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Advanced Cultural Leadership Programme 2012 @ HKU


 

Advanced Cultural Leadership Programme 2012 @ HKU

INFORMATION SEMINAR

Date: 6 October 2011 (Thurs)
Time: 12:45-13:30
Venue: Eric Hotung Studio, Lower Base, HK Arts Centre, 2 Harbour Road, Wanchai, HK.

http://www.culture.hku.hk



The Advanced Cultural Leadership Programm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now OPEN for Application

The Advanced Cultural Leadership Programme (ACLP) 2012 is now open for application.  The ACLP is a unique experience desig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lore Leadership Programme (UK) to re-energise and equip cultural leaders for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gion.  This is the first programme of its kind in Asia, with a world class faculty that will br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region’s unique needs and sensibilities.

A number of partial fellowships of between 80,000 and 120,000 HKD are available on a competitive basis. Shortlisted applicants will be invited for interviews in November 2011.


Application Deadline: October 19, 2011


REGISTRA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ACLP 2012, you are welcome to join our ACLP Information Seminar on 6 October 2011.  Please fill i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and press REPLY to complete the registration.  A light lunch will be prepared for you.  Thank you.

Name:
Job Title:
Name of Organisation:
Mobile:
Email:


For application details, please refer to the http://www.culture.hku.hk/
Enquiry: culture@hku.hk / (852) 2857 8221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剪報] 香港話劇團創作劇展演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9-27 文/佛琳 ]

香港話劇團創作劇展演

編寫真人真事的歷史劇從來都不容易。要不就是天馬行空,胡亂杜撰;便是依書直說,無精打采。香港話劇團新作《一年皇帝夢》,藝術總監兼編劇陳敢權就着如何編寫歷史劇作出了良好示範。

首先,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推出《一》劇,能將戲劇與時代作出呼應(正如香港話劇團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推出《頂頭鎚》)。在我觀劇的場次,便看到不少穿着校服的學生。不管那是學校硬性安排的課餘「其他學習經歷」(OtherLearn ing Experience),抑或是學生對中國近代史有興趣,學生能於劇場理解歷史,總勝過單從課本學習。

技法純熟的家國史劇

其次,《一》劇以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為主要骨幹,但編劇同時以熟練的手法,描寫袁世凱的家庭妻妾糾紛。表面看來,妻妾爭寵的劇情有點肥皂味道,但編劇看來是有意將「國事」與「家事」並置,一方面表現袁世凱如何運用權力將國與家操控;另一方面,家國二事互相對照,以此反映袁世凱稱帝之心其實亦受不少客觀環境影響。

《一》劇的結構和布局十分完整。編劇既描寫人物性格,同時亦以不同事件推動劇情。袁世凱雖然潛藏稱帝夢想,但先有副官表述「金龍現身」的異象,再有風水先生烘托的術數理論,再加上周邊人物,尤其是兒子袁克定的慫恿,故此造就了袁世凱的稱帝決心。最後,編劇亦掌握了故事的突破點,以袁克定一直製造的偽報紙來撕破袁世凱的皇帝夢,戲劇衝突從而推至高潮。

導演李銘森和布景設計余振球亦協助劇本立體呈現於舞台。余振球於舞台建構五爪金龍,並以透視法將金龍擴闊至舞台左右兩邊牆壁,至令大會堂劇院原本不大的舞台增添深遠視野。余振球於主要演區設置旋轉台階,亦為導演提供了靈活的調度空間。李銘森繼於葵青劇院處理《幸遇先生蔡》之後,再於《一》劇純熟地運用轉台而令演出節奏爽朗。在旋轉台階之外,導演亦突出了個別對手戲場面,例如袁世凱與六姨太、段祺瑞、梁啟超等的對峙,角色之間的戲味濃郁。

新晉編劇的進步之作

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同期亦推出了鄭國偉編劇的《最後晚餐》。《最》劇描寫一對生活在基層的母子,在人生路上遇着百般不如意,二人分別打算自殺,但在實際行動之前的一餐晚飯,二人重新找到共通點。

鄭國偉的編劇年資不短,以往的劇本喜劇感較濃,但又算不上十分出色。《最》劇卻顯示出鄭國偉的編劇技法向前跨出一大步。首先,《最》劇的生活感強烈,母子二人的角色塑造十分圓滿。其中尤以兒子為甚(劉守正飾演),其角色自少被父親虐打,致令成長後仍然充滿仇恨和怨憤。母親(雷思蘭飾演)則是典型被夫欺凌的柔弱女性,由於未能及未懂保護兒子,因而導致母子關係生疏。

《最》劇的故事性強烈,編劇藉着角色個性和高度生活化的台詞,以人物對話建構成劇本骨幹,將觀眾引領至角色的深心底處。觀眾一方面追看劇情進展 (二人最終會否自殺?),另一方面為角色的命運而慨嘆。最後,母子就着對父親/丈夫的怨恨,作出了相同的抉擇,實行以仇恨解決一切恩怨。

若要進一步培育新進編劇,我建議劇團可考慮為個別編劇安排獨立的展演季度。觀眾便可以更深刻地認識新晉編劇的作品,以此令本地年輕編劇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同。

佛琳

[友好] 《日佔香江‧再看1941》教育劇場


 [original link: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80888881986810]

香港演藝學院表演藝術教育中心將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間,舉辦一個全新的古蹟互動劇場活動 — 《日佔香江‧再看1941》。此節目是針對中學課程設計,目的是透過校內演前工作坊及香港海防博物館古蹟互動劇場演出,以歷史情景的代入手法,讓同學們以多角度認識及體會香港二次大戰中的人和事,並對當時香港人於淪陷前後所面對的困境作出分析及反思,藉此增加同學對歷史的投入感,對其國民身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教育劇場內容
活動分為兩部份:校內演前工作坊及參與於香港海防博物館進行之古蹟互動劇場《保家衛港》。
合適對象: 中三或以上同學,每校最多180人

1. 校內演前工作坊 (活動長1.5小時) ─ 可分小組於班房或活動室進行 (每組最多45人)
日期:2011年11月開始 (日期與時間可與學校商討,建議於參加古蹟互動劇場前三星期內進行)
內容:於參與學校舉辦一節演前工作坊,透同學過參加過程劇(Process Drama),以體驗的形式去認識及了解香港淪陷的狀況和香港海防博物館當時擔當的角色,為參與古蹟互動劇場作好準備。

2. 香港海防博物館古蹟互動劇場演出 ─ 《保家衛港》(活動約長3小時)
日期:2011年12月1日及8日,
2012年1月5日, 12日及19日
2012年2月2日, 9日及16日

內容:演員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在古蹟現場闡述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同學如親歷其景,以身份代入的互動劇場形式,見證各歷史人物之間的對質和角力,並了解他們怎樣在亂世下表達對國家之情,讓同學在「愛國」這抽象的觀念中,找到個人的觀點與立場。

歡迎中學以學校團體報名參加
查詢及報名: 請致電2584-8503或電郵至wendyyuen.pae@hkapa.edu

[友好] 「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現正公開接受提名

[ Official Website: http://artaward.hk ]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現正公開接受提名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2011 – Open for Nominations Now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藝術發展獎」是本地文化藝術界的年度盛事,藉著不同的獎項,表揚在香港文化藝術界有傑出成就及貢獻的藝術工作者和藝團,以及積極支持藝術活動的機構及團體。

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於今年9月展開,計劃設有多個獎項,肯定藝術工作者、藝團、學校及機構對推廣本地藝術發展方面的成就及貢獻。以下五個獎項現正公開接受提名:
- 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表揚上年度在各藝術界別有傑出表現的藝術工作者
- 藝術新秀獎:支持及鼓勵年青和新進藝術工作者
- 藝術教育獎:表揚在藝術教育方面有卓越成績的學校、機構及藝術工作者
- 藝術推廣獎:表揚在藝術推廣方面有成績的團體/機構、媒體及人士
- 藝術贊助獎表揚積極參與贊助香港藝術活動及推動藝術發展的人士及機構

作為藝術界的一份子,我們誠邀 閣下就以上五個獎項進行提名,藉此機會表揚在2010/11年度(計算期:2010912011831)在各藝術領域具優秀表現的藝術工作者及積極推動藝術發展的機構/團體。止提名日期為2011111(星期二)下午六時三十分

獎項章程及提名表格現可於計劃網站http://artaward.hk下載。如有查詢,歡迎致電2820 1008與張小姐聯絡。

香港藝術發展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2011 is now open for nominations!

Organised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ADC),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is an annual flagship event in the local arts scene. It aims to give formal recognition to distinguished arts practitioners, groups and organisations that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in Hong Kong.

The following five awards are now open for nominations under the Awards 2011:
-  Award for Best Artist: Acknowledges the excellence achieved by arts practitioners during the past year
-  Award for Young Artist: Offer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young and emerging arts practitioners
-  Award for Arts Education: Recognises schools, organisations and arts practitioners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in arts education
-  Award for Arts Promotion: Pays tribute to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groups/ organisations, media and individuals in promoting the arts
-  Award for Arts Sponsorship: Acknowledges the contributions of organisations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actively sponsored arts event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Being an active supporter of the local arts community,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propose nominees for the above awards to recognise their tremendous effort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in 2010/11 (Assessment period: 1 September 2010 to 31 August 2011). The nomination submission deadline is 6:30 pm, 1 November 2011 (Tuesday).

The Awards guidelines and nomination forms are now available at the scheme’s website http://artaward.hk. Should you have any enquirie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s Cheung at 2820 1008.

Best Regards,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TEFO] 《劇場的用家》落場實戰版──新書發佈工作坊

《劇場的用家》落場實戰版──新書發佈工作坊
 
 
>> 介紹劇場遊戲、即興、編作劇場的形式
 
>> 與您遊走於理論與實踐,從文字到應用
 
主持及導師: 李俊亮、黃婉萍
 
只要你參與劇場表演、創作、教與學,又或是觀賞,你就是它的用家了。
 
遊走理論與實踐之間,同是「用家」一份子的《劇場的用家》作者李俊亮、黃婉萍與你「落場實戰」!從實踐到著書,再從文字回到應用,兩位將介紹劇場遊戲、即興、編作劇場的形式,讓讀者體驗成為「用家」的滋味。
 
歡迎所有熱愛戲劇的朋友參加!  
 
 
活動資料
 
日期: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時間: 10am-12pm
地點: 香港灣仔駱克道三號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部502室
主持及導師: 李俊亮、黃婉萍
內容: 工作坊形式,簡介《劇場的用家》內容,以及戲劇訓練與教育的關係。
對象: 戲劇導師、學校戲劇老師、學生、社工,及所有熱愛戲劇之人士。
名額: 30人(名額有限,先報先得,部份名額將預留予TEFO及IATC會員)
*TEFO及IATC保留取錄參加者的最終權利。
費用: 全免
主辦: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 
 
 
報名方法
可於此網頁下方報名(一人一表格)。
截止報名日期為10月19日,TEFO職員收到報名後將以電郵通知,並於10月21日或之前以電郵確實留位。如有問題,可與TEFO職員陳先生聯絡(電話:2392 2380)。
 
查詢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電話:2392 2380)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電話:2974 0542)
 
優惠
參加者即場購買或訂購《劇場的用家》或其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書籍,均可獲八折優惠。
(*TEFO會員訂購一本《劇場的用家》可獲八折優惠,兩本七折。按此了解入會詳情!
 
《劇場的用家》簡介及訂購
 
導師簡介
 
<< 李俊亮
 
導演、演員、戲劇導師及企業培訓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英國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應用劇場碩士,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兼職講師。
<< 黃婉萍
 
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全職講師,任教「戲劇教育碩士」課程及擔任主科統籌。先後畢業於羅富國教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及中央英格蘭大學;並分別獲頒教學證書、戲劇藝術學士(主修表演)及教育戲劇碩士。
 
  

[友好] 《戲出新天地》「論壇劇場」

 《戲出新天地》「論壇劇場」
反應熱烈,現加開「到校演出」

由禁毒基金贊助,香港藝術學院籌劃的禁毒活動 ─《戲出新天地》,將透過「論壇劇場」與青少年一同探討吸食毒品的背後原因,並讓他們了解毒品的禍害,從而引發他們反省個人價值觀及態度,並與他們一起演練拒絕毒品的方法。


活動簡介
在兩小時的活動中,同學們首先會觀賞一套以「被誘吸毒」為主題的戲劇,而在一些關鍵時刻,演員們將停止演出,並邀請觀眾嘗試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及行動。現場觀眾將有機會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對吸食毒品的想法及態度。

關於香港藝術學院
香港藝術學院於2000年創辦,是香港藝術中心的附屬機構。一直以來, 香港藝術學院與香港藝術中心的所有文化場地,均與藝術團體和創意企業保持緊密的連繫,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環境與氛圍,讓他們在浩瀚的藝術領域上有更多的探究。香港藝術學院是政府認可的學術機構,由一群充滿熱誠、活躍於藝術界多年並擁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家負責當中之教學工作。

演出詳情如下       
《戲出新天地》─「論壇劇場」將於2011年9月26日至11月30日期間舉行,隨函附上報名表格一份,如有興趣參與之學校, 把表格傳真至21100681,以便安排。

活動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12時30分或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截止日期:  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報名方法:請把填妥之報名表傳真至21100681。
每場演出最多可容納約80-100名中學生,學校可申請參與多於一場演出。

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報名從速!

>>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form



[Conference] Theatr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atr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December 17 - 21, 2011
Leitring bei Leibnitz, Austria


"Theatr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is the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researching the Bridg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in performing arts. 



How traditions influence, enhance and co-mingle in today's theatre processes?How traditions inspire artists to search for the “intercultural”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How traditions affect our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inking, form, artistic images on the stage?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 in the creation today and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e conference is open to different art genres, techniques and forms - theatre, dance, music, circus, visual and multimedia art.






Participants: actors, directors, choreographers, dancers, performing arts educators, teachers, musicians, singers, composers, stage designers, lighting designers, costume designers, painters, mask makers, multimedia artists, scriptwriters, playwrights, press officers, theatre critics, journalists, theatre researchers, producers and arts managers.

The conference is open to performers, performing arts educators, teachers, artists, playwrights, theatre critics, journalists, theatre researchers and arts manag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terested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methods as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performing arts work
This meeting is an opportunity to meet potential collabora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main tasks of the conference are to demonstrate variou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ontemporary performing arts inspired and formed in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traditional heritage; to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ideas in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hearsal process, performance making and production, to establish new contacts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networking and collaboration with colleagu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promote creative collaboration in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artistic environment.
The working language is English.

You are wel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conference as a Speaker, Presenter, Participant, Observer!

At the moment the conference is accepting presentation proposals!

REGISTRATION FOR PRESENTERS AND SPEAKERS:

The conference is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performers, performing arts educators and teachers to demonstrate their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e programme is forming quickly, the number of slots is limited. The program forms on a competitive basis.

Presentation Formats: practical workshop/master class, work in progress, performance fragment not requiring special technical conditions,   reading/lecture, other way of demonstration offered by Speaker/Presenter can be considered.

Submission Guidelines:
The presentation proposal should be sent to iugte.projects@gmail.com and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  Letter of motivation stating the conference title and dates describing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 at least in one sentence
•  Detailed CV
•  Brief biography - max 100 words
•  Title and format of presentation
•  Brief overview of presentation - max 250 words
•  Head shot and additional photo materials

All documents of a presentation proposal should be sent in one email as attachments:
text documents should be sent in Word format, photo materials should be sent in JPG format.
Failure to follow the standard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may result in a rejected application.
Registration fee for Presenters/Speakers:

595 EUR if payment is made before September 30th - reduced early registration fee.
695 EUR if payment is made after September 30th).
The fee covers the Speaker's/Presenter's registration fee and participation in all events of the conference programme.
For IUGTE Members - 20% discount.

IUGTE can help the conference guests to organize accommodation and meals in Leitring bei Leibnitz. Please contact us for more details.

The official day of arrival is Saturday, December 17th.
The day of departure is Wednesday, December 21st. 

Organized by IUG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ArtUniverse"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友好] Beauty and Education – Why beauty matters to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學院
戲劇教育碩士課程 公開講座
MFA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Open Class

>> Facebook Event Page



Beauty and Education – Why beauty matters to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內容Content

由世界知名戲劇教育學者主講,探討“美”與“教育”這兩個看似毫無關係的概念,可如何應用於青少年工作中,從而提供強烈的推動力,燃點他們的學習熱情、積極人生方向及對生活的希望.

Beauty is hardly ever considered as something that might matter in education. It is associated with pleasure, with vanity, with the body and not with learning, moral development or cognitive activity. This talk will suggest that this common sense perspective is misguided and will make the case for beauty to be taken seriously as a powerfully motivating force, one that can bring passion into young people’s learning and direction and a sense of hope into their lives.

適合對象 Target Audience
任何對藝術有興趣;相信藝術對青少年教育深具影響力之人士!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arts and who knows in their heart that the arts are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講者 Speaker
Dr. Joe Winston (The United Kingdom)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




02 October · 15:00 - 17:00
香港演藝學院四樓一號舞蹈室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4/F, Dance Studio 1



免費入場,請預先報名!!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Free Admission
Advance Registration Required
First-come-first-served


講者簡介:

Dr. Joe Winston is Professor of Drama and Art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twenty years ago, he spent many years as a teacher and a head teacher in primary / middle schools. He now co-ordinates the MA in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at Warwick, which welcomes many students from South East Asia every year. He is well known for his lively approach to drama teaching and for his wide range of publications, appreciated by teachers, student teachers, researchers and academics alike. These include Beginning drama 4 – 11; Drama, Literacy and Moral Education 5 – 11 (both translated into Mandarin Chinese); and more recently Beauty and Education and an edited volum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Drama. He is also co-editor of the journal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the field. He is, as ever, delighted to be back in Hong Kong as he loves the place, the food and the people!


簡易報名方法:

請把以下四項資料電郵給我即可 (estellawong.dr@hkapa.edu).但由於座位有限,將以先到先得方式分配,並將以電郵回覆作確認!

電郵資料必須包括:
1) 參加者姓名
2) 學校/ 團體名稱
3) 聯絡地址
4) 手機號碼

Please email to me (estellawong.dr@hkapa.edu) for reservation of seat. Reservation is on first-come-first-serve basis!Confirmation note will be emailed to you. Your email MUST include:

1) Name of participant
2) School / Organization
3) Correspondence Address
4) Mobile Number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剪報] 百年孤寂 三十年貫徹意象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9-21 文/楊慧儀 ]

百年孤寂 三十年貫徹意象

雖然事實上並不是一年一次,但進念.二十面體創作、榮念曾導演的「百年孤寂系列」給人的感覺,實在有點像日曆上定期的事件。第一次該是超過三十年了;每次去看,心情彷彿每年復活節前的星期四晚上去教堂拜苦路,信徒們跟着神父在教堂裏走一圈,牆上掛着的畫像描繪耶穌釘十字架路上發生的事情,大家一邊看,一邊讀經,一邊再次感受那時候的人和事。奇妙的是,過去的人和事,每次再現,都令人再感動一次,雖然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樣。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每次看的語境都不一樣,因為由那時候等到現在,救贖都還沒有來臨。

八十年代語言敍述主導

「百年孤寂」的舞台上沒有布景,燈杆也露於人前,空間感非常凸出;一般沒有布幕,如果有,那是用來投影的;投影的內容有時是問句,有時是聲明,例如:「有這樣的文化才有這樣的革命」。演員一般穿戴全黑,間有灰有白;大夥兒從台右走到台左,過程中的行動(有些拿着椅子)、步伐、散發的能量、象徵的意義就是每次演出的內容。三十多年來,總共十次在台上,這意象是貫徹的,演出內容一直是對中國文化政治的詰問,一直是這樣。

第一次是八十年代,那時香港的戲劇還是以「正劇」為主流,即以語言主導敍述,戲劇行動和美學方法均是根據自然主義的要求設計。第一次《百年孤寂》在香港舞台恍如平地一聲雷,以結構主義風格呈現後結構主義思維,批判中國醬缸文化和香港前途問題,背靠的是自由主義的精神,在香港舞台藝術開展後殖民主義的話語;而這許多不同主義所揭示的,就是當時海歸文化精英的精神面貌,在八十年代「既不是中國又不是英國」的末期殖民地香港,對於我們這些八十年代青年給予了很大的啟發。

然後是八九,然後是九七,然後是金融風暴,然後是北京奧運;進念的演員仍然拿着椅子從台右走到台左。

拿着椅子台右走到台左

看了十次,當初讓我們驚訝的,現在已經變成十分熟悉;當初讓我們大喊看不懂、同時給我們不知名的震撼的,現在就是還沒進劇場,已經能夠預見那些場面了。但是,既然不再新鮮,也沒有驚喜,為什麼我們仍然每次虔誠地出席?正如我們已經熟悉《等待果陀》每一句對白,可是每次演出,我們仍然搶票進場。

經過了三十年看了十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拿着椅子從台右走到台左的演員;三十年以來這個舞台符號不斷重現,每次在演出的當時當下讓導演和演員用作表述對當時當下自己中國文化身份的反思,在十次累積之後,這個看似簡單甚至單調的舞台行動,成為了具有自身歷史維度的意符,觀眾看到的,不僅是這舞台行動單獨一次的敷演,而是它蘊含的多層歷史意義同時重現;這簡單的舞台行動成為了一個自足的傳統,它不再是一個單次性舞台行為,而是一套儀式;祭祀的內容,是「半唐半番」、以西方自由主義人道精神對中國社會文化進行辯證的努力。觀眾進場觀看這演出,就是再一次參與這儀式;我們一次又一次參與這儀式,是因為它對我們還是有意義,因為救贖到現在還沒有來臨。就是這樣,先鋒變成經典;經典的意思,就是作品的意義,從創作的時候開始,到了現在,仍然合用。而這長青的原因最少有兩個可能性:一是作品說的處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一個例子就是「等待果陀」;另一個原因是作品處理的危機還沒有解決,「百年孤寂「該屬於這類。

兩次響起《國際歌》值得注意的是,從美學角度來看,這禮儀愈來愈精煉了。

由過去到現在,有幾個母題是在「百年孤寂系列」的舞台上重複出現的,一個是多元文化的並存,另一個是多媒體的運用。以舞台上多元文化的呈現為例,雜種文化是每次演出的基調,因為這正是現代華人生活的最基本現實狀況,貌似表現主義的花巧手段,其實是老老實實的現實主義。這次演出也不例外,有美聲counter-teno r(假聲男高音)演唱《牡丹亭.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有新加坡女演員穿着日常黑衣裙進行土耳其Whirling Dervishes 式轉圈;不過,現在這些都是輕輕帶過,不太着痕迹。多媒體方面,從前胡恩威式的電子音像爆炸已經不再出現。整體來說,儀式是更精煉、更純粹。

演出在大概過了三分一的

地方,播出《國際歌》;然後在大概三分之二的時候,演員又唱起《國際歌》來。兩次用《國際歌》,當然都是不正不經地使用,因為當下《國際歌》的語境,與第一次唱的語境比較,已經變形了。不過,兩次響起《國際歌》,觀眾還是不由自主地受感動,因為我們深深感受到,無論演出的外沿指涉是什麼,儀式的基礎還是《國際歌》的理想。而我們在觀眾席上的參與,就是再一次向仍然相信英特納雄耐爾的人們致敬。

撰文:楊慧儀


News from IDEA 2013




Dear all,

Following your research work linked with the artistic community, we wish to inform you about the first preparatory meeting for the 2013 IDEA World Congress, which will be held on 25th and 26th November 2011 at the Théâtre Nouvelle Génération, in Lyon.

This event will focus on questioning the links between the sensitive and the cognitive and on exploring theatre and dance practices in schools. In order to suggest and analyze different artistic and pedagogic practices, thematic workshops will be organized for participants. From issues ranging from the awareness of one’s body through movement to specific programmes mad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practices in schools, the skills and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ill find an adequate space for exchanging ideas.

We are therefo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flyer of the first preparatory meeting for the 2013 IDEA World Congress, which will be held on 25th and 26th November 2011 at the Théâtre Nouvelle Génération, in Lyon.

This stimulating two-day event will provide you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between artists and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atre and education and coming from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meeting which we hope will combine enthusiasm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theme of sensitivity will feature conferences, round tables, and thematic workshops based on theatre and dance.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event,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nd/or check out our blog :
http://ideaparis2013.wordpress.com/lyon-2011/

We look forward to welcoming a great many of you to this important event,

Véronique Labeille

Chargée de projet IDEA Lyon 2011
06 31 37 02 55

>>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flyer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剪報] 以尼爾遜作為個案:何處是藝術天堂﹖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9-20 文/黃靜 ]

以尼爾遜作為個案:何處是藝術天堂﹖  

紐西蘭也有藝術的麼?問得冒犯,但誠實。歷史上藝術向是歐洲老國天下,紐約領先當代,日韓也受國際注目,如今中國當代或水墨也隨大國崛起。因為香港藝術節2012年將會搬演紐西蘭從未出國的可穿藝術表演(WOW),記者受邀赴紐看秀,無意中見到禾稈,就對珍珠好奇了。

滙演在首都威靈頓,當地以藝術首都自居,齊集國立藝術博物館、國立芭蕾舞團、音樂學院等。近年還跑出了大量華人聚居的奧克蘭,落力投資,野心建立藝術地位的「超級城市」(Supercity),與威靈頓分庭抗禮。

有紐西蘭人跟我戲言,「紐國以欖球運動聞名,但欖球比賽也不過令人多買幾支啤酒,但藝術活動就誘使人們買高價時裝和藝術品!」文化產業作為這世紀藝術發展的潮語,紐西蘭雖是南太平洋「孤島」,也未能置身事外。

紐國此行,我卻看見了尼爾遜(Nelson),南島北端的第二老城。

尼巿才是國內最大盛事WOW show發源地。多年來吸引藝術家聚居,被譽為如在天堂創作,是紐西蘭藝術的核心之一。對世界來說,尼爾遜不見得名不經傳,Lone lyPlanet早奉之為藝術老字號城鄉,不少西方遊客會特意前赴購買作品。

但這地方由自然地景孕育藝術,不是都會的當代潮流。多年以來尼市以自家風格推廣藝術,在近年創意產業的新潮下受到衝擊。記者以為隔岸觀火,但遊歷經驗也如同明鏡,立時照見自身︰由文化政策至西九,由官、商、傳媒至藝術家,香港一直慣用經濟和政治建制去談藝術,其實更像盲目悶局。

Suter Art Gallery 尼爾遜標誌性的公立畫廊Suter Art Gallery(圖左),1898年由英國牧師Bisho p Suter之妻建立,兩夫婦是當地文化生活推動的先驅。現時主要收藏「立國」早期英國傳統繪畫,如水彩畫家Bill McGully、 SirMountford Tosswill Woollasto n KB 現代畫,以及尼爾遜著名的陶瓷藝術品等收藏。現集中購入當代藝術作品,毛里人古時給紐西蘭取名Aotearoa,意指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長如白雲的土地),藝術家以歐洲移民的爺爺們屋子裏的罩燈,排列出現代生活版的Long White Cloud。

歷史鎖櫃

甫下機,尼爾遜內陸機場通道上已有觸手可及的大紅牡丹相迎。空氣清新,山幽水清,此地陽光充沛,氣候冠絕紐國。當今城市人視這種地方為度假遠足、玩冒險遊戲的後花園,但過去,好山好水還是會令許多藝術家留下來,安心創作。

有一種說法是,公元800 年,善航海的玻尼西亞人(Polynesian)發現紐西蘭,被認為是紐西蘭原住民毛里族人(Moari)前身。 英國人於十九世紀初抵,進行殖民,跟毛里人簽訂英毛版本有出入的和約Treaty ofWaiganti。英國自此成為「合法」殖民者,但毛里人仍擁有地權。其後毛里族有感殖民霸權不肯賣地,雙方大戰,殖民者勝。後來的英愛移民跟母國疏遠,益受毛里文化和鄉郊生活影響。紐西蘭導演Jane Campion名作《鋼琴別戀》裏,十九世紀中被迫嫁給紐西蘭白人地主的蘇格蘭女子,和臉上畫有毛里刺青的地主朋友、融入毛里族社教的男人熱戀。經歷爭端和傷害以後,他們終落戶尼爾遜。

尼爾遜是紐西蘭藝術的歷史鎖櫃。記者有幸拜訪Brian Strong,紐西蘭重要的四十後地景畫家之一。他將畫面切割多格,將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光度並呈。山巒和海洋的橫向地平線,和直刺刺的紐西蘭棕樹,構成「crucifix」(十架)意象。他的山水下隱現英國和毛里人的和約,以及毛里人刺青的面目。自然地景和兩個種族的關係張力成為他的靈感泉源。

現在毛里族人口只佔15%,關於土地以至海岸海床的擁有權爭端,至今未停。

二十世紀中毛里文化抬頭,對其文化身份和土地權發出捍衞之聲。Strong翻箱倒籠,拿出他在八十年代的畫,題材是1975年橫越整個北島的毛里土地大遊行(Moari Land March)。這是毛里人爭取權利的關鍵長征。畫上見到引領遊行的八旬老婦Na nnyWhina Cooper的側面,後方的巨紅天主教十字架卻是觸目驚心。也令人想到不少毛里人十九世紀被同化為天主教徒,他們尋求公義的語言今天如何被作品中介呢?毛里族人也有發展其Moari Art,保留原住民藝術風格,但不算關鍵。此部分或需另文討論了。

藝術作為策略,

藝術作為藝術

如今在尼爾遜聚居的全職藝術家比以往少,現多為半職藝術工作者。數年前尼爾遜藝術局突然關閉,對藝團和藝術家的資助戛然中止。大批藝術家到市議局抗議。同時,在藝術帶動經濟收益下降,尼爾遜被紐西蘭其他城巿、乃至國際城市開始拋離的情況下,尼爾遜展開了大型的藝術政策檢討。數百頁藝術策略提案,詳列市內現存的藝術形式、所有公共藝術品,又以大體的行政語言談經濟效益與推動專業及康樂藝術。坊間對尼爾遜的指責還包括,「在通往尼爾遜無地標指明這裏是藝術之城,連尼爾遜主要街道Trefalgar street也沒有好好的一塊路牌。」記者抵Tref algar street 的時候,路標倒已弄得好好的。尼爾遜一邊要滿足全球化下的旅客和經濟,一邊記者卻遇上一些在這城裏安身於精純藝術創作的年輕人。來自基督城的Amy自去年地震後,遷居此平靜之地。她是冒起中的年輕藝術家,倒不特別關心官方的藝術政策,「我正職是學校老師。我其實頗喜歡半工半創作的狀態。在學時我沒受到什麼優惠,如今也沒打算接受政府資助。我認為,若受資助,作品要向公眾負責、展示給大眾。我現時並不想做這樣的作品。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政府所能做的,而是社會整體有尊重藝術家的傳統和氛圍。或許經濟差了會有影響,但這裏的藝術家算是得到藝術愛好者支持。」她的工作室在Down town裏的半山,和另一年輕藝術家合租,單位望見整個尼爾遜城,在香港可算豪宅景觀,「這裏的租金是我們可負擔的水平,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友誼而合住的(笑)。這裏寧靜,很適宜創作。」尼爾遜Trefalgar street上有遊客必去的Jens Hansen金匠店,為已離世的丹麥珠寶設計師Hans Jensen 所創辦。工藝精巧,而設計樣式現代,至幾近前衞。店子受《魔戒》委約製作魔戒,遊客都到店內一睹the one ring。前舖後居,前舖光鮮但平平無奇,「後居」則是傳統、塵土飛揚的小工場。Hansen的兒子在工場一角忙於回覆電郵打理生意,另一方有老中青三個工匠密密手,他們自稱「Jewe ller」(珠寶師)。最年輕的Ben只有22歲,卻已在16歲於此店學師四年、任正式珠寶師兩年。「尼爾遜也有理工學院教授珠寶等製作,但我認為學不到什麼。我父親是鐘表工匠,同時開珠寶工場,我自小就在那些地方玩了。」Ben碧目放光,「學師(appenticeship)的過程,我一點不覺得漫長。此工作正正需要這樣的認真和能耐。在尼爾遜這樣的學徒制還是有不少,在這裏安靜地存在,畢竟手工藝仍是主要藝術行業。」(紐西蘭文化之旅‧三之二)

生意仔

除了山水畫,六七十年代抬頭的陶瓷藝術是尼爾遜藝術的另一主軸。陶瓷、木藝、編織、珠寶設計等皆為紐西蘭藝術的重要表現。影響自毛里的編織和雕刻傳統,而長年在鄉郊生活的紐西蘭人,逐漸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獨立實際的文化。又因此構成講求實用、具原始氣味(即是同時糅合當代)的藝術創作形態。這種藝術非當代主流,尤其跟以歐洲為中心的高雅藝術頗見距離。但對當地以至英國、澳洲的藝術愛好群體來說,他們樂於採購入屋藝術品。起碼金融海嘯前,這種藝術品零售在尼爾遜非常興旺:以往航空公司時會加開班次,運來大批手持金卡的婦女。

婦女會抵赴之地,其一為前身是貨櫃碼頭的Mapua區。Coolstore gallery 是最早進駐該區的藝術商店之一,老闆娘說起十多年前她來做開荒牛,「當時已有很多藝術家和畫廊,卻只有一家賣畫品的店和餐廳,令人不解。」她說起店裏有太平洋氣息的作品無論在國內外都非常暢銷,「大約在五十年代興起一股太平洋文化身份的潮流。」香港人或許不陌生的「kiwi」一詞,總括指混合了各種文化特質的「當代紐西蘭人」和其文化。它是kitsch(通俗)藝術,象徵包括蜜蜂、雨靴等日常物品,以及叫「8毫米鐵線」的五金材料。這種鐵線可解決大部分家居問題,是kiw i的身份代入,意味自強實際、隨性開朗的性格特質。過往本土流傳、浸養着這種kitsch文化,反而不那麼熱衷發展曲高和寡的high-art,令紐西蘭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上隱形。而近年經濟衰退、去年基督城震災和全球藝術銷售工業的新模式興起,大批手持金卡的婦女倒是消失了。

「累積了聲譽,我們的生意還好。事實上,還是會有人喜歡買入屋的藝術。」在Coolstore gallery裏,見到不少陶瓷、雕塑和編織物,生活化的載體卻已糅合不少當代的概念藝術,和太平洋文化icon,在大勢裏摸着石頭過河。

後記

記者曾致函威靈頓、奧克蘭和尼爾遜當局,詢問這三個藝術之城同樣的問題:例如他們的藝術政策、多少藝術家居住、怎樣面對境內以至世界的競爭,如何以藝術吸引旅客等,都是很典型的「創意產業」問題,三個城市(尤其是威靈頓和奧克蘭)都給予精采正面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大約在二十一世紀初作藝術政策的大規模檢視,紐西蘭近年亦建立了全國性「創意產業局」。

我曾經想過把這些答案一一鋪陳予讀者,但細讀下發現各城的措詞和內容幾乎相同。而且,那些答案亦沒能令人更明白當地的藝術生態。那些「失效」的訪問,卻同時令記者憶及身在尼爾遜的深刻感受,雖然記者只當了數天遊客,未能看個仔細。那個積極迎合世界大勢,但同時仍停留在某種因為原始的快樂而創作,植根當地文化、資源、半都市的藝術狀態,令記者思考「創意」,或「西九」等各種詞彙時,得到一個略為不一樣的參照。

撰文、攝影:黃靜 wongching@hkej.com

[友好] 觀塘劇團 《禿頭女高音》

《禿頭女高音》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相關連結
http://www.facebook.com/kttheatre#!/event.php?eid=248521251854722
笑到你口爛生飛滋,唔使維他命B+C!

伊歐涅斯科所的經典作品《禿頭女高音》(La cantatrice chauve)10月再現舞台。

2011年10月13-15日8pm
2011年10月15-16日3pm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導演:黃曉初

演員:陳康、潘港漪、賴慰玲、羅松堅、李紹彤








走出朝九晚五,解開西裝鈕扣,脫下絲襪外套,換上性感華麗的衣飾,進入完全癲覆常理、前後矛盾、胡鬧不羈的世代;我們日玩夜蒲,瘋狂玩樂無非強調一個事實:「我在生存!」

編劇:尤涅斯科
佈景及服裝設計:梁俊彥
燈光設計:李嘉雯
音響設計:Sincere
舞台監督:孔偉賢
執行舞台監督:劉雅婷
助理舞台監督:黎曉晴、鄺天恩、陳嘉朗
導演助理:郭美盈、趙仲維
監製:呂志剛、鄧耀銘@CMconcept
助理監製:鄭鳳玲、張敏軒、黃逸朗
票務:黃詩穎@CMconcept
宣傳攝影:黃曉初
宣傳平面設計:Alfie Leung

2011年10月13至15日 8pm
2011年10月15至16日 3pm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 $180, $120
全日制學生、長者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學生、長者優惠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Good Show Club會員購買$180門票可獲九折優惠。
10月14日下午3時特設學生導賞專場,詳情請與本團職員聯絡。

門票現於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

票務查詢:2734 9009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查詢:5100 2254 (觀塘劇團)

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剪報] 西九研公私合營 議員籲保話事權


西九研公私合營 議員籲保話事權

[ 明報 2011.09.11 原文連結 ]

西九文化區的總體規劃方案將於本月29日揭盅,並會再諮詢市民意見,新方案以名設計師Norman Foster的「城市中的公園」為藍圖,但在大型公園之餘,會加上嚴迅奇方案中的電車軌貫穿整個文化區,以及加插OMA方案的水上的士碼頭。為節省開支,西九管理局正研究將大型表演場地和會議中心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或交財團與外國營運機構包辦建築及營運。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認為,若真的採用「公私營合作」,營運的最後「話事權」應在西九管理局身上,不應完全交給財團,「如果交給了發展商營運,可能會對表演作審查,一些尖銳敏感的表演可能被禁,所以合約應寫清楚話事權在西九管理局。」

先建中小型場館省開支

第3期公眾諮詢活動將於10月展開,務求盡快將規劃藍圖交城規會審議,明年通過後,第一期工程便可盡快上馬。

輿論關注政府在2008年注資的216億元,是否足夠興建西九文化區17個主要場地。西九管理局正研究第一期發展是2015年至2020年,據了解率先興建的將是中小型場館,以應付現時中小型劇團場地供不應求的情况,而大型場館會在較後期興建。興建餐飲及零售設施後,可望令第一期的現金流上不會出現不足的情况。

回報期長 難邀財團投資

西九管理局亦正研究另一招減省成本的安排,就是將最有機會自負盈虧的大型表演場地及會議中心,交給財團建築及營運(即慣稱PPP公私營合作發展做法)。

消息人士透露,初步已有外國的公司有意參與營運及安排節目,然而若要加上建築合約,可能需要本地的財團與外國公司合作才行。不過,消息人士亦坦言,由於這兩個場館的回報期都較長,要找到有興趣投資的財團並不容易。

加入電車軌上的士

至於整個文化區的總體規劃,消息透露,在Foster的公園方案基礎上,會加上另兩間落選方案中的一些元素,包括嚴迅奇方案的電車軌,以及OMA的水上的士碼頭。另外,西九文化區亦會因應文學界的要求,將會設文學中心,並與書店、咖啡店等一併發展。

明報記者 周展鴻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IDIERI 7 2012


IDIERI, the International Drama in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s the pre-eminent drama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held triennially in centres of excellence for drama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Six previous conferences have been held in Brisbane, Australia (1995), Canada (1997), the USA (2000), England (2003) and Jamaica (2006). In 2009 the event was hosted by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The conference is held is focused on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tradition and broaden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drama education community. At the Sydney conference, Michael Finneran was nominated as academic director for the forthcoming conference, to be held in Limerick in 2012.

link: http://idieri2012.org/


Joint Media Release: Arts at the heart of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


(link: http://www.deewr.gov.au/ministers/garrett/media/releases/pages/article_110826_100301.aspx)

The Hon Peter Garrett MP

Minister for School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and Youth

The Hon Simon Crean MP

Minister for Regional Australia, Regional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

Minister for the Arts

26 August, 2011

Joint Media Release

Arts at the heart of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

The Arts will be given a central place in the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 with the release today of shaping paper setting out how drama, dance, music, visual arts and media arts will be studied in all schools.

Minister for School Education, Peter Garrett, announced the release of the final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The Arts paper at an event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s in Sydney today.

The final shaping paper was developed by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ACARA) following a consultation period earlier this year.

‘‘During that extensive consultation ACARA received a lot of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best way to teach the Arts in our schools, including the need to maintain specialist teaching,” Mr Garrett said.

“We’ve listened to those suggestions and the final shaping paper released today reflects the views of our arts and education leaders, schools and parents.

“It is really important that every kid in Australia,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 or what school they attend, has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with the arts, to broad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experiencing various art forms, and to have the confidence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The fact that the Arts curriculum is the second to be developed, after the foundation subjects of maths, science, English and history, demonstrates the Gillard Government’s commitment to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recognising that the Arts are at the centre of our way of lif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udents will study all five arts subjects – dance, drama, media arts, music and visual arts – from their first year of school to the end of primary school. Onc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tart specialising in one or more of their favourite Arts subjects. Schools will have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over implementation.

Arts Minister Simon Crean said the Arts curriculum will ensure young Australians have access to learning in the creative arts.

“That’s why the development of a renewed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is vital, because the creative arts empower the individual and underpins expression, tolerance and inclusion,” he said.

“The arts are fundamental to our way of life and not just for their entertainment value.”

Mr Garrett said that ACARA will use the shaping paper to guide the writing of the Australian Arts Curriculum, which will be released for public consultation next year. Once the curriculum is completed it will be endorsed by states and territories and implemented in classrooms from 2013.

Copies of the shaping paper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acara.edu.au. A paper outlining ACARA’s consultation processes and response has also been published today.

Media Contact:
media@deewr.gov.au
Non-media queries: 1300 363 079

[友好] 編劇實作工作坊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剪報] 藝發局有責:為什麼香港長期缺乏文化政策?


[ 明報 2011-09-07 文/胡恩威 ]

藝發局有責:為什麼香港長期缺乏文化政策?   

編按:上月10日,胡恩威在本版發表一封給藝發局新任主席王英偉的公開信後,獲社會廣泛討論;據悉,王英偉亦有邀約胡恩威會面。是日胡恩威再寫一文,從「會面」這話題談起,檢討香港文化藝術政策的缺失。

王英偉主席:謝謝你的回覆和會面邀請。如果我們的會面,能具體地為香港藝術發展政策開展一系列工作,這才有會面的價值。我最擔心的是,我們的會面,只是典型港式政治公關表述,那便沒有什麼意義了。為了避免這情况出現;我認為閣下應先以書面方式,具體回覆我在公開信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香港民間關注藝術發展的朋友非常重視的。具體回應這些問題,才可以避免閣下在回覆裏提到的誤會的可能。我發表公開信的目的,其實不是針對閣下個人那麼簡單,而是期望透過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思考香港未來藝術發展的策略,以及具體的行動綱領。

蒐集「文化行為數據」的可能

早前,港澳辦王光亞主任提到香港公務員不太會作長遠規劃;香港藝術發展也面對沒有長遠規劃的情况,而香港藝術發展局作為香港唯一的法定藝術發展公共機構,是有責任推動更具深度的藝術發展規劃。藝發局的功能除了是提供撥款外,更應加強其藝術政策智庫角色,促進香港公眾對香港藝術發展的認識。香港目前藝術發展最大的困局,是香港政府以非常不科學和不專業的方法處理藝術政策。首先,香港政府並沒有設定一個長期性的藝術數據統計系統,如閱讀和電影等等文化行為數據;沒有數據和資料,我們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政策分析,又如何討論下去?這些文化行為的數據系統,在中國內地、台灣、韓國、日本與歐美均已發展為一個常設性的系統。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非常落後。因此,要建立香港長遠的文化藝術政策,藝發局應多認識世界各地的藝術資料蒐集和研究系統,並應提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智庫功能。

藝發局委員的責任

藝術政策的成敗,除了是前期的資料蒐集和研究之外,後期的政策設計方法和過程也十分重要。藝發局具備一個選民基礎的平台,可惜過去一直未有好好運用。藝發局的運作透明度,也是愈來愈低,原因是發放資料不足,藝發局委員工作沒有交代好;藝發局是有責任提供行政支援,協助委員交代工作;而閣下更應考慮定期舉行由閣下主持的公聽會和工作坊,具體地研究與藝術發展有關的政策。中國內地的十二五規劃,具體提出了和創意產業有關的發展策略;香港藝術發,是不是也應計劃一個以三至五年為基礎的發展策略,而不是目前的見步行步。

以上種種提議;目標是尋求一個更有效、更科學、更民主、更理性的方法,建立一個真正具備長遠策略的藝術政策。香港藝術在上世紀80 年代,一直是亞洲最多元、最具備活力和創意的,但這20 年,香港這個優勢已經被周邊城市追上,造成這個情况,是香港藝術政策在基礎教育、專業精英培育、研究和創新產業等等,並沒有長遠政策所致。我也期待閣下以商業上的成功經驗,和香港藝術界一起建立一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生態環境,而不是把藝術和商業變成非理性的對立。祝好!

文. 胡恩威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郭慶亮大師工作坊:擺脫壓逼--論壇劇場的理念及操作


郭慶亮大師工作坊:擺脫壓逼--論壇劇場的理念及操作
(參加者須備有應用劇場/戲劇教育的相關經驗 )


詳情
日期: 18.09.2011 (日)
時間: 10:00am – 7:00pm (其中一小時午膳,共8小時工作坊)
地點: LoftStage Studio 13
地址: 九龍鑽石山彩虹道202 – 204號華懋工業大廈8/F
授課語言: 普通話
參加者要求: 對應用劇場/戲劇教育有基本知識或相關經驗

工作坊簡介
介紹論壇劇場的理念及操作,並重點挖掘其內在的教育學(Pedagogy)。內容將包括被壓迫者教學法、遊戲和形象劇場、集體即興創作的準備及集體即興創作部分等。


費用
$1,400(TEFO會員價)
*可即時申請入會,盡享TEFO每季的工作坊或出版的會員價!(入會即送TEFO出版!)

$1,700(9月9日或之前報名及付款的Early Bird優惠)

$1,800(正價)


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簡介
論壇劇場是由巴西劇場大師 Augusto Boal 所創,原意是讓「被壓迫者」解放自己,重新創造屬於他/她們的劇場。Boal視劇場為一種共通語言,任何人均可使用。在「論壇劇場」中,觀眾是劇場的主體,在觀賞的過程中作思考及批判,並可以取代演員、轉變戲劇中的行為,並將劇情引導到他/她認為最適當的方向上、嘗試找出改為或各種可能。


導師簡介
慶亮目前任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優秀華語劇團【戲劇盒】的藝術總監。他是新加坡少數精通雙語的劇場工作者,擁有豐富的劇場經驗,並執導過近六十部華語及英語作品。他被劇評譽為最具潛力的導演,“能在未來的日子給予新加坡劇場無限動力”,並“能說服民眾戲劇並非高不可攀”。在慶亮的領導下,戲劇盒在各大劇院及社區地點呈獻了許多與新加坡社會息息相關的精彩戲劇作品,並以探討社會課題及挖掘人性作為出發點。

【戲劇盒】是新加坡少有的定期發展社區劇場的劇團。曾到社區演出的作品包括探討家暴的《打完了嗎?》以及《夭壽!我誒肉啊未煮好》,裁員的《吃飽了嗎?》,老年問題的《明天》,以及探討離校青少年問題的《蠅響》等。其中多數都由慶亮編劇、執導及擔任“醜客”的協調工作。探討種族與恐怖主義的《是惡作劇還是犯罪?!》深受好評,重演了無數次,甚至在2009年的世界論壇劇場節在奧地利呈現。以論壇劇場探討外籍低技能勞工所面臨的壓迫的《土》也在2003年在印度班加羅爾亮相。2011年五月,慶亮受邀到臺灣應用劇場中心授課,並為中心排練和創作論壇劇場《小地寶》。《小地寶》於7月在臺北亮相,是臺灣第一次的專業論壇演出,並深獲好評。經過多餘200場社區與論壇劇場演出,慶亮可說是新加坡經驗最豐富的論壇劇場“醜客”。

慶亮曾參加許多知名的《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大師及導師的工作坊如Augusto Boal(論壇劇場創始人), Adrian Jackson, Barbara Santos 以及David Diamond。

慶亮也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目前在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和拉薩爾學院擔任業餘講師。他也為新加坡教育部舉辦過無數的教育戲劇工作坊。他極力於推廣戲劇與教育的互動,成功地把戲劇介紹給不同學府的學生,總數達到18萬名同學。2000年國家藝術理事會頒發其青年藝術家獎、2003年日本商工會頒發的文化獎及2006年新加坡傑出青年獎。這些獎項使他的藝術才能一再受到肯定。


查詢
陳先生(電話:23922380,電郵:admin@tefo.hk)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