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西九」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西九」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01/2014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1/2014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17/1-9/2西九大戲棚2014
>>
日期:1 17 日至29 (121-24日、130-21日、26-7日除外)
>> 時間:下午5時至晚上10 (星期六、日及年初四下午3時起開放)
>>
地點:西九龍海濱長廊
>> 主辦:西九文化管理局

19&26/1 魁根斯工作坊(適合表演者)
>>
日期:1 19 日及26日(星期日)
>>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7
>> 地點:胡胡溫習室 葵芳葵豐街25-31號華業工業大廈A6F
>>
主辦:進劇場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93925267287194/?ref_dashboard_filter=upcoming

[TEFO
活動] 24/1 英倫戲劇教育紅與藍 英倫戲劇教育交流團分享
>>
日期:1 24 日(星期五)
>>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 活動室L4-03A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
>>
主辦: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
講者:江倩瑩、潘君彥
>> 
http://hk-tefo.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23-25/1《披著狼皮的羊》2014論壇劇場及生命教育劇場
>>
日期:1 23 - 25 日(星期六)
>>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
主辦:社區劇場
>> 協辦: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sation、香港善導會
>> 
http://hk-tefo.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0.html

2013年2月15日星期五

02/2013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18-19/2/2013 港藝術學院、香港教育論壇劇場 (TEFO)合辦戲劇於幼兒教育之應用(Julie Dunn: Play, drama, narrative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ldhood
10-16/2/2013 西九大戲棚2013 
28/1-22/2/2013 BRAVO! 香港青年劇場獎現已接受報名
11/3/2013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碩士課程(戲劇教育系)招生
24/2/2013 戲劇學院公開講座:
               () 戲劇教育在北京教育變革中的機遇 
               () 應用戲劇於本地小學英語教室
22/2/2013-3/3/2013  言遇劇團「一人一故事劇場入門:基礎訓練工作坊」
----------------------------------------------------------------
戲劇於幼兒教育之應用(Julie Dunn: Play, drama, narrative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ldhood
日期:2013218-19
時間:晚上7時至10時(合共6小時)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101006
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362

西九大戲棚2013
日期:2 10-16 日(星期日至六)
時間:晚上 7:30
藝游西九 WKCD Eventshttps://www.facebook.com/WKCDevents
節目內容:www.bambootheatre.wkcda.hk/tc/programme/music/


BRAVO! 香港青年劇場獎現已接受報名
>> 日期:28/1-22/2/2013
詳情:http://www.bravoaftec.hk/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碩士課程(戲劇教育系)現正招生中!
截止報名日期:2013311
詳情可登入以下網址:http://hkapa.edu/asp/gradedu/grad_edu.asp?lang=tch&mode=gui

24/2/2013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公開講座:
() 戲劇教育在北京教育變革中的機遇 
() 應用戲劇於本地小學英語教室 
日期:2 24 日(星期日)
 時間:14:00-18:00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四樓一號舞蹈排練室 (灣仔告士打道一號)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48934031931825/?ref=22

言遇劇團「一人一故事劇場入門:基礎訓練工作坊」
日期:2 22 日(星期五)- 33日(星期日)
地點:九龍新蒲崗爵祿街35號百勝工業大廈12/F B2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495831573782093/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剪報] 西九人流勢迫爆圓方 表演場2020年落成 接駁天橋未完工

[明報 2012.01.25 記者/周展鴻 原文連結]

西九人流勢迫爆圓方 表演場2020年落成 接駁天橋未完工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在2020年完成第一期建設,估計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但運輸署的交通配套能否跟上進度是關鍵問題。西九顧問技術報告指出,其中一條連接西九與油麻地的行人天橋有可能無法趕及完成,屆時離開大型表演場地的人流,勢迫爆圓方。此外,技術報告對車流的估算,竟比2009年高鐵交通評估報告還要樂觀。公共專業聯盟成員黎廣德質疑兩報告的背後假設有分別,令人難以評估結論是否正確。

為配合西九文化區運作時的人流,西九管理局建議油麻地、環球貿易廣場及廣東道與西九文化區的連接處,興建3條高架行人道或橋樑。按技術報告的評估,當坐落西端的大型表演場地落成後,這些天橋可起疏導人流的作用。

料半小時7300人湧圓方

不過,報告指由於政府行政程序問題,連接油麻地的行人天橋需要較長時間興建,或難趕及在大型表演場地2020年啟用時建成,甚至永遠擱置,因此報告估計2020年,離開的人流會以每半小時7300人的流量湧向環球貿易廣場的天橋,並會湧進圓方,令圓方內部行人路非常擠塞。報告指出,為應付這情况,西九管理局需要再加強接駁巴士的服務以疏導人流。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認為,政府的道路改善工程應積極配合西九的時間表,避免出現場地落成後人流迫爆的狀况。

兩車流評估參差惹質疑

至於車流方面,報告認為即使西九在2030年全面運作,附近的主要擠塞點都在可應付範圍內,當中佐敦道、渡船街、柯士甸道等會較擠塞。不過,本報比較運輸署09年的高鐵工程交通評估報告,發現在8個擠塞點中,西九顧問技術報告在6個點的剩餘容量估計均較樂觀。

黎廣德指出,兩報告的假設明顯有別,因為報告沒清楚交代背後的假設數據,故難推論西九報告的評估是否合理。涂謹申亦指將來西九落成後,附近的交通將「很大鑊」,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決定是否駕車前往。西九管理局發言人則強調,運輸署稍後會有更詳細的交通評估研究。

減26%停車位獲批

另外,西九管理局早前向立法會交代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問題時,提出過減少停車位以減少建築成本的方案,技術報告便提到運輸署已同意西九文化區採取共用停車位的概念,從而減少26%的車位。若在辦公時間後,西九辦公室及高鐵西九龍總站的辦公室都可有五成車位共用,則西九車位可由2885個減至2130個。

明報記者 周展鴻

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剪報] 西九擬BOT模式批兩項目 年底向城規會提交圖則

[ 星島日報 2011-10-31 原文連結 記者/鄧栢想]

西九擬BOT模式批兩項目 年底向城規會提交圖則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昨日結束為期一個月的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共收到近一千份有關西九發展圖則的意見,西九其後會在十二月左右向城規會提交圖則。據悉,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管理局其中一個構想,是以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由商業機構全資興建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兩大項目,批出數十年的營運權。西九管理局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委員會月前開會,探討構建「藝術雲端」平台,分享西九的表演節目,並構思設立西九電視頻道。

西九管理局昨日公布,在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展出西九發展圖則,吸引了一萬八千人參觀,並透過單張、網上平台及媒體等渠道,收到近一千份意見。西九諮詢委員會主席張仁良教授表示,公眾意見為西九日後的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所有意見會交予理工大學分析,預計兩個月內完成意見分析報告。西九管理局料於十二月向城規會提交發展圖則,明年可展開工程,預計第一期設施可在二○一四年起分階段落成。

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曾提及以籌款或公私營合作,興建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兩大項目。據悉,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是賺錢能力較強的項目,其中一個考慮是由商業機構全資興建,該機構獲批數十年的營運權,類似紅隧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另一個考慮則是西九和商業機構共同出資興建。不過,西九仍然要「計數」,未決定採取哪一種融資方式。而西九已開始與有興趣的公司溝通,當中包括國際表演公司。

與此同時,西九管理局的工作步入新的階段,管理局在八月成立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委員會,探討西九的資訊科技配套,由董事局成員、前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單仲偕出任主席;又在十月成立展覽中心小組委員會,研究西九展覽設施的發展方向,由另一董事局成員羅仲榮出任主席。

小組構想設西九頻道

單仲偕表示,構建「藝術雲端」是西九的願景,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構思,日後西九上演的表演節上載到雲端運算平台,節目同步播放,例如大型節目需要收取費用,小型節目則免費。不過,必須配合西九的基建落成,有節目上演才能實現。小組亦構想成立西九頻道,在收費電視或數碼電視播放,而售票系統、客戶關係、導賞服務等都是小組討論的範疇。單仲偕強調,整個西九的資訊科技服務必須有統一標準,他們會參考科學園和政府總部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設施,在十一月再開會。

戲曲中心預計最早於二○一四年落成,為了加強與社區的聯繫,西九會在農曆年前在廣東道搭建可容納八百人的大型竹棚和戲台,一連三日上演中國戲曲。M+行政總監李立偉會在現場籌辦視覺藝術展,為古典戲曲加入現代元素。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剪報] 計劃明年搭棚「做大戲」



[ 大公報 2011-10-10 原文連結 ]

計劃明年搭棚「做大戲」

【本報訊】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表示,管理局目前尚未正式接管文化區,日後整體管理工作將由西九文化局負責;至於各場館的管理,由西九管理局統一管理抑或各場館自行管理,目前仍未決定。他說,西九文化區正在發展起步階段,管理局準備多個節目吸引本地市民,例如計劃於明年新年,在廣東道入口的戲曲中心位置搭建竹棚「做大戲」;另外將以短期租約形式,將場地批租予機構舉辦音樂節、美酒佳餚節等。

連納智說,香港面對的難題是海外節目欲來港舉辦時缺乏合適的表演場地,西九正好解決這問題。他希望海外表演者日後不只在特定音樂節才來港表演,而是可以獨立身份在西九舉辦表演。西九文化區將為本土藝術工作者帶來新的表演場地。

西九管理局發言人補充說,早前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發生不愉快事件,活動安排是由香港爵士樂會主辦,相信事件與主辦機構和表演樂隊溝通問題有關。管理局會汲取經驗,以便日後制定有關管理工作。對於西九應如何制定日後的管理方針,西九諮詢委員會成員黃英琦認為,管理局需在現階段決定,日後每個場館應由中央管理,或是就每個場館成立小型董事會,從而決定各場館的節目內容及方向。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剪報] 連納智:小心處理「李嘉誠」


[ 明報 2011-10-10 文/明報記者周展鴻 原文連結 ]

避重演港大醫學院命名風波
連納智:小心處理「李嘉誠」

216 億元是否足夠興建西九文化區,還是未知之數,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表明有信心第一期可順利興建,但在融資方面,則希望吸引更多有錢人回饋文化區,就如他們回饋教育和醫療一樣。不過,對於命名權贊助方面,連納智坦言知道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引來的政治風波,因此「會小心處理李嘉誠的名字」,確保不會出現爭議;亦了解立法會不太支持命名權,或要另覓贊助方法。

唐英年辭去政務司長後,不再擔任西九管理局主席,對於哪人做特首對西九文化區最好,連納智接受訪問時強調自己新來香港工作,難以評論香港的政治, 「我希望無論誰當特首,都會非常支持西九文化區。如果是唐英年,我相信他會很支持西九文化區,因為他過去對推動西九文化區表現得非常熱情」。

最快2015 至17 年在西九文化區出現的,除了公園和海濱長廊外,還有戲曲中心、中國式市集,以及三個分別可容納150、250 和400 名觀眾的小劇場,他特別提到這些小劇場可以吸引年輕人和創意藝術家使用。

至於大型表演場地,他稱如果找到合適方法融資如發債、貸款等,希望可以趕及在2015 至17 年落成,因為這個場所非常昂貴,在外國興建同類型規模場地,隨時要花近40 億港元。

與小劇場一樣,連納智同樣寄望這個大型表演場地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西九文化區。

研命名權以外贊助方式為確保有足夠資金興建文化區,連納智稱很多場館都會圍繞着餐廳、商店和酒吧等,以商業收益來補貼營運和節目開支,西九管理局亦會確保設計比賽和招標快速進行,令發展成本更有確定性。

望有錢人回饋文化區

至於命名權贊助,連納智坦言知道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引來的政治風波,因此「會小心處理李嘉誠的名字」,確保不會出現爭議。他又說,如果公眾不接受命名權贊助,西九管理局會再研究新的方法。但他強調,雖然政府在資金上很支持西九文化區,他仍希望香港的有錢人想想如何支持這項目,回饋文化藝術發展。

連納智本周會與新任西九主席林瑞麟會面討論發展細節,他希望林瑞麟會確保西九文化區如期發展。


[剪報] 連納智:讓人性化西九進行到底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0 文/鄭天儀 ]

連納智:讓人性化西九進行到底

「我希望將西九打造成一個人性空間(human space),進而改變香港人生活態度。」在機械普遍和物質主義泛濫的年代,連納智(Michael Lynch)說上述那番話,窩心,但飄渺。

西九幾番易帥,這位新CEO終於兩個月前隆重登場,不少人抱着吃爆谷、看電影的心情,冷眼觀望這位文娛泰斗在香港官僚舞台上表演踩鋼線。

可正正是念政治出身的他,滿肚密圈,有信心以其政治識辨能力應付官僚作風,引入海外經驗助西九成為有香港特色而非小圈子的文化藝術交滙點(entertainment hub),絕不會淪為文化大白象。

心水清的人,包括西九管理層都看穿,這個耗資216億元、推倒重來擾攘十年的文化基建項目,最大的發展絆腳石,非香港藝術氛圍薄弱、通脹猛於虎、文化政策傾斜,而是市民對民望插水的特區政府連帶政策的嚴重不信任。

西九剛展開第三期公眾諮詢(PE3),連納智也在上任後首度接受《信報》專訪,談臨危授命的感受、抱負和經營西九最大挑戰,並向港人作出領軍承諾。

在這風雷激盪的時刻走馬上任的連納智,未知是水土不服,還是與文藝界的馬拉松式面晤太勞累,年屆六十的他「打敗仗」,笑聲中夾雜咳嗽聲,但幽默不減,偶爾把沉重的眼簾向上揚。

期待與林瑞麟合作

這過江龍來港九周半已馬不停蹄與一百七十五個單位(包括藝術家、政客和藝術團體等)展開密集的「grab and greet」工作,聽取了一大堆有關西九的期許和意見,當中包括剛接替辭官選特首的唐英年,出任西九董事局主席的新政務司司長林瑞麟。

文化界對林瑞麟能否做好呢份工普遍抱質疑態度,連納智對於這位日後將合作無間的對口單位,又有何評價?

「現在下結論是否過早?他很支持西九的工作,我們上周一已展開對話,本周會再與他開會,並期待跟他合作。」第一次踏足香港是1964年,連納智揚言當年的陌生城市,今日已變成他將要努力融入的家。他個人的長遠任務是「被香港」,首要任務卻是扭轉港人對西九的各種謬誤。

「要讓外界知道,西九管理局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機構而非隸屬政府的小部門,進而公告天下,西九並非小圈子設施,或者有錢人買票才能入場的高級遊樂場,這是我首要並難以短期完成的重責。」按輩份論,連納智比上任不足半年就「抱病劈炮」的上任西九CEO謝卓飛更高一班,挾着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和倫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er)CEO兩個如雷貫耳的職銜,足以令他早被西九羅致,惟當時其以私人理由婉拒,誰知圓舞曲流轉,今年連納智重新考慮有關職位,他帶太太來港視察了幾天,終於仆搥,放棄六十歲本應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展開人生另一新階段。

不要人見人Woo的地標

「Southbank的經驗,有幫我思考如何把人與水親近,Southbank除了是藝術設施,也成功地建立一個有很強滙聚人氣的社區(peoples place),西九會成為市民消閒、擁抱大自然的公共空間,不是大型購物中心。」藝術,不僅是視覺刺激,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西九有望製造這種轉化物質能量的轉化器。

西九經歷十年風風雨雨,近日終於在九龍公園展示其「終極設計圖」收集公眾意見,年底遞交城規會審批。Norman Foster 強調設計已融入市民喜愛的空間及香港特色,但有建築界學者狠批西九設計是個「不合格」功課,最缺失是未有善用地下空間,連納智顯然並不認同。

「西九不是一個商場項目,故不會建設地下商城,更不希望把公共空間埋藏地底,那跟把九龍公園藏於地底有何分別?只是部分連接網絡和停車場等配套會設在地下,否則我們豈不變成躲在土穴的兔子?」問連納智的野心,他強調西九不在建一個人見人Woo的國際地標,而是user friendly的公共設施和人氣滙集點,如此經營,文化產業及其他機遇會渾然而生。

香港市民最關心和擔心的,是西九會淪為以文化包裝的地產或商業項目,尤其是西九在通脹下估計須追加撥款40億元,問連納智在文化和商業兩者會否抗衡,又如何看待香港的「地產霸權」?

作壁上觀 不談政治

「我看不見西九的商業和文化部分有何對立之處(conflicts),我滿意西九多元社區的規劃,六成面積的藝術設施由西九管理局控制,四成面積分別是住宅和辦公室則由政府管轄,這些商業用地都有嚴格的高度和建築限制,賺大錢的機會很微,也不會單一招標,至於財務壓力,西九可透過發債、銀行融資、捐款及出售命名權等增加收入。我不相信西九會出現地產霸權(property hegemony)主導的空間,西九是屬於香港人的資產(real asset)。」這位愛在Daling Harbour 長堤旁挺着肚腩把酒言歡的老外,習慣親民,少了一抹華人官僚式拘謹,訪問前還特意「驅散」公關團隊,主動「解除武裝」,讓這次單對單的面會更隨心暢達。他敢言具主見,說話單刀直入,不會口是心非堆砌一個官腔答案,除了談到近期甚為惹火的政治話題。

「直覺告訴我談政治會很危險。」強調初到貴境未臻了解香港政治生態的連納智淡然一笑,續說:「尤其是這場選舉鬥爭(electoral flight),我樂於當旁觀者多於表態,免招惹麻煩,我也夠多範疇要專注吧?」他見過世上不勝枚舉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西九管理局別出心裁,特別預留一個無敵海景房給連納智,窗外是無遮無擋的西九全景,領導正好能監察一磚一瓦堆砌的施工過程,真正的參與西九「萬丈高樓從地起」。

我調侃說:「如果……萬一城規會否決了西九方案,你會怎樣?」這一問突如其來,殺了連納智一個措手不及,他呆了幾秒才發聲:「老實說,我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會想一想……」

九個半星期的香港體驗

我問連納智,九個半星期的香港發現是什麼?

「令我驚訝的有兩點:第一,是被喻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其實每天有大量多元化的文藝活動舉行;第二,近年有相當多擁有國際經驗的藝術人士,願意跨境或回流香港參與藝術建設,這給我打了一支強心針。」不但拆掉香港「文化沙漠」的恥辱招牌,雄心壯志的連納智更深信香港二三十年後在國際藝壇將會扮演領軍的角色,並將堅定不移地沿着「中西調合」的既定路線跋涉前行。

忽發奇想,我問連納智十年二十年後退下來,最希望得到香港人怎樣的評價?他挺直了腰板,撐着手杖,原地走了幾步作沉思狀,然後笑說:「一個非常快樂的老頭!」

夠了?「夠了。」或許,一切須經受時間洗滌方能顯出真正的價值。西九在這「快樂老頭」統領下會繪出一幅怎樣的圖畫?他在鋼線上走動,或輕型或寸步維艱,最終又能否贏得觀眾的掌聲?世界正等着瞧。

未建一磚 先建信心

早陣子在西九舉行的爵士音樂節鬧得滿城風雨,市民狠批主辦單位歧視本地樂手之餘,順帶微批西九沒將來。作為場地供應者,西九被用作洩忿工具連納智無疑覺得驚訝及「不公平」,但啞子食黃連是其次,事件暴露的潛台詞才最可圈可點。

市民拖西九落水,這正是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官商民互不信任的佐證。而早前本報專訪M+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時,也坦言官民缺乏互信基礎是香港藝術發展的最大阻礙。

必須問連納智,如何挽回市民對政策尤其西九發展失掉的信心?

「PE3 是個讓香港人重新了解西九的獨特性和長遠價值的好機會,它將會向世界展示香港在金融中心、購物天堂、美食都會之外文化一面,我喪信(crazy sense of confidence)這將會扭轉某些人對香港的固有觀念、重建一些想法、甚至造就一些新機遇。」連納智不想評論是次音樂會風波,但強調會吸取經驗,「日後由西九舉行的活動定必以尊重藝術家為原則,並確保海外和本地藝術家有均等的演出機會。」連納智更指,他在澳洲和英國工作時非常着力推動戶外音樂會,他承諾會把這風氣帶進香港,讓香港人能感受戶外音樂會的震撼。

父親的抉擇

連納智多年來的工作範疇都是支持和推廣藝術,想不到脫下「文娛泰斗」的華冠,他也不過是個普通的父親,曾經擁抱世俗的價值觀、關心孩子的出路,在女兒 Ella Scott Lynch(左)當年決定以藝術為職業時,竟嘗試壓制她。

「我女兒學術成績很好,小時候已喜歡演戲,大學讀了一年她就說要上演藝學校,我不許,請她三思要不要當律師、醫生和會計師等,因為我深知道,走藝術是條顛簸的窄路,最後她還是堅持要進演藝界,我最後也就決定不再阻撓她,而是全力支持她。」不知是基因遺傳還是耳濡目染,連納智三位子女畢業後均在藝術界發展,其中女兒 Ella 是澳洲演員,正在當地熱播的電視劇集 Crownies 飾演鐵嘴律師,另外兩個孩子分別投身電影和劇場,都是與藝術文化有關的工作。

連納智說,自己在公在私也必須是文藝狂迷,太太 Chrissy Sharp 則是電影製片,故子女在孩提時已不時進出劇院、片場和美術館,自小培養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

「我沒有刻意培養孩子成為藝術家,我只是不斷給他們接觸藝術的機會。」這位感性的爸爸說。

撰文:鄭天儀 
攝影:楊天帥 
ttycheng@hkej.com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剪報] 以尼爾遜作為個案:何處是藝術天堂﹖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9-20 文/黃靜 ]

以尼爾遜作為個案:何處是藝術天堂﹖  

紐西蘭也有藝術的麼?問得冒犯,但誠實。歷史上藝術向是歐洲老國天下,紐約領先當代,日韓也受國際注目,如今中國當代或水墨也隨大國崛起。因為香港藝術節2012年將會搬演紐西蘭從未出國的可穿藝術表演(WOW),記者受邀赴紐看秀,無意中見到禾稈,就對珍珠好奇了。

滙演在首都威靈頓,當地以藝術首都自居,齊集國立藝術博物館、國立芭蕾舞團、音樂學院等。近年還跑出了大量華人聚居的奧克蘭,落力投資,野心建立藝術地位的「超級城市」(Supercity),與威靈頓分庭抗禮。

有紐西蘭人跟我戲言,「紐國以欖球運動聞名,但欖球比賽也不過令人多買幾支啤酒,但藝術活動就誘使人們買高價時裝和藝術品!」文化產業作為這世紀藝術發展的潮語,紐西蘭雖是南太平洋「孤島」,也未能置身事外。

紐國此行,我卻看見了尼爾遜(Nelson),南島北端的第二老城。

尼巿才是國內最大盛事WOW show發源地。多年來吸引藝術家聚居,被譽為如在天堂創作,是紐西蘭藝術的核心之一。對世界來說,尼爾遜不見得名不經傳,Lone lyPlanet早奉之為藝術老字號城鄉,不少西方遊客會特意前赴購買作品。

但這地方由自然地景孕育藝術,不是都會的當代潮流。多年以來尼市以自家風格推廣藝術,在近年創意產業的新潮下受到衝擊。記者以為隔岸觀火,但遊歷經驗也如同明鏡,立時照見自身︰由文化政策至西九,由官、商、傳媒至藝術家,香港一直慣用經濟和政治建制去談藝術,其實更像盲目悶局。

Suter Art Gallery 尼爾遜標誌性的公立畫廊Suter Art Gallery(圖左),1898年由英國牧師Bisho p Suter之妻建立,兩夫婦是當地文化生活推動的先驅。現時主要收藏「立國」早期英國傳統繪畫,如水彩畫家Bill McGully、 SirMountford Tosswill Woollasto n KB 現代畫,以及尼爾遜著名的陶瓷藝術品等收藏。現集中購入當代藝術作品,毛里人古時給紐西蘭取名Aotearoa,意指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長如白雲的土地),藝術家以歐洲移民的爺爺們屋子裏的罩燈,排列出現代生活版的Long White Cloud。

歷史鎖櫃

甫下機,尼爾遜內陸機場通道上已有觸手可及的大紅牡丹相迎。空氣清新,山幽水清,此地陽光充沛,氣候冠絕紐國。當今城市人視這種地方為度假遠足、玩冒險遊戲的後花園,但過去,好山好水還是會令許多藝術家留下來,安心創作。

有一種說法是,公元800 年,善航海的玻尼西亞人(Polynesian)發現紐西蘭,被認為是紐西蘭原住民毛里族人(Moari)前身。 英國人於十九世紀初抵,進行殖民,跟毛里人簽訂英毛版本有出入的和約Treaty ofWaiganti。英國自此成為「合法」殖民者,但毛里人仍擁有地權。其後毛里族有感殖民霸權不肯賣地,雙方大戰,殖民者勝。後來的英愛移民跟母國疏遠,益受毛里文化和鄉郊生活影響。紐西蘭導演Jane Campion名作《鋼琴別戀》裏,十九世紀中被迫嫁給紐西蘭白人地主的蘇格蘭女子,和臉上畫有毛里刺青的地主朋友、融入毛里族社教的男人熱戀。經歷爭端和傷害以後,他們終落戶尼爾遜。

尼爾遜是紐西蘭藝術的歷史鎖櫃。記者有幸拜訪Brian Strong,紐西蘭重要的四十後地景畫家之一。他將畫面切割多格,將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光度並呈。山巒和海洋的橫向地平線,和直刺刺的紐西蘭棕樹,構成「crucifix」(十架)意象。他的山水下隱現英國和毛里人的和約,以及毛里人刺青的面目。自然地景和兩個種族的關係張力成為他的靈感泉源。

現在毛里族人口只佔15%,關於土地以至海岸海床的擁有權爭端,至今未停。

二十世紀中毛里文化抬頭,對其文化身份和土地權發出捍衞之聲。Strong翻箱倒籠,拿出他在八十年代的畫,題材是1975年橫越整個北島的毛里土地大遊行(Moari Land March)。這是毛里人爭取權利的關鍵長征。畫上見到引領遊行的八旬老婦Na nnyWhina Cooper的側面,後方的巨紅天主教十字架卻是觸目驚心。也令人想到不少毛里人十九世紀被同化為天主教徒,他們尋求公義的語言今天如何被作品中介呢?毛里族人也有發展其Moari Art,保留原住民藝術風格,但不算關鍵。此部分或需另文討論了。

藝術作為策略,

藝術作為藝術

如今在尼爾遜聚居的全職藝術家比以往少,現多為半職藝術工作者。數年前尼爾遜藝術局突然關閉,對藝團和藝術家的資助戛然中止。大批藝術家到市議局抗議。同時,在藝術帶動經濟收益下降,尼爾遜被紐西蘭其他城巿、乃至國際城市開始拋離的情況下,尼爾遜展開了大型的藝術政策檢討。數百頁藝術策略提案,詳列市內現存的藝術形式、所有公共藝術品,又以大體的行政語言談經濟效益與推動專業及康樂藝術。坊間對尼爾遜的指責還包括,「在通往尼爾遜無地標指明這裏是藝術之城,連尼爾遜主要街道Trefalgar street也沒有好好的一塊路牌。」記者抵Tref algar street 的時候,路標倒已弄得好好的。尼爾遜一邊要滿足全球化下的旅客和經濟,一邊記者卻遇上一些在這城裏安身於精純藝術創作的年輕人。來自基督城的Amy自去年地震後,遷居此平靜之地。她是冒起中的年輕藝術家,倒不特別關心官方的藝術政策,「我正職是學校老師。我其實頗喜歡半工半創作的狀態。在學時我沒受到什麼優惠,如今也沒打算接受政府資助。我認為,若受資助,作品要向公眾負責、展示給大眾。我現時並不想做這樣的作品。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政府所能做的,而是社會整體有尊重藝術家的傳統和氛圍。或許經濟差了會有影響,但這裏的藝術家算是得到藝術愛好者支持。」她的工作室在Down town裏的半山,和另一年輕藝術家合租,單位望見整個尼爾遜城,在香港可算豪宅景觀,「這裏的租金是我們可負擔的水平,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友誼而合住的(笑)。這裏寧靜,很適宜創作。」尼爾遜Trefalgar street上有遊客必去的Jens Hansen金匠店,為已離世的丹麥珠寶設計師Hans Jensen 所創辦。工藝精巧,而設計樣式現代,至幾近前衞。店子受《魔戒》委約製作魔戒,遊客都到店內一睹the one ring。前舖後居,前舖光鮮但平平無奇,「後居」則是傳統、塵土飛揚的小工場。Hansen的兒子在工場一角忙於回覆電郵打理生意,另一方有老中青三個工匠密密手,他們自稱「Jewe ller」(珠寶師)。最年輕的Ben只有22歲,卻已在16歲於此店學師四年、任正式珠寶師兩年。「尼爾遜也有理工學院教授珠寶等製作,但我認為學不到什麼。我父親是鐘表工匠,同時開珠寶工場,我自小就在那些地方玩了。」Ben碧目放光,「學師(appenticeship)的過程,我一點不覺得漫長。此工作正正需要這樣的認真和能耐。在尼爾遜這樣的學徒制還是有不少,在這裏安靜地存在,畢竟手工藝仍是主要藝術行業。」(紐西蘭文化之旅‧三之二)

生意仔

除了山水畫,六七十年代抬頭的陶瓷藝術是尼爾遜藝術的另一主軸。陶瓷、木藝、編織、珠寶設計等皆為紐西蘭藝術的重要表現。影響自毛里的編織和雕刻傳統,而長年在鄉郊生活的紐西蘭人,逐漸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獨立實際的文化。又因此構成講求實用、具原始氣味(即是同時糅合當代)的藝術創作形態。這種藝術非當代主流,尤其跟以歐洲為中心的高雅藝術頗見距離。但對當地以至英國、澳洲的藝術愛好群體來說,他們樂於採購入屋藝術品。起碼金融海嘯前,這種藝術品零售在尼爾遜非常興旺:以往航空公司時會加開班次,運來大批手持金卡的婦女。

婦女會抵赴之地,其一為前身是貨櫃碼頭的Mapua區。Coolstore gallery 是最早進駐該區的藝術商店之一,老闆娘說起十多年前她來做開荒牛,「當時已有很多藝術家和畫廊,卻只有一家賣畫品的店和餐廳,令人不解。」她說起店裏有太平洋氣息的作品無論在國內外都非常暢銷,「大約在五十年代興起一股太平洋文化身份的潮流。」香港人或許不陌生的「kiwi」一詞,總括指混合了各種文化特質的「當代紐西蘭人」和其文化。它是kitsch(通俗)藝術,象徵包括蜜蜂、雨靴等日常物品,以及叫「8毫米鐵線」的五金材料。這種鐵線可解決大部分家居問題,是kiw i的身份代入,意味自強實際、隨性開朗的性格特質。過往本土流傳、浸養着這種kitsch文化,反而不那麼熱衷發展曲高和寡的high-art,令紐西蘭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上隱形。而近年經濟衰退、去年基督城震災和全球藝術銷售工業的新模式興起,大批手持金卡的婦女倒是消失了。

「累積了聲譽,我們的生意還好。事實上,還是會有人喜歡買入屋的藝術。」在Coolstore gallery裏,見到不少陶瓷、雕塑和編織物,生活化的載體卻已糅合不少當代的概念藝術,和太平洋文化icon,在大勢裏摸着石頭過河。

後記

記者曾致函威靈頓、奧克蘭和尼爾遜當局,詢問這三個藝術之城同樣的問題:例如他們的藝術政策、多少藝術家居住、怎樣面對境內以至世界的競爭,如何以藝術吸引旅客等,都是很典型的「創意產業」問題,三個城市(尤其是威靈頓和奧克蘭)都給予精采正面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大約在二十一世紀初作藝術政策的大規模檢視,紐西蘭近年亦建立了全國性「創意產業局」。

我曾經想過把這些答案一一鋪陳予讀者,但細讀下發現各城的措詞和內容幾乎相同。而且,那些答案亦沒能令人更明白當地的藝術生態。那些「失效」的訪問,卻同時令記者憶及身在尼爾遜的深刻感受,雖然記者只當了數天遊客,未能看個仔細。那個積極迎合世界大勢,但同時仍停留在某種因為原始的快樂而創作,植根當地文化、資源、半都市的藝術狀態,令記者思考「創意」,或「西九」等各種詞彙時,得到一個略為不一樣的參照。

撰文、攝影:黃靜 wongching@hkej.com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剪報] 西九研售命名權抵超支


[ 明報 2011-08-23 原文連結 ]


【明報專訊】西九龍文化區工程費隨時超過2008年的216億元一筆過撥款,西九管理局研究六大方法減省開支,包括以命名權贊助等方式,增加收入來源,以及減少停車位數目,以降低工程開支,並鼓勵公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有議員認為西九管理局在分期發展時,第一期應減少發展規模,「睇餸食飯」。

當年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16億元,曾表明不會再撥款給西九管理局。西九管理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當年對西九文化區的財務估算,在近年已出現相當變化。

建造成本加得快 投資回報高估

首先,工程建造成本的上升幅度,過去幾年遠較當年估計的平均2%高,單是政府工程的投標價格指數,2010年已較2006年上升61%,而私營市場工程投標價格指數也升了29%。

第二,財務顧問本來估計西九管理局將216億元作投資,每年平均回報可達6.08%,但實際上09/10年度只得1.1%,後來管理局改變投資策略,才令回報率增至3.4%,但指甚難達到6.08%目標。

第三,財務顧問估計通脹率平均2%,但今年預測通脹率已調整至5.5%。

六招減開支 減車位研公私合作

為了減省開支,管理局建議六招﹕一是通過分期發展,確保有現金作投資;二是探討公私營合作發展西九項目的可行性,例如向發展商提供建造加營運若干年期的合約;三是研究更能減省成本的工程方法;四是研究其他收入來源如贊助、命名權及捐款等;五是採用成本較低的創意設計;六是減少停車位數目,因為停車位須建於地底,建築和維修費用高昂。

議員倡減第一期規模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表示,現階段西九管理局可透過分期發展減省成本,暫未看到需要再注資,「可以將第一期再整小一些,先興建一些細的場地」。他又指命名權要小心處理,因為若場館以一些大商家命名,可能引來爭議。

西九管理局董事局成員單仲偕表示,9月底會公布整體發展設計方案,以進行第三期公眾參與活動。他指現階段西九管理局尚未展開工程,故討論是否需要再注資是言之尚早。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剪報] 汪明荃:西九成粵劇界奮鬥目標

[ 香港商報 2011-07-20 ]

汪明荃:西九成粵劇界奮鬥目標

【香港商報訊】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其中一個地標式建築,亦是業界翹首以待的演出場地,但興建戲曲中心是否就能促進香港粵劇的發展?業界又該怎樣把握西九這個契機,在未來數年提升表演及製作水平?在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第二集《與西九對談》中,該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邀請了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暢談剖析,剛連任八和主席的汪明荃就戲曲中心提出了不少建議。

戲曲中心提供3 表演場地

據西九管理局的初步計劃,未來的戲曲中心將提供的三個主要表演場地包括:最多1100個座位的大型劇場、最多400個座位的小型劇場及可容納200人的茶館,採用傳統風格,讓觀賞人士一邊品茶和享用小點,一邊欣賞曲藝和說唱表演。

此外,戲曲中心亦備有展覽區、綜合餐飲設施,及排練和教學場地。

戲曲中心一如其名將兼收不同的中國戲曲劇種,茹國烈稱,因粵劇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故西九戲曲中心的大部分演出將以粵劇為主,而現時的初步選址為文化區東面的廣東道入口,毗連人流暢旺的舊區,並有望納入第一階段發展,汪明荃對此十分贊同。她解釋,粵劇界一直缺乏專用場地,加上北角新光戲院結業在即,故急需戲曲中心解決場地不足的問題。

倡設宿舍等一條龍設施

她提出,戲曲中心的內部設施必須配合業界的獨特需要,例如後台要有寬敞的空間存放演員的木衣箱及戲服;舞台地板不宜用實木,以免演員因作出大量翻滾動作而受傷;她又建議,西九在戲曲中心提供留宿地方,以減低劇團來港演出的經費:「香港的酒店偏貴,一個劇團台前幕後動輒六、七十人。戲曲中心如果有100間房的宿舍,樓下附設排練室,這樣劇團就可以『一條龍』在西九綵排兼表演。」

茹國烈坦言,迄今為止並無宿舍的構思,但當西九管理局於明年為戲曲中心舉辦建築比賽時,他承諾會編制一本手冊詳細描述戲班的運作模式,供建築師參考。他又說,戲曲中心將扮演傳承戲曲藝術的角色,故已預留空間用於與戲曲相關的專業培訓及教學活動。

設導賞員引領接觸傳統

汪明荃稱,為了粵劇的長遠發展,需要有導賞員引領大眾接觸傳統的一面。她說:「傳統粵劇的實景不多,讓人有想像空間,例如演員輕輕拉高裙腳,是代表步上樓梯。如果沒有導賞,年輕人就不會明白演員在做什麼。」

汪明荃說,西九成為業界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更形容未來五、六年即戲曲中心落成前為整頓期:「為保存粵劇傳統,我們已請老倌將畢生本領傳授給新人,培育接班;為建立新的觀眾群,我們又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務求把粵劇帶入學校,總之台上(演員)台下(觀眾)要一齊同步走。」

冀業界提高質素多做好戲

茹國烈亦認為,戲曲中心需與業界、八和會館、培訓機構如香港演藝學院等,一起並肩推動粵劇發展,他在總結時說:「西九戲曲中心有傳承藝術的抱負,但我們只可以提供一個平台,給予一點資源及鼓勵,最重要是靠業界努力將質素提高,做多些好戲。」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剪報] 演藝人可為西九作主嗎?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7-12 文/黃靜 ]

演藝人可為西九作主嗎?

西九文化區工程十多年爭議,具體規劃方案終於在9 月下旬最後一期公眾諮詢時出爐,12 月交城規會審議。在關鍵階段,管理局辦公室內,西九 Master plan 在時刻調度,乘此,本報邀請西九管理局成員跟民間作系列對話。

今天和下周二本報率先以表演藝術和戲曲為提綱,請來西九表演藝術政策及管理事務行政總監茹國烈與藝術界各方人士對辯。資深劇場工作者毛俊輝、游弋於體制外的音樂家龔志成,二人皆追求精純創作境界、同亦投入藝術推廣。他們與茹氏討論自負盈虧下,發展糅合商業的文化區之可能與危險。從帶領文化中心、藝術中心至藝發局,一路走來,茹國烈重視民間活力。他嘗試規劃有機「文化體」,然坦承風險不小;龔志成憂慮西九被消費主流侵蝕,最終成為怪物。茹國烈「放權」,藝術家主導場地管理的風景令人憧憬,毛俊輝認同藝術家學習承擔是出路,但龔志成和很多追求自主的藝術家都關心:如何擺脫官僚的陰霾?

西九文化區的規劃與興建枕戈待旦,官商民三角誌亦日漸成形。

撰文:黃靜
攝影:楊天帥

茹:茹國烈
龔:龔志成
毛:毛俊輝
信:信報

有益的商業,有益的白老鼠?

信:先請茹國烈闡述迄今為止的構想。西九一共十五個表演場地,第一階段具體會有什麼建築?會是平地一聲雷興建「新紅館」(MPV) , 請 LadyGaga 吸引國際注目那種大地標思維嗎?

茹:我反而希望先建中小場地。文化區最重要是多元。西九開幕時不能單一品味,大小活動要在不同角落同時發生。數周前跟毛sir 談起,他說不夠中型場地。

這些都在考慮。第一階段最少有戲曲中心、大部分中小型戲曲和音樂場地得以落成。

Foster 方案建築群較集中,想營造一個地區,不是 monument︰它指向密集、熱鬧的城市空間感。我希望能營造街道氛圍,有廣袤的廣場,人在裏面自由行走,文化場地和其他生活內容如飲食、零售、公園合而為一:不止於場館內才感受到文化,場外也感受得到。

我在設計不同場地的不同性格,例如構想livehouse,有餐飲有演出,可和媒體藝術結合、舞團又可表演,各種新可能發酵。當黑盒劇場都成為傳統的今天,我想看能否定義、發展一些新的空間。

龔:餐飲零售……我好像聽到很多商業元素。令一個地方友善的意思,(按你意思)似乎就是把西九建得像現代城市。我會思忖為何不做一個很大很好的中央公園,而要有這麼多商業元素?

茹:Foster 方案將公園和城市分成兩邊,這裏談的是城市。我認為西九應是城市生活的延伸,以文化為主體的延伸,而不是 cultural ghetto。

龔:然而若不小心,會變成 art mall 或主題公園,其時將無可挽回。因為建制派和政府的藝術認知不多,容易從政治和收益角度看這事。香港成日話創意產業,往往只談產業不談創意。你怎去平衡?

毛:我明白也關心,但我採取另一角度:我不介意西九商業化。我覺得這好可能是香港的出路。但要做得好、做得對,這是最難。世界上很多經營這些設施的地方都做不好,就是沒有好的規劃、政策、營運,他們只是自以為商業化。

我想強調商業成功只是手段,令整個行業、我們的身份、文化有出路,並非以賺錢為終極目的。對我來說, 「成功」最終是作品要多人認同。

龔:但歷史告訴我們,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這是危險所在。

茹:大眾小眾的問題,我在想能否在西九建些細小便宜的地方,二三百個觀眾,容許失敗與實驗。三四年前我到首爾大學區附近的小劇場區,有三十多個一百座位的表演場地,有些是小型相聲、有些則是大學生演出。街道感覺舒服:年輕、雜亂、又有點商業化。

世界上沒有這樣(混合生活)的(文化)區如此策劃出來。別的地方會是經歷六七十年去生成。現在這種策劃是危險的,很難拿捏平衡,但我也想循此方向一試。這種模式確配合這世代的文化要求:不是要地標,而是文化氛圍。所以我希望能和藝術家合成(策劃)團隊,摸着石頭過河,才有可能贏。

藝術家和場地新關係

龔:關於管理人才,思維方式是關鍵。西九若不能不建,至少要確保不是官僚運作,而是人性、藝術、有遠見的管理。我現在搞音樂會,康文署硬性規定場地開放朝九晚十一。這適用於各種演出嗎?西九要容許風險,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視野。

這需要具視野的人。誰下的決定,政府將會插手幾多?

茹:我可以肯定是在藝術界找人加入西九團隊,公開招聘,而非公務員運作。

我希望策劃場館的人是現時在使用場館的人。他們知道用家感受,反而可能是好的管理者。過去全商業運作的文藝活動不多,反而較多以官方場地運作的活動。香港最缺乏的是官商之間的民間營運場地,好像藝穗會、藝術中心、牛棚那種民間或藝術家自主管理的場地。

我希望可跟龔志成保證,場地不會走到官方那樣限制的運作,也不會是完全粗放的商業運作。我也害怕主題公園,那是一統管理、一種思維去推動一件事。我預期把場地計劃成民間和藝術家可以參與管理、策劃。

龔:你意思指每個場地將有不同的管理,你把管理權放手?

茹:對。西九對我來說最刺激的是場地和藝術家的關係。過往香港主要是租客、作品展示那種短期合作。西九可否和藝術家建立長遠關係?藝術家可變成場地的藝術總監,參與場地節目策劃。如果做到,或可避免變成主題公園或極度商業化又或極度 governmental,而達成前述的多元願景。我在盤算藝術家可以怎樣實行某種經濟上或藝術方向上的自主。

毛:我同意茹的觀點。多年來表演藝術幾乎只以官方運作,商業運作很少。如立即跳至商業運作也很危險,因為不懂。茹說的民間主導、業界參與是對香港來說很重要的轉變。藝術家會不習慣,但要開始考慮,不能只再埋首創作。我以前也不想別人煩我,只想做好創作。但我現在發覺要主動推動一些東西。

茹:近月我也和舞蹈和劇場工作者討論,過去兩月我的構思已轉換了兩回。我提出可能由他們管理場地、推行駐場藝術家計劃,他們會回應那他們需要什麼配套,如排練空間,工作營運地方等。

第一期建駐場藝團大樓

信:十五個表演空間裏沒包括排練空間?是否在第一階段建成?

茹:每個演出場地都有排練空間,但除此會計劃預留空間興建駐場藝術團體中心,可能是一點五幢或兩幢樓,給藝團長期做創作、行政、策劃、排練。此類中心預計在第一階段建成,藝術家的進駐可幫助確立西九的多元氛圍。

毛:有大樓也未必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視野。

不應所有排練都要在西九發生。西九了解到藝術家需要,更可設計新計劃,在香港啟動其他方法支持也行。駐場藝團應該是象徵,不應期待它解決所有問題。

茹:是。的確有更便宜的空間如工廈讓藝術家做排練。如毛sir 言,象徵意義在於藝術家在那裏擔當anchor。

信:茹指計劃藝團自主場地管理,但藝團的自主阻力正在於要在政府資助和市場間掙扎求存。西九會否擔起財政支持角色以配合他們自主發展?

茹:我過往在藝術中心的經驗,或現在牛棚的經驗,有空間基本上有很多事便能發生。西九未必會變成撥款機構,現在也有資助網,藝發局、康文署。西九這方面不是做得最專業。

龔:但現時撥款政策並不理想。若西九不觸及此的話,仍會有所偏差。一個好的文化環境,需要有好的撥款政策加上好的藝術管理。我認為你可以影響政府這方面,連結兩者。

茹:我會,我們也不會不做資助。但我們不能是主要撥款機構。西九可給的最大幫助是將空間放手出去,和藝術家建立多元創造的關係。

公共空間可以點玩?

信:市民認同Foster 都是因為那草地。戶外公共空間的優點在哪裏?這會成讓藝術家發揮的新空間嗎?龔志成有不少辦戶外音樂會經驗,可否談談?

龔:我想先從這城市的公共空間出發。香港沒有公共空間,因為香港有「空間」但做不了什麼。西九的公共空間和外面的如何不同?會有什麼事發生?

茹:這可能是西九對香港最大的突破。香港一般的公共空間限制得緊,有人說市民有投訴文化。但文化區內沒有理由要有如此限制,管理局要有更開放的政策。

我覺得並不困難,畢竟西九是名正言順由地政署提供的地方,讓人搞文化。困難的地方是巿民。巿民來到西九會否更寬容呢?這個公民意識要由管理者、表演者、參與巿民一齊努力。西九有先天好處,公共空間大,不會過擠, 「安全」不能成為阻礙公共空間運用的借口。

龔︰但附近不是有民居嗎?噪音問題常是居民投訴的。樓賣咁貴,(業主)又要有咁大話事權的時候。

茹︰對。我們現正物色一個最遠離民居的位置,聲音向海,去建較大型戶外表演空間。年底開始我們會贊助一些音樂演出,在西九不同地方做實驗,看哪個方位、幾大音量周圍的巿民會接受到。也借此慢慢建立一套文化,讓大家知道將來也會有演出。

龔︰這裏有兩點。第一是戶外空間好好玩,沒有室內的限制,有很多可能。我常常發覺,進劇場的朋友心態很自限。而且反過來說,本來就好少人看劇場。例如,試問幾多人住深水埗、天水圍會去文化中心聽香港管弦樂團呢?我們既要將藝術帶入民間,應該放謙虛些。為什麼大家不能組織一個街頭古典樂團,或西洋菜街莫扎特表演呢?如果我在西洋菜街玩莫扎特,便創造了新的經驗。香港對公共空間這概念一直都很無理。我會用另一詞語,如何將空間創造成「別樣空間」?我們如何能夠注入魔法,轉化空間?轉化是藝術最精采的一點!

西九始終是「孤例」,所以我想多走一步:不是如何做很多戶外演出,而是思考在當中如何「改變空間」。這分分鐘最貴的最集中的文化區,應該抱持使命,證明這是新的黑盒、新的劇場:創造新的空間概念。

茹:我在構想一個沒預設座位的演出空間。行、企、周身郁,自己帶椅,空間會如何?有時反而減器材設計還更自由。更自由的空間反而是便宜些的空間。複雜的舞台空間限制大,用少一點錢,簡單的空間引發的可能性最大。

後記:藝術家的敵意

對談裏,龔志成一直尖銳,提出很多縈繞文化界以至公眾的根本問題:為何建西九?是否只為證明自身建設地標的實力?買下工廈給藝術家創作很便宜,為何便宜的也不做?西九是否誤導視線,讓政府能繼續規避長期文化政策的檢討?龔氏也直言在角落裏的年輕藝術家對西九的敵意。「工廠區藝術家如何聯繫至西九?例如製造紐約 Lincoln Centre 和村郊藝術家那樣有能量的循環。」茹國烈回應會在西九建立更樸拙、較接近牛棚廠廈而非金碧輝煌的便宜空間。龔忍不住回敬「荒謬如畀個窿安置你」。

下一步如何令「未來的」藝術家感到有希望、有聯繫?這也是茹國烈正在思考的事情。冷不防連積極正面、身為西九表演藝術委員會成員的毛sir 也突然說了句「莫說對小團體冇關係,西九對大團體來說也可能冇關係」。就知道,西九打開了文化政策的潘朵拉盒子。

鄭天儀 楊天帥 黃靜 culture@hkej.com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