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剪報] 西九擬BOT模式批兩項目 年底向城規會提交圖則

[ 星島日報 2011-10-31 原文連結 記者/鄧栢想]

西九擬BOT模式批兩項目 年底向城規會提交圖則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昨日結束為期一個月的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共收到近一千份有關西九發展圖則的意見,西九其後會在十二月左右向城規會提交圖則。據悉,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管理局其中一個構想,是以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由商業機構全資興建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兩大項目,批出數十年的營運權。西九管理局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委員會月前開會,探討構建「藝術雲端」平台,分享西九的表演節目,並構思設立西九電視頻道。

西九管理局昨日公布,在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展出西九發展圖則,吸引了一萬八千人參觀,並透過單張、網上平台及媒體等渠道,收到近一千份意見。西九諮詢委員會主席張仁良教授表示,公眾意見為西九日後的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所有意見會交予理工大學分析,預計兩個月內完成意見分析報告。西九管理局料於十二月向城規會提交發展圖則,明年可展開工程,預計第一期設施可在二○一四年起分階段落成。

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曾提及以籌款或公私營合作,興建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兩大項目。據悉,音樂劇院和大型表演場地是賺錢能力較強的項目,其中一個考慮是由商業機構全資興建,該機構獲批數十年的營運權,類似紅隧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另一個考慮則是西九和商業機構共同出資興建。不過,西九仍然要「計數」,未決定採取哪一種融資方式。而西九已開始與有興趣的公司溝通,當中包括國際表演公司。

與此同時,西九管理局的工作步入新的階段,管理局在八月成立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委員會,探討西九的資訊科技配套,由董事局成員、前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單仲偕出任主席;又在十月成立展覽中心小組委員會,研究西九展覽設施的發展方向,由另一董事局成員羅仲榮出任主席。

小組構想設西九頻道

單仲偕表示,構建「藝術雲端」是西九的願景,資訊及通訊科技小組構思,日後西九上演的表演節上載到雲端運算平台,節目同步播放,例如大型節目需要收取費用,小型節目則免費。不過,必須配合西九的基建落成,有節目上演才能實現。小組亦構想成立西九頻道,在收費電視或數碼電視播放,而售票系統、客戶關係、導賞服務等都是小組討論的範疇。單仲偕強調,整個西九的資訊科技服務必須有統一標準,他們會參考科學園和政府總部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設施,在十一月再開會。

戲曲中心預計最早於二○一四年落成,為了加強與社區的聯繫,西九會在農曆年前在廣東道搭建可容納八百人的大型竹棚和戲台,一連三日上演中國戲曲。M+行政總監李立偉會在現場籌辦視覺藝術展,為古典戲曲加入現代元素。

[剪報] 長者「口述歷史」 街坊情傳薪火

[ 文匯報 2011-10-30 原文連結 ]

長者「口述歷史」 街坊情傳薪火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歐陽麗珠)香港經濟迅速發展,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漸疏離,久違了的「人情味」淹沒在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中。為免「人情味」永成歷史,18名居於石硤尾的長者參與「口述歷史計劃」,以說故事的方式,以文字、戲劇作記錄,讓真情薪火相傳。有參與的學生表示,計劃打破年齡的鴻溝,已與多名長者成為「老友」。

老街坊故事滲點點溫馨

69歲的李燕群生於物資匱乏的20世紀40年代,7歲時跟隨父母從內地移居香港,年紀小小她便要肩負起買餸煮飯的重責。由於家貧,她經常要向鄰居討米、借油糧,更試過未能籌得學費而被老師罰。她組織自己家庭後,仍要兼職3份工,從凌晨5時工作至午夜,但為了供養子女,她無怨無悔。

很平凡的「老香港」故事,但總滲出點點溫馨。她表示,當年雖然生活苦困,但身邊總有一群守望相助的好鄰居。她說:「以前鄰里相處很融洽。記得我生小孩的時候,出入不便,隔壁大嫂替我買餸,又陪我去醫院。輪到她要分娩時,我也同樣照顧她。關係好到煲了湯會一齊飲。」半生辛酸的經歷,李婆婆認為當中蘊含著舊社會的「人情味」。她希望,將這些平凡不過的故事相傳下去,令現今社會能及早修補疏離了的人際關係。

梁伯因禍得福娶鄰家女

成長在20世紀50年代的梁伯伯,回憶舊事覺得份外傷感。他15歲開始學師做洋服裁縫,每月月薪僅4元。待他學有所成,能賺錢養家的時候卻「捱出」肺病來,慶幸生病時有鄰房照顧才熬得過。而那時的好鄰居,現已成為他的妻子。

《深水埗口述歷史計劃》主辦機構鄰舍輔導會總幹事董志發表示,該計劃由兩年前舉辦,未來會在觀塘舊區展開新的口述歷史計劃。他希望,將長者口述的故事透過文字、話劇記錄,將「老香港」的情懷、味道、鄰舍互助等人文價值彰顯出來,讓社會承傳下去。董志發指出,港人物質生活改善了,但人際間卻愈見疏離,令社會問題漸多。他又希望,透過長者的分享,讓社會反思和學習。

參與計劃的大學生梁嘉熙表示,長者的經歷很值得社會細味,他經過今次計劃與多位「老友記」成了忘年之交,不時相約茶敘。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剪報] 台小劇場多元 陸經紀人讚賞

[ 2011-10-26 台灣 旺報 文/林采韻 原文連結 ]

目前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來自香港、大陸、韓國、美國等地的策展人,24日結束在台灣長達一周的拜訪行程。密集觀看數十檔演出之後,首度來台的北京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分享他體會到的台灣特色,「台灣的戲在輕鬆當中不失深度。」

在演出場地幾乎都有官方色彩的大陸,蓬蒿劇場是其中的特例,2008年9月成立時,坐落在南鑼鼓巷、中央戲劇學院附近的劇場,為北京第一家民間小劇場。

王翔笑說,當時租下這座四合院作為劇場時,只覺得臨近戲劇學院很不錯,沒想到南鑼鼓巷愈來愈紅,如今房租已漲了一倍。

南鑼鼓巷有台灣單元

雖然是首度來台,王翔卻有備而來,之前已數次邀請外表坊赴京演出,明年準備在5到7月舉辦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中推出特別的台灣單元。

滿口「小劇場經」的王翔,真正的專業是牙科醫生,1995年他在北京開設全大陸第一家私人牙科診所,現在他旗下有3家診所、10多位醫生,他指出過去在大陸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像是面對敵人,因此他透過戲劇增加醫生內涵文化,建立更好的人格。

劇場取名「蓬蒿」,王翔的理由很簡單,「蓬蒿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我希望更多普通人能走入劇場。」鼓勵小劇場發展,到蓬蒿演出的節目不收場租費,而是採票房分帳的方式。

大陸愛舞人上網推動

此行觀賞了狂想劇場《賊變》、動見體劇團《戰》等劇,王翔顯得相當興奮,感受到台灣小劇場環境的多元,「目前大陸的戲,多半不是太沉重就是太輕鬆。」

在華山藝術生活節搭建的平台上,王翔也與來自香港的策展人、前廣東現代舞周節目總監鄺為立,嘗試串連起區域性的資源,兩人談話間,開始「沙盤推演」,討論或許可以一同邀請台灣幾個劇團巡迴北京、廣州等其他地區,除了費用可分攤,也能增加台灣劇團登陸效益。

論起兩岸三地的小劇場發展,鄺為立憂心指出,不同於台灣和大陸,香港10年前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打頭陣,如今還是只有前進進。相較之下,他之前在大陸推廣現代舞,發現年輕一輩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如今這些愛舞的人,已經在網上自組網路推動大陸現代舞的發展。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轉貼] 亞洲戲劇書籍介紹

亞洲戲劇書籍介紹

為加深讀者對中港台、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地區戲劇發展的了解,這次書籍展覽,將展出田漢、郭沫若、曹禺、夏衍、高行健、小林宏等亞洲著名劇作家的經典戲劇作品。

日期:即日至11月30日

時間:
10:00 am 9:00 pm(星期三除外)
1:00 pm-9:00 pm(星期三)
10:00 am 7:00 pm(公眾假期)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十樓藝術資源中心

票價:免費

查詢:2921-0259

[友好] 「面向西九」講座系列


「面向西九」講座系列之(一)

在消費主義年代打造「自己的房間」:漫談女性與創作

或許,女性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間」好些日子今日女性在創作路上的自主獨立早創出一片天;獨當一面的她們,在這條路上看見的是怎樣的風景?從說自己要說的,到要說出觀眾/讀者所希望聽到的,在邁向消費主義的流向下,女性創作人將面對怎樣的挑戰?或對她們來說,不論環境如何轉變,走這條路本如打一場仗?講座請來舞台女將「甄詠蓓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甄詠蓓,及獨立漫畫創作人劉莉莉,漫談女性與創作。
 
日期:2011年11月12日
時間:4:30-6:30pm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 低層地庫何鴻章排練室
主持:金曄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助理教授)
嘉賓:甄詠蓓(「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及「PIP劇場」藝術總監)劉莉莉(獨立漫畫創作人)
 
************************************************************
「面向西九」講座系列之(二)

在西九年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另類/實驗劇場空間與生態?
香港正向「西九文化區」全力邁進,我們的文化範式正在轉移;文化及創意產業看似勢不可擋,劇場的多元面貌在「發展」的大勢下,會否被迫犧牲?這是否亦代表另類/實驗劇場的空間和生態會出現危機?然而,在另一邊廂的工廠大厦內,卻有越來越多團體舉辦獨立自主的各式演出,這一片天又是否潛藏對應「西九」的契機?兩者之間若果不是互相排斥,又是否能互利互惠?講座請來目前座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政策及管理事務行政總監的茹國烈,及主理位於大角咀工廈的「天邊外自由劇場」的「天邊外劇團」藝術總監陳曙曦,對談香港劇場發展的未來。

日期:2011年11月26日
時間:2:30-4:30pm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 三樓大堂
主持:小西(資深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
嘉賓:茹國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政策及管理事務行政總監)、陳曙曦(「天邊外劇團」藝術總監)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本會職員聯絡。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電話:2974 0542
傳真:2974 0592

[Overseas News] Scholarships for Actors, Dancers, Directors, Choreographers - 2011


Dear Colleagues,
IUGTE and ArtUniverse have announced five scholarships for the December programme 2011: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heatre Labora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atre Between Tradition & Contemporaneity".

The scholarship amount is 300 EUR and covers half of the participation fee.

To apply for the scholarship, candidates should send CV/resume with photo and a brief cover letter to iugte.projects@gmail.com
Performers of different genres and techniques, actors, dancers, directors and instruc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welcome to apply for participation.

The programme includes intensive practical training with the Russian theatre director and teacher Sergei Ostrenko, and workshops, presentations, lectures, performances, works-in-progress and discussions with performing arts experts and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Participants can receive the Certificate of Participation.

The working language is English.

Accommodation and meals are organized for the group.
The Lab will take place at the 15th century castle,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entre in Styria, Austria.
Nearest international airports - Graz and Vienna.



Best regards,
Alex Weller
Project Coordinator

[轉貼] 「第二屆小山兒童劇本創作比賽」開始收件

「第二屆小山兒童劇本創作比賽」開始收件

由小山藝術會主辦,澳門文化局贊助的「第二屆小山兒童劇本創作比賽」,於即日起接受報名。該活動舉辦之目的,為推廣兒童戲劇,提昇兒童戲劇之水平,並藉此活動鼓勵澳門兒童劇本創作,為澳門的未來兒童劇演出提供更多的選擇。該活動於2010年首辦時,反應熱烈,得獎者趙敏的冠軍作品《馬騮仔學擊鼓》並計劃安排於2012年公演。

本年徵選作品之主題、形式、語言不拘,由故事改編或自創均可,但完成的作品需為未曾公開發表的原創劇本。內容以引導兒童創造力、想像力之作品為佳。劇本題材以適合3 - 12歲的兒童為主。作品演出時間長短不拘,分為劇本組及意念組兩部分,參與劇本組的作品必須為完整的劇本,參與意念組的作品可為故事大綱及分場。收件日期:由即日起至2011年12月23日止。獎勵分冠、亞、季軍及優異獎,各得現金書券及演出門劵等,冠軍作品並由「小山藝術會」於2012或2013年公演該劇目。得獎名單於2011年12月30日公佈。詳細章程可看附件,或電郵
 littlemountain2007@gmail.com索取 , 查詢請電蔡小姐66677045。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友好] 「論本地教育劇場的發展模式」錄像播放會

「論本地教育劇場的發展模式」錄像播放會

  • 究竟甚麼是教育劇場?
  • 學校巡迴是教育劇場嗎?
  • 教育劇場的參與模式是甚麼?
  • 教育劇場在香港的發展路向又是如何? 

一向致力推動本港戲劇教育發展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與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將於2011年10月22日(六)舉辦上述活動。屆時,講者們將因應以上問題作出分享,並展示該機構近年推行的計劃之精彩內容和成果。同時,亦希望能透過是次會議與各參與人士研究教育劇場在香港的發展,增強彼此的交流,從而促進本港戲劇教育發展的步伐。

日期:2011年10月22日(六)
時間:14:00 – 16:00
地點: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 禮堂
地址:九龍慈雲山慈樂邨第二期

主持:陳恆輝[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藝術總監]
講者: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 講師/課程統籌(戲劇教育)]、陳瑞如[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行政總監]
費用:全免
報名:http://ifile.it/20usix3

[剪報] 教院粵劇教學協作獲肯定

[ 星島日報 2011-10-15 記者鍾碧琪 原文連結 ]

教院粵劇教學協作獲肯定

對於粵劇承傳問題,教育局已改革中、小學的音樂科課程,其中在「三三四」新學制下,粵劇屬音樂科課程必修部分,惟本港不少音樂教師對粵劇並不熟悉。為協助學校推行新課程,香港教育學院由○九年起,開展為期三年的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畫,該計畫最近獲國際音樂議會頒授MusicalRightsAward,肯定其推動藝術教學的貢獻。

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二百六十多萬元推行的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畫,至今有四十四所中小學參與,在八和會館支持下,有十二名專業粵劇導師為音樂教師提供十八小時的專業培訓,並在正規音樂課協作教學。計畫至今已有八十二位音樂教師和近六千三百名學生受惠,教院校長張炳良表示,「獲此音樂權益獎,不但肯定教院對本地藝術文化的貢獻,更重要是肯定粵劇本身的傳承價值。」

身兼教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和計畫負責人的梁寶華說,「計畫將在明年十二月完結,希望最終有六十所學校參與。」至於日後計畫是否繼續推行,須視乎有沒有資助,他希望能聯繫粵劇發展基金,把計畫延續下去。

教師學生同受惠

參與計畫的香港真光中學中六生梁蔚藍表示,「本身對粵劇、中樂都沒興趣,因為覺得很吵耳。但在課堂上聽到不少粵劇戲曲,覺得用廣東話唱粵劇也頗有趣,日後有機會也會去看粵劇。」

不少參與計畫的音樂教師坦言,對粵劇並不熟悉,計畫對他們幫助很大,因坊間較少與粵劇有關的資源和教材提供。計畫提供專業導師的意見和教材示範,能令學生更清晰地了解粵劇概念。

記者鍾碧琪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轉貼] Dorothy Heathcote: An Obituary

original link: http://www.derby.ac.uk/news/dorothy-heathcote-an-obituary


Dorothy Heathcote: An Obituary

11 October 2011
Dorothy Heathcote
Dorothy Heathcote, world-renowned teacher and a University Honorary Doctor of Education, who has died aged 85.
The University of Derby was saddened to hear of the death of Dorothy Heathcote, a world-renowned teacher and one of its Honorary Doctors of Education.
Dorothy died last Saturday (October 8) aged 85, as the result of a blood disorder.
In a long career she revolutionised the use of drama in educ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pioneering techniques.
Born on August 29, 1926, a remarkable life saw her leave school at 14-years-old to work in a Yorkshire wool mill and later train as an actress, before realizing her true vocation lay in education. By the age of 24 she was a Lecturer at Durham University's Newcastle-upon-Tyne campus.

Educational vision

Much as she enjoyed acting, her vision extended beyond the stage to the use of theatre as an educational construct, and a means for people to use drama as a means of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Dorothy remained at Newcastle when it became a university in its own right in 1962. Her openness of spirit and radical teaching approach drew a stream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Newcastle; many of whom where welcomed into the home she shared with her husband Raymond and daughter, Marianne.
Dorothy's approach to drama practice shifted the teacher from being an instructor to the role of coach, facilitator and fellow artist; recognising the advantages of a co-creative process in which learners are empowered. The new terminology she created, such as 'teacher in and out of role' and 'rolling role', is now part of the canon for drama teaching world-wide.

Global Career

She worked with children, young peop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ross the globe; from South African townships, to New Zealand Maori communities, to UK inner city areas and USA borstal institutions. Her pioneering methods in the use of dramatic reconstructions also saw her work with trainers at major organisations such as British Gas, Volkswagen UK and the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
However, wherever Dorothy was in the world she always tried to catch the earliest flight home. Her heart was first and foremost with her family.
Apart from the Honorary Doctorate of Education award she receiv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Derby in 2007, Dorothy's work was recognised in many other ways.
She also receiv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upon-Tyne, was the subject of a BBC documentary film, and frequently received invitations to speak at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events.

MBE Award

Dorothy was awarded an MBE in the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list in June (2011), which her family will now accept for her at Buckingham Palace in December.
Addressing a gathering of teachers she reportedly once remarked: "I shall look forward to death." When people gasped she added cheerily that this was not in any morbid sense but as being "the greatest and most mysterious adventure of all".
A celebration of Dorothy Heathcote's life will be held at 1pm on Sunday December 11 at St Werburgh's Church, Church Street, Spondon, Derby. Those who knew her are welcome to come along but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those attending could notify Dorothy's daughter, Marianne, via email: mariannekevin@yahoo.co.uk.

[友好] 《反斗西遊記》


本澳的小山藝術會受「香港兒藝聯盟」邀請,與香港大細路劇團聯合製作兒童劇《反斗西遊記》,於今天起至星期日在香港沙田大會堂文娛廳公演五場,成為本澳首個赴港演出的兒童劇團,一眾演員於昨天出發,今天將正式向香港觀眾獻藝。

《反斗西遊記》是小山在2010年受澳門文化中心委約製作的作品,由本澳作家鄧曉炯編劇,演出加入了武術和偶戲等元素,甚受歡迎;其後更受上海世博澳門辦公室邀請,於世博內的城市廣場演出。 是次在港演出的版本更為精華濃縮,由兩地導演林英傑(香港)及許國權(澳門合導,由港澳兩地演員合演,包括莫倩婷、關若斐、蔡子健、梁兆富、戴家濠、盧偉研、嚴小惠、湯詩敏、莫嘉紋、羅嘉怡、吳亦玲、何嘉露等。

故事講述唐僧師徒五人跋山涉水,終抵達雷音寺大雄寶殿。卻因近年人間經濟不景,編制內的仙職空位僅餘四個,五師徒中必須「叮」走一人。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用,當場大打出手。觀音決定從師徒歷經八十劫中抽取一個分析,以功過論成敗,結果馬上揭曉……《反斗西遊記》將大家傳統認知的「取西經」內情反轉再反轉!故事內容宣揚互助精神,極富親子教育意義。

是次演出由澳門文化局、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藝術發展局贊助,達成這次港澳兩地兒童劇藝的文化交流演出。

(全劇長約75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演出日期及時間:20111014 (晚上8時正
20111015 (中午3時正 及 晚上8時正
20111016 (上午11時正 及 下午3時正

票價:$140 (設有劃位)
大細路合作社會員可享8折優惠$112,全日制學生、高齡、殘疾、綜援受惠人士可享5折優惠$70
節目長約9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適合3歲以上小朋友及其家長一同觀賞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剪報] 荃灣工廈變身「藝術空間」

[ 星島日報    2011-10-13 文/記者楊耀登 ]

荃灣工廈變身「藝術空間」   

為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施政報告》宣布撥款給藝發局推行「藝術空間」計畫,物色合適工廈單位以優惠租金轉租給藝術家進行創作。藝發局表示,已物色到一楝荃灣工廈可提供共六萬呎空間租給藝術家創作,租期約五年,政府撥款主要用來改建單位。此外,政府決定將活化工廈的措施延長三年,並容許小規模改動建築物結構,提供創意容間。

藝發局發言人,該名為「藝術空間」的計畫,己物色到一楝總樓面面積約六萬呎的荃灣工廈的業主,以每呎三至四元的租金出租物業,可供戲劇、戲曲和舞蹈等演藝團體作辦公室和排練場地,另外局方正與一幢總樓面面積約二萬呎,位於黃竹坑工的工廈業主商討。

發言人指,計畫會自負盈虧,因此政府撥款只用作改建單位,並向租戶收取每呎約五至六元的租金,補充日常營運費;局方又成立專責小組,並向政府提交了詳細財政預算,計畫會諮詢藝術界人士意見至本月底。

撥款3000萬資助藝團

另外,民政事務局將會撥款三千萬元推行藝能發展資助計畫資助藝團;康文署明年將舉辦乾隆花園和秦始皇文物展覽,並以新科技和新陳列手法吸引市民入場,署方又着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建李小龍展覽廳,並計畫更新多間博物館常設展覽,拓展觀眾群。

記者楊耀登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剪報] 計劃明年搭棚「做大戲」



[ 大公報 2011-10-10 原文連結 ]

計劃明年搭棚「做大戲」

【本報訊】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表示,管理局目前尚未正式接管文化區,日後整體管理工作將由西九文化局負責;至於各場館的管理,由西九管理局統一管理抑或各場館自行管理,目前仍未決定。他說,西九文化區正在發展起步階段,管理局準備多個節目吸引本地市民,例如計劃於明年新年,在廣東道入口的戲曲中心位置搭建竹棚「做大戲」;另外將以短期租約形式,將場地批租予機構舉辦音樂節、美酒佳餚節等。

連納智說,香港面對的難題是海外節目欲來港舉辦時缺乏合適的表演場地,西九正好解決這問題。他希望海外表演者日後不只在特定音樂節才來港表演,而是可以獨立身份在西九舉辦表演。西九文化區將為本土藝術工作者帶來新的表演場地。

西九管理局發言人補充說,早前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發生不愉快事件,活動安排是由香港爵士樂會主辦,相信事件與主辦機構和表演樂隊溝通問題有關。管理局會汲取經驗,以便日後制定有關管理工作。對於西九應如何制定日後的管理方針,西九諮詢委員會成員黃英琦認為,管理局需在現階段決定,日後每個場館應由中央管理,或是就每個場館成立小型董事會,從而決定各場館的節目內容及方向。

[剪報] 西九起錨 文化軟件有無超錯?



[ 香港經濟日報 2011-10-11 原文連結 文/周倩炘 ]

西九起錨 文化軟件有無超錯?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的一個願景,這個願景隨着早前西九管理局公布建議發展圖則而漸見清晰。硬件設施將在未來 20 年間分階段起錨完成,而迎接西九來臨的軟件配套也陸續登場,包括民政事務局將增加撥款,協助中小型藝團壯大行政和演出規模。這次不談藝術,我們找來藝團和行內人講錢:錢多了,但有關當局又能否分配得宜?

上月 16 日,對你和我是普通的一天,但對於本地藝團卻是一條死綫。當天是民政事務局推出的「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首輪申請截止日。該計劃每年獲得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 3,000 萬元撥款,並開宗明義以中小型藝團為資助對象,大家當然想從這塊肥豬肉中分一杯羹,點都要入紙一試。但此計劃有不少預設條件,令人產生疑問和擔憂。

躍進資助 誰會參加?

計劃分兩部分,躍進資助和項目計劃資助。前者以配對基金形式運作,即是藝團自身尋求到多少贊助,民政事務局便以 1 對 2 配對模式資助該藝團,並以 100 萬元為基數。例如藝團最少要找到 100 萬元政府以外的贊助,然後民政事務局便會資助 200 萬元,但為避免 double funding,獲資助的藝團必須放棄藝發局(ADC)「一年 / 兩年資助」。

小型劇團「好戲量」表明不會考慮參加躍進資助,藝術總監楊秉基說︰「以我所知,今年 14 個獲 ADC 『一年 / 兩年資助』的劇團都有能力達到躍進資助的條件,因為表演收益、教育演出和其他形式的推廣也計算在內,所以像我們這樣小型的劇團也能達到要求。但我們未必考慮的原因是,我們第一年成為 ADC 的『一年 / 兩年資助』劇團,而 ADC 能夠起到支援作用,至少能提供專業意見,但是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只是個基金,不會照顧藝團。」小型藝團羽翼未豐,還是選擇留在 ADC,那麼中型呢?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經理陳國慧指,在一簡介會上,亦曾聽過中型劇團透露擔心為期 3 年的躍進資助完畢後,將不能重獲 ADC 資助,「他們對躍進資助還是有危機感。」

那麼剩下甚麼劇團會申請呢?陳國慧說「十隻手指數得晒」,包括小部分接受 ADC「一年 / 兩年資助」的劇團、獨立團和甚至為這項 funding 而新建立的藝團。「可以想像,一些受觀眾歡迎、又容易獲市場認同的劇團有較大 potential。」為此,楊秉基感歎說︰「我們業界最擔心的是,這個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原來是為已經辦得不錯的中小型藝團而設的,但最後竟由一些偏重商業發展的團體獲得。」

《字花》被拒門外?

另一邊廂,有藝團想申請,卻又獲民政局不太正面的回覆。文學雜誌《字花》一直積極舉辦跨界別的文學活動,早前去信民政局就文學團體能否申請躍進資助一事查詢,但得到的回覆是:「首輪撥款會較着重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跨界別藝術形式。至於其他藝術形式,如與文學藝術有關的申請,委員會會比較各項申請在達致資助計劃所定下的四大目標、在評審準則下各方面的表現和委員會撥款的優次而作決定。」《字花》的行政總監陳東禹指計劃還未推出前,曾在簡介會上問及文學團體能否申請該計劃,當時得到肯定的回答。但計劃推出後,便發現有很大的落差,令人懷疑民政局究竟是根據甚麼原則去分配資源,這種分配的模式又是不是公平?事實上,《字花》過往 3 年來亦得到何鴻毅家族基金的資助,要符合躍進資助的條件,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此外,主編高俊傑則認為民政局對文學的理解很狹窄,其實文學也有面向群眾的一面,若認為文學團體不是藝團,這是很脫節的想法。

有趣的是,在西九文化管理局剛公布的建議發展圖則中,香港文學中心卻佔了其中一個展區,地下層更訂於 2015 年開幕,屬首批對外開放的展館。有份推動香港文學中心成立的司徒薇表示,感覺西九管理局的態度開放:「Michael Lynch(西九行政總監連志文)和 Lars Nittve(M+行政總監李立偉)都有聽我們的意見,將文學館放在建議發展圖則。但其實現在也是模糊狀態,還未知道具體是怎樣。」她又謂公務員未必了解 art scene 的需要,而根據她的觀察,Michael Lynch 正好有對付官僚體制的經驗和手腕,「就算是政府部門,若跟不上社會進步,最後也會被社會摒棄。」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名單將於年底公布,相信屆時藝團之間會掀起一場討論。而從資助名單我們將可窺看此計劃最終能否起扶助中小型藝團的作用。

---------------------------------

單項撥款「爭崩頭」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中還有項目計劃資助,藝團可申請單個項目資助,每個項目可獲 100 萬至 200 萬元,資助額較 ADC 的單項撥款多。由於中小型藝團對躍進資助都感到疑惑,相信申請單項撥款的藝團會很多。楊秉基表示劇團之間都有討論過,亦互相鼓勵去參加項目計劃資助,「點都會去試驗吓佢!」而《字花》亦表示申請了項目計劃資助。

﹏﹏﹏﹏﹏﹏﹏﹏﹏﹏﹏﹏﹏﹏﹏﹏

藝發局加推拔尖及工廈計劃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上任未夠一年已展開兩項大計,為藝團謀福利。先是 8 月推出「拔尖」計劃,有 17 個接受「一年╱兩年資助」的藝團獲加碼資助。王英偉在傳媒聚會上解釋,希望獲加碼的藝團能減少行政上的負擔,專心創作更具規模的作品。當中有 3 個單位拿到 100 萬元或以上的資助,分別是非常林奕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和亞洲藝術文獻庫。另外藝發局還提供兩處廉價公廈單位,以 5 、 6 元的呎價租給藝團。不過藝團多抱觀望態度,又指若計算交通成本,租金不是特別便宜。

[剪報] 呈現人性的坦誠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2 文/楊慧儀 ]

呈現人性的坦誠

彼得小話可能是香港最讓人喜愛的英國人。月初他在藝術中心壽臣劇院演了幾場《太平山下》,觀眾席上大部分是華人觀眾,在沒有字幕的英語話劇演出之中,很少有這樣為本地華人觀眾受落的作品。

觀眾之間,藝術界的朋友特別多;目下藝術活動非常頻繁,藝術工作者忙得不可開交,每人的興趣不同,觀看別人的演出也有不同選擇,能夠像《太平山下》一樣吸引到大家都認為是不可錯過的節目,並且認為不能不支持,沒有讓主辦單位邀請,或收到創作人電話提示而自動購票出席,已經很少見了。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彼得小話一直以來的作品,無論藝術成就高低,永遠顯示一種企圖超越種族和文化權利的努力,他的作品裏對人性坦誠的呈現,讓觀眾願意乘搭他的作品,一起進入他設定的藝術旅程,探索自己內心的光明與黑暗。

瘟疫與死亡提升到宗教層次《太平山下》說的是早期英國治港,中環發生瘟疫,本地西醫中醫都不能控制情況,有些國際專家到港研究病情,其中包括法國人和日本人。彼得小話有時是敍述者,向觀眾交代瘟疫和當時其他人(包括英國殖民官員和本地鄉紳)的情況,有時進入法國醫生的角色,念出他寄給媽媽的幾封信,信中說到香港的殖民官員沒有對他提供幫助,日本同行更是不予合作,而且無論他的研究有什麼微小的發現,都企圖把成果據為己有,而他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實驗室的活動;至於本來跟他一起在其他亞洲地區工作的法國同事,又因為對他得到香港這工作而感到萬分嫉妒,在書信中對他冷落起來。彼得小話演出時念出的最後一封信,就是這法國專家在瘟疫終於減退,準備離開香港時給他媽媽寫的最後一封信;舞台上最後一個意象是彼得小話把自己吊到舞台上一塊直立的白色背板上,雙手伸開,顯然是對耶穌釘死十字架的指涉,但是他的脖邊腋下胯下卻放了幾個象徵瘟疫膿腫的黑球,把瘟疫與死亡的關係提升到近乎宗教的層次。當然,這意象裏的宗教,並不是一般的宗教迷信,而是宗教本來的作用:處理人的原始心理對生死問題的疑惑與癡迷。

遠離同伴與本地人沒法溝通其實《太平山下》真正要說的,並不是太平山下的故事。雖然演出的形式有點像紀錄劇場,即以歷史事件為題材,大量收集資料,把史料作戲劇性的舞台處理,成為作品;舞台上呈現大量歷史真實資料,觀眾看故事之餘,也像在看紀錄片一樣。《太平山下》的結構絕對符合紀錄劇場的形式,尤其當歷史圖片和有關人物的照片投影在台上的時刻,紀錄劇場的風格特別突出。可是,故事部分的主線其實是法國專家的內心和他在香港研究瘟疫時候經驗到的疏離感:他每天在實驗室裏度過大部分時間,與同事沒有交流,受到本來熟悉的海外法國同伴遠離,與本地人更是沒法溝通。舞台上呈現的是一個極度疏離的處境:他參與的是實驗室外世界那些人的生死搏鬥的最前線工作,但他個人卻給隔離在實驗室之內;他處理的是外面世界最重要的問題,他個人的生活卻沒有經驗這世界。因此,故事是否發生在太平山下,其實並不重要,太平山下的瘟疫,不過是引起法國專家疏離經驗的場景,到田野考察的科學家,到不諳當地風俗語言的地方工作,遇到不願合作的當地勢力和佔領欲強的競爭對手,同樣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法國專家的疏離故事,並不是屬於某個時地的獨特故事,而是超越時地的人性故事;故事的場域並非時地,而是人性。同是瘟疫的故事,《太平山下》似乎受了卡繆兒小說《瘟疫》的影響。

真正的太平山下的故事,卻在劇院內與劇院外的互動之間發生了。我看演出那天是10月1日,演出過了一半,剛好是維港燒國慶煙花的時間,我坐在灣仔港灣道海旁藝術中心劇場內,清楚聽見外面煙花發放的巨大的聲音和震動的空氣。歷史是誰也不給面子的;台上香港長大的英國人在訴說百多年前一個法國人在英國殖民地的故事,外面在鬧哄哄為當下的宗主張燈結綵辦喜事。那麼,真正太平山下的故事有誰在訴說?有趣的是,10月1日當天下午,正正在當年瘟疫發生的太平街上,有一群搞社區戲劇的朋友,以大木偶的形式講述我們社群的故事;而他們的製作費大概不過幾萬元吧,國慶煙花燒的800萬元,是一個社區演出的幾百倍。

撰文:楊慧儀

[剪報] 《遊藝DramaMALL》:商場中的創意市集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2 文/謝妙思 ]

《遊藝DramaMALL》:商場中的創意市集

實驗劇團「識.劇域」繼去年在旺角序言書室的環境劇《4D 唐樓書室》後,今勻聯同「香港設計聯會」進駐旺角東京銀座商場搞大秀。《遊藝DramaMAL L》招聚了五十多組藝術團隊在招租中的商場吉舖辦「商場環境劇場X藝術展覽」,展期四天。展覽看得多,商場藝術展crossover環境劇及迷你電影還屬首見,宣傳語「不同店舖演出不同片段,由觀眾自行重組故事」感覺新穎有趣,令人期待。

鬆散零碎的環境劇場

掛一號風球的星期天遊人不多,甫抵步已見各商舖布置成繽紛的創意空間,煞是吸引,然專程為環境劇而來的我未及細賞,索過地圖後直奔事發現場。拿着叫賣箱的「歡樂小姐」着我在小卡片寫下我要寄賣的感情回憶,我寫了「矇查查」。未幾,兩個八十後演員旋即以矇查查為題上演一齣對手戲,還邀請我參與其中。簡單的劇場工作坊即興習作,來到商場原來幾好玩;另一店,兩個圍坐餐桌前的演員夢囈般訴說着關於回憶及感覺,意識流的對白可能配合觀眾游離的腳步,卻引不起途人駐足,還有第三檔嗎?原來取消了。看過「識.劇域」在序言書室的演出,某程度上也有所期待,老實說今回店舖劇頗令我失望。宣傳語讓人覺得此劇於不同店舖上演不同「片段」,讓觀眾自行湊成一個「故事」。沒料到,只兩店有鬆散零碎的演出,缺乏有機聯繫,叫觀眾如何重組故事?

依美國戲劇學者Richard Schechner 所言,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re ) 打破傳統受舞台限制的劇場形式,任何空間皆可成為劇場,在這空間裏,觀眾既是場景的觀看者,亦是場景的構成者及演出者。可惜,店舖劇沒有善用現成的情境氛圍,不同商店實可作一幕幕不同的環境舞台,由演員引領觀眾遊走其中上演不同戲碼,或與觀眾來個即興互動,發展出不同的故事,各方面實可作更大的發揮。

倒是迷你電影有瞄頭。約三十分鐘的短片《翻搞電影》由劇場原班人馬粉墨登場,騎呢重拍數齣經典電影如《胭脂扣、》《重慶森林》、《精武門》、《最佳拍檔》及《油脂》等選段,並於每段末着觀眾競猜出處,至答案揭撓,讓人重溫一次精選老電影。《翻》令人想起史力加玩轉經典電影的橋段,套用於此總算是創意之作,演技雖青澀,惡搞處每每令人捧腹。看來,他們今回集中火力在電影製作上吧。

創意部落的再生空間

走出電影院,接續看藝術展覽,喜見一檔檔精心布置、細意裝置的藝術空間,展示着本土特色或特別主題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反思我城生活的「未完成未」計劃、以「活在當下」為題的展品、展示消逝中的香港的pop-up書、身穿黑面佯裝坐鎮不語的店主和他的四格漫畫、以「經血」為創作主題的藝術老師、收集觀眾笑容的裝置..遊藝展把招租中的商場吉舖變作美術館,同時免不了商業元素,除展品外,也出售獨特的「手作」商品。參展者多是藝術學院畢業生及從事創作的年輕人,不少還親自駐場,跟觀眾即時交流或解說創作意念。

這些創意人因着共同愛好走一起,如同部落的凝聚,在Web2.0時代,blog亦即部落格,「創意部落」因之為名。創意部落參展用意不在於賣出創作,而是把自己一套生活美學分享給追求獨特風格的「賞識者」,留下名片讓人上自己的面書或部落格作日後聯繫。他們透過電子媒體主動發聲和表達意見,日漸廣受關注,其作品在網絡全球化之下有了多元的販售通路。在香港這個青年創業無門、社會流動停濟的M型社會,不失為一個讓年輕人自力更新的再生空間。

這類集藝術展覽、表演活動及跳蚤市場於一身的周末假日創意市集,是一種新興的藝文活動與消費形態。此風潮由歐美吹到亞太地區,如日本常見的神社假日市集、台灣華山文化園區、泰國Jatujak weekend market,甚或深圳T街創意市集皆其中佼佼者。創意市集常以廣闊大地作舞台,多是庶民熟悉的街頭或公園,它不僅是創意部落與藝文活動的集中地,還提供了一個參觀者與藝術對話的空間,凝聚社區認同感,是一道美好的城市風景,讓人感動駐足。在香港,創意市集鮮有有固定的公共空間可以容身,如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每季一度的「山寨市集」只聊備一格,沒有多少宣傳,配套也不足夠,人流自然不多。如今遊藝展更被「驅趕」上商場,令人不無唏噓。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裏,常有工展會、廟會、夜市等活動,隨着時代變遷,就連這些節慶與戶外體驗通通趕進了商場。人們沒有了街頭文化,沒有了珍視的集體記憶,剩下的,就只有一式一樣的全球化社區圖譜和灰濛濛的天空。

謝妙思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剪報] 連納智:小心處理「李嘉誠」


[ 明報 2011-10-10 文/明報記者周展鴻 原文連結 ]

避重演港大醫學院命名風波
連納智:小心處理「李嘉誠」

216 億元是否足夠興建西九文化區,還是未知之數,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表明有信心第一期可順利興建,但在融資方面,則希望吸引更多有錢人回饋文化區,就如他們回饋教育和醫療一樣。不過,對於命名權贊助方面,連納智坦言知道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引來的政治風波,因此「會小心處理李嘉誠的名字」,確保不會出現爭議;亦了解立法會不太支持命名權,或要另覓贊助方法。

唐英年辭去政務司長後,不再擔任西九管理局主席,對於哪人做特首對西九文化區最好,連納智接受訪問時強調自己新來香港工作,難以評論香港的政治, 「我希望無論誰當特首,都會非常支持西九文化區。如果是唐英年,我相信他會很支持西九文化區,因為他過去對推動西九文化區表現得非常熱情」。

最快2015 至17 年在西九文化區出現的,除了公園和海濱長廊外,還有戲曲中心、中國式市集,以及三個分別可容納150、250 和400 名觀眾的小劇場,他特別提到這些小劇場可以吸引年輕人和創意藝術家使用。

至於大型表演場地,他稱如果找到合適方法融資如發債、貸款等,希望可以趕及在2015 至17 年落成,因為這個場所非常昂貴,在外國興建同類型規模場地,隨時要花近40 億港元。

與小劇場一樣,連納智同樣寄望這個大型表演場地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西九文化區。

研命名權以外贊助方式為確保有足夠資金興建文化區,連納智稱很多場館都會圍繞着餐廳、商店和酒吧等,以商業收益來補貼營運和節目開支,西九管理局亦會確保設計比賽和招標快速進行,令發展成本更有確定性。

望有錢人回饋文化區

至於命名權贊助,連納智坦言知道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引來的政治風波,因此「會小心處理李嘉誠的名字」,確保不會出現爭議。他又說,如果公眾不接受命名權贊助,西九管理局會再研究新的方法。但他強調,雖然政府在資金上很支持西九文化區,他仍希望香港的有錢人想想如何支持這項目,回饋文化藝術發展。

連納智本周會與新任西九主席林瑞麟會面討論發展細節,他希望林瑞麟會確保西九文化區如期發展。


Dorothy Heathcote Dies Aged 85


British drama educator Dorothy Heathcote, best known for her enquiry-based process drama, Mantle of the Expert, has died aged 85.

Born in 1926, Heathcote becam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for her unconven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drama, influencing change in teaching practice in this field. She taught at Newcastle University for 36 years.

Heathcote was awarded the Memb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MBE) in June this year. She will be remembered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process drama and an inspirational educator.

original link: http://www.thedramateacher.com/dorothy-heathcote-dies-aged-85/

[剪報] 連納智:讓人性化西九進行到底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0 文/鄭天儀 ]

連納智:讓人性化西九進行到底

「我希望將西九打造成一個人性空間(human space),進而改變香港人生活態度。」在機械普遍和物質主義泛濫的年代,連納智(Michael Lynch)說上述那番話,窩心,但飄渺。

西九幾番易帥,這位新CEO終於兩個月前隆重登場,不少人抱着吃爆谷、看電影的心情,冷眼觀望這位文娛泰斗在香港官僚舞台上表演踩鋼線。

可正正是念政治出身的他,滿肚密圈,有信心以其政治識辨能力應付官僚作風,引入海外經驗助西九成為有香港特色而非小圈子的文化藝術交滙點(entertainment hub),絕不會淪為文化大白象。

心水清的人,包括西九管理層都看穿,這個耗資216億元、推倒重來擾攘十年的文化基建項目,最大的發展絆腳石,非香港藝術氛圍薄弱、通脹猛於虎、文化政策傾斜,而是市民對民望插水的特區政府連帶政策的嚴重不信任。

西九剛展開第三期公眾諮詢(PE3),連納智也在上任後首度接受《信報》專訪,談臨危授命的感受、抱負和經營西九最大挑戰,並向港人作出領軍承諾。

在這風雷激盪的時刻走馬上任的連納智,未知是水土不服,還是與文藝界的馬拉松式面晤太勞累,年屆六十的他「打敗仗」,笑聲中夾雜咳嗽聲,但幽默不減,偶爾把沉重的眼簾向上揚。

期待與林瑞麟合作

這過江龍來港九周半已馬不停蹄與一百七十五個單位(包括藝術家、政客和藝術團體等)展開密集的「grab and greet」工作,聽取了一大堆有關西九的期許和意見,當中包括剛接替辭官選特首的唐英年,出任西九董事局主席的新政務司司長林瑞麟。

文化界對林瑞麟能否做好呢份工普遍抱質疑態度,連納智對於這位日後將合作無間的對口單位,又有何評價?

「現在下結論是否過早?他很支持西九的工作,我們上周一已展開對話,本周會再與他開會,並期待跟他合作。」第一次踏足香港是1964年,連納智揚言當年的陌生城市,今日已變成他將要努力融入的家。他個人的長遠任務是「被香港」,首要任務卻是扭轉港人對西九的各種謬誤。

「要讓外界知道,西九管理局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機構而非隸屬政府的小部門,進而公告天下,西九並非小圈子設施,或者有錢人買票才能入場的高級遊樂場,這是我首要並難以短期完成的重責。」按輩份論,連納智比上任不足半年就「抱病劈炮」的上任西九CEO謝卓飛更高一班,挾着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和倫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er)CEO兩個如雷貫耳的職銜,足以令他早被西九羅致,惟當時其以私人理由婉拒,誰知圓舞曲流轉,今年連納智重新考慮有關職位,他帶太太來港視察了幾天,終於仆搥,放棄六十歲本應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展開人生另一新階段。

不要人見人Woo的地標

「Southbank的經驗,有幫我思考如何把人與水親近,Southbank除了是藝術設施,也成功地建立一個有很強滙聚人氣的社區(peoples place),西九會成為市民消閒、擁抱大自然的公共空間,不是大型購物中心。」藝術,不僅是視覺刺激,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西九有望製造這種轉化物質能量的轉化器。

西九經歷十年風風雨雨,近日終於在九龍公園展示其「終極設計圖」收集公眾意見,年底遞交城規會審批。Norman Foster 強調設計已融入市民喜愛的空間及香港特色,但有建築界學者狠批西九設計是個「不合格」功課,最缺失是未有善用地下空間,連納智顯然並不認同。

「西九不是一個商場項目,故不會建設地下商城,更不希望把公共空間埋藏地底,那跟把九龍公園藏於地底有何分別?只是部分連接網絡和停車場等配套會設在地下,否則我們豈不變成躲在土穴的兔子?」問連納智的野心,他強調西九不在建一個人見人Woo的國際地標,而是user friendly的公共設施和人氣滙集點,如此經營,文化產業及其他機遇會渾然而生。

香港市民最關心和擔心的,是西九會淪為以文化包裝的地產或商業項目,尤其是西九在通脹下估計須追加撥款40億元,問連納智在文化和商業兩者會否抗衡,又如何看待香港的「地產霸權」?

作壁上觀 不談政治

「我看不見西九的商業和文化部分有何對立之處(conflicts),我滿意西九多元社區的規劃,六成面積的藝術設施由西九管理局控制,四成面積分別是住宅和辦公室則由政府管轄,這些商業用地都有嚴格的高度和建築限制,賺大錢的機會很微,也不會單一招標,至於財務壓力,西九可透過發債、銀行融資、捐款及出售命名權等增加收入。我不相信西九會出現地產霸權(property hegemony)主導的空間,西九是屬於香港人的資產(real asset)。」這位愛在Daling Harbour 長堤旁挺着肚腩把酒言歡的老外,習慣親民,少了一抹華人官僚式拘謹,訪問前還特意「驅散」公關團隊,主動「解除武裝」,讓這次單對單的面會更隨心暢達。他敢言具主見,說話單刀直入,不會口是心非堆砌一個官腔答案,除了談到近期甚為惹火的政治話題。

「直覺告訴我談政治會很危險。」強調初到貴境未臻了解香港政治生態的連納智淡然一笑,續說:「尤其是這場選舉鬥爭(electoral flight),我樂於當旁觀者多於表態,免招惹麻煩,我也夠多範疇要專注吧?」他見過世上不勝枚舉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西九管理局別出心裁,特別預留一個無敵海景房給連納智,窗外是無遮無擋的西九全景,領導正好能監察一磚一瓦堆砌的施工過程,真正的參與西九「萬丈高樓從地起」。

我調侃說:「如果……萬一城規會否決了西九方案,你會怎樣?」這一問突如其來,殺了連納智一個措手不及,他呆了幾秒才發聲:「老實說,我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會想一想……」

九個半星期的香港體驗

我問連納智,九個半星期的香港發現是什麼?

「令我驚訝的有兩點:第一,是被喻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其實每天有大量多元化的文藝活動舉行;第二,近年有相當多擁有國際經驗的藝術人士,願意跨境或回流香港參與藝術建設,這給我打了一支強心針。」不但拆掉香港「文化沙漠」的恥辱招牌,雄心壯志的連納智更深信香港二三十年後在國際藝壇將會扮演領軍的角色,並將堅定不移地沿着「中西調合」的既定路線跋涉前行。

忽發奇想,我問連納智十年二十年後退下來,最希望得到香港人怎樣的評價?他挺直了腰板,撐着手杖,原地走了幾步作沉思狀,然後笑說:「一個非常快樂的老頭!」

夠了?「夠了。」或許,一切須經受時間洗滌方能顯出真正的價值。西九在這「快樂老頭」統領下會繪出一幅怎樣的圖畫?他在鋼線上走動,或輕型或寸步維艱,最終又能否贏得觀眾的掌聲?世界正等着瞧。

未建一磚 先建信心

早陣子在西九舉行的爵士音樂節鬧得滿城風雨,市民狠批主辦單位歧視本地樂手之餘,順帶微批西九沒將來。作為場地供應者,西九被用作洩忿工具連納智無疑覺得驚訝及「不公平」,但啞子食黃連是其次,事件暴露的潛台詞才最可圈可點。

市民拖西九落水,這正是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官商民互不信任的佐證。而早前本報專訪M+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時,也坦言官民缺乏互信基礎是香港藝術發展的最大阻礙。

必須問連納智,如何挽回市民對政策尤其西九發展失掉的信心?

「PE3 是個讓香港人重新了解西九的獨特性和長遠價值的好機會,它將會向世界展示香港在金融中心、購物天堂、美食都會之外文化一面,我喪信(crazy sense of confidence)這將會扭轉某些人對香港的固有觀念、重建一些想法、甚至造就一些新機遇。」連納智不想評論是次音樂會風波,但強調會吸取經驗,「日後由西九舉行的活動定必以尊重藝術家為原則,並確保海外和本地藝術家有均等的演出機會。」連納智更指,他在澳洲和英國工作時非常着力推動戶外音樂會,他承諾會把這風氣帶進香港,讓香港人能感受戶外音樂會的震撼。

父親的抉擇

連納智多年來的工作範疇都是支持和推廣藝術,想不到脫下「文娛泰斗」的華冠,他也不過是個普通的父親,曾經擁抱世俗的價值觀、關心孩子的出路,在女兒 Ella Scott Lynch(左)當年決定以藝術為職業時,竟嘗試壓制她。

「我女兒學術成績很好,小時候已喜歡演戲,大學讀了一年她就說要上演藝學校,我不許,請她三思要不要當律師、醫生和會計師等,因為我深知道,走藝術是條顛簸的窄路,最後她還是堅持要進演藝界,我最後也就決定不再阻撓她,而是全力支持她。」不知是基因遺傳還是耳濡目染,連納智三位子女畢業後均在藝術界發展,其中女兒 Ella 是澳洲演員,正在當地熱播的電視劇集 Crownies 飾演鐵嘴律師,另外兩個孩子分別投身電影和劇場,都是與藝術文化有關的工作。

連納智說,自己在公在私也必須是文藝狂迷,太太 Chrissy Sharp 則是電影製片,故子女在孩提時已不時進出劇院、片場和美術館,自小培養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

「我沒有刻意培養孩子成為藝術家,我只是不斷給他們接觸藝術的機會。」這位感性的爸爸說。

撰文:鄭天儀 
攝影:楊天帥 
ttycheng@hkej.com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轉貼] 「藝術空間」意見收集 (2011)


「藝術空間」意見收集 (2011)
藝發局關注藝文界缺乏穩定的創作和排練空間,嘗試爭取更多的空間予藝術界使用,以減輕藝術工作者/藝團面對加租的負擔、得以穩定發展,故於2011年展開「藝術空間」計劃。本計劃第一期將與慷慨的工業大廈業主合作,業主以優惠價錢將工廈單位租予藝發局,讓本局裝修後再租予藝術界,成為工廈藝術空間。
至目前,有荃灣工廈業主表示願意將單位租給本局,現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變可供使用的用途,如獲批准後,藝發局將因應單位的特色和該幢工廈可供使用的用途,將有關單位適當規劃。
藝發局將於2011年10月開始以電郵/郵寄方式向藝文界發放『「藝術空間」意見收集』表格,徵詢藝文界對於荃灣工廈單位規劃和設施的意見,以及推行整項「藝術空間」計劃之意見。本局網站亦可供下載表格(按此下載),希望業界能夠踴躍發表意見,以令本局規劃合適的藝術創作空間供藝文界使用。請將填妥的意見於10月31日或以前交回藝發局(傳真:31060968,電郵:survey@hkadc.org.hk)。如有查詢可致電:28201027。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