的山谷太魯閣。此地懸崖峻谷,立壁千仞,向來是國際級的觀光勝地,也是政府刻意保護的國家公園。多年來,政府禁止在該地興建任何建築,希望保留其原始風貌,讓子孫共享。這也是生態人士抵死反對鋪設花東高速公路的原因。
但是長期以來,花蓮地方的官商很不高興,提出一些公共建設案要求政府通過。政府原想批准,但遭到環保團體的極力抗拒,以致至今沒有動作。花蓮地方人士說,你們西部、北部人享有現代化的生活資料,卻要我們維持落後狀態供你們休閒渡假,這不公平。花蓮因落後,年輕人已離開不回來了,所以他們要他們的開發正義。這話也並非完全沒道理。事實確是如此。台灣地方官商最大的利益來源就是公共工程,那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地方官商都靠這些項目發財,只有花蓮被禁止開發,當然有不平之鳴。
西方在上世紀中葉以後已經覺悟,不再興建如巴黎鐵塔等象徵工業時代的冰冷高大建築。杜拜的哈里發塔雖遠比台北一○一美觀雄偉,但只有石油暴發戶還在做全球最高的迷夢,表現暴富的虛榮。紐約已決定在世貿雙子星廢墟上建立表現謙卑的建築,比原世貿大樓矮很多。
一個名為「邱董的老台北家鄉味」的部落格問說:「台北需要大巨蛋嗎?台中需要台灣塔嗎?太魯閣需要旋轉劇場嗎?」並在文章中寫到:「胡志強(台中市長)說要花六十億蓋一座台灣塔,我想就跟縣市長一樣,卸任前會蓋燈柱(華表)……胡市長也要為自己立碑;我並不認為太魯閣山水的魅力會輸給一座三十億劇場,且人造建築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很難再恢復……」
為甚麼地方首長都想要蓋大型建築?是誰得利?毫無疑問是營建業大獲其利。營建業獲利會回饋給誰?用膝蓋想就知道,就不必再問下去了。此外,歷史留名的虛榮是政客僅次於獲利之外最難抵抗的誘惑。至於官員們辯護所吹的甚麼地標示別性、代表一國的營建技術水準、台中縣市合併後的精神象徵、具有觀光功能云云,全是圖利的掩飾。
台北大巨蛋、台中台灣塔,這兩個「蛋塔」在二十一世紀重生態、反開發的趨勢下,會變成被批評、嘲笑、嗤之以鼻的對象,就像十幾年前蛋塔流行過一段短時間那樣無聊。不過那一蛋一塔還勉強可以接受,反正在很醜的都市裏胡整,麻臉上生個醜鼻子也不算太突兀,破壞不了甚麼自然美景。可是,太魯閣卻是大自然送給台灣的絕美至寶,在那裏建造劇場就叫做佛頭蒙糞、花間喝道、廟裏放屁、焚琴煮鶴,極為俗氣掃興。不知是哪位官老爺的構想,我們大家湊筆錢,在他官邸門口蓋個公共廁所,如何?
每年都在太魯閣的山谷裏舉辦露天古典音樂會,年年座無虛席。來賓免費入座,在鬼斧神工的壯麗美景中,傾聽飄渺仙樂,直至暮靄四合。歐美也有很多露天音樂場地,洛杉磯的荷李活碗就在山谷裏,每年夏季七八月天天晚上看星星聽音樂會,沒有人要在那裏蓋劇場。太魯閣六座圓形旋轉劇場要砸三十億,不知肥了多少官商。這樣吧,全民加號召國際捐三十億餵飽當地官商,請留太魯閣一線生機,好嗎?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剪報] 台灣戲曲學校校長:用策略把年輕人帶進傳統劇場
[ 中國新聞社 2011-11-30 記者/關向東 原文連結 ]
台灣戲曲學校校長:用策略把年輕人帶進傳統劇場
“讓年輕人自覺自願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戲劇,是要有一些‘策略’的”,台灣戲曲學校副校長蔡欣欣女士,30日在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與教授們交流台灣傳承傳統戲劇,以及培養年輕演員、舞台工作者及觀衆的經驗。
“除了布袋戲,當下在台灣生存的傳統戲劇,大多是明清以來從大陸傳到台灣的,很中華傳統。我們只有兩個劇團是公立的,更多的劇團是獨立的、民間的。而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迎合也不拉攏觀衆,他們生存靠的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不停地尋找新的點子,並且非常熟悉市場運作。經過長期的歷練,台灣的戲劇藝術變得蠻活躍,那可是門好生意。”
“培養年輕人對傳統的興趣,是台灣義務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老師帶著學生去看一出傳統戲劇,走進劇場前會先對文本進行講解,之後又要求學生做出研究報告。”蔡欣欣說,“這樣有準備地走進劇場的孩子,是能夠理解傳統戲曲的美妙的。”
“台灣有很多戲劇工作坊,也有不少年輕人喜愛的創作藝人,像是周傑倫、陶喆常常很自然地把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讓年輕人透過現代的樣式,窺視到傳統的美妙,然後產生興趣”。
“台灣的劇團常走進校園,讓年輕人對舞台產生興趣。為了培養‘未來的戲劇觀衆’,讓孩子自覺走進真正的大劇場,不少劇團還常年專設學生票,票價大約是成人的五分之一。”
蔡欣欣來瓊參加為期3天的“瓊閩粵台及東南亞地區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第一次觀摩11種閩南語系戲劇名角一起‘飆戲’真過癮,第一聽到瓊劇,有不少詞匯像是福州話,閩南文化果真是相通的。”
蔡欣欣告訴記者,台灣戲曲學校是全台唯一培養戲曲專門人才的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從國小、國中、高職直到大學本科,也計劃開設研究所,還有京劇、雜劇兩個劇團。其中,國小、國中都是義務制公費教育。每年不少台灣學生甚至境外學生報考,還有學生慕名轉學。大學階段除了有童子功的本校生直升上來,我們也從社會上招考,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傳統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學科的水準。”
“在台灣,戲劇工作者是多面向的,既要有書齋的文獻學習整理能力,同時也與劇團溝通很多,有很多‘田野經驗’。”蔡欣欣說,“戲劇不僅僅是‘做戲’,從文化史角度看,舞台上跳動的是時代的思想脈搏。”
台灣戲曲學校校長:用策略把年輕人帶進傳統劇場
“讓年輕人自覺自願走進劇場欣賞傳統戲劇,是要有一些‘策略’的”,台灣戲曲學校副校長蔡欣欣女士,30日在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與教授們交流台灣傳承傳統戲劇,以及培養年輕演員、舞台工作者及觀衆的經驗。
“除了布袋戲,當下在台灣生存的傳統戲劇,大多是明清以來從大陸傳到台灣的,很中華傳統。我們只有兩個劇團是公立的,更多的劇團是獨立的、民間的。而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迎合也不拉攏觀衆,他們生存靠的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不停地尋找新的點子,並且非常熟悉市場運作。經過長期的歷練,台灣的戲劇藝術變得蠻活躍,那可是門好生意。”
“培養年輕人對傳統的興趣,是台灣義務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老師帶著學生去看一出傳統戲劇,走進劇場前會先對文本進行講解,之後又要求學生做出研究報告。”蔡欣欣說,“這樣有準備地走進劇場的孩子,是能夠理解傳統戲曲的美妙的。”
“台灣有很多戲劇工作坊,也有不少年輕人喜愛的創作藝人,像是周傑倫、陶喆常常很自然地把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讓年輕人透過現代的樣式,窺視到傳統的美妙,然後產生興趣”。
“台灣的劇團常走進校園,讓年輕人對舞台產生興趣。為了培養‘未來的戲劇觀衆’,讓孩子自覺走進真正的大劇場,不少劇團還常年專設學生票,票價大約是成人的五分之一。”
蔡欣欣來瓊參加為期3天的“瓊閩粵台及東南亞地區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第一次觀摩11種閩南語系戲劇名角一起‘飆戲’真過癮,第一聽到瓊劇,有不少詞匯像是福州話,閩南文化果真是相通的。”
蔡欣欣告訴記者,台灣戲曲學校是全台唯一培養戲曲專門人才的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從國小、國中、高職直到大學本科,也計劃開設研究所,還有京劇、雜劇兩個劇團。其中,國小、國中都是義務制公費教育。每年不少台灣學生甚至境外學生報考,還有學生慕名轉學。大學階段除了有童子功的本校生直升上來,我們也從社會上招考,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傳統戲曲編劇、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學科的水準。”
“在台灣,戲劇工作者是多面向的,既要有書齋的文獻學習整理能力,同時也與劇團溝通很多,有很多‘田野經驗’。”蔡欣欣說,“戲劇不僅僅是‘做戲’,從文化史角度看,舞台上跳動的是時代的思想脈搏。”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剪報] 大馬社區藝術讓愛走動
[ 亞洲週刊 2011-11-20 文/林友順 原文連結 ]
大馬社區藝術讓愛走動
馬來西亞郊區的華人新村舉行「讓愛走動,藝術踩街」社區藝術活動,村民積極參與,讓藝術平民化,往下紮根,成為大人與小孩的藝術嘉年華,有助凝聚社區認同感,展現社區特色。
蕉賴十一英里是吉隆坡郊區一個華人聚居的新村,十月間這個人口不多的村落突然熱鬧起來,許多外鄉人也來到這個村落,一睹這個村落開闢以來首次出現的「藝術踩街」社區藝術活動。州政府高官來了,朝野政黨領袖來了,大小朋友動員起來,街坊老少也來了,整個村子熱鬧非凡,生氣勃勃。
數百名奇裝異服的大小朋友,有者打扮成甲蟲或蝴蝶、有者手持空餅桶、空罐敲敲打打,集體走上街頭,村頭村尾走一回。沒有參與遊行的村民站在門口向遊戲隊伍揮手致意,為讓遊戲隊伍穿越而停在路上的駕駛者沒有絲毫的怒氣,反而是掏出手機拍攝,為村子出現另類的藝術活動而興奮及自豪。
由多個本土藝術家策劃,獲得村子社團支持及企業贊助的「讓愛走動,藝術踩街」不僅讓村民大開眼界,也令大馬其他地區的村民感到羡慕,無不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搞起社區藝術來,為淳樸的鄉村注入新元素,讓憨厚的村民也能感染藝術的氣息。共有二十三支踩街隊伍踴躍參與,這包括來自臨近村莊的隊伍,逾百名村民共同完成一場走完一點二公里充滿視覺和聽覺享受的藝術踩街。
蕉賴十一英里藝術踩街主辦單位信義幼稚園園長楊永圓指出,藝術嘉年華主要為迎合當地社區的特色而訂造,希望透過社區藝術的活動,讓社區對特殊兒童學校及特殊兒童有更深入的認識。信義幼稚園在該村設有一間特殊兒童學校,為配合藝術踩街,當地也舉辦社區文史資料展覽、特殊兒童才藝展、特殊兒童座談會、幼稚園藝術工作坊及小學敲擊營,同時成立「社區兒童圖書館」,提高村民的閱讀風氣。楊永圓希望社區藝術嘉年華能成為全馬大小城鎮和鄉村的特色,還原小朋友對藝術的想像,帶動大人一起來實踐藝術美夢。
根據村子特質設計節目
這也是雪蘭莪州今年第二場藝術踩街活動,今年六月,以孫春美為首的本土藝術家在另一個村子呀吃十四英里新村大搞藝術踩街,逾千名居民參與遊行,把社區藝術帶到這座偏遠的山城。與蕉賴十一英里新村的藝術踩街主題所不同的是,呀吃十四英里藝術踩街是根據該村特有的環境,以大自然為主題「親親大自然」。社區藝術總設計師孫春美指出,每個村子都有本身的特質,社區藝術必須根據每個村子的特質規劃活動主題與內容。
孫春美也是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前任主任,她表示,自己是在四年前一名台灣教授過來,指新紀元學院「沒有地利」,「它在一個水管的末端……」後,引發她思考,激發她為新紀元及該校所處的小鎮加影作點事。孫春美畢業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系,隨後也獲得馬來亞大學表演藝術計劃碩士。「在限制中發揮」是戲劇給予孫春美的思維訓練,她堅信,藝術可以依地方特性發展,戲劇藝術也許可以突破新紀元學院受限的格局。學院在「末端」,路在前方,這個信念也使她決議讓藝術回歸社區,使得更多人能更平易地親近藝術、參與藝術,豐富社區人民的生活,社區藝術嘉年華在她的腦海中一閃而出,留學日本傾心社區劇場的黃愛明博士的加入,使大馬第一場社區藝術嘉年華就在兩個小女子不息的信念下踏出第一步,為新紀元學院落足的小鎮、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文化重鎮加影,打響社區藝術嘉年華第一炮。
打開社區藝術風氣
二零零八年五月,在獲得市議會及華團的支持,社區鄉里各源流族群社團與文化團體的加入,社區中小學及幼稚園提供人力資源及多名國內外藝術家拔刀相助下,第一個大型的藝術踩街活動終於亮相,讓市民大開眼界,也打開社區藝術的風氣。這次成功舉辦,也使其他地區陸陸續續出現藝術踩街活動,向來樸實憨厚的小市民也動了起來。
孫春美指出,社區藝術是把藝術帶到社區,讓村民參與籌備工作,喚醒人們對村子的認識,深化村民對家園的認同感,同時凝聚村民的關係。在過往,一般人把藝術視為高高在上少數人的玩意兒,社區藝術則讓村民了解到,藝術也可以平民化、生活化,當村民看到自己參與製作的作品在街上遊行,那份成就感將永遠烙印在心裏,無法消失。孫春美相信,一旦社區藝術遍地開花,人們對美學教育的觀念將改變,藝術將不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冷項目。
藝術踩街在加影、蕉賴及呀吃響起,引起其他社區的興趣,其中一個是南部的新山。新山陳旭年街文化委員會主席陳再籓希望能把藝術踩街在新山複製,他專程邀請孫春美南下新山,為當地文化愛好者談論社區藝術的魅力與動力。也是作家兼詩人的陳再籓指出,大馬在過去一年來陸陸續續發生因抗爭而出現的反拆除百年歷史監獄而衍生的半山芭藝術節、蘇丹街反徵用古屋街頭表演及馬六甲三三九九文化節,這跟保持古跡相關,也形成一個趨勢。
他說,新山文物館自開館以來,舉辦逾百個週末節日,也把一條街定位為「文化街」,文化氣息漸漸形成。他希望能把藝術踩街新創意引到新山,讓人們在保留古屋,留住集體回憶的同時,也能往前走,把新山打造成國際民族文化大街場。他感到興奮,目前有近十名新加坡藝術家在週末會跨過長堤,到新山文化街作素描,強化當地的文化氛圍。
遍地開花藝術普及
孫春美認為,籌辦社區藝術嘉年華最主要是「人」,是大家對社區藝術嘉年華的認知和共識,因此她常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明會,希望灌輸概念,並透過一些過往經驗的畫面,讓大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後願意參與。她相信,當更多人願意參與時,豐沛的能量能夠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和資源的加入,包括經費。孫春美表示,舉辦了這幾次的藝術嘉年華,最美好的感受是與「人」的連接,並且給社區創造了綿延不斷的話題,是大家共同創造的美好集體記憶。大馬社區藝術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專家不足,以致許多社區雖然想辦藝術嘉年華也不知道如何辦。不過孫春美深信,在藝術逐漸普及後,社區藝術人才將會不斷湧現,社區藝術將會遍地開花,成為各個地區除了宗教慶典以外另一個社區參與的重要節日。■
大馬社區藝術讓愛走動
馬來西亞郊區的華人新村舉行「讓愛走動,藝術踩街」社區藝術活動,村民積極參與,讓藝術平民化,往下紮根,成為大人與小孩的藝術嘉年華,有助凝聚社區認同感,展現社區特色。
蕉賴十一英里是吉隆坡郊區一個華人聚居的新村,十月間這個人口不多的村落突然熱鬧起來,許多外鄉人也來到這個村落,一睹這個村落開闢以來首次出現的「藝術踩街」社區藝術活動。州政府高官來了,朝野政黨領袖來了,大小朋友動員起來,街坊老少也來了,整個村子熱鬧非凡,生氣勃勃。
數百名奇裝異服的大小朋友,有者打扮成甲蟲或蝴蝶、有者手持空餅桶、空罐敲敲打打,集體走上街頭,村頭村尾走一回。沒有參與遊行的村民站在門口向遊戲隊伍揮手致意,為讓遊戲隊伍穿越而停在路上的駕駛者沒有絲毫的怒氣,反而是掏出手機拍攝,為村子出現另類的藝術活動而興奮及自豪。
由多個本土藝術家策劃,獲得村子社團支持及企業贊助的「讓愛走動,藝術踩街」不僅讓村民大開眼界,也令大馬其他地區的村民感到羡慕,無不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搞起社區藝術來,為淳樸的鄉村注入新元素,讓憨厚的村民也能感染藝術的氣息。共有二十三支踩街隊伍踴躍參與,這包括來自臨近村莊的隊伍,逾百名村民共同完成一場走完一點二公里充滿視覺和聽覺享受的藝術踩街。
蕉賴十一英里藝術踩街主辦單位信義幼稚園園長楊永圓指出,藝術嘉年華主要為迎合當地社區的特色而訂造,希望透過社區藝術的活動,讓社區對特殊兒童學校及特殊兒童有更深入的認識。信義幼稚園在該村設有一間特殊兒童學校,為配合藝術踩街,當地也舉辦社區文史資料展覽、特殊兒童才藝展、特殊兒童座談會、幼稚園藝術工作坊及小學敲擊營,同時成立「社區兒童圖書館」,提高村民的閱讀風氣。楊永圓希望社區藝術嘉年華能成為全馬大小城鎮和鄉村的特色,還原小朋友對藝術的想像,帶動大人一起來實踐藝術美夢。
根據村子特質設計節目
這也是雪蘭莪州今年第二場藝術踩街活動,今年六月,以孫春美為首的本土藝術家在另一個村子呀吃十四英里新村大搞藝術踩街,逾千名居民參與遊行,把社區藝術帶到這座偏遠的山城。與蕉賴十一英里新村的藝術踩街主題所不同的是,呀吃十四英里藝術踩街是根據該村特有的環境,以大自然為主題「親親大自然」。社區藝術總設計師孫春美指出,每個村子都有本身的特質,社區藝術必須根據每個村子的特質規劃活動主題與內容。
孫春美也是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前任主任,她表示,自己是在四年前一名台灣教授過來,指新紀元學院「沒有地利」,「它在一個水管的末端……」後,引發她思考,激發她為新紀元及該校所處的小鎮加影作點事。孫春美畢業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系,隨後也獲得馬來亞大學表演藝術計劃碩士。「在限制中發揮」是戲劇給予孫春美的思維訓練,她堅信,藝術可以依地方特性發展,戲劇藝術也許可以突破新紀元學院受限的格局。學院在「末端」,路在前方,這個信念也使她決議讓藝術回歸社區,使得更多人能更平易地親近藝術、參與藝術,豐富社區人民的生活,社區藝術嘉年華在她的腦海中一閃而出,留學日本傾心社區劇場的黃愛明博士的加入,使大馬第一場社區藝術嘉年華就在兩個小女子不息的信念下踏出第一步,為新紀元學院落足的小鎮、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文化重鎮加影,打響社區藝術嘉年華第一炮。
打開社區藝術風氣
二零零八年五月,在獲得市議會及華團的支持,社區鄉里各源流族群社團與文化團體的加入,社區中小學及幼稚園提供人力資源及多名國內外藝術家拔刀相助下,第一個大型的藝術踩街活動終於亮相,讓市民大開眼界,也打開社區藝術的風氣。這次成功舉辦,也使其他地區陸陸續續出現藝術踩街活動,向來樸實憨厚的小市民也動了起來。
孫春美指出,社區藝術是把藝術帶到社區,讓村民參與籌備工作,喚醒人們對村子的認識,深化村民對家園的認同感,同時凝聚村民的關係。在過往,一般人把藝術視為高高在上少數人的玩意兒,社區藝術則讓村民了解到,藝術也可以平民化、生活化,當村民看到自己參與製作的作品在街上遊行,那份成就感將永遠烙印在心裏,無法消失。孫春美相信,一旦社區藝術遍地開花,人們對美學教育的觀念將改變,藝術將不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冷項目。
藝術踩街在加影、蕉賴及呀吃響起,引起其他社區的興趣,其中一個是南部的新山。新山陳旭年街文化委員會主席陳再籓希望能把藝術踩街在新山複製,他專程邀請孫春美南下新山,為當地文化愛好者談論社區藝術的魅力與動力。也是作家兼詩人的陳再籓指出,大馬在過去一年來陸陸續續發生因抗爭而出現的反拆除百年歷史監獄而衍生的半山芭藝術節、蘇丹街反徵用古屋街頭表演及馬六甲三三九九文化節,這跟保持古跡相關,也形成一個趨勢。
他說,新山文物館自開館以來,舉辦逾百個週末節日,也把一條街定位為「文化街」,文化氣息漸漸形成。他希望能把藝術踩街新創意引到新山,讓人們在保留古屋,留住集體回憶的同時,也能往前走,把新山打造成國際民族文化大街場。他感到興奮,目前有近十名新加坡藝術家在週末會跨過長堤,到新山文化街作素描,強化當地的文化氛圍。
遍地開花藝術普及
孫春美認為,籌辦社區藝術嘉年華最主要是「人」,是大家對社區藝術嘉年華的認知和共識,因此她常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明會,希望灌輸概念,並透過一些過往經驗的畫面,讓大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後願意參與。她相信,當更多人願意參與時,豐沛的能量能夠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和資源的加入,包括經費。孫春美表示,舉辦了這幾次的藝術嘉年華,最美好的感受是與「人」的連接,並且給社區創造了綿延不斷的話題,是大家共同創造的美好集體記憶。大馬社區藝術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專家不足,以致許多社區雖然想辦藝術嘉年華也不知道如何辦。不過孫春美深信,在藝術逐漸普及後,社區藝術人才將會不斷湧現,社區藝術將會遍地開花,成為各個地區除了宗教慶典以外另一個社區參與的重要節日。■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轉貼] 台東劇團第五屆後山戲劇節「藝術1000栽幼苗」 贊助學童親近藝術
臺東劇團「藝術1000栽幼苗」贊助活動行之有年, 獲得中小型企業與善心民眾的小額捐款贊助, 讓長期推出的戲劇節及小朋友藝術教室結合, 將資源提供給弱勢學童有機會進劇場看戲或參與完整12堂藝術課程 等,累計有臺東家扶中心的孩子、 寶桑國小以及達仁鄉等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童參與, 讓東部藝文推廣能向下扎根,也向外拓展。
在地經營25年,臺東劇團透過戲劇演出、藝術教育推廣等活動, 不斷的在臺東後山耕耘,讓更多的孩童能親身感受藝術的能量, 也是該劇團不服輸的毅力堅持。本屆後山戲劇節由於有「 藝術1000栽幼苗」贊助,每場活動皆含演出與演後座談, 讓孩子們在欣賞完演出後,透過演後座談與創作者、演員對話, 面對面分享,給予孩子更多的藝術刺激與創意激撞。
臺東劇團邀請各界發揮您的愛心與善心,以1000元為單位, 支持參與「藝術1000栽幼苗」贊助行動, 讓10位孩子進到劇場裡看戲, 讓更多小朋友有機會感受戲劇帶來的歡樂氛圍, 接受不同的藝術刺激。
在地經營25年,臺東劇團透過戲劇演出、藝術教育推廣等活動,
臺東劇團邀請各界發揮您的愛心與善心,以1000元為單位,
同時,也歡迎民眾支持參與「藝術1000栽幼苗」贊助行動, 懇邀各界發揮您的愛心與善心,以1000元為單位,就可以讓10 位孩子進到劇場裡看戲。期待透過您的實際支持, 在後山播下藝術種子,並期待花朵綻放,讓更多小朋友有機會感受戲 劇帶來的歡樂氛圍,接受不同的藝術刺激。
------------------------------ -------------------------
台東劇團
089-346709.tel
089-326469.fax
ttdt@ms25.hinet.net
www.ttrav.org
台東市95045開封街671號2樓
Taitung Theatre
886-89-346709.tel
886-89-326469.fax
ttdt@ms25.hinet.net
www.ttrav.org
2F 671 Kai-Fong St., Taitung 95045. Taiwan
------------------------------ -------------------------
台東劇團
089-346709.tel
089-326469.fax
ttdt@ms25.hinet.net
www.ttrav.org
台東市95045開封街671號2樓
Taitung Theatre
886-89-346709.tel
886-89-326469.fax
ttdt@ms25.hinet.net
www.ttrav.org
2F 671 Kai-Fong St., Taitung 95045. Taiwan
------------------------------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剪報] 台小劇場多元 陸經紀人讚賞
[ 2011-10-26 台灣 旺報 文/林采韻 原文連結 ]
目前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來自香港、大陸、韓國、美國等地的策展人,24日結束在台灣長達一周的拜訪行程。密集觀看數十檔演出之後,首度來台的北京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分享他體會到的台灣特色,「台灣的戲在輕鬆當中不失深度。」
在演出場地幾乎都有官方色彩的大陸,蓬蒿劇場是其中的特例,2008年9月成立時,坐落在南鑼鼓巷、中央戲劇學院附近的劇場,為北京第一家民間小劇場。
王翔笑說,當時租下這座四合院作為劇場時,只覺得臨近戲劇學院很不錯,沒想到南鑼鼓巷愈來愈紅,如今房租已漲了一倍。
南鑼鼓巷有台灣單元
雖然是首度來台,王翔卻有備而來,之前已數次邀請外表坊赴京演出,明年準備在5到7月舉辦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中推出特別的台灣單元。
滿口「小劇場經」的王翔,真正的專業是牙科醫生,1995年他在北京開設全大陸第一家私人牙科診所,現在他旗下有3家診所、10多位醫生,他指出過去在大陸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像是面對敵人,因此他透過戲劇增加醫生內涵文化,建立更好的人格。
劇場取名「蓬蒿」,王翔的理由很簡單,「蓬蒿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我希望更多普通人能走入劇場。」鼓勵小劇場發展,到蓬蒿演出的節目不收場租費,而是採票房分帳的方式。
大陸愛舞人上網推動
此行觀賞了狂想劇場《賊變》、動見體劇團《戰》等劇,王翔顯得相當興奮,感受到台灣小劇場環境的多元,「目前大陸的戲,多半不是太沉重就是太輕鬆。」
在華山藝術生活節搭建的平台上,王翔也與來自香港的策展人、前廣東現代舞周節目總監鄺為立,嘗試串連起區域性的資源,兩人談話間,開始「沙盤推演」,討論或許可以一同邀請台灣幾個劇團巡迴北京、廣州等其他地區,除了費用可分攤,也能增加台灣劇團登陸效益。
論起兩岸三地的小劇場發展,鄺為立憂心指出,不同於台灣和大陸,香港10年前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打頭陣,如今還是只有前進進。相較之下,他之前在大陸推廣現代舞,發現年輕一輩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如今這些愛舞的人,已經在網上自組網路推動大陸現代舞的發展。
目前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來自香港、大陸、韓國、美國等地的策展人,24日結束在台灣長達一周的拜訪行程。密集觀看數十檔演出之後,首度來台的北京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分享他體會到的台灣特色,「台灣的戲在輕鬆當中不失深度。」
在演出場地幾乎都有官方色彩的大陸,蓬蒿劇場是其中的特例,2008年9月成立時,坐落在南鑼鼓巷、中央戲劇學院附近的劇場,為北京第一家民間小劇場。
王翔笑說,當時租下這座四合院作為劇場時,只覺得臨近戲劇學院很不錯,沒想到南鑼鼓巷愈來愈紅,如今房租已漲了一倍。
南鑼鼓巷有台灣單元
雖然是首度來台,王翔卻有備而來,之前已數次邀請外表坊赴京演出,明年準備在5到7月舉辦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中推出特別的台灣單元。
滿口「小劇場經」的王翔,真正的專業是牙科醫生,1995年他在北京開設全大陸第一家私人牙科診所,現在他旗下有3家診所、10多位醫生,他指出過去在大陸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像是面對敵人,因此他透過戲劇增加醫生內涵文化,建立更好的人格。
劇場取名「蓬蒿」,王翔的理由很簡單,「蓬蒿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我希望更多普通人能走入劇場。」鼓勵小劇場發展,到蓬蒿演出的節目不收場租費,而是採票房分帳的方式。
大陸愛舞人上網推動
此行觀賞了狂想劇場《賊變》、動見體劇團《戰》等劇,王翔顯得相當興奮,感受到台灣小劇場環境的多元,「目前大陸的戲,多半不是太沉重就是太輕鬆。」
在華山藝術生活節搭建的平台上,王翔也與來自香港的策展人、前廣東現代舞周節目總監鄺為立,嘗試串連起區域性的資源,兩人談話間,開始「沙盤推演」,討論或許可以一同邀請台灣幾個劇團巡迴北京、廣州等其他地區,除了費用可分攤,也能增加台灣劇團登陸效益。
論起兩岸三地的小劇場發展,鄺為立憂心指出,不同於台灣和大陸,香港10年前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打頭陣,如今還是只有前進進。相較之下,他之前在大陸推廣現代舞,發現年輕一輩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如今這些愛舞的人,已經在網上自組網路推動大陸現代舞的發展。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郭宝崑节2012
郭宝崑节2012
( 原文連結 )2002年,郭宝崑先生与世长辞,戏剧界痛失一名大师。不知不觉间十年过去了,2012年我们即将迎来“郭宝崑逝世十周年”。
当我们站在“十年”这个坐标底下,思考到底该做点什么的时候,“包容开放、求同存异”就成为我们的指导理念。
我们想邀请各方各界的戏剧朋友,共同参与到“郭宝崑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来,一起去思考他的作品和他的思想。
我们又不仅仅是要纪念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借纪念过去来展望未来;我们又不仅仅是要回顾郭宝崑,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在当今的时空坐标里,郭宝崑与我们的深层关系。
于2012年7月和9月,实践剧场将重新诠释音乐剧《老九》及经典剧目《傻姑娘与怪老树》。同年9月,荣念曾与著名日本导演佐藤信携手呈献不同感官的《灵戏》。教育与拓展的部份,我们将搬演《棺材太大洞太小》、《借东风》以及《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我们会把这些世界各地的纪念方式集合整理成资料册,并作两次的公开发表。一次在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另一次在2012年第二个季度,与此同时也在网上不断更新讯息。
如果你对这项计划感兴趣,我们诚挚欢迎你的加入。请点击下载提交表格,于2011年7月15日之前给予回复。
(*如果中文表格的文件出现乱码,请点击这里下载表格的PDF版本)
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65) 6337 2525
电邮: kpkfestival@practice.org.sg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友好] [台灣] 與偏見相遇
與偏見相遇
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教授是以色列Tel Aviv 大學戲劇藝術系的講師和社區劇場的文化行動者。他從1985年起 ,運用巴西劇作家、導演Augusto Boal創發的被壓迫者劇場,和弱勢社區民眾、屯墾區居民、 監獄囚犯、毒癮者、青少年及婦女進行『以社區為基礎的劇場』 工作坊。
哈里斯教授在訪台座談會中,將分享他最近十年, 在弱勢社群透過劇場進行「降低偏見和建設性對話」 工作坊的實踐經驗,及支撐社區劇場行動背後的概念和論述。 座談會並將邀請台灣民眾劇場資深帶領者鍾喬與部落工作者黃盈豪回 應台灣的在地經驗。
戲劇工作坊則運用Augusto Boal的『美學空間』概念,和『接觸假設』 解構與重建態度的兩個概念,引導參與者運用劇場遊戲、即興創作、 形象劇場或論壇劇場,創造一個有意識地為他人和自己著想的空間。 『與偏見相遇』— 美學空間的人際對話工作坊將提供社會和社群關懷工作者, 深度體驗社區劇場的應用概念與策略, 進而引發參與者運用戲劇和社群一起工作的視野。
座談會│美學空間的批判意識 ※免費參加,請事先報名!
台中場
時 間:9/20(二)10:00~12:00
地 點: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即達觀部落廚房,台中市和平區達觀里東崎路一段育英巷17-5 號)
與談人:黃盈豪(長榮大學社工系講師)
台北場
時 間:9/22(四)19:00~21:30
地 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M406教室
(台北市木柵路一段111號4樓,近考試院國家考場)
與談人:鍾 喬(差事劇團團長)
工作坊│「與偏見相遇」美學空間的人際對話
時間:9/24(六)10:00~21:00(8小時)與 9/25(日)09:00~17:30(7小時)
兩天共15小時。
地點:台北市立社教館文山劇場(台北市景文街32號, 近景美捷運站1號出口)
◎活動對象:NGO/NPO工作者、社工、心理諮商師、人權/教 育/民眾劇場工作者
◎工作坊費用:3000元。8/31(三)前報名者,享早鳥優惠 2500元。
若有名額將通知匯款。確認入帳後,始完成報名手續。
◎洽詢電話:廖家瑩0921-880713 郭江龍0952-303138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感謝單位: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台灣] [剪報] 《小地寶》的第三空間
[ 中國時報 2011-07-17 文/于善祿 原文連結 ]
《小地寶》的第三空間
《小地寶》的第三空間
當幾位角色陷入議題抉擇與情感拉扯時,你有機會可以介入角色的兩難困境,並且取代角色、以戲劇行動提出你的解決或應對策略,你會怎麼辦?你為什麼要那麼辦?有沒有其它的策略?論壇劇場的「丑客」(JOKER)讓這一切的討論,透過劇場的方式來進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矛盾與困境容有折衝、協商與轉圜的空間。這是巴西「被壓迫者劇場」導演波瓦(AUGUSTO BOAL, 1931-2009)關於「劇場─社會─政治」三元辯證的重要觀念。
這一連串的情(困)境與問題,甚至是策略與行動,都可以在像《小地寶》這樣一齣論壇劇場裡經歷過,而這也正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邀請新加坡戲劇盒劇團藝術總監郭慶亮一起合作,製作台灣「首齣論壇劇場」所企圖達成的目標之一,讓觀眾起身介入關於住宅權力的公共議題。
六位演員先以戲劇表演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兼具象徵、諷刺、現實感十足的「寶山岩」違章社區居民困境,市府對於待拆遷的當地居民,提供了豪宅「地寶」旁所建社會住宅的抽籤入住機會,不同角色其立場的考量在此產生了情、理、法、權、錢等多層次的衝突,比如村長兒子(蔡朋霖飾),他離家兩年,未婚妻(林欣怡飾)懷孕,希望能夠有自己的房子,一知道寶山岩的居民有抽籤入住「小地寶」的機會,便冒名頂替其父(張庴米飾)出席抽籤,對於爭取集體安置的社區民眾(NAMOH NOFU、關晨引飾)來說,是一種背叛,再加上議員與媒體的介入及報導,以及議員(傅子豪飾)對村長兒子的慫恿,整個社區民眾的抗爭行動因此而產生了雜音與變調,整齣戲在召開記者會的前夕結束。
緊接著,由丑客主持論壇,以及觀眾上場取代演員的進行,觀眾的討論及參與情況相當踴躍。論壇劇場的觀察關鍵之一,就在於丑客的操作技巧,原則上可以包括:論壇的形構、深度與廣度、觀眾意見的激發與彙整、延伸與統合、節奏的掌握、措辭與態度等等,這些在經驗老手郭慶亮身上,都不太成問題,他甚至還計劃將自己多年的實務經驗出版成書,值得我們期待。
論壇劇場通常會為角色設計兩難困境,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辯證,透過丑客的引導、戲劇世界的開放、觀眾的介入參與,似乎可以有邁向「生三成異」(THIRDING AS OTHERING)的可能性,當晚至少有五、六位觀眾提出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但由於場地時間的限制,無法完全操作完觀眾取代演員的部分,雖然稍有遺憾,但在論壇進行的當下,尤其是離開劇場之後,這個與多數人切身相關的住宅議題,還餘波蕩漾了許久。
「參與」(請注意,不只是「觀賞」)這場論壇劇場,觀眾最重要的身體姿態絕對是介入、取代,繼而行動,最後甚至可能是「革命的預演」!
這一連串的情(困)境與問題,甚至是策略與行動,都可以在像《小地寶》這樣一齣論壇劇場裡經歷過,而這也正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邀請新加坡戲劇盒劇團藝術總監郭慶亮一起合作,製作台灣「首齣論壇劇場」所企圖達成的目標之一,讓觀眾起身介入關於住宅權力的公共議題。
六位演員先以戲劇表演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兼具象徵、諷刺、現實感十足的「寶山岩」違章社區居民困境,市府對於待拆遷的當地居民,提供了豪宅「地寶」旁所建社會住宅的抽籤入住機會,不同角色其立場的考量在此產生了情、理、法、權、錢等多層次的衝突,比如村長兒子(蔡朋霖飾),他離家兩年,未婚妻(林欣怡飾)懷孕,希望能夠有自己的房子,一知道寶山岩的居民有抽籤入住「小地寶」的機會,便冒名頂替其父(張庴米飾)出席抽籤,對於爭取集體安置的社區民眾(NAMOH NOFU、關晨引飾)來說,是一種背叛,再加上議員與媒體的介入及報導,以及議員(傅子豪飾)對村長兒子的慫恿,整個社區民眾的抗爭行動因此而產生了雜音與變調,整齣戲在召開記者會的前夕結束。
緊接著,由丑客主持論壇,以及觀眾上場取代演員的進行,觀眾的討論及參與情況相當踴躍。論壇劇場的觀察關鍵之一,就在於丑客的操作技巧,原則上可以包括:論壇的形構、深度與廣度、觀眾意見的激發與彙整、延伸與統合、節奏的掌握、措辭與態度等等,這些在經驗老手郭慶亮身上,都不太成問題,他甚至還計劃將自己多年的實務經驗出版成書,值得我們期待。
論壇劇場通常會為角色設計兩難困境,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辯證,透過丑客的引導、戲劇世界的開放、觀眾的介入參與,似乎可以有邁向「生三成異」(THIRDING AS OTHERING)的可能性,當晚至少有五、六位觀眾提出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但由於場地時間的限制,無法完全操作完觀眾取代演員的部分,雖然稍有遺憾,但在論壇進行的當下,尤其是離開劇場之後,這個與多數人切身相關的住宅議題,還餘波蕩漾了許久。
「參與」(請注意,不只是「觀賞」)這場論壇劇場,觀眾最重要的身體姿態絕對是介入、取代,繼而行動,最後甚至可能是「革命的預演」!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
[台灣]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今年被壓迫者劇場系列活動最後一檔重頭戲:【遊戲實驗室】
將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書中200多種劇場遊戲完整操練
並延伸討論其應用技巧
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一系列練習活動
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今年被壓迫者劇場系列活動最後一檔重頭戲:【遊戲實驗室】
將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書中200多種劇場遊戲完整操練
並延伸討論其應用技巧
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一系列練習活動
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
日 期:
遊戲實驗室一:2011年8月4~7日、8月18~21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二:2011年9月1~4日、9月15~18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三:2011年10月13~16日、10月27~30日,9:00~18:00,共8天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室(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
課 程:
【遊戲實驗室一】:
第一類「感受我們所觸摸到的事物」:一般性的習作活動、走路系列、按摩系列、統整性遊戲、地心引力系列
第二類「傾聽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節奏系列、旋律系列、聲音系列、呼吸的節奏、內在節奏
【遊戲實驗室二】:
第三類「多感聯動」:瞎子系列、空間練習系列、整合性的遊戲系列
第四類「凝視我們所看到的」:鏡像系列、模塑系列、傀儡系列、形象遊戲、面具與儀式的遊戲、物品的形象、空間的創造與權力的空間結構、角色創造的遊戲
【遊戲實驗室三】:
第五類「感官記憶」:重新連結記憶、情緒和想像
「形象劇場」:形象技巧:模型與變動、新的形象劇場技巧、腦袋中的警察技巧
「一般性的排練活動」:有劇本的練習活動與無劇本的練習活動、情緒性變動的遊戲、情緒性的暖身活動、意識型態的暖身活動、準備一個論壇劇場模型或其他劇場作品排練的活動練習、滴答系列
◎ 費 用:
【遊戲實驗室一】、【遊戲實驗室二】、【遊戲實驗室三】各5,000元。
◎ 優惠折扣:
★勤學優惠:報名二個工作坊享9折、三個工作坊享85折。
★其他優惠:學生、原住民、其他弱勢身份者(請提供證明文件)一律85折。
報名表下載請按我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10049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TEL:(02)3343-2440
E-mail:catt0501@gmail.com
BLOG: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剪報][澳門] 土生土語話劇的理論啟迪
[ 澳門日報 2011-07-06 文/朱壽桐 原文連結 ]
土生土語話劇的理論啟迪
對於不懂得葡萄牙語更不懂得土生土語的我來說,看土生土語話劇演出是一種非常嚴苛的挑戰。及至觀賞完了今年澳門藝術節推出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才忽然意識到,最嚴苛的挑戰並不在是否看得懂這齣話劇,而在於如何從理論上揭示、闡解這樣的話劇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和學術意義。
確實,土生土語話劇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戲劇,相對於大中華各個戲劇種類而言,無疑屬於小衆戲劇。但它在創作理念和詮解方式上又為我們今天越來越遠離了戲劇藝術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為日益疏離了的戲劇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有益的啟迪。
一、話劇之“話”
“話劇”姓“話”。“話劇”與中國傳統戲曲之間最重要的形式區別,就是以“話”為主,而不是以歌唱取勝。這裡的“話”一方面是指說話表演的方式,即出現在劇中的演出者以說話的方式表達角色意志,另一方面則是指語言魅力。戲劇作為表演藝術,必須通過一定的表演手段展現其藝術魅力。古代戲曲主要通過唱、做、唸、打等表演手段顯示自己的藝術風采,借助這些手段可以引領觀衆進入如癡如醉的迷狂狀態,而現代話劇則遠離了這些傳統的表演手段,主要通過角色語言展開情節,刻劃人物,顯現衝突,描摹心理,輔之以相應的佈景烘托環境。也就是說,話劇最重要的外在藝術特徵是語言,是各種角色有時包括劇作家的“說話”。通過平常不過的“說話”展示藝術魅力,這是話劇最難完成但又必須完成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一個成功的話劇必須具有豐富生動、氣象萬千的語言內涵,同時必然要求演出者擁有深刻地理解語言和出色地表達語言的超凡能力。即便是以話劇為主要戲劇樣式的西方,在相對於那裡更其傳統的歌劇和舞劇的意義上,話劇仍然體現這樣的價值功能。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確實具備了這種展示話劇“說話”魅力的內涵和藝術素質。首先,這種戲劇所採用的雖然是特殊的小衆語言,但它兼具葡萄牙語、英語、粵語、馬來語甚至其他語言的多種文化信息和語言質素,表現出一個人種獨特、文化獨特、語言也同樣獨特的族群相對深厚的語言文化歷史,以及開放多元的語言態勢。這種生活品質濃厚、開放程度高而且具有多重適應的語言,反映著獨特的人種歷史和特定的文化元素,渴望為包括土生葡人在內的衆多澳門人乃至整個華人社會和葡人社會的接受、理解與支持。通過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當然也通過演出過程中穿插的土生土語的教學性演示,土生葡人藝術家力圖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語言要求和文化訴求,在世人面前展示土生土語的語言魅力。在這方面努力最多的便是創作力特別旺盛的編導飛文基,今年展演於澳門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依然由他編劇並執導。他作為澳門土生協會的重要骨幹,一直想通過土生土語話劇重新喚起土生葡人對這種語言的尊重,進而喚起澳門內外的漢人和葡國人對這種特殊語言及其魅力的認知與承認。自1997年以來,他幾乎在每一屆澳門藝術節上都推出自編、自導甚至自演的土生土語話劇,這樣的劇作累計已經超過廿五部。當然,他並不奢求通過每年一度兩三個小時的話劇演出達到普及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為葡語和粵語所逐漸取代的土生土語的目的,但他為了保留和捍衛在歷史上曾產生過積極影響和作用的這種次源態語言,可以說付出了自己最誠摯的心力,以及九死未悔的精神。他在一次訪談中坦率地表述了自己的藝術活動與保存和捍衛土生土語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於現今土生葡人通曉土生土語為數不多,年輕一代更是寥寥無幾,倘若這一極具澳門特色的語言不好好傳承下去,就會像其他一些已消失的土語和方言一樣逐漸消失。故除了藉每年藝術節這個話劇舞台推廣土生土語文化,話劇社還計劃舉辦加強戲劇及土生土語方面的培訓課程,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令這一富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能得以流傳下去。”像他這樣具有強烈的文化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自然會非常重視土生土語中包含的文化成分和精神遺產。在這一意義上他提到了他的父親,傑出的土生作家飛歷奇先生:“小時候,父親就經常教導我,土生土語是我們整個土生葡人族群共同擁有的特有語言,一定不可忘掉這份寳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捍衛甚至復興土生土語,是他的文化職責,也是他的藝術旨趣。他對此有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表示:“即使土生土語最終還是絕跡了,畢竟我們曾經努力過!”這種悲壯的執著令人聯想到,對於土生土語的留戀和堅持,在這些土生藝術家那裡,也類似於一場可歌可泣的時代悲劇浪漫而辛苦地上演。
話劇載體的藝術要素是“說話”,土生土語話劇的藝術要素是土生土語。這可能是大中華地區上演的最特別的一種話劇,它使用著同時也倡揚著正在迅速邊緣化的特殊的小衆語言,這種語言不僅帶著土生葡人特有的族群記憶,帶著特定人群在特定區域進行社會生存的系統文化符碼,而且積澱著一種不容抹煞的美的素質和剛性的語言表現力。這種話劇的演出在土生葡人社會以及在澳門大受歡迎,正可以說明土生土語雖然正在消失卻依然擁有生命力和美學魅力。戲劇原來可以確證語言的生命力和魅力,這是很富有啟發性的理論現象。其實,早在文明戲時代,新劇家用當時的白話演出各種新派劇,在不長的時間內其聲勢和實績就蓋過了傳統戲劇,並且將這種不凡的影響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文明戲和新派戲劇受到人們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被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家忽略了的一個重要之點,實際上應是其倡揚白話甚至是口語的功績。包天笑等人在文明戲劇本創作中,將京津地區流行的白話活靈活現地植入劇本,搬上舞台,劇中人物的說話體現出舊劇中丑角才可能會說的口語腔調,令人聽來特別親切、豐富而生動。從這一意義上說,文明戲的成功很可能順應了那個時代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烈地要求“我手寫吾口”的白話運動。當時來自各種人士的白話文倡導此起彼伏,各種白話報紙紛紛湧現,文明戲挾日益強勢的西方價值觀念進入中國,以完全白話的姿態登堂入室,其佔領演出市場,受到人們歡迎,乃是勢之必然。後來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作那麼順暢,一度大有破竹之勢,與清末民初的這種時代氛圍及其後續影響有極大關係。
一百年前文明戲劇家們不遺餘力地實驗新劇,一方面為了傳輸西方價值觀和新的文明思想,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為了通過廣大民衆樂於接受甚至是喜聞樂見的戲劇形式擴大白話的影響,強化演示白話的藝術表現力,進而樹立白話的語言規範,建構白話表述的基本體制。於是,現代戲劇從一開始就被運用為說話方式革命張目的途徑,運用為建構一種語言規範,維護一種語言尊嚴的藝術範式。土生土語話劇重新發揮了話劇藝術的這種文化潛能,為挽救一種文化語言和語言文化作出了努力。這是土生土語話劇的藝術旨趣,也是它的獨特文化價值的體現。
二、戲劇之“戲”
戲劇關鍵是要有戲,也就是說要生動地體現戲劇的本質。戲劇成功的最終標誌,應是在是否充分地表達了人們所期待的戲劇性。土生土語話劇最重要的推手飛文基是個職業律師,他的創作和排演都在業餘狀態下進行,因而這種戲劇是典型的“愛美劇”(Amateur),但業餘戲劇不等於業餘水平的戲劇。就2011年度公演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而言,雖然還沒有打磨到藝術精品的檔次,但充滿著豐沛的戲劇性,是一部相當成功的戲劇作品。
關於戲劇的本質,一向衆說紛紜。傳統戲劇理論界對戲劇本質的理解和論爭多局限於戲劇文學的文體甚至結構意義上,如布倫退爾認為戲劇的本質是衝突,阿契爾認為戲劇的本質是危機,狄德羅及以後的薩特則認為戲劇的本質是情境,如此等等。將衝突、情境等等視為戲劇本質的觀點常常受到藝術美學的挑釁,因為這樣的本質論無法眞正有效地劃分戲劇與小說之類文體的根本界限。其實,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之一“仿擬”概念(parody)可以借用來作為戲劇本質特徵和本質手段的表述。戲劇之所以不同於說故事的小說,是因為它善於現場性地演示故事,通過誇張的、非寫實的仿擬方式再現故事場景和人物關係,人們從這種虛擬性的戲仿中獲得觀賞的趣味。這裡的“戲擬”不是修辭學意義上的仿擬或戲仿,即不是那種反諷的嘲弄的滑稽性模仿,而是通過現場性的演出對文明歷史和人生現實進行的一種嚴肅而富有戲謔性的模擬與表現。民衆之所以樂於接受戲劇,就是因為戲劇有戲,是戲,體現著戲劇的仿擬本質。有時候,戲劇家為了強調戲劇作品的仿擬效果,甚至提倡用面具演出,這樣可以“把那種對生活富有想像力的詩意解釋和象徵性的讚美的宗教灌輸給人類”。(註1)戲劇的自由常常就寓涵於這種現場的仿擬之中。
《熊到發燒》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劇本,戲劇衝突較為平淡,圍繞著大熊貓進澳這樣一件與澳門普通商界並沒有多少關係的歷史事件,虛擬了一場商業“戰爭”,情節帶動顯得相當勉強。然而,劇作的戲劇性正在這裡:通過熊貓落戶澳門及其所需要的食物市場的“爭奪”,劇作家仿擬出各種人物關係,有商家之間的競爭,有老闆與僱員之間的角力,有公司與政府部門的遊戲,有商行與社團之間的爭持,也有僱員與市民之間的交流,還有土生葡人與本澳華人之間的對話,幾乎澳門社會的形形色色,都在這個虛擬的故事中得到廣泛的體現。這樣的結構和作品佈局很難通向深刻。問題是,劇作家從來就不想由這樣的戲劇引向深刻:飛文基也許就是希望通過情節、人物及其關係的仿擬性摹寫,輕鬆而便捷地反映現時澳門社會的人生狀況,澳門土生葡人的生存狀態和“神馬浮雲”時代的精神品質。藝術家在這部戲中始終貫穿的乃是一個“泛”字,“泛”澳門社會,“泛”現實人生,“泛”社會話題,“泛”政治秩序,“泛”經濟活動,“泛”時代氛圍,“泛”價值,“泛”理念,一個普泛時代的普泛性嘲諷通過盡可能浮泛的仿擬手法,得到了生動而有趣味的展現。圍繞熊貓落戶澳門,本劇涉及到的除了商業競爭、政府涉預、勞資衝突、社團活動、社群狀態外,還廣泛涉及到外勞話題,政府行政、日本地震與海嘯,搶鹽風潮,以及澳門人幾乎所有耳熟能詳的熱門事件,這種泛化的澳門敘事演繹的正是巴赫金狂歡詩學中的“諷刺性摹擬”,透露著後現代戲劇萬變不離其宗的輕喜劇和苦澀幽默的風格。
當仿擬被理解成戲劇的本質的時候,所謂“有戲”或者“沒戲”就不再被理解為是否有精彩的衝突和巧妙的人物關係構思,而是看劇中是否充滿著仿擬的意味,是否具有強烈的現場感以及與現場感相關的虛擬性演繹。戲劇的現場感曾被戲劇大師們稱為戲劇的生命:“戲劇把已經完成的事件當作好像目前正在發生的事表演於讀者或觀衆面前。”(註2)但這種現場感並不是一客觀寫實為圭臬,而是相反,要盡可能借一切戲劇虛擬或仿擬手段進行象徵性的演示,從而形成作者和觀衆都希望看到的戲劇效果。這種仿擬手段包括荒誕不經的情節,如鬼魂,包括硬性間離的道具,如面具,這常常造成戲劇場景的“魔變”,而“魔變是一切戲劇藝術的前提”(註3),也就是說,造成“魔變”的仿擬是戲劇本質特徵最基本的體現。《熊到發燒》沒有刻意追求傳統戲劇常有的“魔變”格局,但卻在日常的“泛”敘事中通過某種荒誕化的處理和仿擬的凝煉,將淺泛意義上的“魔變”在舞台上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造型刻繪出來,從而造成滿堂均有戲,會意的笑聲和稱賞之掌聲連連不斷,演出效果臻於圓滿。
當然,過分在意觀衆的會意和稱賞,不僅會犧牲戲劇思想的深刻性,而且也會造成戲劇欣賞對特定觀衆群體的依賴。土生土語話劇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依賴土生葡人這個特別小衆群體的狹窄路數,變為許多澳門觀衆都熱衷於觀看的澳門話劇。但劇中隨處可見的婉諷與調侃,必須與處身於澳門社會生活之中的人們特有的意會和共鳴聯繫起來才能奏效,這樣,劇作的優勢在一定意義上就可能轉變為劣勢:它注定走不出澳門,難以為更廣大的華人世界所接受。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土生土語話劇才存在的弱質,澳門的粵語話劇也常常顯露出這方面的欠缺。
雖然如此,站在澳門戲劇的立場上觀察,我們不必為這些優秀的戲劇走不出澳門而沮喪,因為這些戲劇的地域性成功同樣能給華文戲劇乃至整個戲劇世界以豐富的甚至是深刻的理論啟迪。就土生土語話劇而言,它足以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和定位話劇與說話的關係,重新確認話劇在一種語言確立和發展過程中不同凡響的價值,也足以啟發我們再次審視什麼是戲劇性和戲劇本質的問題。
註釋:
註1:[美]尤金·奧尼爾:《一個劇作家的筆記》,《外國現代劇作家論劇作》,第8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註2:[俄]別林斯基:《戲劇詩》,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下冊,第36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註3:[德]尼采:《悲劇的誕生》,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下冊,第391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朱壽桐
土生土語話劇的理論啟迪
對於不懂得葡萄牙語更不懂得土生土語的我來說,看土生土語話劇演出是一種非常嚴苛的挑戰。及至觀賞完了今年澳門藝術節推出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才忽然意識到,最嚴苛的挑戰並不在是否看得懂這齣話劇,而在於如何從理論上揭示、闡解這樣的話劇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和學術意義。
確實,土生土語話劇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戲劇,相對於大中華各個戲劇種類而言,無疑屬於小衆戲劇。但它在創作理念和詮解方式上又為我們今天越來越遠離了戲劇藝術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為日益疏離了的戲劇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有益的啟迪。
一、話劇之“話”
“話劇”姓“話”。“話劇”與中國傳統戲曲之間最重要的形式區別,就是以“話”為主,而不是以歌唱取勝。這裡的“話”一方面是指說話表演的方式,即出現在劇中的演出者以說話的方式表達角色意志,另一方面則是指語言魅力。戲劇作為表演藝術,必須通過一定的表演手段展現其藝術魅力。古代戲曲主要通過唱、做、唸、打等表演手段顯示自己的藝術風采,借助這些手段可以引領觀衆進入如癡如醉的迷狂狀態,而現代話劇則遠離了這些傳統的表演手段,主要通過角色語言展開情節,刻劃人物,顯現衝突,描摹心理,輔之以相應的佈景烘托環境。也就是說,話劇最重要的外在藝術特徵是語言,是各種角色有時包括劇作家的“說話”。通過平常不過的“說話”展示藝術魅力,這是話劇最難完成但又必須完成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一個成功的話劇必須具有豐富生動、氣象萬千的語言內涵,同時必然要求演出者擁有深刻地理解語言和出色地表達語言的超凡能力。即便是以話劇為主要戲劇樣式的西方,在相對於那裡更其傳統的歌劇和舞劇的意義上,話劇仍然體現這樣的價值功能。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確實具備了這種展示話劇“說話”魅力的內涵和藝術素質。首先,這種戲劇所採用的雖然是特殊的小衆語言,但它兼具葡萄牙語、英語、粵語、馬來語甚至其他語言的多種文化信息和語言質素,表現出一個人種獨特、文化獨特、語言也同樣獨特的族群相對深厚的語言文化歷史,以及開放多元的語言態勢。這種生活品質濃厚、開放程度高而且具有多重適應的語言,反映著獨特的人種歷史和特定的文化元素,渴望為包括土生葡人在內的衆多澳門人乃至整個華人社會和葡人社會的接受、理解與支持。通過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當然也通過演出過程中穿插的土生土語的教學性演示,土生葡人藝術家力圖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語言要求和文化訴求,在世人面前展示土生土語的語言魅力。在這方面努力最多的便是創作力特別旺盛的編導飛文基,今年展演於澳門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依然由他編劇並執導。他作為澳門土生協會的重要骨幹,一直想通過土生土語話劇重新喚起土生葡人對這種語言的尊重,進而喚起澳門內外的漢人和葡國人對這種特殊語言及其魅力的認知與承認。自1997年以來,他幾乎在每一屆澳門藝術節上都推出自編、自導甚至自演的土生土語話劇,這樣的劇作累計已經超過廿五部。當然,他並不奢求通過每年一度兩三個小時的話劇演出達到普及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為葡語和粵語所逐漸取代的土生土語的目的,但他為了保留和捍衛在歷史上曾產生過積極影響和作用的這種次源態語言,可以說付出了自己最誠摯的心力,以及九死未悔的精神。他在一次訪談中坦率地表述了自己的藝術活動與保存和捍衛土生土語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於現今土生葡人通曉土生土語為數不多,年輕一代更是寥寥無幾,倘若這一極具澳門特色的語言不好好傳承下去,就會像其他一些已消失的土語和方言一樣逐漸消失。故除了藉每年藝術節這個話劇舞台推廣土生土語文化,話劇社還計劃舉辦加強戲劇及土生土語方面的培訓課程,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令這一富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能得以流傳下去。”像他這樣具有強烈的文化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自然會非常重視土生土語中包含的文化成分和精神遺產。在這一意義上他提到了他的父親,傑出的土生作家飛歷奇先生:“小時候,父親就經常教導我,土生土語是我們整個土生葡人族群共同擁有的特有語言,一定不可忘掉這份寳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捍衛甚至復興土生土語,是他的文化職責,也是他的藝術旨趣。他對此有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表示:“即使土生土語最終還是絕跡了,畢竟我們曾經努力過!”這種悲壯的執著令人聯想到,對於土生土語的留戀和堅持,在這些土生藝術家那裡,也類似於一場可歌可泣的時代悲劇浪漫而辛苦地上演。
話劇載體的藝術要素是“說話”,土生土語話劇的藝術要素是土生土語。這可能是大中華地區上演的最特別的一種話劇,它使用著同時也倡揚著正在迅速邊緣化的特殊的小衆語言,這種語言不僅帶著土生葡人特有的族群記憶,帶著特定人群在特定區域進行社會生存的系統文化符碼,而且積澱著一種不容抹煞的美的素質和剛性的語言表現力。這種話劇的演出在土生葡人社會以及在澳門大受歡迎,正可以說明土生土語雖然正在消失卻依然擁有生命力和美學魅力。戲劇原來可以確證語言的生命力和魅力,這是很富有啟發性的理論現象。其實,早在文明戲時代,新劇家用當時的白話演出各種新派劇,在不長的時間內其聲勢和實績就蓋過了傳統戲劇,並且將這種不凡的影響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文明戲和新派戲劇受到人們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被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家忽略了的一個重要之點,實際上應是其倡揚白話甚至是口語的功績。包天笑等人在文明戲劇本創作中,將京津地區流行的白話活靈活現地植入劇本,搬上舞台,劇中人物的說話體現出舊劇中丑角才可能會說的口語腔調,令人聽來特別親切、豐富而生動。從這一意義上說,文明戲的成功很可能順應了那個時代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烈地要求“我手寫吾口”的白話運動。當時來自各種人士的白話文倡導此起彼伏,各種白話報紙紛紛湧現,文明戲挾日益強勢的西方價值觀念進入中國,以完全白話的姿態登堂入室,其佔領演出市場,受到人們歡迎,乃是勢之必然。後來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作那麼順暢,一度大有破竹之勢,與清末民初的這種時代氛圍及其後續影響有極大關係。
一百年前文明戲劇家們不遺餘力地實驗新劇,一方面為了傳輸西方價值觀和新的文明思想,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為了通過廣大民衆樂於接受甚至是喜聞樂見的戲劇形式擴大白話的影響,強化演示白話的藝術表現力,進而樹立白話的語言規範,建構白話表述的基本體制。於是,現代戲劇從一開始就被運用為說話方式革命張目的途徑,運用為建構一種語言規範,維護一種語言尊嚴的藝術範式。土生土語話劇重新發揮了話劇藝術的這種文化潛能,為挽救一種文化語言和語言文化作出了努力。這是土生土語話劇的藝術旨趣,也是它的獨特文化價值的體現。
二、戲劇之“戲”
戲劇關鍵是要有戲,也就是說要生動地體現戲劇的本質。戲劇成功的最終標誌,應是在是否充分地表達了人們所期待的戲劇性。土生土語話劇最重要的推手飛文基是個職業律師,他的創作和排演都在業餘狀態下進行,因而這種戲劇是典型的“愛美劇”(Amateur),但業餘戲劇不等於業餘水平的戲劇。就2011年度公演的土生土語話劇《熊到發燒》而言,雖然還沒有打磨到藝術精品的檔次,但充滿著豐沛的戲劇性,是一部相當成功的戲劇作品。
關於戲劇的本質,一向衆說紛紜。傳統戲劇理論界對戲劇本質的理解和論爭多局限於戲劇文學的文體甚至結構意義上,如布倫退爾認為戲劇的本質是衝突,阿契爾認為戲劇的本質是危機,狄德羅及以後的薩特則認為戲劇的本質是情境,如此等等。將衝突、情境等等視為戲劇本質的觀點常常受到藝術美學的挑釁,因為這樣的本質論無法眞正有效地劃分戲劇與小說之類文體的根本界限。其實,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之一“仿擬”概念(parody)可以借用來作為戲劇本質特徵和本質手段的表述。戲劇之所以不同於說故事的小說,是因為它善於現場性地演示故事,通過誇張的、非寫實的仿擬方式再現故事場景和人物關係,人們從這種虛擬性的戲仿中獲得觀賞的趣味。這裡的“戲擬”不是修辭學意義上的仿擬或戲仿,即不是那種反諷的嘲弄的滑稽性模仿,而是通過現場性的演出對文明歷史和人生現實進行的一種嚴肅而富有戲謔性的模擬與表現。民衆之所以樂於接受戲劇,就是因為戲劇有戲,是戲,體現著戲劇的仿擬本質。有時候,戲劇家為了強調戲劇作品的仿擬效果,甚至提倡用面具演出,這樣可以“把那種對生活富有想像力的詩意解釋和象徵性的讚美的宗教灌輸給人類”。(註1)戲劇的自由常常就寓涵於這種現場的仿擬之中。
《熊到發燒》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劇本,戲劇衝突較為平淡,圍繞著大熊貓進澳這樣一件與澳門普通商界並沒有多少關係的歷史事件,虛擬了一場商業“戰爭”,情節帶動顯得相當勉強。然而,劇作的戲劇性正在這裡:通過熊貓落戶澳門及其所需要的食物市場的“爭奪”,劇作家仿擬出各種人物關係,有商家之間的競爭,有老闆與僱員之間的角力,有公司與政府部門的遊戲,有商行與社團之間的爭持,也有僱員與市民之間的交流,還有土生葡人與本澳華人之間的對話,幾乎澳門社會的形形色色,都在這個虛擬的故事中得到廣泛的體現。這樣的結構和作品佈局很難通向深刻。問題是,劇作家從來就不想由這樣的戲劇引向深刻:飛文基也許就是希望通過情節、人物及其關係的仿擬性摹寫,輕鬆而便捷地反映現時澳門社會的人生狀況,澳門土生葡人的生存狀態和“神馬浮雲”時代的精神品質。藝術家在這部戲中始終貫穿的乃是一個“泛”字,“泛”澳門社會,“泛”現實人生,“泛”社會話題,“泛”政治秩序,“泛”經濟活動,“泛”時代氛圍,“泛”價值,“泛”理念,一個普泛時代的普泛性嘲諷通過盡可能浮泛的仿擬手法,得到了生動而有趣味的展現。圍繞熊貓落戶澳門,本劇涉及到的除了商業競爭、政府涉預、勞資衝突、社團活動、社群狀態外,還廣泛涉及到外勞話題,政府行政、日本地震與海嘯,搶鹽風潮,以及澳門人幾乎所有耳熟能詳的熱門事件,這種泛化的澳門敘事演繹的正是巴赫金狂歡詩學中的“諷刺性摹擬”,透露著後現代戲劇萬變不離其宗的輕喜劇和苦澀幽默的風格。
當仿擬被理解成戲劇的本質的時候,所謂“有戲”或者“沒戲”就不再被理解為是否有精彩的衝突和巧妙的人物關係構思,而是看劇中是否充滿著仿擬的意味,是否具有強烈的現場感以及與現場感相關的虛擬性演繹。戲劇的現場感曾被戲劇大師們稱為戲劇的生命:“戲劇把已經完成的事件當作好像目前正在發生的事表演於讀者或觀衆面前。”(註2)但這種現場感並不是一客觀寫實為圭臬,而是相反,要盡可能借一切戲劇虛擬或仿擬手段進行象徵性的演示,從而形成作者和觀衆都希望看到的戲劇效果。這種仿擬手段包括荒誕不經的情節,如鬼魂,包括硬性間離的道具,如面具,這常常造成戲劇場景的“魔變”,而“魔變是一切戲劇藝術的前提”(註3),也就是說,造成“魔變”的仿擬是戲劇本質特徵最基本的體現。《熊到發燒》沒有刻意追求傳統戲劇常有的“魔變”格局,但卻在日常的“泛”敘事中通過某種荒誕化的處理和仿擬的凝煉,將淺泛意義上的“魔變”在舞台上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造型刻繪出來,從而造成滿堂均有戲,會意的笑聲和稱賞之掌聲連連不斷,演出效果臻於圓滿。
當然,過分在意觀衆的會意和稱賞,不僅會犧牲戲劇思想的深刻性,而且也會造成戲劇欣賞對特定觀衆群體的依賴。土生土語話劇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依賴土生葡人這個特別小衆群體的狹窄路數,變為許多澳門觀衆都熱衷於觀看的澳門話劇。但劇中隨處可見的婉諷與調侃,必須與處身於澳門社會生活之中的人們特有的意會和共鳴聯繫起來才能奏效,這樣,劇作的優勢在一定意義上就可能轉變為劣勢:它注定走不出澳門,難以為更廣大的華人世界所接受。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土生土語話劇才存在的弱質,澳門的粵語話劇也常常顯露出這方面的欠缺。
雖然如此,站在澳門戲劇的立場上觀察,我們不必為這些優秀的戲劇走不出澳門而沮喪,因為這些戲劇的地域性成功同樣能給華文戲劇乃至整個戲劇世界以豐富的甚至是深刻的理論啟迪。就土生土語話劇而言,它足以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和定位話劇與說話的關係,重新確認話劇在一種語言確立和發展過程中不同凡響的價值,也足以啟發我們再次審視什麼是戲劇性和戲劇本質的問題。
註釋:
註1:[美]尤金·奧尼爾:《一個劇作家的筆記》,《外國現代劇作家論劇作》,第8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註2:[俄]別林斯基:《戲劇詩》,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下冊,第36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註3:[德]尼采:《悲劇的誕生》,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下冊,第391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朱壽桐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新聞] [新加坡] 商場里也有劇場 Iluma購物中心設立欣藝坊
[ 聯合早報 (新加坡) 2011-07-05 文/周文龍 ]
商場里也有劇場 Iluma購物中心設立欣藝坊
本地出現首個設在購物中心裡的表演場地:“欣藝坊” (Joyden Hall)。這個位於 Iluma 購物中心 7樓,面積約1萬平方英尺,能容納550名觀衆的表演場地,不但是本地少有由私人經營的藝術空間,更重要的是它將結合藝術、娛樂、購物、休閒等多種功能,帶給藝術愛好者新的消費體驗,擴大購物者的藝術體驗。
欣藝坊負責人韓敏麗說:“通常看演出的人,晚上準時到劇院,看完戲後回家休息。現在我們將把劇場帶入購物中心,讓你不僅滿足觀賞演出的要求,同時也能享受愉悅的餐飲和購物環境,看演出時也有機會逛街、聚餐、看電影等。”
她表示,欣藝坊既是表演場地,也是娛樂和商業會場。
今年29歲的韓敏麗,也是地產發展公司傑克投資 (Jack Investment) 的業務發展總監。傑克投資于2007年投資約1億6000萬元發展Iluma購物商場。今年年初,嘉茂商產信托(CapitaMall Trust)與傑克投資簽訂協議,以2億9500萬元買下Iluma,而傑克投資則設立子公司Hansfort Investment,繼續管理Iluma商場里的戲院Film Garde和欣藝坊。本地首次見到
其實把劇場帶入購物商場,將藝術與購物、商業、娛樂、休閒等結為一體的概念並不新穎。在日本許多城市,不少購物商場設有小劇場,呈獻各種實驗性演出。另外,台北的誠品書店也有中小型表演場地“誠品春季舞台”,讓看書人也能接觸表演藝術。
但在新加坡,購物中心設立表演場地,卻是首次見到的新概念。韓敏麗相信“欣藝坊”將讓人重新審視劇場和商場的關係,使看演出成為一種更接近大衆的社交活動。
她說:“欣藝坊不僅僅是表演劇場或活動場所,也將是個充滿魅力和色彩的空間。我們將通過更具流動性的藝術表演和活動,讓許多平時只逛街而不進劇場的購物者,發現藝術的趣味,借此也擴大表演藝術的觀衆群。”
另一方面,韓敏麗認為,欣藝坊會影響Iluma的定位、形象和購物者的購物體驗,使整個購物中心更具活力與生機。
她說:“這個劇場將能給購物中心的租戶許多新點子,激發出更多有趣的行銷和企業方案。比如某個服裝店可以跟劇團合作,讓劇團用它所提供的服裝呈獻演出,達到有效的宣傳效果。”
韓敏麗也強調,欣藝坊地處武吉士和勿拉士峇沙區域,周圍有藝術團體會所、拉薩爾藝術學院和南洋藝術學院以及國家圖書館等,是熱鬧的藝術與文化聚點。“因此,欣藝坊的出現,將會帶動這裡的藝術愛好者,把他們吸引到Iluma購物中心裡。”無舞台經驗,卻設立欣藝坊
值得一提的是,韓敏麗雖是欣藝坊的老闆,但她並非表演藝術科班出身,本身也沒有任何舞台經驗,既沒搞過演出,更沒上過台表演,是個徹徹底底的劇場“菜鳥”。
“我會不會很傻啊?”她笑著問記者。
韓敏麗畢業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主修經濟和政治科學。兩年前她與公司接手管理欣藝坊,才開始學習如何經營一個藝術空間,逐步瞭解藝術空間與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創作間各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起初,我茫無頭緒,根本不知應從哪裡著手去建造一個表演場地。還好在朋友介紹下,我認識了香港劇場導演榮念曾,請他當欣藝坊的顧問。在他的指引下,我也有機會到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等不同地區的重要表演場地考察,進一步瞭解不同地區的表演空間的運作。”
過去兩年中,韓敏麗就到過香港演藝中心、上海戲劇學院、台灣的西門紅樓等表演場地,此外也參與了一些創意產業大會和傳統藝術交流會等大型活動,瞭解不同國家制定的藝術政策,對表演場地和藝術發展的影響。
對比亞洲不同地區表演場地的經營模式,韓敏麗認為新加坡的表演場地大多由國家機構經營和管理,少了藝術應有的一種“由民間向上”,更接近大衆生活的多元性力量。因此,她希望欣藝坊作為一個私營化的藝術空間,能變成本地和亞洲藝術家的橋樑,提供大家進行協作性的、實驗性的、有創意的、積極的互動合作,從而發展一個求同存異的跨界交流環境。強調與大中華地區的藝術互動
在硬件和軟件方面,欣藝坊也有不少有異于本地表演場地的地方。
比如在硬件方面,欣藝坊設有9公尺高的裝置台,燈光設計師和舞台設計師能隨意在這裝置台行走,在不影響排練的情況下設置他們的燈光和佈景。
軟件方面,欣藝坊則會強調大中華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藝術家的互動合作。
韓敏麗表示,她強調與大中華地區的藝術互動,除了本身對中華文化、經濟和政治發展感興趣外,也認為新加坡作為一個華人占多數的國家,自然也應加強自身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
“像政府這幾年支持推廣傳統藝術,當我們說到戲曲、相聲、華族舞蹈等各種傳統藝術時,我們免不了要聯繫到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發展。”
韓敏麗也指出,大多數新加坡人受華文、英文雙語教育,但就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而言,新加坡或許還不如韓國和日本等國家來得緊密。
欣藝坊將于8月正式開幕,配合開幕,韓敏麗邀請實踐劇場,推出本地首個“華文小劇場節”。明年,欣藝坊也策劃了一些文化活動,包括上半年南京(2014年青奧會主辦方)和新加坡青奧會代表一起參與的青年講座,下半年推出“郭寶崑節”等。華文小劇場節開創先河
由實踐劇場首度主辦的“華文小劇場節”,是個跨國界、跨文化與多元藝術的華文劇場交流平台,結合新加坡、香港、台灣各地的華文小劇場佼佼者參與其盛,讓本地觀衆接觸不同類型的劇場表演形式,感受華文小劇場的魅力。
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說,欣藝坊是私營的藝術空間,強調開放性和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純粹以華文多元文化為根基的“華文小劇場節”,恰好能讓觀衆與華人藝術家近距離接觸,感受小劇場空間距離帶來的無數可能性。
她說:“華文小劇場節將邀請台灣、香港藝術工作者參與,除了劇場演出也增設兩項戶外演出,希望不曾進劇場觀賞演出的民衆,也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這將是一個有不同風格、不同對象、不同文化的演出,寓教於樂適合闔家共賞的藝術節。”
商場里也有劇場 Iluma購物中心設立欣藝坊
本地出現首個設在購物中心裡的表演場地:“欣藝坊” (Joyden Hall)。這個位於 Iluma 購物中心 7樓,面積約1萬平方英尺,能容納550名觀衆的表演場地,不但是本地少有由私人經營的藝術空間,更重要的是它將結合藝術、娛樂、購物、休閒等多種功能,帶給藝術愛好者新的消費體驗,擴大購物者的藝術體驗。
欣藝坊負責人韓敏麗說:“通常看演出的人,晚上準時到劇院,看完戲後回家休息。現在我們將把劇場帶入購物中心,讓你不僅滿足觀賞演出的要求,同時也能享受愉悅的餐飲和購物環境,看演出時也有機會逛街、聚餐、看電影等。”
她表示,欣藝坊既是表演場地,也是娛樂和商業會場。
今年29歲的韓敏麗,也是地產發展公司傑克投資 (Jack Investment) 的業務發展總監。傑克投資于2007年投資約1億6000萬元發展Iluma購物商場。今年年初,嘉茂商產信托(CapitaMall Trust)與傑克投資簽訂協議,以2億9500萬元買下Iluma,而傑克投資則設立子公司Hansfort Investment,繼續管理Iluma商場里的戲院Film Garde和欣藝坊。本地首次見到
其實把劇場帶入購物商場,將藝術與購物、商業、娛樂、休閒等結為一體的概念並不新穎。在日本許多城市,不少購物商場設有小劇場,呈獻各種實驗性演出。另外,台北的誠品書店也有中小型表演場地“誠品春季舞台”,讓看書人也能接觸表演藝術。
但在新加坡,購物中心設立表演場地,卻是首次見到的新概念。韓敏麗相信“欣藝坊”將讓人重新審視劇場和商場的關係,使看演出成為一種更接近大衆的社交活動。
她說:“欣藝坊不僅僅是表演劇場或活動場所,也將是個充滿魅力和色彩的空間。我們將通過更具流動性的藝術表演和活動,讓許多平時只逛街而不進劇場的購物者,發現藝術的趣味,借此也擴大表演藝術的觀衆群。”
另一方面,韓敏麗認為,欣藝坊會影響Iluma的定位、形象和購物者的購物體驗,使整個購物中心更具活力與生機。
她說:“這個劇場將能給購物中心的租戶許多新點子,激發出更多有趣的行銷和企業方案。比如某個服裝店可以跟劇團合作,讓劇團用它所提供的服裝呈獻演出,達到有效的宣傳效果。”
韓敏麗也強調,欣藝坊地處武吉士和勿拉士峇沙區域,周圍有藝術團體會所、拉薩爾藝術學院和南洋藝術學院以及國家圖書館等,是熱鬧的藝術與文化聚點。“因此,欣藝坊的出現,將會帶動這裡的藝術愛好者,把他們吸引到Iluma購物中心裡。”無舞台經驗,卻設立欣藝坊
值得一提的是,韓敏麗雖是欣藝坊的老闆,但她並非表演藝術科班出身,本身也沒有任何舞台經驗,既沒搞過演出,更沒上過台表演,是個徹徹底底的劇場“菜鳥”。
“我會不會很傻啊?”她笑著問記者。
韓敏麗畢業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主修經濟和政治科學。兩年前她與公司接手管理欣藝坊,才開始學習如何經營一個藝術空間,逐步瞭解藝術空間與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創作間各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起初,我茫無頭緒,根本不知應從哪裡著手去建造一個表演場地。還好在朋友介紹下,我認識了香港劇場導演榮念曾,請他當欣藝坊的顧問。在他的指引下,我也有機會到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等不同地區的重要表演場地考察,進一步瞭解不同地區的表演空間的運作。”
過去兩年中,韓敏麗就到過香港演藝中心、上海戲劇學院、台灣的西門紅樓等表演場地,此外也參與了一些創意產業大會和傳統藝術交流會等大型活動,瞭解不同國家制定的藝術政策,對表演場地和藝術發展的影響。
對比亞洲不同地區表演場地的經營模式,韓敏麗認為新加坡的表演場地大多由國家機構經營和管理,少了藝術應有的一種“由民間向上”,更接近大衆生活的多元性力量。因此,她希望欣藝坊作為一個私營化的藝術空間,能變成本地和亞洲藝術家的橋樑,提供大家進行協作性的、實驗性的、有創意的、積極的互動合作,從而發展一個求同存異的跨界交流環境。強調與大中華地區的藝術互動
在硬件和軟件方面,欣藝坊也有不少有異于本地表演場地的地方。
比如在硬件方面,欣藝坊設有9公尺高的裝置台,燈光設計師和舞台設計師能隨意在這裝置台行走,在不影響排練的情況下設置他們的燈光和佈景。
軟件方面,欣藝坊則會強調大中華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藝術家的互動合作。
韓敏麗表示,她強調與大中華地區的藝術互動,除了本身對中華文化、經濟和政治發展感興趣外,也認為新加坡作為一個華人占多數的國家,自然也應加強自身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
“像政府這幾年支持推廣傳統藝術,當我們說到戲曲、相聲、華族舞蹈等各種傳統藝術時,我們免不了要聯繫到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發展。”
韓敏麗也指出,大多數新加坡人受華文、英文雙語教育,但就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而言,新加坡或許還不如韓國和日本等國家來得緊密。
欣藝坊將于8月正式開幕,配合開幕,韓敏麗邀請實踐劇場,推出本地首個“華文小劇場節”。明年,欣藝坊也策劃了一些文化活動,包括上半年南京(2014年青奧會主辦方)和新加坡青奧會代表一起參與的青年講座,下半年推出“郭寶崑節”等。華文小劇場節開創先河
由實踐劇場首度主辦的“華文小劇場節”,是個跨國界、跨文化與多元藝術的華文劇場交流平台,結合新加坡、香港、台灣各地的華文小劇場佼佼者參與其盛,讓本地觀衆接觸不同類型的劇場表演形式,感受華文小劇場的魅力。
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說,欣藝坊是私營的藝術空間,強調開放性和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聯繫,純粹以華文多元文化為根基的“華文小劇場節”,恰好能讓觀衆與華人藝術家近距離接觸,感受小劇場空間距離帶來的無數可能性。
她說:“華文小劇場節將邀請台灣、香港藝術工作者參與,除了劇場演出也增設兩項戶外演出,希望不曾進劇場觀賞演出的民衆,也有機會接觸表演藝術。這將是一個有不同風格、不同對象、不同文化的演出,寓教於樂適合闔家共賞的藝術節。”
*所有售票節目可在SISTIC購票,詢問電話:63485555
[剪報] 觀念平台-《小地寶》為台灣論壇劇場扎根
[ 中國時報 2011.07.05 文/紀蔚然 原文連結 ]
觀念平台-《小地寶》為台灣論壇劇場扎根
答案是,不只有趣,而且很有創意。
觀念平台-《小地寶》為台灣論壇劇場扎根
一九六二年百老匯推出一齣歌舞劇,劇名俏皮,為《一樁趣事發生在我前往論壇途中》。這齣戲的靈感得自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PLAUTUS),在他的劇作裡「論壇」(FORUM)是個常被人物提起的地方,但滑稽突梯的情節卻很少在那兒發生。原因很簡單,論壇之於當時乃議論時事的地方,政客、律師、哲學家齊聚一堂針對公眾議題交換意見,唇槍舌戰:那可是講究修辭、珍惜理性辯論的時代。換言之,論壇是嚴肅場所,不宜搬演劇中人物偷雞摸狗的行徑。因此當波瓦(AUGUSTO BOAL)於一九六○年代創立「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時,人們或許會問:把劇場當作論壇,劇場還會有趣嗎?
答案是,不只有趣,而且很有創意。
七月一至三日期間,由賴淑雅主持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牯嶺街小劇場推出台灣首見的「論壇劇場」:《小地寶》,由黃新高編劇、新加坡戲劇盒藝術總監郭慶亮執導。這齣戲取材自目前台灣最熱門的話題,亦即高房價與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劇中,某部落╱社區正面臨被強制遷移、拆散的危機,政府以都市更新的名義意欲執行公權力。此舉不但造成部落內部的矛盾(有人誓死抗爭到底,有人認同政府的方案),並引來虎視眈眈、早已和建商勾結的某議員的介入。故事很簡單,劇本也不是很長,但精彩的在後頭。
正戲演完之後,擔任「丑客」(JOKER)的郭慶亮上場主持。他要觀眾互相討論並提出看法,之後問道:「有誰想要上台為劇裡哪個被壓迫的人物發聲?」於是,某些觀眾依次上台,他們取代演員、改變劇情,與其他演員共同創作、共同思考議題的可行性。期間,四五個觀眾輪番上陣,有人從經濟面向,有人從親情視野,有人從法律角度,有人從社運觀點,有人提出數據,有人走唯心路線。整個過程不但趣味瀰漫,也因枝節橫生而具啟發性。因為在那當下,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而是積極參與創作的介入者。
結束時,觀眾和演員除了看到很多可行性外,更意識到事情的複雜度。例如,違章建築何以聲稱合法?合法性與非合法性之間界限在哪?抗爭有理?或抗爭無用?面對無感政府、面對無恥政客和財團、面對自我中心的中產階級,受壓迫者如何發聲並獲取支持?這些問題不是一齣論壇劇場便能解答,但在觀眾與演員互動的過程裡,劇場儼然社區,讓人感覺台灣跡近萎縮至零的理性討論空間竟然在這個晚上、這個劇場裡活了過來!
整體而言,《小地寶》極為成功,立下不容忽視的先例。這除了歸功於稱職的編劇和演員外,為觀眾與演出搭起理性溝通橋樑的郭慶亮更是關鍵因素。此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第一次嘗試,但願它不是絕響。
正戲演完之後,擔任「丑客」(JOKER)的郭慶亮上場主持。他要觀眾互相討論並提出看法,之後問道:「有誰想要上台為劇裡哪個被壓迫的人物發聲?」於是,某些觀眾依次上台,他們取代演員、改變劇情,與其他演員共同創作、共同思考議題的可行性。期間,四五個觀眾輪番上陣,有人從經濟面向,有人從親情視野,有人從法律角度,有人從社運觀點,有人提出數據,有人走唯心路線。整個過程不但趣味瀰漫,也因枝節橫生而具啟發性。因為在那當下,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而是積極參與創作的介入者。
結束時,觀眾和演員除了看到很多可行性外,更意識到事情的複雜度。例如,違章建築何以聲稱合法?合法性與非合法性之間界限在哪?抗爭有理?或抗爭無用?面對無感政府、面對無恥政客和財團、面對自我中心的中產階級,受壓迫者如何發聲並獲取支持?這些問題不是一齣論壇劇場便能解答,但在觀眾與演員互動的過程裡,劇場儼然社區,讓人感覺台灣跡近萎縮至零的理性討論空間竟然在這個晚上、這個劇場裡活了過來!
整體而言,《小地寶》極為成功,立下不容忽視的先例。這除了歸功於稱職的編劇和演員外,為觀眾與演出搭起理性溝通橋樑的郭慶亮更是關鍵因素。此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第一次嘗試,但願它不是絕響。
(作者為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2011年6月21日星期二
[新聞] 賴聲川談戲劇 巡迴兩岸開講
賴聲川談戲劇 巡迴兩岸開講
[台灣] [原文連結 人間福報 2011.06.16]
【本報綜合報導】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去年獲大陸「中國新聞周刊」選為年度最具文化影響力人物。七月四日起,他將開設戲劇大師班巡迴兩岸,傳授自己「怎麼說故事」的秘密。
「這是我教學數十年來,第一次公開自己『導演的工法』!」賴聲川說,過去他在台北藝術大學,雖教授「集體即興創作法」,大多時候仍是教學相長。退休五年來,經過沉澱思索,「終於到了公開數十年心得的時候」。
賴聲川分析,台灣創作向來非常自由,造成創意雖然天馬行空,卻很難落實。授課時他將以實例解說多年體會的工藝精華,比如觀眾看「寶島一村」感動,但可知劇中光是年夜飯一景,位子怎麼排就是大學問,「可以寫一篇碩士論文」。
大師班將以台北為第一站,再巡迴北京、上海、杭州、新加坡,每地課程都將結合前面場次激發的新靈感,創造新內容,最後還將集結成書。由於賴聲川在大陸火紅,部分課程屆時還得出動保全維持秩序。台北場次限收三十人,報名六月二十日止,詳洽表坊官網 www.pwshop.com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轉貼] [台灣] 《寶島大劇場》小劇場、城市空間與文化焦點
[ 原文連結 中國時報 2011-06-15 文/邱坤良 ]
《寶島大劇場》小劇場、城市空間與文化焦點
幾個月前台中PUB一場大火,讓台灣小劇場安全問題浮出檯面。若干營運已久的小劇場,不是使用項目與原登記不符,就是消防安全有待加強,甚至尚未取得使用執照。要讓現有小劇場空間完全合乎規定,牽涉的層面包括建築、消防、防空避難及土地使用,十分繁雜,但話說回來,若安檢無法通過,小劇場營運必受影響。
數十年來小劇場能夠一脈相傳,多係「小劇場」自己努力的結果。它不只是展演空間,也不單指非營利的表演團體,或實驗性、批判性濃烈的呈現內容,而是合三者為一的特殊劇場意象。以往它的屬性少為外界注意,無所謂安檢問題,即便近年政府釋放若干公共空間作小劇場,並給予演出補助,亦未針對場地設置一套安檢、管理辦法。
目前為止,中央與地方文化部門對小劇場安檢問題處理還算積極,且能與小劇場溝通,問題應不難解決。甚至小劇場的場地危機,也可能是它發展的一個轉機。尤其擁有最多小劇場的台北市,如能在檢討劇場空間的同時,審視它與都市表演||包括台北藝術節、藝穗節的關連,將對改善城市藝文體質有所助益。台北藝術節舉辦二十多年,形態年年不同,沒有連貫性,不易累積成果,更難塑造藝術節與城市空間、市民生活一體性,帶動城市藝文發展。台北藝術節期間,行走市區大街小巷,感受不到一個藝術節慶正在發生,遑論有專程為台北藝術節而來的外人。
台北藝術節之外,近年仿傚愛丁堡藝穗節(FRINGE)而舉辦的台北藝穗節亦是一個空殼子,同樣只學習國外案例的表面。愛丁堡藝穗節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表演團體有機會與各國劇團、藝術家、藝評家交流,就算以自費方式參加,也獲益匪淺。台北藝穗節本身尚未建立口碑,少了藝術盛會的氛圍,單純讓熱愛表演的年輕人DIY演出,對主辦者、表演者幫助皆不大,也不容易吸引觀眾。
台北藝術節或台北藝穗節企圖整合藝文資源、獎勵藝術創作,為城市行銷,構想甚佳,但應先建立品牌,探討國外藝術節何以能吸引各國藝術家、表演團體,揚名國際,也讓在地人以藝術節為榮。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這幾年成立藝術節專責單位,積極規劃展演內容,應該從「藝術節」對症下藥。否則以台北市的藝文資源與觀眾水準,安排國內外表演團隊演出原本就不困難,台北藝術節如果只是一般性展演的串連,缺乏空間感與節慶感,就有違「藝術節」的積極意涵了。
台北市或可利用這次小劇場安檢事件,進一步評估小劇場、城市藝文空間與節慶的關係,確定台北藝術節慶運作的模式與經營目標,並研究以小劇場作為切入點的可行性。據台北市藝文生態,應能整合更多閒置空間作為小劇場,讓它的場地、表演團體與演出活動,成為都市藝文焦點,傳遞文化想像與創造,並成為城市景觀一部分。台北市如果繼續發展藝穗節,亦應建立獎助年輕劇場人的機制。讓台北市民先看到小劇場,再看到藝穗節與藝術節,而後才可能吸引外地民眾與國外觀光客來台北看藝術節慶。
以小劇場場地與表演活動融入城市空間,並以它為核心,讓更多人也能「小劇場」一下,並不妨害現有小劇場創作風格與營運模式,反而更能累積渾厚劇場能量。目前經常出現在大劇場或音樂廳觀眾,昔日也可能是小劇場常客,如有機會回到沒豪華建築物,沒有包廂,沒有舒適座位的小劇場,感受台上台下、觀眾與演員發出的呼吸聲,就能看到功利現實、擾嚷不安的台灣社會仍存在著熱力。
小劇場的存在攸關表演藝術的創造,亦為社會活力的展現。它與城市空間的改造需要一些軟硬體條件,不可能一蹴而成。但確定目標,長期經營,就能逐步達到效果,而且絕對比放煙火式的慶祝建國百年活動更具實質意義。不止台北市,其他城鎮的空間與小劇場關係,基本上都可如是思考。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寶島大劇場》小劇場、城市空間與文化焦點
幾個月前台中PUB一場大火,讓台灣小劇場安全問題浮出檯面。若干營運已久的小劇場,不是使用項目與原登記不符,就是消防安全有待加強,甚至尚未取得使用執照。要讓現有小劇場空間完全合乎規定,牽涉的層面包括建築、消防、防空避難及土地使用,十分繁雜,但話說回來,若安檢無法通過,小劇場營運必受影響。
數十年來小劇場能夠一脈相傳,多係「小劇場」自己努力的結果。它不只是展演空間,也不單指非營利的表演團體,或實驗性、批判性濃烈的呈現內容,而是合三者為一的特殊劇場意象。以往它的屬性少為外界注意,無所謂安檢問題,即便近年政府釋放若干公共空間作小劇場,並給予演出補助,亦未針對場地設置一套安檢、管理辦法。
目前為止,中央與地方文化部門對小劇場安檢問題處理還算積極,且能與小劇場溝通,問題應不難解決。甚至小劇場的場地危機,也可能是它發展的一個轉機。尤其擁有最多小劇場的台北市,如能在檢討劇場空間的同時,審視它與都市表演||包括台北藝術節、藝穗節的關連,將對改善城市藝文體質有所助益。台北藝術節舉辦二十多年,形態年年不同,沒有連貫性,不易累積成果,更難塑造藝術節與城市空間、市民生活一體性,帶動城市藝文發展。台北藝術節期間,行走市區大街小巷,感受不到一個藝術節慶正在發生,遑論有專程為台北藝術節而來的外人。
台北藝術節之外,近年仿傚愛丁堡藝穗節(FRINGE)而舉辦的台北藝穗節亦是一個空殼子,同樣只學習國外案例的表面。愛丁堡藝穗節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表演團體有機會與各國劇團、藝術家、藝評家交流,就算以自費方式參加,也獲益匪淺。台北藝穗節本身尚未建立口碑,少了藝術盛會的氛圍,單純讓熱愛表演的年輕人DIY演出,對主辦者、表演者幫助皆不大,也不容易吸引觀眾。
台北藝術節或台北藝穗節企圖整合藝文資源、獎勵藝術創作,為城市行銷,構想甚佳,但應先建立品牌,探討國外藝術節何以能吸引各國藝術家、表演團體,揚名國際,也讓在地人以藝術節為榮。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這幾年成立藝術節專責單位,積極規劃展演內容,應該從「藝術節」對症下藥。否則以台北市的藝文資源與觀眾水準,安排國內外表演團隊演出原本就不困難,台北藝術節如果只是一般性展演的串連,缺乏空間感與節慶感,就有違「藝術節」的積極意涵了。
台北市或可利用這次小劇場安檢事件,進一步評估小劇場、城市藝文空間與節慶的關係,確定台北藝術節慶運作的模式與經營目標,並研究以小劇場作為切入點的可行性。據台北市藝文生態,應能整合更多閒置空間作為小劇場,讓它的場地、表演團體與演出活動,成為都市藝文焦點,傳遞文化想像與創造,並成為城市景觀一部分。台北市如果繼續發展藝穗節,亦應建立獎助年輕劇場人的機制。讓台北市民先看到小劇場,再看到藝穗節與藝術節,而後才可能吸引外地民眾與國外觀光客來台北看藝術節慶。
以小劇場場地與表演活動融入城市空間,並以它為核心,讓更多人也能「小劇場」一下,並不妨害現有小劇場創作風格與營運模式,反而更能累積渾厚劇場能量。目前經常出現在大劇場或音樂廳觀眾,昔日也可能是小劇場常客,如有機會回到沒豪華建築物,沒有包廂,沒有舒適座位的小劇場,感受台上台下、觀眾與演員發出的呼吸聲,就能看到功利現實、擾嚷不安的台灣社會仍存在著熱力。
小劇場的存在攸關表演藝術的創造,亦為社會活力的展現。它與城市空間的改造需要一些軟硬體條件,不可能一蹴而成。但確定目標,長期經營,就能逐步達到效果,而且絕對比放煙火式的慶祝建國百年活動更具實質意義。不止台北市,其他城鎮的空間與小劇場關係,基本上都可如是思考。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新聞] [新加坡] Drama to educate and promote social change
[ 原文連結 Channelnewasia.com ]
SINGAPORE: The Singapore Drama Educators Association (SDEA) kicked off the four-day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with a networking dinner on Thursday night.
Held at the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the inaugural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aims to serve as a platform for participants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examine how to apply the theatre arts to education, therapy and community building.
50 presenters from 12 countries will conduct a series of workshops and presentations during the event.
Highlights include presentations by Dr Helen Cahill from Australia, on using drama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and Patrice Baldwin from the UK, on using drama as a teaching tool.
The Down Syndrome Association (Singapore) Drama Group will also present two short plays - "The Mice Wedding" and "Treasures from the Dragon Palance" from 1-1.30pm on Saturday.
In addition, the Association of Indonesian Migrants and Youths will stage a lunchtime performance of vignettes about eight Indonesian workers in Singapore, on Sunday at the same time slot.
Registration for the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is now open.
-CNA/ha
Held at the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the inaugural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aims to serve as a platform for participants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examine how to apply the theatre arts to education, therapy and community building.
50 presenters from 12 countries will conduct a series of workshops and presentations during the event.
Highlights include presentations by Dr Helen Cahill from Australia, on using drama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and Patrice Baldwin from the UK, on using drama as a teaching tool.
The Down Syndrome Association (Singapore) Drama Group will also present two short plays - "The Mice Wedding" and "Treasures from the Dragon Palance" from 1-1.30pm on Saturday.
In addition, the Association of Indonesian Migrants and Youths will stage a lunchtime performance of vignettes about eight Indonesian workers in Singapore, on Sunday at the same time slot.
Registration for the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is now open.
-CNA/ha
[轉貼] 從北京的一個藝術節想起
[ 原文:信報財經新聞 2011.06.11 文/鄧樹榮 ]
從北京的一個藝術節想起
一個多星期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 西敏寺向英國國會議員演說,提到:縱使有某些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在近年興起,不過,領導世界的仍然是歐美。雖然這或許是外交辭令,見人說人話,見鬼 說鬼話,但這簡單的幾句話,畢竟道出了西方人的權力心態:雖然你們這些非歐美國家近年經濟起飛,但這個世界的價值標準,在可見的將來仍然由我們操控。殖民 時代,西方國家「明刀明槍」的來搶掠,霸佔,進而統治我們的家園。今天,他們雖然走了,但他們留下的制度及意識形態,仍然是我們的標準,當中可圈可點的, 就是文化,它廣義地包含藝術,品味及生活態度。
一個多星期後,我去了北京,中國的首都,在最前線地散發出這個大國的種種文化氣候。我應邀參 加了「第二屆東城區南鑼鼓巷戲劇節」,主持了一個講座及工作坊。整個節有十九台中外演出,由於時間關係,我只看了一齣小劇場作品《都》,描述北京十多年來 的變遷,不屬老舍《茶館》式的大格局,是屬於這一代年輕人的聲音,四男三女的業餘演員,夾敘事,夾演戲,以非常簡約的舞台手段觸動了觀眾,雖然嚴格地講, 演出還有不少可改進的地方,但這終歸是一次愉快的觀賞經驗。而更重要的是,我對這個戲劇節的執行承辦單位—蓬蒿劇場—有進一步的認識。
100 座位小劇場
蓬 蒿劇場始建於2008 年元月,是北京第一家由民間投資建設並正式獲得公演資格的小劇場,也是北京第一家在四合院基礎上保護性改建而成的小劇場。它令我想起我留法期間曾經工作過 的巴黎「金手劇場」,坐落於當年巴士底獄附近的一條小巷,也屬這種只有一百個座位左右,附設小型咖啡館的小劇場。不要輕看這些小型演出單位,正是這些小單 位實質地推動着巴黎、倫敦、紐約等大都會的戲劇文化。我坐在蓬蒿劇場裏頭,喝着咖啡,心想,中國戲劇生態,真的開始有一點轉機!
這個劇場的 創辦人,人稱「王醫師」的王翔先生,他原本是一名牙醫,是內地第一個從事人工種植牙課題的研究生,但因緣際會,他於1985 至1986 年間在京進修,第一次觀賞了話劇,立刻愛上了這門表演藝術。他曾經看過邁克.費雷恩的《哥本哈根》三十五次,這個紀錄至今無人能破!就是這股對戲劇的激 情,促使他思考如何可以為這門藝術做一點事情。最終,他決定要搞一所民營劇場。「蓬蒿人」即普通人的意思,王翔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溫飽 需要之後,也能進去劇場,走向心靈的高貴,不僅是觀看,創作戲劇,更重要的是像結構戲劇那樣結構自己的人生,使它達到無限豐富的可能性。這種思維在中國的 特殊情況下,尤其重要。
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大量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錢可以解決的。人的心靈在原有的價值觀喪失之後需要一個落腳點, 何去何從?藝術的興起為這個悶局打出了一個缺口,慰撫着億萬個心靈。參加我的工作坊的只有三分一是專業劇場工作者,其餘的是業餘戲劇工作者及觀眾。他們熱 愛戲劇,熱愛表達,熱愛發現。據說,單在北京,便有十多萬「飄移人」,即自由身的文藝工作者,天天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而奔波。有相當多的人打從第一天開始 便想成為李冰冰或章子怡,但亦有不少是想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什麼是國際視野?
「泛娛樂化」在整個大中華地區迅速冒起, 高雅/嚴肅藝術亦不能幸免,面對這種局面,王翔是這樣想的: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不能有物質及娛樂,但不能只有這些。他已經完全意識到多元化的重要性。因 此,蓬蒿劇場應運而生,實有其時代背景。這個劇場不單為本土的中國人提供服務,也為外國人提供一個遊藝消閒場所。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他們都會在這 裏舉行戲劇即興比賽,嘻哈大笑的過一個晚上。但亦有一些嚴肅的外國藝團在這裏從事駐場計劃,創作作品。
東城區只是北京的一角,另一邊的朝陽 區也當仁不讓, 「九個劇場」也是近年崛起的一個重要表演場所, 「九」意味多,它有大小不一的劇場,大者有五百多座位,小者只有八十多,專演相聲。有的公開接受招租,有的被私人承辦,自己策劃節目。除了本土,它也兼顧 國際交流。我在那裏,碰見一個多年前參加過我在北京主持的一個工作坊,他原本在北京大學念法律,現在全情投入劇場工作,聽說今年還要跟孟京輝及另外幾個小 劇場人到法國阿維儂戲劇節演出。他給我一隻光碟,是他的《哈姆雷特機器》演出紀錄。他還說,他正安排《陰道獨白》的普通話版來港上演。
從他的眼光,我看出他的興奮,這種激情似乎已經超越了可能出現的生計問題。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我相信中國還有數以百萬計。
由於他與我都曾修讀法律,我希望他也能闖出一條自己的路。是的,我們真的需要多些「蓬蒿劇場」及「九個劇場」,具備本土理念及國際視野。但什麼是國際視野?
回 到文章的第一段。奧巴馬道出了一個事實, 「全球一體化」是「歐美領導下的全球一體化」,其他國家或地區休想做「一哥」!亞洲的很多政治家當然明白這一點,但他們的國民則不一定如是明白。「國際 化」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某些香港人的口中,特別是在文化層面,好像只有這樣說才是政治正確,但究竟什麼是「國際化」?就以國際藝術節為例,以我的觀察所 得,在歐美,此等藝術節首先是照顧本國的藝術家,其次是地區內的其他藝術家,除非有特定的文化議題,否則他們一般都不會邀請亞洲藝術家,這就是他們的「國 際化」。但反觀亞洲的國際藝術節,除了是本國的藝術家,其次就一定是歐美的團隊,最後才是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家。這就是我們的「國際化」。合指一算,我們 亞洲國家的文化輸出比起歐美國家少了起碼二分之一。
香港每年有「法國五月」藝術節,現在內地亦有類似的「Croisement」藝術節,也是法國的。
但 在巴黎,卻沒有每年一次的中國/香港藝術節,為什麼?這是一個文化政治問題?或是亞洲的藝術家真的不如歐美?這是否某種形式的文化霸權?大的如是,小的就 更不用說了。我曾經在酒樓裏目賭一名年輕少婦,喝罵自己的年幼女兒,禁止她說廣東話,要說英語。女兒心有不甘地照辦。我心如刀割,我從未見過一個人如此鄙 視自己的母語!就算將來她身家豐厚,我都會不屑一顧。這些畸形的文化現象,實是我們的文化教育官員及藝術工作者值得深思。
鄧樹榮
從北京的一個藝術節想起
一個多星期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 西敏寺向英國國會議員演說,提到:縱使有某些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在近年興起,不過,領導世界的仍然是歐美。雖然這或許是外交辭令,見人說人話,見鬼 說鬼話,但這簡單的幾句話,畢竟道出了西方人的權力心態:雖然你們這些非歐美國家近年經濟起飛,但這個世界的價值標準,在可見的將來仍然由我們操控。殖民 時代,西方國家「明刀明槍」的來搶掠,霸佔,進而統治我們的家園。今天,他們雖然走了,但他們留下的制度及意識形態,仍然是我們的標準,當中可圈可點的, 就是文化,它廣義地包含藝術,品味及生活態度。
一個多星期後,我去了北京,中國的首都,在最前線地散發出這個大國的種種文化氣候。我應邀參 加了「第二屆東城區南鑼鼓巷戲劇節」,主持了一個講座及工作坊。整個節有十九台中外演出,由於時間關係,我只看了一齣小劇場作品《都》,描述北京十多年來 的變遷,不屬老舍《茶館》式的大格局,是屬於這一代年輕人的聲音,四男三女的業餘演員,夾敘事,夾演戲,以非常簡約的舞台手段觸動了觀眾,雖然嚴格地講, 演出還有不少可改進的地方,但這終歸是一次愉快的觀賞經驗。而更重要的是,我對這個戲劇節的執行承辦單位—蓬蒿劇場—有進一步的認識。
100 座位小劇場
蓬 蒿劇場始建於2008 年元月,是北京第一家由民間投資建設並正式獲得公演資格的小劇場,也是北京第一家在四合院基礎上保護性改建而成的小劇場。它令我想起我留法期間曾經工作過 的巴黎「金手劇場」,坐落於當年巴士底獄附近的一條小巷,也屬這種只有一百個座位左右,附設小型咖啡館的小劇場。不要輕看這些小型演出單位,正是這些小單 位實質地推動着巴黎、倫敦、紐約等大都會的戲劇文化。我坐在蓬蒿劇場裏頭,喝着咖啡,心想,中國戲劇生態,真的開始有一點轉機!
這個劇場的 創辦人,人稱「王醫師」的王翔先生,他原本是一名牙醫,是內地第一個從事人工種植牙課題的研究生,但因緣際會,他於1985 至1986 年間在京進修,第一次觀賞了話劇,立刻愛上了這門表演藝術。他曾經看過邁克.費雷恩的《哥本哈根》三十五次,這個紀錄至今無人能破!就是這股對戲劇的激 情,促使他思考如何可以為這門藝術做一點事情。最終,他決定要搞一所民營劇場。「蓬蒿人」即普通人的意思,王翔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溫飽 需要之後,也能進去劇場,走向心靈的高貴,不僅是觀看,創作戲劇,更重要的是像結構戲劇那樣結構自己的人生,使它達到無限豐富的可能性。這種思維在中國的 特殊情況下,尤其重要。
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大量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錢可以解決的。人的心靈在原有的價值觀喪失之後需要一個落腳點, 何去何從?藝術的興起為這個悶局打出了一個缺口,慰撫着億萬個心靈。參加我的工作坊的只有三分一是專業劇場工作者,其餘的是業餘戲劇工作者及觀眾。他們熱 愛戲劇,熱愛表達,熱愛發現。據說,單在北京,便有十多萬「飄移人」,即自由身的文藝工作者,天天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而奔波。有相當多的人打從第一天開始 便想成為李冰冰或章子怡,但亦有不少是想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什麼是國際視野?
「泛娛樂化」在整個大中華地區迅速冒起, 高雅/嚴肅藝術亦不能幸免,面對這種局面,王翔是這樣想的: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不能有物質及娛樂,但不能只有這些。他已經完全意識到多元化的重要性。因 此,蓬蒿劇場應運而生,實有其時代背景。這個劇場不單為本土的中國人提供服務,也為外國人提供一個遊藝消閒場所。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他們都會在這 裏舉行戲劇即興比賽,嘻哈大笑的過一個晚上。但亦有一些嚴肅的外國藝團在這裏從事駐場計劃,創作作品。
東城區只是北京的一角,另一邊的朝陽 區也當仁不讓, 「九個劇場」也是近年崛起的一個重要表演場所, 「九」意味多,它有大小不一的劇場,大者有五百多座位,小者只有八十多,專演相聲。有的公開接受招租,有的被私人承辦,自己策劃節目。除了本土,它也兼顧 國際交流。我在那裏,碰見一個多年前參加過我在北京主持的一個工作坊,他原本在北京大學念法律,現在全情投入劇場工作,聽說今年還要跟孟京輝及另外幾個小 劇場人到法國阿維儂戲劇節演出。他給我一隻光碟,是他的《哈姆雷特機器》演出紀錄。他還說,他正安排《陰道獨白》的普通話版來港上演。
從他的眼光,我看出他的興奮,這種激情似乎已經超越了可能出現的生計問題。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我相信中國還有數以百萬計。
由於他與我都曾修讀法律,我希望他也能闖出一條自己的路。是的,我們真的需要多些「蓬蒿劇場」及「九個劇場」,具備本土理念及國際視野。但什麼是國際視野?
回 到文章的第一段。奧巴馬道出了一個事實, 「全球一體化」是「歐美領導下的全球一體化」,其他國家或地區休想做「一哥」!亞洲的很多政治家當然明白這一點,但他們的國民則不一定如是明白。「國際 化」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某些香港人的口中,特別是在文化層面,好像只有這樣說才是政治正確,但究竟什麼是「國際化」?就以國際藝術節為例,以我的觀察所 得,在歐美,此等藝術節首先是照顧本國的藝術家,其次是地區內的其他藝術家,除非有特定的文化議題,否則他們一般都不會邀請亞洲藝術家,這就是他們的「國 際化」。但反觀亞洲的國際藝術節,除了是本國的藝術家,其次就一定是歐美的團隊,最後才是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家。這就是我們的「國際化」。合指一算,我們 亞洲國家的文化輸出比起歐美國家少了起碼二分之一。
香港每年有「法國五月」藝術節,現在內地亦有類似的「Croisement」藝術節,也是法國的。
但 在巴黎,卻沒有每年一次的中國/香港藝術節,為什麼?這是一個文化政治問題?或是亞洲的藝術家真的不如歐美?這是否某種形式的文化霸權?大的如是,小的就 更不用說了。我曾經在酒樓裏目賭一名年輕少婦,喝罵自己的年幼女兒,禁止她說廣東話,要說英語。女兒心有不甘地照辦。我心如刀割,我從未見過一個人如此鄙 視自己的母語!就算將來她身家豐厚,我都會不屑一顧。這些畸形的文化現象,實是我們的文化教育官員及藝術工作者值得深思。
鄧樹榮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news]「亞洲學生戲劇匯演2011」以戲劇會知音 演出精彩人生
「亞洲學生戲劇匯演2011」以戲劇會知音 演出精彩人生
[明報 2011-05-03 特刊]
人生如舞台,過程在於你怎樣去演繹。由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主辦的「亞洲學生戲劇匯演2011」於四月十四至十五日假屯門大會堂上演,雲集亞洲各地等十三間學校的菁英,演出極具專業水準,並在掌聲中圓滿結束。毅智書院寄望學生能親身體驗各地文化,並希望透過戲劇教育發展學生「共通能力」,就算學生在這個舞台謝幕後,在人生舞台上亦能大放異彩。
今年「亞洲學生戲劇匯演」已踏入第八屆,一如既往,參與學校來自亞洲各地,有汶萊、馬來西亞、中國內地、澳門及香港,今年更首次有韓國學校參演,意味着匯演更趨向多元文化。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校長雷志康表示,今年匯演首度設有主題曲《戲朝共詠》,並成為往後的大會主題曲,將以戲劇會知音的精神一直延續下去。
韓國學校首度登場
隨着匯演規模日益盛大,各個學校的演出十分專業,簡而有力地帶出主題,加上同學精湛的演出,能引起台下觀眾不少反思。毅智書院所演出的表演劇目為《生命燭光-真愛篇》,內容是探討嚮往愛情的年青人是否懂得何謂真愛。開幕時有演員從觀眾席走到舞台,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將觀眾情緒帶入戲中,而富有幽默感的演出方式更引起台下笑聲連場,最後透過各個演員對「真愛」的詮釋,帶出「真愛」主題。
此外,各地學校以環保、世界語言、親情等主題創作,創意十足,當中,韓國東豆川外國語高等學校更以傳統文化作故事背景,華麗的傳統民族服飾令人眼前一亮。該校校長金允洙表示: 「今次是我們第一次參演,能夠和來自亞洲各地的學生交流,是個難能可貴的經驗。這次交流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戲劇發展。」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副校長袁愛民亦十分認同,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匯聚各地學生,以了解華人,甚至亞洲各地的文化,亦冀望學生從戲劇中提升自信,達致全人發展。」
從戲劇演好人生
在「亞洲學生戲劇匯演暨頒獎典禮」上,大會邀請了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席上,曾於大學副修戲劇的謝凌潔貞女士表示: 「戲劇為學生帶來三個重要體驗。第一是完全經驗:由孕育劇本、撰寫台詞至表達人之內心世界,都是由他們一手包辦;第二是協作能力:無論是台前或台後的人,他們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要珍惜並重視每個人的崗位;第三是提升人的敏感度:劇本離不開『愛情』兩字,是關於人對自然、世界萬物和親人等的愛。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我希望學生能全程投入戲劇活動,從中學習並演好自己的人生。」
校監譚萬鈞教授表示,毅智書院向來著重戲劇教育,並將之融入學校正規課程當中。「透過戲劇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參與,並訓練獨立思考能力和培養協作精神,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達到全人發展的目的。」毅智書院是發展戲劇教育的先驅,該校擁有發展戲劇教育的優勢,不但聘請演藝學院畢業生為導師,平日亦以普通話及英語教學,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該校早前獲語常會撥款舉辦「第七屆全港小學普通話戲劇比賽」,其優厚的戲劇文化備受認同。
最具創意推廣普通話學校
毅智書院在推動普通話方面同樣不遺餘力,成績驕人。該校不但曾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在校內推行「樂學普通話」活動,更獲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評選為「普通話種籽計劃」示範學校。另外,學校亦曾獲頒由語文基金贊助,香港電台統籌的「最積極推廣普通話學校銀獎」和「最具創意推廣普通話金獎」。獲獎之餘,校內師生經常公開演出,包括出席教育局舉辦的「校園推普經驗分享會」,以及應語文教育及研究委員會和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邀請,接受各大報章的訪問,分享擔任普通話大使的經驗。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香港電台教育電視更曾到校拍攝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情況,並製作特輯節目於電視台播出。
參演學校
韓國東豆川外國語高等學校
汶萊中華中學
馬來西亞峇株吧轄華仁中學
馬來西亞寬柔中學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珠海市拱北中學
江門市杜阮鎮樓山初級中學
澳門教業中學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聖博德學校
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
香港伯裘書院
香港匯知中學
(排名不分先後)
[明報 2011-05-03 特刊]
人生如舞台,過程在於你怎樣去演繹。由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主辦的「亞洲學生戲劇匯演2011」於四月十四至十五日假屯門大會堂上演,雲集亞洲各地等十三間學校的菁英,演出極具專業水準,並在掌聲中圓滿結束。毅智書院寄望學生能親身體驗各地文化,並希望透過戲劇教育發展學生「共通能力」,就算學生在這個舞台謝幕後,在人生舞台上亦能大放異彩。
今年「亞洲學生戲劇匯演」已踏入第八屆,一如既往,參與學校來自亞洲各地,有汶萊、馬來西亞、中國內地、澳門及香港,今年更首次有韓國學校參演,意味着匯演更趨向多元文化。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校長雷志康表示,今年匯演首度設有主題曲《戲朝共詠》,並成為往後的大會主題曲,將以戲劇會知音的精神一直延續下去。
韓國學校首度登場
隨着匯演規模日益盛大,各個學校的演出十分專業,簡而有力地帶出主題,加上同學精湛的演出,能引起台下觀眾不少反思。毅智書院所演出的表演劇目為《生命燭光-真愛篇》,內容是探討嚮往愛情的年青人是否懂得何謂真愛。開幕時有演員從觀眾席走到舞台,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將觀眾情緒帶入戲中,而富有幽默感的演出方式更引起台下笑聲連場,最後透過各個演員對「真愛」的詮釋,帶出「真愛」主題。
此外,各地學校以環保、世界語言、親情等主題創作,創意十足,當中,韓國東豆川外國語高等學校更以傳統文化作故事背景,華麗的傳統民族服飾令人眼前一亮。該校校長金允洙表示: 「今次是我們第一次參演,能夠和來自亞洲各地的學生交流,是個難能可貴的經驗。這次交流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戲劇發展。」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副校長袁愛民亦十分認同,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匯聚各地學生,以了解華人,甚至亞洲各地的文化,亦冀望學生從戲劇中提升自信,達致全人發展。」
從戲劇演好人生
在「亞洲學生戲劇匯演暨頒獎典禮」上,大會邀請了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席上,曾於大學副修戲劇的謝凌潔貞女士表示: 「戲劇為學生帶來三個重要體驗。第一是完全經驗:由孕育劇本、撰寫台詞至表達人之內心世界,都是由他們一手包辦;第二是協作能力:無論是台前或台後的人,他們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要珍惜並重視每個人的崗位;第三是提升人的敏感度:劇本離不開『愛情』兩字,是關於人對自然、世界萬物和親人等的愛。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我希望學生能全程投入戲劇活動,從中學習並演好自己的人生。」
校監譚萬鈞教授表示,毅智書院向來著重戲劇教育,並將之融入學校正規課程當中。「透過戲劇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參與,並訓練獨立思考能力和培養協作精神,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達到全人發展的目的。」毅智書院是發展戲劇教育的先驅,該校擁有發展戲劇教育的優勢,不但聘請演藝學院畢業生為導師,平日亦以普通話及英語教學,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該校早前獲語常會撥款舉辦「第七屆全港小學普通話戲劇比賽」,其優厚的戲劇文化備受認同。
最具創意推廣普通話學校
毅智書院在推動普通話方面同樣不遺餘力,成績驕人。該校不但曾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在校內推行「樂學普通話」活動,更獲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組評選為「普通話種籽計劃」示範學校。另外,學校亦曾獲頒由語文基金贊助,香港電台統籌的「最積極推廣普通話學校銀獎」和「最具創意推廣普通話金獎」。獲獎之餘,校內師生經常公開演出,包括出席教育局舉辦的「校園推普經驗分享會」,以及應語文教育及研究委員會和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的邀請,接受各大報章的訪問,分享擔任普通話大使的經驗。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香港電台教育電視更曾到校拍攝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情況,並製作特輯節目於電視台播出。
參演學校
韓國東豆川外國語高等學校
汶萊中華中學
馬來西亞峇株吧轄華仁中學
馬來西亞寬柔中學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珠海市拱北中學
江門市杜阮鎮樓山初級中學
澳門教業中學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聖博德學校
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
香港伯裘書院
香港匯知中學
(排名不分先後)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TEFO] 台南台東戲劇教育考察團
上星期復活假期前後 (2011.04.20 - 2011.04.24),TEFO 一行29位香港戲劇與教育工作者(包括劇團成員、教學藝人、教師、大專研究員等)到訪台灣台南巿及台東巿,了解當地的戲劇教育現況。
藉著簡報及播放影片,國立臺南大學的林玫君教授、許瑞芳老師、王婉容博士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與我們討論運用戲劇教授歷史時對選擇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平衡。
隨著台灣九年一貫的落實,所有國中 (相等於香港的中一至中三) 及國小 (相等於香港的小一至小六) 均設有「藝術與人文」的學習領域,而表演藝術則是「藝術與人文」的其中一部分。
我們到永仁國中進行觀課,了解當地表現藝術課的情況。當天的課堂名為「真正的人」,藉戲劇活動與學生探討「霧社事件」的其中一個單元。(按:「霧社事件」的歷史背景為 1930 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此為台灣原住民的武裝抗日行動。)
觀課後我們與老師及教授一起討論「九年一貫」的實施情況(如教科書的內容、教師人手分配等),並了解當地師資培訓的情況。雖然「九年一貫」已有效令台灣學校編排相應時數於「藝術與人文」之領域中,唯現時師資培訓不足,或課程內容未為理想,在實踐上仍有改善之空間。
其後我們再到臺南和順國小,欣賞當地豆子劇團的學校巡迴演出《彩虹橋》,此劇亦是博物館劇場的其中一個劇目,而故事背景亦是「霧社事件」期間。
是次考察團有三大重點:(1) 博物館劇場;(2) 中小學實踐戲劇教育之現況;(3) 社區劇場。藉著經驗分享、觀課、觀賞戲劇演出、遊覽導賞等活動,我們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永仁國中、臺南和順國小、台東劇團等戲劇教育團體進行交流。除了解他們創作戲劇教育的理念及實踐心得之外,還體會到當地政策、社會文化如何影響戲劇教育的成效,以及如何建構一個重視人文質素的社會。
(1) 博物館劇場
台南巿曾經是台灣島上的文教經濟中心,內有多個古蹟,素有「台灣文化古都」之稱。在這個重視歷史的城巿,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曾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策劃四個戲劇教育活動,運用互動戲劇的形式與學生參與對歷史議題的討論,活動包括:
林玫君教授分享創作過程
藉著簡報及播放影片,國立臺南大學的林玫君教授、許瑞芳老師、王婉容博士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與我們討論運用戲劇教授歷史時對選擇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平衡。
台南巿大南門
由於在古蹟內進行的戲劇教育活動早已結束,我們未能有幸現場觀賞,但是我們仍可到訪《草地郎入神仙府》之選址,感受現場環境,了解如何把環境及戲劇教育結合。
(2) 中小學實踐戲劇教育之現況
隨著台灣九年一貫的落實,所有國中 (相等於香港的中一至中三) 及國小 (相等於香港的小一至小六) 均設有「藝術與人文」的學習領域,而表演藝術則是「藝術與人文」的其中一部分。
我們到永仁國中進行觀課,了解當地表現藝術課的情況。當天的課堂名為「真正的人」,藉戲劇活動與學生探討「霧社事件」的其中一個單元。(按:「霧社事件」的歷史背景為 1930 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此為台灣原住民的武裝抗日行動。)
觀課活動
林玫君老師與我們進行觀課後座談
觀課後我們與老師及教授一起討論「九年一貫」的實施情況(如教科書的內容、教師人手分配等),並了解當地師資培訓的情況。雖然「九年一貫」已有效令台灣學校編排相應時數於「藝術與人文」之領域中,唯現時師資培訓不足,或課程內容未為理想,在實踐上仍有改善之空間。
其後我們再到臺南和順國小,欣賞當地豆子劇團的學校巡迴演出《彩虹橋》,此劇亦是博物館劇場的其中一個劇目,而故事背景亦是「霧社事件」期間。
學校巡迴演出:《彩虹橋》
參訪國小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的積極反應,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非常享受及投入於演出當中,演教員走入學生群中演戲,學生會參與其中;當演教員邀請學生上舞台跳舞,很多學生舉手並跑上舞台;而學生玩得投入之餘,老師也給予適當的自由度給學生參與,學生於活動後又會自行返回坐位。
從中可見,戲劇教育的成效除了該活動本身的質素,學校的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影響。
(3) 社區劇場
「社區劇場」中「社區」一字可代表「社群」,或地理上的「社區」。
王婉容老師與我們分享她與一班婦女(社群)藉劇場探討家庭暴力的經驗。她先與婦女以互動戲劇活動探討她們對家庭暴力的看法或經驗,再與她們一同編作劇情,最後由她們扮演角色進行演出,以論壇劇場的手法與觀眾討論家庭暴力的問題。
王婉容老師分享其社區劇場的實踐經驗
王婉容老師分享,由於台灣的觀眾未必會如原本論壇劇場中假設觀眾可即時為劇情提供意見,故此她改編了論壇劇場的手法,提供三兩個結局,提供給觀眾討論及介入。可見,來自海外的應用戲劇手法,在進入台灣本土之時也按當地文化背景而有所調適。
除關注社群的社區劇場,我們也遠道走到台灣的後山--台東巿,探訪當地著名的社區劇團:台東劇團。自80年代的社區劇場政策,台東劇團開始得到資源發展,其後營運台東鐵道博物館,並策劃「後山戲劇節」,按其地理位置發揮,使台東劇團成為別具特色的社區劇團。
台東劇團林慧仙介紹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在其黑盒劇團與我們進行交流
團友感受
五日四夜行程非常豐富,我們最後請團友分享「最深刻之情景」、「當時感受及原因」作結。以下是部分團友之感想:
阿慳 (曾任教師,現任劇團教育部成員):最深刻的是到訪和順國小欣賞《彩虹橋》演出時學生爭相與演員握手。當時感覺是很熟悉,因為香港也有類似的學校巡迴劇演出。但是,台灣與香港不同的是,台灣的老師並沒有制止學生熱情的舉動,並尊重學生的投入,以至整個演出的氣氛非常良好。回想如果自己仍是一位教師,我好大可能已制止學生過度活躍的反應,這是給我的最大的反省。
Abby (演藝學院學生/自由身工作者):最深刻的是欣賞到和順國小欣賞《彩虹橋》。我自己也做過不少香港近似的學校巡迴演出,但由於不少演出是由政府機構贊助,演出是以該機構想表達或灌輸的內容為主,例如曾在劇中說出一大堆法例。但我欣賞《彩虹橋》的是,雖然這是由官方組織(博物館)贊助的劇目,但演出是整理本土的生活經驗,也是真的在「說故事」。
Silvia (現任教師):最深刻的是博物館劇場及遊覽台東鐵道藝術村,感受到台灣很自己把環境融入藝術當中,很欣賞這種思考方式。
Eddie (現任教師培訓工作):最深刻的是看王婉容分享社區劇場片段時,劇中有一個阿嬤非常享受演出過程,看到她的眼中充滿光彩,看到任何人在任何年齡也可投入 (engage) 於戲劇之中。
Kitty (現任幼兒戲劇教師):最深刻的是到永仁國中看「真正的人」的道具「百寶箱」。在香港造道具通常都要輕巧、方便教師為主。但在台灣,那個「百寶箱」又大又重,因為每一件道具均模仿真實,又具又質感,而教師需要特意到博物館借來教學。在此看到台灣教師很認真對待這個籌備過程,很欣賞他們的認真。
總結
整個行程上,我們看到不少台灣與香港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參考或借鏡之處。當中最大的特別之處是台灣重視人文素養,無論在創作上、教育上均有其堅持及認真的地方,我們希望回到香港之後,可把這份堅持及認真帶到崗位上,並以行動影響其他人,繼續推廣戲劇教育重視人文的精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