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02/2012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2/2012 –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2/02 Experiences from the Philippines –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re not just ‘talk and chalk’ (Al Santos)
06/02 Drama Workshop (Al Santos)
12/02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Drama and Picture Story Books (Prof. Jonothan Neelands)
12/02 Teaspoon of Light ; Applied Theatre in Earthquake Zones (Prof. Peter O’Connor)
17/02 Hong Kong Art School: Master of Applied Theatre and Drama Education 2012 Programme Seminar
25/02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Education in Drama and Language Education – Study Planning Day
25-26/02 Cooling Conflict - Enhanced Forum Theatre for managing bullying and conflict in schools and beyond (John O'Toole)

-----

02/02 (Thu) 1900-2100
Experiences from the Philippines –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re not just ‘talk and chalk’
 (Free Admission)
>> Presenters: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Asian People’s Theatre Festival Society & FM THEATRE POWER
>> Speaker: Al Santos, theatre artist/educator (the Philippines)
>> Address: L4 -03A ,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Hong Kong
>> Enquiry: 2891 8488 / 2891 8482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2295659893823/

06/02 (Mon) 1430-1730, 1900-2200
Drama Workshop
>> Presenters: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Asian People’s Theatre Festival Society & FM THEATRE POWER
>> Tutor: Al Santos, theatre artist/educator (the Philippines)
>> Address: 1/F, Bedford Road 104-106, Tai Kok Tsui, Kowloon
>> Enquiry: 2891 8488 / 2891 8482


12/02 (Sun) 1500-1630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Drama and Picture Story Books
>> Speaker: Prof. Jonothan Neelands (Warwick University, UK)
>> Organizer: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HKAPA)
>> Address: Dance Studio 1, 4/F, HKAPA
>> Enquiry: estellawong.dr@hkapa.edu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88153291248840

12/02 (Sun) 1930-2100
Teaspoon of Light ; Applied Theatre in Earthquake Zones
>> Speaker: Prof. Peter O’Connor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 Organizer: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HKAPA)
>> Address: Dance Studio 1, 4/F, HKAPA
>> Enquiry: estellawong.dr@hkapa.edu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88153291248840


17/02 (Fri) 1930-2100
Hong Kong Art School: Master of Applied Theatre and Drama Education 2012 Programme Seminar
>> Organizer: Hong Kong Art School
>> Address: Hong Kong Arts Centre
>> Enquiry: 2922 2822 / enroledu@hkac.org.hk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69049829778179/

25/02 (Sat) 1400-1800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Education in Drama and Language Education – Study Planning Day
>> Organizer: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Address: OUHK Ho Man Tin campus (30 Good Shepherd Street)
>> Enquiry: 2768 5818
>> http://openlearn.ouhk.hk/events/detail/86?t=7009


25-26/02 (Sat, Sun)
Cooling Conflict
Enhanced Forum Theatre for managing bullying and conflict in schools and beyond
>> Conducted by John O'Toole
>> Organizer: Hong Kong Arts School
>> Address: Hong Kong Art School, Pao Haung Sue Ing Campus, 8 Tam Kung Temple Road, Shau Kei Wan
>> Enquiry: 2824 5347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2/master-class-open-seminar-by-john.html

TEFO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changes and amend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listed above. Please kindly contact the organizer(s) or presenter(s) for registration and enquiry.
TEFO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maintaining connection among those who care and concerned about drama education and applied theatre so a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We will releas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ming events at the end of each month. Please kindly send us your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t admin@tefo.hk.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剪報] 請給我們香港文化局!

[ 明報 2012-01-30 文/胡恩威 ]
D04  世紀.HK Culture

請給我們香港文化局!

幾位特首參選人均支持成立文化局,負責文化政策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工作。這個建議方向是正確的,沒有什麼好反對。重點是政策、人和資源能否到位。要知道香港未來文化發展,我們必須知道,過去二十年香港文化政策和體制發展的狀况。

香港在九七前的文化藝術發展,全港性政策由文康廣播科負責,兩個巿政局負責博物館、圖書館和表演場地的硬件管理和節目提供的工作。香港是英式社會政策,文化和教育醫療一樣,均由政府負責提供大部分資源。港英時代的文化政策是十分被動和低層次的,英國沒有把英國的人文精神植根香港,一切以引入西方文化一次過式的活動為本,並以入口西方古典音樂活動為重點,為的也只是歌舞昇平和包裝香港一下。

對於全面培育香港專業人才,建立全民基礎文化藝術教育,文化藝術歷史和理論的研究均完全欠缺。香港是有言論自由卻沒有基礎文化藝術教育的地方,結果是香港明白和認識文化藝術觀眾人數,有減無增;只有演藝學院沒有視藝和文學精英教育和研究體系,香港文化藝術不能全面提升。而最大的特色是香港在狗仔傳媒和師奶電視獨大之後,出現了一種藝術恐懼症,又或者是藝術無用論,整體香港人文素質大幅下流化、低俗化,要低俗才能入俗。只有低俗才能入俗,低俗娛樂獨大。低俗文化是一種愚民的工具。

我們的文化如何落伍

反觀其他三條亞洲四小龍,台灣的文化底子好,社會知道文化藝術,重視文化藝術,愛護文化藝術,台灣的由基礎文化藝術教育,以專業和文化藝術精英的培育,文化歷史的研究工作,均十分全面,並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為本,南韓、新加坡也是在文化藝術方面向上流。

台灣近年電影的復興,正正反映了台灣整體文化競爭力在上升當中,電影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的,管理和經營人才,幕後的文字編劇,美術指導,幕前的演員,幕後的配樂和特效。香港八九十年代電影的興起,也是香港六七十年代人文藝術全方位普及之果。要成立文化局,我們必須知道歷史,我們必須知道現况,我們必須要建立目標,才可以真正讓香港文化多元發展的情况持續下去。

香港目前的低俗文化,把香港整體的競爭力愈拉愈低,香港社會的下流化把香港人的整體素質都拉低,以前香港中英語相通的雙語文化正在消失,中文變成只有八卦港式中文,英文也是十分馬虎。語文如是,其他與人文質素相關的指標,如閱讀文化和藝術參與的程度,也是每况愈下。各行各業都會聽到有後繼無人的情况。香港電影香港流行音樂香港漫畫,都在吃老本,都在退化,最嚴重的是香港人都沒有危機感,只有自我感覺良好,又或者是一廂情願的以為激情和激進的社會運動,會令香港更加好。這是九七前香港人文化上自甘墮落的結果,香港人天天說香港沒有天然資源,人才最重要。文化就是培育人才的土壤,有怎樣的文化便培育出怎樣的人才,香港的狗仔文化土壤只可以培養一些低級低俗的搵食人才。

後九七效應

九七後董建華特首,把原來負責文化體育和廣播的文康廣播科拆散,文化體育歸民政事務局,廣播歸工商。後來更解散兩個巿政局,成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成立民政事務局以後,特首成立了文化委員會,由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任主席。後來,經過一連串諮詢,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何志平上任民政局長之後,完全沒有執行。政策也是以辦活動為主。九七前留下來的文化下流化沒有處理,體制死水一樣沒有變革。反觀新加坡,九十年代已全要upgrade 其文化政策,圖書館效法歐美和澳洲,一方面走進社區普及精緻閱讀,另一方面設立研究型的大型國家級圖書舘,香港今天的圖書館政策仍然停留在六十年代那種通俗閱讀的層次。

台灣有誠品, 誠品是品味的upgrade,台灣也有基層草根的角台音樂,有詩人有夜巿有生活,香港有的只有蘋果和更多不同的蘋果,和更低級和只可以低級的娛樂化。小販被消滅了,大牌檔沒有了,嚴肅文學完全被低俗文化邊緣化了,書法在消失中,只有自由行和只可以自由行的地產經濟進一步把香港文化拉低,香港多元化只是表象;核心就是只有低俗。

本土文化湮滅後

在這個情况成立文化局是好事嗎?應該是好事吧,但視乎文化局的編制是否有着足夠的人力和資源,和未來特首是否真正明白文化政策的重要,文化政策和民主一樣必須要從本土出,才可以有生命力,現在香港文化發展面前有幾個困局,首先是與世界和亞洲脫節,脫節最大的理由是政府喜用對文化藝術沒有認識的高級商業管理人士負責文化政策和管理,這些人把文化藝術看作是一種生意,沒有什麼深度;所以這些人根本不能夠在國際文化界層面上溝通與合作,更嚴重的是政府只信外國人和顧問,不明白和不重視本土文化藝術,他們把所有本土文化界的意見視為反對派或既得利益者的意見,政府官員和立法會從來沒有好好認真去學習文化藝術,政務官三年對調的政策模式,導致目前政府文化藝術政府短視和落後。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在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政策架構,有研究有知識有深度有人才有決心,重視本土,所以才有成績。

香港文化局可有什麼目標

假如香港成立文化局,必須以立根香港、面向世界為本。並以培育文化工作者教育觀眾為首要工作目標。首要工作是建立常設性的研究體制,建立一套知識為本的政策制定機制,提升康文署在文化藝術發展的職能,尤其在博物館和圖書館方面,設定更進取和積極的改革。在文化藝術巿場方面,引進國際化的文化數據收集機制,全面分析香港文化藝術巿場的現况。加強藝術發展局政策研究和藝術精英培育的功能。在創意產業方面更應在土地,精英教育,研究和國際品牌方面落手。加強創意香港的主動性。西九文化區更應成為香港文化藝術創意的展示和發展平台。

以上這些香港下一任特首會認同,理解和明白嗎?香港是個很奇怪的地方,管冶這個城市的精英和群眾都是以低俗為榮,以不要太過複雜為思想架構。但文化是複雜的,藝術也是複雜的,創意也是。因為文化藝術和創意均是人類思考和行動的產物。低俗文化是愚民文化,因為低俗就是要人不要深度思考,好奇心異化為八卦,只會用一些粗俗的語言表達一些沒有思考的思想。香港出現的普及文化icon 都是只有低俗的。香港人是不會把余光中余英時當作香港人,你要低俗才可以是香港人?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過火?成立文化局可以改變香港這個低俗主導的本質嗎?犬儒的朋友可能都認為香港是不能變和不會變的。

是的,要改變香港目前低俗霸權主義是不可以馬上的,但不等於沒有可能。不等沒有希望。成立文化局的好處,就是把文化立項為香港的一個重要政策,我們要面對和討論文化和文化政策的問題?那麼誰可以當這個局長呢?文化人?政務官?生意人?學者?傳媒人?誰當這個局長也是不容易的。大家都會有期待和期望。在其他城市談文化藝術是正常的事,但香港就是有些不正常才會談文化,可能香港要真的開始談文化,是要等到經濟衰退之時?窮而沒有文化,是不是更痛苦?有文化的窮,讀一本書,寫一首詩,畫一幅畫,也是樂趣。對嗎?

2012 本地戲劇教育碩士課程概覽 Master Programmes of Drama/Theatre and Education in Hong Kong (2012)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本地戲劇教育碩士課程概覽 (2012)
(按院校名稱筆劃排序)

院校:香港公開大學
課程名稱 (中):教育碩士 (戲劇與語文教育)
課程名稱 (英):Master of Education in Drama and Language Education
修讀模式 (修業年期):兼讀制 (年期不限)
報名日期:現已接受報名
課程講座詳情:25/02/2012 大學進修策畫日
課程查詢:舒志義博士 電話/ 2768 5818 電郵/ jshu@ouhk.edu.hk
網站:
http://www.ouhk.edu.hk/WCM/?FUELAP_TEMPLATENAME=tcGenericPage_test&lang=eng&status=1&ITEMID=CC_PROG_INFO_58220281

院校:香港演藝學院
課程名稱 (中):戲劇藝術碩士 (戲劇教育)
課程名稱 (英):Master of Fine Arts in Drama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修讀模式 (修業年期):兼讀制 (3-4年) 或 全日制 (2年)
報名日期:現已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16/03/2012 (非本地生24/02/2012)
課程查詢:研究生課程中心 電話/ 2584 8779 電郵/ gec@hkapa.edu
網站:http://www.hkapa.edu/asp/gradedu/grad_edu.asp?mode=gui&lang=tch

院校:香港藝術學院 與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 (合辦)
課程名稱 (中):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碩士
課程名稱 (英):Master of Applied Theatre and Drama Education
修讀模式 (修業年期):兼讀制 (2年)
碩士報名日期:現已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
課程查詢:電話/ 2922 2822 電郵/ enroledu@hkac.org.hk
課程講座詳情:17/02/2012及16/03/2012,7:30-9:00pm,香港藝術中心
網站:http://www.hkas.edu.hk/3programmes/m_de.php


註:上述資訊以各校最後公佈之課程內容為準。如有查詢或報名,請直接與院校聯絡。


=====

Master Programmes of Drama/Theatre and Education in Hong Kong (2012)
(in alphabetical order by school name)


School: Hong Kong Art School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Programme: Master of Applied Theatre and Drama Education
Mode of Study (Duration): Part-time (2 years)
Registration Period: Now-2012/04
Enquiry: tel/ 2922 2822,  email/ enroledu@hkac.org.hk
Programme Seminar:  17/02/2012 & 16/03, 7:30-9:00pm, Hong Kong Arts Centre
Website: http://www.hkas.edu.hk/3programmes/m_de.php

School: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Programme: Master of Fine Arts in Drama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Mode of Study (Duration): Part-time (3-4 years) or Full-time (2 years)
Registration Period: Now-2012/03/16 (deadline for non-local students 2012/02/24)
Enquiry: Graduate Education Centre,  tel/2584-8779,  email/ gec@hkapa.edu
Website: http://www.hkapa.edu/asp/gradedu/grad_edu.asp?lang=eng

School: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gramme: Master of Education in Drama and Language Education
Study Mode (Duration): Part-time (No limit)
Registration Period: Open for Application Now
Programme Seminar: 2012/02/25 Study Planning Day
Enquiry: Dr. SHU Chi-yee, Jack,  tel/ 2768 5818,  email/ jshu@ouhk.edu.hk
Website: http://www.ouhk.edu.hk/WCM/?FUELAP_TEMPLATENAME=tcGenericPage_test&lang=eng&status=1&ITEMID=CC_PROG_INFO_58220281

TEFO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changes and amend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listed above. Please kindly contact the school(s) for registration and enquiry. 





02/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2/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TEFO活動] 戲功武林大會-如何以戲劇教育探討發展議題 (工作坊)
02/02 山區學校不是talk and chalk --菲律賓的經驗 (Al Santos)
06/02 戲劇藝術工作坊 (Al Santos)
06, 13/02 展望劇場演出 (好戲量)
12/02 如何以戲劇及故事圖書,與少年人探討具爭議性之題材 (Prof. Jonothan Neelands)
12/02 「一線曙光」個案分享:地震災區中的應用劇場 (Prof. Peter O’Connor)
12, 25/02 「一個人在途上」感動生命劇場 (論壇劇場)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17/02 香港藝術學院:應用劇場及戲劇教育碩士課程2012 課程講座
18-19/02 <台北歌手>港、台兩地民眾劇場的交流 及 工作坊 (差事劇團[台灣])
23-26/02 導演舞台-個案研習公開課 (中英劇團)
25/02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 (戲劇與語文教育) 大學進修策劃日
25-26/02 《歷史如何走進戲劇:以辛亥題材為例》兩岸四地論壇 (致群劇社)
25-26/02 酷凌行動:以戲劇手法處理欺凌和衝突 「改良式論壇劇場」在校園與其他場所之應用 (John O'Toole)

-----

二月活動資訊詳情

[TEFO活動] 戲功武林大會-如何以戲劇教育探討發展議題 (工作坊)
21/02-13/03, 15/05 (逢二) 1900-2200 ; 14/04(六) 1000-1730
>> 合辦:TEFO、樂施會
>> 導師:陳玉蘭 (BBA (HKU), MA (UCE Birmingham)
香港藝術學院 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
>> 地址: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9樓 樂施會互動教育中心
>> 查詢:2511 5997 (梁小姐)
>> http://goo.gl/eNjjI

02/02 (四) 1900-2100
山區學校不是talk and chalk --菲律賓的經驗 (免費)
(講座中將放映一套曾獲獎有關Al Santos協助成立菲律賓山區學校的紀錄片)
>>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 好戲量
>> 講者:Al Santos (菲律賓劇作家及教育家)
>> 地址: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 L4 -03A
>> 查詢:2891 8488 / 2891 8482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2295659893823/

06/02 (一) 1430-1730, 1900-2200
戲劇藝術工作坊
>>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 好戲量
>> 主持:Al Santos
>> 地址:大角咀必發道104到106號二樓 戲劇工廠
>> 查詢:2891 8488 / 2891 8482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1/talk-and-chalk.html

06/02 + 13/02 (一) 2000
展望劇場演出 (免費)
>> 主辦:好戲量
>> 地址:西洋菜南街42號2樓

12/02 (日) 1500-1630
如何以戲劇及故事圖書,與少年人探討具爭議性之題材
>> 講者:Prof. Jonothan Neelands (Warwick University, UK)
>> 主辦:香港演藝學院
>> 地址:香港演藝學院四樓一號舞蹈室
>> 查詢:estellawong.dr@hkapa.edu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88153291248840

12/02 (日) 1930-2100
「一線曙光」個案分享:地震災區中的應用劇場
>> 講者:Prof. Peter O’Connor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 主辦:香港演藝學院
>> 地址:香港演藝學院四樓一號舞蹈室
>> 查詢:estellawong.dr@hkapa.edu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88153291248840

12/02 () 1445-1645
「一個人在途上」感動生命劇場 (論壇劇場)
>> 主辦: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 地址:香港小童群益會101室禮堂 (香港灣仔駱克道3)
>> 查詢:2319 1269

17/02 (五) 1930-2100
應用劇場及戲劇教育碩士課程2012 課程講座
>> 主辦:香港藝術學院
>> 地址:香港藝術中心
>> 查詢:2922 2822 / enroledu@hkac.org.hk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69049829778179/

18/02 (六) 1400-1730
<台北歌手>港、台兩地民眾劇場的交流:影像放映 及 示範表演 座談及交流
>> 主持:差事劇團 (台灣民眾劇場)
>> 地址:大角咀必發道104到106號二樓 好戲量劇場
>> 查詢:2891 8488 / 2891 8482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3.html

19/02 (日) 1000-1200, 1300-1700
權力遊戲工作坊 (六小時)
>> 主持:差事劇團 (台灣民眾劇場)
>> 地址:大角咀必發道104到106號二樓 好戲量劇場
>> 查詢:2891 8488 / 2891 8482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3.html

23-26/02 (四至日) 2000
《導演舞台 - 個案研習公開課》
>> 主辦:中英劇團
>> 地址: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 查詢:3961 9804 (中英劇團教育及外展部)

25/02 () 1100-1300
「一個人在途上」感動生命劇場 (論壇劇場)
>> 主辦: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 地址:突破中心地庫禮堂 (九龍佐敦吳松街191)
>> 查詢:2319 1269

25/02 (六) 1400-1800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 (戲劇與語文教育) 大學進修策劃日
>> 主辦:香港公開大學
>> 地址:公大何文田校舍(牧愛街30號)
>> 查詢:2768 5818
>> http://openlearn.ouhk.hk/events/detail/86?t=7009

25-26/02 (六、日)
《歷史如何走進戲劇:以辛亥題材為例》兩岸四地論壇
>> 主辦:致群劇社
>> 地址:西灣河聖十字徑2號協青社 (西灣河文娛中心隔鄰)賽馬會大樓三樓講室
>> 查詢:9874 6700 (陳先生)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07.html

25-26/02 (六、日)
酷凌行動:以戲劇手法處理欺凌和衝突 
「改良式論壇劇場」在校園與其他場所之應用
>> 主持:John O'Toole
>> 主辦:香港藝術中心
>> 地址:筲箕灣譚公廟道8號香港藝術學院包黃秀英校舍
>> 查詢:2824 5347
>> http://hk-tefo.blogspot.com/2012/02/master-class-open-seminar-by-john.html


上述資訊以各主辦單位最後發出之消息為準。請自行到主辦單位報名或查詢。
TEFO積極推動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之發展,為業界建立溝通網絡,定期於每月月底發放未來一個月本地進行之戲劇教育或應用劇場活動資訊。如有意發佈活動消息,請電郵至admin@tefo.hk。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剪報] 西九人流勢迫爆圓方 表演場2020年落成 接駁天橋未完工

[明報 2012.01.25 記者/周展鴻 原文連結]

西九人流勢迫爆圓方 表演場2020年落成 接駁天橋未完工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在2020年完成第一期建設,估計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但運輸署的交通配套能否跟上進度是關鍵問題。西九顧問技術報告指出,其中一條連接西九與油麻地的行人天橋有可能無法趕及完成,屆時離開大型表演場地的人流,勢迫爆圓方。此外,技術報告對車流的估算,竟比2009年高鐵交通評估報告還要樂觀。公共專業聯盟成員黎廣德質疑兩報告的背後假設有分別,令人難以評估結論是否正確。

為配合西九文化區運作時的人流,西九管理局建議油麻地、環球貿易廣場及廣東道與西九文化區的連接處,興建3條高架行人道或橋樑。按技術報告的評估,當坐落西端的大型表演場地落成後,這些天橋可起疏導人流的作用。

料半小時7300人湧圓方

不過,報告指由於政府行政程序問題,連接油麻地的行人天橋需要較長時間興建,或難趕及在大型表演場地2020年啟用時建成,甚至永遠擱置,因此報告估計2020年,離開的人流會以每半小時7300人的流量湧向環球貿易廣場的天橋,並會湧進圓方,令圓方內部行人路非常擠塞。報告指出,為應付這情况,西九管理局需要再加強接駁巴士的服務以疏導人流。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認為,政府的道路改善工程應積極配合西九的時間表,避免出現場地落成後人流迫爆的狀况。

兩車流評估參差惹質疑

至於車流方面,報告認為即使西九在2030年全面運作,附近的主要擠塞點都在可應付範圍內,當中佐敦道、渡船街、柯士甸道等會較擠塞。不過,本報比較運輸署09年的高鐵工程交通評估報告,發現在8個擠塞點中,西九顧問技術報告在6個點的剩餘容量估計均較樂觀。

黎廣德指出,兩報告的假設明顯有別,因為報告沒清楚交代背後的假設數據,故難推論西九報告的評估是否合理。涂謹申亦指將來西九落成後,附近的交通將「很大鑊」,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決定是否駕車前往。西九管理局發言人則強調,運輸署稍後會有更詳細的交通評估研究。

減26%停車位獲批

另外,西九管理局早前向立法會交代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問題時,提出過減少停車位以減少建築成本的方案,技術報告便提到運輸署已同意西九文化區採取共用停車位的概念,從而減少26%的車位。若在辦公時間後,西九辦公室及高鐵西九龍總站的辦公室都可有五成車位共用,則西九車位可由2885個減至2130個。

明報記者 周展鴻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戲迷銀彈救新光被拒 願月墊百萬租不果戲院2.19謝幕

[ 明報 2012-01-24 文/吳光熙 原文連結 ]

戲迷銀彈救新光被拒 願月墊百萬租不果 戲院2.19謝幕

全港最後一個民營粵劇場地北角新光戲院,自傳出不再續租後,一些有心劇迷曾嘗試拯救。據悉,新光戲院租約即將期滿,有「白武士」願每月花100 萬元,代墊支租金以保住新光,但遭業主拒絕,以盡快落實改建計劃,使堅守藝壇40 年的新光終預定於2 月19 日謝幕。粵劇界憂慮,在西九戲曲中心2015 年落成前,要面臨「真空期」。明報記者吳光熙

恐戲曲中心落成前「真空」

經營新光的香港聯藝機構以「商業考慮」為由不續約,據悉新光2009 年續租時,租金由28 萬元增至69.8 萬元,令聯藝經營壓力大增。《粵劇曲藝》月刊主編馬龍透露,一名與粵劇界大有關係的生意人,願意每月斥100 萬元為聯藝墊支租金,更願預支一年租金,可惜仍遭戲院業主羅守輝一方拒絕,令新光「返魂乏術」。新光管理層已通知一眾員工結業消息,一班老伙計已打算索性退休。

「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今宵人惜別,相會夢魂間……」新光一角的戲曲唱片店,響起《鳳閣恩仇未了情》的幽幽歌聲。作為新光開幕至今唯一一位仍然堅守到最後的老臣子,負責手繪戲院廣告的美術部主管馮國良,可謂見證着新光的光輝歲月。

馮國良親睹那些年每有粵劇上演,總是全場爆滿的光景。他說,每遇到龍劍笙、梅雪詩等偶像級演員踏台板,輪候購票的觀眾更是圍着街道幾個圈,「一做便兩星期,但一日便賣完(票),半夜12時仍有觀眾來購票」,最瘋狂一次更要全院總動員,連美術部也要協助維持秩序。到近年雖然觀眾不斷流失,但一班老戲迷照樣捧場, 「雖然撐着拐杖、掛着尿袋,但總要來到大堂,不看戲也來感受氣氛」。

阮兆輝:皇后有人撐新光無人問

粵劇名伶「萬能泰斗」阮兆輝直言,「要踏過新光台板,方稱得上老倌」。1982 年他首度擔任師父麥炳榮副車當小生,到1993 年在新光演出時扭傷致6 小時半身動彈不得,同年接到患癌長兄離世噩耗,到早前入行50 周年紀念作,也是在新光度過,新光對輝哥而言,有着深刻的感情。

近年新光艱苦經營,幾度傳出結業,每次輝哥與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等粵劇界和政府救亡,中聯辦斡旋,最終得以讓新光延壽,惜聯藝如今自動棄權,令輝哥說來不無唏噓。

「我不是沒反應,其實粵劇界很大反應,只是明知沒辦法……」輝哥認為新光不單是粵劇界的歷史,也是香港和國家的歷史, 「拆(皇后)碼頭時很多人出來,很奇怪,原來新光要拆沒人理」。

本地劇團由高峰期的佔新光檔期九成銳減至兩三成,他認為與高地價政策有關, 「租新光付兩萬多,租高山只需6000,政府資助全到了地產商口袋」。他憂慮隨着新光閉幕,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粵劇界會出現真空,不僅戲迷會流失,本地班亦要「捱幾年」。惟馬龍直言,不擔心粵劇會因戲迷老去而被淘汰,全港約有3800 名忠實戲迷,足以支撐粵劇界, 「不需要3 歲到80 也來看粵劇,人到50 歲自然會愛上大戲」。

[剪報] 粵劇界指高山難取代新光

[ 明報 2012-01-24 原文連結 ]

粵劇界指高山難取代新光

康文署自2008 年開始為粵劇團體提供特別租場措施,包括支持戲班伙拍政府場地的「場地伙伴計劃」,提供額外檔期;紅磡高山劇場實施粵劇優先租場;09 年逐步在數個大型場地預留檔期予本地班,但不論戲班和戲迷均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的地位。

近年本地班租用政府場地演出的場數不斷增加,以租用率最高的高山劇場為例,由08/09 年度的38.6%增至去年度的47.4%,惟粵劇商會副主席鄧拱璧認為,政府場地始終難以取代新光。

新光訂場靈活易轉景

鄧指出,政府場館審批需時,落選亦不會交代原因,不及新光隨時訂場靈活;新光約演出後兩三天便把門券收入交予劇團,而政府場地則最少需時3 星期,還要先付場租,資金較難周轉,部分劇團更要借貸付工資。

在欣賞粵劇和演出上,粵劇名伶阮兆輝說,政府場地以西方劇場佈置,觀眾席由上而下斜向舞台,斜度較大,觀眾和粵劇演員間較疏離;另「虎度門」(演員出場台口)較窄,演員穿戲服出入不便。文武生龍貫天亦稱,新光舞台台底較高,轉場景時布景可快速上落,但高山劇場等場地台底較低,轉場景時需時拆掉原有布景,再放下捲起來的新布景,後台需要手腳快, 才不會打亂劇目節奏。

他慨言,政府資助劇團租用新光是好心做壞事,不少由闊太組成的業餘班大搞派票場,令粵劇質素下降。

縱然龍貫天對香港失去最後一個民營粵劇藝術基地深感惋惜,但他認為失去新光不代表粵劇地位會被取締,深信不論在哪裏演出, 好戲必會有捧場客,「戲棚坐得不舒服,但一樣爆棚」。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剪報] 要學好英文從興趣出發

[ 都巿日報 2011-01-18 原文連結 ]

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有助學習所有科目。香港是以中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社會,不少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感到有困難,有大學教授及小學老師提倡以戲劇等有趣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令學生自發性地學習英語,英語水準必然提升。

重視子女學習的父母們可能都不喜歡子女看電影、卡通甚至打機,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舒志義卻指出,家長如希望子女多學習英文,一定要從適合小朋友的生活環境中出發,引起其好奇心與興趣才會有效,「不少父母都要求子女閱讀英文報紙,但對小朋友而言,英文新聞艱澀難明,難以引起興趣,對學習毫無幫助。」

當然,不是所有電影、卡通及電子遊戲都對學習有實效,關鍵在於父母能否按照子女的程度及興趣入手,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動機。舒志義表示,長假期都會有英語動畫上映,對白多半使用較簡單的英語,小朋友較容易聽得明白,如有英文字幕就更為理想,可有效訓練小朋友的聆聽能力。相反,若選擇一些過於深奧的電影,小朋友要靠中文字幕才能理解,便失去了學習意義。

選擇得宜 打機學英文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難見到小朋友機不離手,不停打機以享受震撼畫面以及「升呢」帶來的樂趣。舒志義建議父母可選擇一些有劇情或要按英文指示才能過關的遊戲,當小朋友在不明白時也會主動查字典或提出詢問,讓子女在玩樂中也可學習英文生字,一舉兩得。

家長亦可選擇一些趣味性高而又適合子女程度的故事書,以說故事形式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千萬不要急於說出結局,家長應先引起小朋友興趣,再要求他們自行追看。」舒志義極力推介以戲劇元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戲劇既有趣味又有吸引力,容易令小朋友產生興趣。」如家長在選擇故事書時可選擇戲劇元素濃厚甚至英語劇本的書籍,「家長甚至可化身不同角色,以不同的語氣去演繹角色,子女必定更有興趣。」

語文能力分為聆聽、閱讀、書寫及說話,舒志義指出,戲劇正好訓練學生這四方面的能力,事實上近年以戲劇融入語文教育的學校亦愈來愈多。「傳統課堂由老師講解學生聆聽,學生容易感到沉悶,相反以戲劇形式會令學生更為投入,亦會對戲劇的內容有深刻的記憶。」

戲劇教育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傳統方法如讓學生依照既有的劇本演出,讓學生閱讀及學習優秀的文字;另外也可以預訂場景,要求學生自行創作對白,印象會更為深刻。舒志義舉例指:「如有故事講述惡霸到農民家中追債,農民向鄰居發出求救信號,飾演惡霸或農民的學生可先了解故事背景,再自行創作追債時會說出的對白。」由於學生大多沒有追債或逃債的經驗,為了有良好的演出效果,學生一定要找尋資料,無論演員及觀眾,都定必對這些對白留下深刻印象。

上堂做戲 學生投入學習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是把戲劇元素加入英語課的學校之一,其學生曾於過去兩年的香港學校戲劇節中獲得傑出整體演出及傑出導演等多個主要獎項。該校由一至六年級的英語課,都會以兩至三成的課時加入不同形式的戲劇元素,如一至二年級主要以英文歌曲作教學,中年級則為英詩及話劇,高年級的話劇更要求學生就特定的場景自行創作及撰寫對白,發揮創意。
該校負責英語戲劇的主任葉國強表示,自從學校把戲劇元素引入英語科後,學生明顯提高了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無論演出或欣賞同學演出時都更為投入。更重要的是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高年級同學演出經典童話故事,由王子邀請公主出席舞會,我們會要求學生放棄原著,自行撰寫對白,甚至改寫結局。」

葉國強指出,構思劇本期間,學生明顯變得主動,如自發到圖書館或上網找尋相關資料,或主動向老師查詢等,同學們的英語水平在不知不覺間不斷提升。他說:「戲劇的好處是要表演給觀眾欣賞,同學們都希望自己的演出能取得別人的認同甚至讚賞,故會盡力演出,直接提升了他們的英語水平!」

除此之外,戲劇亦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葉國強表示,對於表演,一般低年班的同學會較為積極,但到了高年級則因害羞而較為抗拒,「我們的學生自低年級起便有唱歌及話劇演出的經驗,增加了他們面對群眾及演說的信心,相信對他們成長後都大有幫助。」另外,同學們以分組形式合演話劇,當中也可訓練出團隊精神及合作性,這也是難得的經驗。
 
參考網址:
香港戲劇手冊
網址:www.edb.org.hk/schact/drama/index2.html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網址:http://www.tefo.hk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轉貼] "INCLUSION OF MINORITIES"

Centre for Drama Education prepared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at has a theme:

"INCLUSION OF MINORITIES"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Mostar, Bosnia and Herzegovina from 24th till 26th February 2012. The Conference will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Croatian Centre for Drama Education, Centre for Drama in Art and Education from Serbia and the Centre for Drama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large international project on Roma inclusion.

Framework Programme of the Conference is:

Friday, 24th February from 4 PM
- Presentation of projects HCDO, CEDEUM and CDO about inclusion of Roma
- Forum performances produced by the presented projects

 Saturday, 25th February from 10 AM
- Workshops and sharing of experiences from practical work with minorities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needs, deaf,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without parents, ethnic minorities, etc.)
- Celebrating of the 38 years of the Mostar Youth Theatre existence and start marking of 15 years existence of the Centre for Drama Education
- Performance "ODE TO JOY (Ninth unfinished)" and the awar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Education "Grozdanin Kikot".

 Sunday, 26 February from 10 AM
- Visit to the Children's House of Mostar and the Association of Parents "Sun", workshop with their residents,
- The final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joint planning activities and making conclusions.

We hope that this kind of meeting is sufficiently inspiring challenge for you, and that will bring you that weekend in Mostar.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友好宣傳] 山區學校不是talk and chalk --菲律賓的經驗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 好戲量 合辦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Asian People’s Theatre Festival Society & FM THEATRE POWER       jointly present
Artist Talk 與藝術家對話

山區學校不是talk and chalk --菲律賓的經驗
講者:Al Santos (世界著名菲律賓劇作家及教育家)
* 講座中將放映一套曾獲獎有關Al Santos協助成立菲律賓山區學校的紀錄片
 
Experiences from the Philippines –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re not just ‘talk and chalk’
Speaker: Al Santos, the world famous Filipino theatre artist/educator
Al Santos will be showing a 20mins documentary of the village schools he helped to set up in the mountains (that won an NHK-UNICEF prize). Al Santos is the playwright of The System of Professor Tuko, which will be adapted and performed on 4th & 5th February 2012. (visit www. fmtp.net)

費用全免 Free admission        
日期  date :  2012.2.2 (Thu)           
時間  time :  晚上 7:00 – 9:00pm
地點 venue :  L4 -03A , JCCAC
          
 
Al Santos戲劇藝術工作坊
日期: 201226(星期一)
時間: 下午2:30–5:30; 7:00–10:00    6小時
地點: 戲劇工廠 (大角咀必發道104-106號二樓) 
內容: 共分兩節,均有創意和即興的練習,學員將創作數分鐘的短劇,每節備30分鐘的講課。透過工作坊的經驗,學員將會明白戲劇的元素如何有效地整合,創意地表達他們在日常生活所觀察所思所想所聞。
費用: $400

導師Al Santos – 菲律賓著名導演/劇作家
曾為菲律賓教育劇團菲律賓芭蕾舞團菲律賓文化中心編劇及導演他導演的[亞洲的吶喊] 之一之二之三巡迴歐洲亞洲等地,包括參加各地的藝術節,(維貢戲劇節、韓國 Kwachon 藝術節等)曾參加[亞洲的吶喊] 與 Al 合作的香港劇人包括了鄭綺釵鄺為立小丑三豪子等Al於哈佛大學研習教育回到菲律賓後到山區辦了25間創意學。他現在是菲律賓大學教授創意寫作同時負責一個有十所中學參加的表現藝術計劃。他寫的劇本The System of Professor Tuko諷刺馬可斯時代菲律賓的統治獨裁和腐朽的教育制度深受歡迎,尤其是學生和年青人,故過去十多二十年都會有人不時重演。

(今次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好戲量合作的[大教育家與陰質教育]是把The System of Professor Tuko的故事和精粹溶入了好戲量極受歡迎的戲寶[陰質教育])
Enquiry: info@aptfs.org  2891 8488 / 2891 8482  www.cccd.hk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 剪報] 莊梅岩編者話

[ 頭條日報 2012-01-12 林清風 原文連結 ]



莊梅岩編者話

一個編劇,在香港討一份差事,寫成三部曲,還要頻頻重演,談何容易?本地編劇紅人莊梅岩,接受《香港藝術節》邀約,早已交出了《法吻》、《聖荷西謀殺案》兩齣廣獲迴響的舞台劇,今屆再接再厲創作《野豬》,由甄詠蓓執導、黃子華主演,卡士強勁,譜成一曲三重奏,編者話不斷。

訪問前,筆者剛巧看了第三度重演的《法吻》,兩位主角是為人熟悉的電視藝員梁小冰和張錦程,落幕後餘音裊裊,讓筆者震撼不已。所以,跟莊梅岩傾談,第一時間不談新劇,而是分享自己的觀劇感受。「對,這齣作品就是不會讓人看得安樂。」她說時揮揮手,似乎筆者的意見,又一次帶來了成功印證。「這劇的原意,就是叫人反思信仰。」

《法吻》談及宗教、末日審判,只集中於兩位主角的對話,但藉他們的演技、表情、對白,已經張力無窮,把一宗發生已久的「法吻」案件,抽絲剝繭,同時讓觀眾勾出心中的鬼神,而結尾一段叫人毛骨悚然的音樂,是畫龍點睛。有宗教團體提出負面意見嗎?她搖搖頭,說:「甚至有評論指教團應該包場,予教徒欣賞。」

三部曲愈寫愈深

二○○五年創作的《法吻》,六年來重演三次,至於由劉雅麗、鄧偉傑、彭秀慧組成鐵三角陣容的《聖荷西謀殺案》,於二○○九年、二○一○年兩度登臨《香港藝術節》的舞台,加上即將上演的《野豬》,湊成「藝術節三部曲」,單單是莊梅岩為《香港藝術節》創作的劇本,已經煮成一頓本地戲劇愛好者的豐盛饗宴,對一個僅於二千年後才活躍舞台劇界的年輕編劇來說,實是難得。

雖然如此,看過《法吻》和《聖荷西謀殺案》的觀眾,大概抱有一個疑問:這套到底是本土劇,抑或翻譯劇?《法吻》原本的故事設定,發生在外國人的家中,宴會中賓客穿華麗禮服;《聖荷西謀殺案》的主人公,是一對居於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香港移民夫妻,感覺西化,甚至予人看翻譯劇的感覺。對於劇作,她笑言自己也覺得有翻譯劇的味道,但已盡可能寫得本土化了。「也有不少觀眾覺得,我近期作品的思辯方式、切入點,都帶有西方戲劇味道。」她覺得自己的早期作品,就較接近中國戲劇、戲曲的格局。「但《法吻》、《聖荷西謀殺案》,我只能說出一個梗概,以《法吻》為例,你說是探討愛情、信仰,統統也可以。」

原來出現如此創作轉向,背後有個故事。某次莊梅岩寫了劇作後,惹來演員不悅,及後她便思索演員最想演怎麼的戲,經過一番研究探求,她有了答案。「便是內容具深度、角色心理層次複雜、具張力的戲,也就是你們覺得接近西方戲劇模式的作品。」要角色複雜,對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的她來說,不是難事,及後便邊走邊試,亦多番翻譯外國劇本,後來的作品漸漸為她帶來了口碑和獎項,表現突出的《法吻》和《聖荷西謀殺案》,除了再次令她贏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作品本身亦屢次得到重演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寫劇本就是純粹遷就演員,有些位你要笑,有些位你要哭,可能沒甚麼時間讓演員準備,但這是一個Form。」

期盼創作輕鬆喜劇

作為一個創作人,終日思前想後、情緒起伏,是免不了的,這跟她有個相夫教子的幸福小家庭完全無關,難怪《法吻》、《聖荷西謀殺案》探討哲學思辯、宗教信仰、愛情關係、人性醜惡,新作《野豬》同樣沉重,她坦言甚至比《法吻》更難消化。這劇有五個角色,還有一個隱藏「人物」,其指涉意涵極多。「這是一個寓言,前瞻性的、形而上的,不講寫實、情懷。」故事述一個作家被審查後,在城市中失蹤,讓人感到充滿政治意味,她舉舉手,說:「我們沒有政治立場。」三部曲主題愈寫愈深,全因《香港藝術節》給予自由度,讓她放手嘗試。

談到翻譯劇,她不諱言是用以「幫補家計」,因為自己並非快槍手,原創劇本幾乎只是一年磨一劍。「如果只靠編劇維生,肯定乞食!」話雖如此,她對翻譯外國戲劇仍然揀擇,大多選取「對自己有益」的劇本。「好像《胖侶》,這是一套幽默作品,我本身不Funny,一落筆就很重,很欣賞懂得寫喜劇的人,我翻譯該劇,就能從中取經。」她也解放起來,翻譯出如「豬扒」、「甲組腳」等尖酸刻薄的本土化毒舌話語。「它讓我發掘這方面的創作潛能。」她言辭肯定地說:「他朝有天,我定會寫一套喜劇。」創作了深度劇本,今天她願意還原基本步,回歸輕鬆小品,又有寫喜劇的心願,如果真的有第四部曲,觀眾看見的,相信是另一個莊梅岩。

作者簡介

林清風,八十後文化藝術愛好者,在擠逼而枯燥的都市裏,到處探測文藝跳動的頑強脈搏。

文:林清風

[友好] 一人一故事劇場,受壓迫者劇場 和展望劇場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好戲量/ 聆動空間主持及推薦幾個在2012年發生/籌備中有關一人一故事劇場,受壓迫者劇場 和展望劇場的計劃,敬請留意。

1. 好戲量展望劇場演出。逢星期一晚上八時。下三回定予一月十六日,二月六日及十三日。地點:西洋菜南街42號2樓 (免費)

2. 聆動空間每月油麻地Kubrick書店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下午七時半至八時半夜。(免費)

3. 台灣差事劇團<台北歌手>港、台兩地民眾劇場的交流
... 地點:大角咀必發道104到106號二樓 好戲量劇場
A.影像放映 及 示範表演 座談及交流 主持:「差事劇團」
時間:2012年2月18日(六) 14:00---17:30
B.權力遊戲工作坊         主持:「差事劇團」
時間:2012年2月19日(日)  10:00AM --- 12:00 13:00PM ----17:00PM 共六小時
適用於演員及非演員,運用受壓迫者劇場/民眾戲劇的手法,針對NGO及社會人士或學生、演員的增權工作坊。一起用身體去相互激盪出權力何在的一場「權力的遊戲」。費用 $150 港幣

4.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康文署文化大使計劃[故事]之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及工作坊。聆動空間主持。 6月至11月 地點:天水圍、深水步、大埔、油尖旺、灣仔、中上環(演出免費);18小時一人一故事劇場基本工作坊因康文署資助,收費廉宜,敬請留意。

5. 中國蘭州環境戲劇節與ImaginAction交流計劃: ImaginAction的Aristizabal和Fonda-Bonardi計劃予五月下旬來香港/北京主持工作坊及演出並連同香港/北京團隊一起參加 六月四日 至十六日中國蘭州環境戲劇節(以論壇劇場形式為主,香港負責介紹展望劇場)。

6.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鄭鳳玲+更生人士+社會工作者+演藝學院畢業生主辦三個[人種誌戲劇](ethnodrama) (JCCAC黑盒劇場),演員現身說法,演繹自己的故事,並以論壇劇場出之。演出日期: 四月廿七日至五月六日(備學生專場) 。

7.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 Actors 工作坊 及 慾望彩虹工作坊。敬請密意。
欲知詳情,請瀏覽cccd@cccd.hk 或facebook: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或電2891 8482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剪報] 金鐘前英軍火庫活化將開放

[明報 2012-01-10 原文連結 ]


亞洲協會籌募得3.8億元,將金鐘前英軍軍火庫,活化成劇場及展覽館,當中1億元由賽馬會捐出。

活化後的軍火庫,將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一個舉辦各種科教文化活動的獨特場所,讓學生及公眾能深入探討古蹟、藝術、文化及當代事務等多個範疇的課題。其中包括亞洲協會藝術館、擁有頂尖配備的現代化多功能劇場---麥禮賢劇場以及多個宴會廳。

新會址亦設有訪客中心、餐廳、空中花園及亞洲協會商店。

軍火庫由英軍於19世紀中期建造,用於儲存炸藥,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一直空置。作為香港僅存的英軍建築物,賽馬會決定出資協助活化工程,其中3座建築物屬一級歷史建築,2月9日起將會向公眾開放。網址為http://www.asiasociety.org/hong-kong。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友好宣傳] 在阿富汗尋找和平:一人一故事與論壇劇場的應用

在阿富汗尋找和平:一人一故事與論壇劇場的應用

與藝術家對話 Artist Talk
在阿富汗尋找和平:一人一故事與論壇劇場的應用
Finding Peace in Afghanistan : Application of Playback and Forum Theatre

講者Speaker: Hjalmar Jorge Joffre-Eichhorn
Hjalmar為社區劇場藝術家曾赴世界多國,主持參與式劇場工作坊促進政洽、社會及文化改革。他曾為阿富汗遭遇種族滅絕的倖存者舉辦和解劇場工作坊,以被壓迫者及一人一故事劇場為巴西無家者增權,他最近投入為阿富汗人民尋找和平,將於阿富汗和美國同時進行工作坊及演出。
Hjalmar is a community based theatre practitioner who had toured around the world to facilitate participatory theatre workshops for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He has done Theatre for Reconciliation workshops with Genocide survivors in Afghanistan,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and “Playback Theatre” for the empowerment of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in Brazil , etc. One of his recent commitments is to work with the Afghan people in search for peace. Performances and workshops took place both in Afghanist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www.ahrdo.org
www.eurasianet.org/node/63553

2012.1.10 (二Tues)  晚上7:30pm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7-19
L7-19,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 Shek Kip Mei, Kowloon

查詢及留座 Enquiry & Enrolment:
28918482   92685934    cccd@cccd.hk
費用全免,請先登記預留名額,設中文翻譯
Free Admission, please make reservation.
Conducted in English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好戲量 合辦:
Presented by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 FMTP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剪報] 二○一二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1-06 文/程介明 ]

二○一二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2012 年將是香港教育改革關鍵之年。

去年在一個聯校研討會的問答環節上,主持的校長開始的一句話是: 「過去十年,我們教師經歷了一場大災難!」這位校長未必代表全部校長,又或只是帶有謔意的故意戲劇化,但是也許有不少人真的有類似的想法,也不時聽到家長說「香港的教育為什麼搞成這樣?」香港的教育界也的確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人的記憶是短暫的,由於人員的更替,社會的記憶更加脆弱。值得在這2012 年的開始,重新闡述一下對於香港教育改革的看法。

在國際比較的排名榜上,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香港的排名都很高。

我不是排名榜的信徒,不相信排名可以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但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香港教育的確有她的優勢。明白我們自己的位置和處境,很有利於認清我們的方向,從而理解香港教育目前面臨的種種變革。

教育改革在1999 年開始啟動。當時的情況是:家長不滿學校,教師不滿學生,僱主不滿本地畢業生;激烈一點的更說香港的教育千瘡百孔。也不是沒有努力過,1984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成立以後,一直到1996 年,發表了六份頗為認真的《報告書》,提出過接近二百項改善教育的建議,幾乎全面覆蓋教育的方方面面。

「樂善勇敢」教育突破

1999 年啟動,只是提出一個問題:「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什麼?」現在看起來,這個起點是很重要的。十多年來,香港周邊許多地方都在實行教育改革,但是甚少以教育的目標為出發點。結果是研究了許多「手段」,但是沒有想清楚這些「手段」是為了達到什麼「目標」;教育目標的提出,當時引來社會上一萬六千多份意見書,等等。

教育目標的討論,最後產生一個共識:「社會變了!」教育改革首兩年的公開文件,開頭一句都是「社會變了!」,潛台詞是「教育也應該不一樣!」這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主軸。也就是說,不是修修補補地把現有的教育做得好些、多些、快些,而是要重新考慮教育應該做些什麼。

環顧周圍,除了新加坡和上海以外,其他大多數地方的這種意識不強。也可以說,教育改革因此不徹底,要麼改革無法貫徹到底(因為教師覺得,不過是又一次跑過場),要麼所謂改革過後,一切又回復過去,等於沒有改革。因為教育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於是產生了十六字的口號: 「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簡稱「樂、善、勇、敢」。這與傳統以知識和技能為基本的經濟話語頗不一樣。

從教育發展的理念來說,這是一個突破:從學生個人的前途出發,而不是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的需求、國際競爭能力等等出發。這是許多國家的政府無法擺脫的一種思想範式。

不是說不要經濟、人力、競爭力。以往靠教育制度通過拔尖、篩選、淘汰去塑造一個人力金字塔,逼着學生向經濟需求屈服,但是社會變了!社會不再是靜止的、持久的了,社會流動加劇,向上向下的機會都會不斷出現;一切都會不斷變動,個人的際遇因此變得很戲劇化。工作生活如此,其他的生活也處於千變萬化的狀態之中。怎樣讓年輕人能夠充分為如此的前途與生活做好準備,成為教育的重大使命。

缺乏承擔災難源頭

「樂、善、勇、敢」現在沒有人再提了,或者積極地說,已經融化在具體的改革措施裏面了。但是涵蓋的「學習」、「溝通」、「承擔」、「創新」這些方面,其實很能說明教育改革的意義。「樂、善、勇、敢」,說起來簡單,但是閉目想一想,傳統的學校教育裏面,是很少提到的。

先說後面三樣。我在開始的時候,也覺得要求每個人都創新,恐怕要求太高。

後來我個人的學術研究,從教育內部轉到教育外部,才發覺在行行業業,人們每天做的事情都與昨天不一樣, 「創新」不再屬於少數人的聰明。

「承擔」,當時也有人提出,要每個學生都有「承擔」, 「太沉重了!」然而,最近十年世界上發生的種種,都證明在社會結構變得鬆散的時候,個人的承擔成為社會的支撐;而個人的缺乏承擔,往往是社會性災難的源頭。

「溝通」,其實在傳統的學校裏面並不重視,重視的是學業上的個人奮鬥;但是社會的趨勢是嚴格的「非人化」的規章制度,逐漸讓位予人際的互動和融合,不懂得溝通就難以在社會立足。我們常常聽到對香港本地畢業生的批評,不就是說他們沒有創意(創新)、沒有責任感(承擔)、不懂與人相處(溝通)嗎?

尊重專業成功基礎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標改過來!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要改變學校的形態。

這個時候,當時世界上嶄露頭角的學習科學,進入了香港教育改革的討論。大家開始明白,學習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人類經歷經過大腦加工而形成的認識。

於是就從青少年應該享有的學習經歷出發,繪出了學習經歷的光譜;然後看課程之內、課程之外、學校之外,應該讓學生有些什麼經歷。由此定出「學習領域」:包括中國語文、英文、數學、科學、科技、人文、體育、藝術等等比較接近原來「科目」的重組,以及新的學習領域如「應用學習」(實際工作的經歷)、「其他學習經歷」(人際組織、校外活動、外地生活)。再就是培養分析、批判、綜合能力的「通識教育」。

課程改革的第一份文件,標題就是《學會學習》,是把「學習」這種特殊的經歷,看成是一切學習經歷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核心的經歷和能力。這與中國內地、新加坡、台灣當時的改革頗有共同之處,只不過香港的改革不止於課程大綱的編寫,而且經過許多的討論、配套的建設、學校的醞釀,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心理上比較有準備。這也是香港的教育改革得以貫徹的基本原因,因為尊重了學校和教師的專業自主,而不是簡單地把他們看成只是負責執行的馴服工具。

香港的教育改革走到這一步,也得到世界各方的注視,來之不易。但是如果掉以輕心,今年的新會考和大學入學,卻完全可以讓教育改革功虧一簣。

程介明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pecial Issue on A/r/tography and the Art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pecial Issue on A/r/tography and the Arts
Guest edited by Rita L. Irwin and Anita Sinner
Call for Submissions

To be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ography means to inquire in the world through an ongoing process of art making in any art form and writing not separate or illustrative of each other but interconnected and woven through each other to create relational and/or enhanced meanings. A/r/tographical work are often rendered through the methodological concepts of contiguity, living inquiry, openings, metaphor/metonymy, reverberations and excess, which are enacted and presented/performed when a relational aesthetic inquiry condition is envisioned as embodied understandings and exchanges between art and text, and between and among the broadly conceived identities of artist/researcher/teacher. A/r/tography is inherently about self as artist/researcher/teacher yet it is also social when groups or communities of a/r/tographers come together to engage in shared inquiries, act as critical friends, articulate an evolution of research questions, and present their collective evocative/provocative works to others (see http://m1.cust.educ.ubc.ca/Artography/).

This special issu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invites original creative and scholarly inquiry that engages in critical debates and issues regarding a/r/tographical methodologies; are exemplars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a/r/tographical research; and/or extend the boundaries of inquiry-based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re welcome from disciplines across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in a wide range of formats including articles, essays, and artistic interludes, which explore diverse forms of the arts from drama, dance, poetry, narrative, music, visual arts, digital media and more.

The UNESCO Observatory refereed e‐journal,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is based within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d Plan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The e-journal is a clearing house of research which serves to improve practice in the arts, influence policy making, and benefi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in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systems across communities, regions and countries.  This special edition of the journal will be edited by Dr. Rita Irwi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Dr. Anita Sinner, Concordia University, Canada.

Submissions can be either research papers, articles, or essays up to 8000 words (including all notes, acknowledgments and references), or ‘interludes’ which will appear as either images, poetry, scripts, or URL links to video and sound files. Images should be submitted as JPEGs. Research papers should follow Harvard submission guidelines. Interlude submissions should have a 150-word abstract/description that accompanies the art form.  For contributor guidelines, please refer to:  http://www.abp.unimelb.edu.au/unesco/ejournal/guidelines.html

Deadline for submissions is April 30, 2012. Submissions should be emailed as doc files (e.g. for paper submissions) or as JPEG files (e.g. for interludes).  All inquiries and submissions about this special issu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A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guest editors Rita L. Irwin (rita.irwin@ubc,ca) and Anita Sinner (anita.sinner@concordia.ca), as well as Associate Editor Naomi Berman (naomi.berman@gmail.com).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