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05/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5/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4/05 「教育.美學.劇場.多面睇」錄像播放及座談會
──台灣教育劇場個案分享與討論 ()
>> 播放片段:《草地郎入神仙府》導覽互動式博物館劇場 (導演:王婉容)
>> 嘉賓:陳玉蘭、林燕
>> 主持:張潔盈

05/05 同「SEN」‧「童」戲 ── 如何以戲劇教育配合SEN學童學習需要
>> 嘉賓:黎瑞英博士、滿道、陳楚鍵
>> 主持:江倩瑩

06/05 「論壇劇場在香港的現況及將來」研討會
>> 合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TEFO
>> 主持:莫昭如
>> 嘉賓:陳玉蘭、鄭鳳玲、黃婉萍、舒志義博士

11/05 「教育.美學.劇場.多面睇」錄像播放及座談會
──台灣教育劇場個案分享與討論 ()
>> 播放片段:《一八九五 開城門》教習劇場 (導演:許瑞芳)
>> 嘉賓:陳玉蘭
>> 主持:張潔盈

27/04-06/05 人種誌戲劇/論壇劇場系列 1,2,3
>> 監製: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 製作: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zation
>> 查詢:2891 8482, wong@cccd.hk

工作坊

19/05-14/07 戲劇治療工作坊──家庭角色探索
>> 導師:陳凌軒(香港戲劇治療師協會副會長兼創會成員)
>> 主辦:家庭綠洲 -- 家庭健康重建計劃

23/06-26/8「在牆隙重花」一人一故事劇場與世界公民教育
>> 主辦:言遇劇團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友好]「家添戲FUN」計劃: 以劇場手法推動家庭和諧訊息

「家添戲FUN」計劃
**以劇場手法推動家庭和諧訊息**

第一擊**免費劇本寫作工作坊 及 填詞技巧工作坊

工作坊資料:
日期: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地點: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時間: 上午10 - 12 -「劇本寫作工作坊」/ 下午2 - 4 -「填詞技巧工作坊」

嘉賓講者:「劇本寫作工作坊」-古天農先生
「填詞技巧工作坊」- 鄭國江先生

內容: 分享劇本寫作/填詞技巧及心得、如何從劇本/歌詞中表達出健康、快樂及和諧家庭的信息

費用全免!

報名或查詢:
電話:2527 9121(陳思明姑娘/ 劉嘉慧姑娘)
傳真:2865 4332
電郵:familydrama@bgca.org.hk

下載詳情:
http://minus.com/mMmaFQo4G/1f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TEFO 誠聘計劃主任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TEFO)
誠聘計劃主任

入職條件/職責概要:
1.有志從事藝術教育或藝術行政;
2.工作包括藝術行政、活動策劃、編輯及採訪、整理戲劇教育資源等。

應徵者請於2012年5月4日或之前連同個人履歷、要求待遇及到職日期,電郵至admin@tefo.hk。

(申請人所提供的資料將予保密及只作招聘有關職位用途)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剪報] 杜國威劇本《色》 列新高中教材 趣味小品劇 探討人際關係

[ 星島日報 2012-04-18 文/Elsie陳 ]

杜國威劇本《色》 列新高中教材 趣味小品劇 探討人際關係

著名編劇大師杜國威筆下的《人間有情》、《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劇目,成為不少港人的共同回憶,同時啟發好些學生的創作夢。Elsie最近知道杜Sir的舊作《色》將於下學年列入教育局的新高中中國語文戲劇教材系列,正式成為中學生的戲劇教材。  戲劇工作坊是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選修單元之一,學生通過劇本分析及編演發揮創意,探索社會及人生,提高表達及審美能力。Elsie聽杜Sir講,他在一九八九年編寫的劇本《色》將成為未來選修戲劇工作坊的新高中學生學習的劇目之一。

《色》是長約四十分鐘的小品劇,只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剛失婚的家庭主婦,為了生活重踏社會,當起推銷員來,上門推銷萬用煲。另一個是能言善辯的高級保險經理,他接受失婚婦上門推銷,卻難忍她低劣的推銷技巧,不斷加以戲弄,展開一場銷售的「角力戰」,爆出不少笑料。

訊息正面 月底公演

杜Sir同Elsie分享,《色》寫於二十年前,時代背景與今日香港未必一樣,而且記述一對男女的感情發展,竟獲選為新高中教材,令他有點意外,「我一向認為《色》是成人劇,不過,劇本是探究人際的相知相交,反思人際關係及自我認識,其中有正面訊息,或因此獲選吧!」

在《色》中,失婚婦人以往一直以丈夫為中心,離婚後她頓失經濟及情感上的依靠,至於保險經紀,雖然名成利就,但是內心非常孤獨。杜Sir指出,兩個角色相遇時產生化學作用,除了對白惹笑外,更重要是二人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溫暖及色彩,「我為這套戲劇起名《色》,有於黯淡生命加一點色彩之意」。

Elsie翻查資料,《色》曾經於八九年由香港話劇團演出,當時由古天農及羅冠蘭飾演保險經紀及失婚婦人,可謂劇力萬鈞。不過,若錯過該次演出,大家亦可於本月二十七及二十八日一睹《色》的風采,Elsie知道,香港不小心創作社與澳門戲劇農莊合作,同場聯演《色》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校長李宇樑的劇本《二月廿九》。

即將上演的《色》,由資深舞台工作者兼中英劇團全職演員吳家良擔任導演,飾演保險經紀及失婚婦人的演員,則為曾參與演出《南海十三郎》、《劍雪浮生》的袁仲華及《虎度門》、《蝴蝶春情》的廖愛玲,陣容可媲美八九年的演出。

「《色》是一份很『鞏固』的劇本,為人物的感情布下『天羅地網』。杜Sir在建構角色時,對人物描繪深入、細膩、準確,每一個用字也有意思。」導演吳家良指出,本港的演員以至導演有時會「自由創作」,在劇本加入一些個人化的用語,他在導演《色》一劇時,更發現改寫人物的用語會影響劇本原意。

「我們練劇時,試過更改一些感歎詞,例如『啊』、『呢』等,直至我們把劇本讀下去,才發現對白與劇情發展不對」,廖愛玲表示,「原來杜Sir當年寫劇本時,早已設定感歎詞是用作反映角色的心態演變」。袁仲華則笑言,自己平日的演出用語甚有個人風格,今次要照劇本原裝演出,需要努力「忍口」。

得知《色》獲列為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戲劇教材,吳家良、廖愛玲及袁仲華均表示認同。吳家良同Elsie講,「雖然《色》寫成超過二十年,但我相信不論甚麼時代,觀眾亦有共鳴,因為杜Sir藉《色》描寫人的內在需要和微妙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歷久常新的題材」。

聽完杜Sir及三名演藝界朋友的分享,又看過導演及演員認真排練《色》一劇,Elsie認為,對《色》有興趣的學生及家長,不妨購票捧場,尤其即將升讀新高中的同學。Elsie還知道,今年的《色》版本還有特別插曲《All of the sudden》,由杜Sir親自填詞,廖愛玲主唱,杜Sir的戲迷更是不容錯過。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pecial Issue on A/r/tography and the Art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pecial Issue on A/r/tography and the Arts
Guest edited by Rita L. Irwin and Anita Sinner
Call for Submissions – REVISED STYLE GUIDE AND DEADLINE, May 31st 2012


To be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ography means to inquire in the world through an ongoing process of art making in any art form and writing not separate or illustrative of each other but interconnected and woven through each other to create relational and/or enhanced meanings. A/r/tographical work are often rendered through the methodological concepts of contiguity, living inquiry, openings, metaphor/metonymy, reverberations and excess, which are enacted and presented/performed when a relational aesthetic inquiry condition is envisioned as embodied understandings and exchanges between art and text, and between and among the broadly conceived identities of artist/researcher/teacher. A/r/tography is inherently about self as artist/researcher/teacher yet it is also social when groups or communities of a/r/tographers come together to engage in shared inquiries, act as critical friends, articulate an evolution of research questions, and present their collective evocative/provocative works to others (see http://m1.cust.educ.ubc.ca/Artography/).
This special issu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invites original creative and scholarly inquiry that engages in critical debates and issues regarding a/r/tographical methodologies; are exemplars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a/r/tographical research; and/or extend the boundaries of inquiry-based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re welcome from disciplines across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in a wide range of formats including articles, essays, and artistic interludes, which explore diverse forms of the arts from drama, dance, poetry, narrative, music, visual arts, digital media and more.

The UNESCO Observatory refereed e‐journal,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is based within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d Plan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The e-journal is a clearing house of research which serves to improve practice in the arts, influence policy making, and benefi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in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systems across communities, regions and countries.  This special edition of the journal will be edited by Dr. Rita Irwi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Dr. Anita Sinner, Concordia UniversityCanada.

Submissions can be either research papers, articles, or essays up to 8000 words (including all notes, acknowledgments and references), or ‘interludes’ which will appear as either images, poetry, scripts, or URL links to video and sound files. Images should be submitted as JPEGs. Research papers should follow APA submission guidelines. Interlude submissions should have a 150-word abstract/description that accompanies the art form.  For contributor guidelines, please refer to:  http://www.abp.unimelb.edu.au/unesco/ejournal/guidelines.html

Deadline for submissions is May 31st, 2012. Submissions should be emailed as doc files (e.g. for paper submissions) or as JPEG files (e.g. for interludes).  All inquiries and submissions about this special issu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guest editors Rita L. Irwin (rita.irwin@ubc,ca) and Anita Sinner (anita.sinner@concordia.ca), as well as Associate Editor Naomi Berman (naomi.berman@gmail.com).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剪報] 性教育劇突提高入場年限

性教育劇突提高入場年限

[ 星島日報   2012.04.12 原文連結 ]

(星島日報報道)在香港從事性教育面對極大挑戰,為性侵犯受害人提供輔導的明愛「曉暉計畫」,本周六在大會堂演奏廳上演免費劇場《身體有話說》,講述年輕女性以穿着絲襪、高跟鞋吸引異性,以證自己吸引力,道德界綫亦逐步降低,希望年輕人反思兩性話題。戲劇入場年齡限制本為十二歲,但明愛昨以「題材理由」突然提高至十八歲;負責戲劇的社工感無奈,認為青少年早已接觸相關內容,毋須避忌。

戲劇名為《身體有話說》,由明愛曉暉計畫舉辦,宣傳海報上指對象為「十二歲以上公眾人士」,不過機構其他成員昨看過戲劇後,決定把年齡限制改至十八歲,指內容未必適合十八歲以下人士,約有四名已報名青年受影響。

負責戲劇的社工古錦榮對改變感無奈,他指戲劇設計有考慮青少年需要,「你不講出來,他們也會接觸這些資訊。」他希望可以透過戲劇把議題拿出來討論,教導青少年,不過他亦尊重這個集體決定。戲劇於本周六下午三時於香港大會堂演奏廳舉行,參加者需要事前預約,憑確認短訊或電郵免費入場,預約電話為二六四九九一○○,名額約有一百個。

望年輕人反思兩性話題

古錦榮坦言在香港從事性教育挑戰很大,有被宗教團體批評太前衞,也有同志團體批評太保守,明愛本身是天主教機構,他亦曾收過上司投訴,不過他堅持自己服務的不單是教徒,而是公眾人士。他現時處理性教育議題時,會考慮不同受眾的需要,不過堅持要反映社會真實。

這套戲劇講述一個有男朋友的女性,知道自己穿着絲襪、高跟鞋可以吸引異性,於是在邀請男網友外出影相,女主角因自己吸引力感到滿足,隨後一再邀請男網友出來影相,道德界綫亦逐步放低。戲劇比較多身體接觸,戲劇導演陳均鍵指戲劇意識大膽,絲襪的樣式,男性拍攝絲襪的角度、姿態都曾研究過。

古錦榮表示,隨着女性的經濟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在愛情角色上做主動,在性行為上也變成主動,與以往見到的個案有明顯分別。他說:「在網上討論區,以往在男女關係的討論上,好像只有男人在講『鹹濕嘢』,但現時見有相當多女性討論性話題。」

他說曾有女性於網上問其他女性,如何令男性產生性興奮,又不發生性行為,此舉反映女性想透過性獲得滿足感和征服感。

他解釋,現代女性們經營一段長感情會有困難,又希望受人寵愛,就想以一些快捷方法交友,以性關係換取被寵愛及關心。古希望男女都能重視人倫關係,不要濫交,傷害自己身體,又傷害別人身體。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