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03/2012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3/2012 Drama Education & Applied Theatr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conducted in English)

02/03 Public Seminar:Playing with people –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pplied theatre (John O'Toole)
03-11/03 Playback Workshop: Living Up to the Dream(Sarah Halley)
30/3 – 1/4 Jinnie Jefferies ‘Psychodrama Workshop: Loss and Ending’ (Jinnie Jefferies)

--

02/03 Public Seminar:Playing with people –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pplied theatre
>> Organizer: Hong Konf Art School
>> Speaker: John O'Toole, Honorary Professorial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Enquiry: Ms Kiki Lau (2824 5347, aklau@hkac.org.hk)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52698621473672/

03-11/03 Playback Workshop: Living Up to the Dream
>> Organizer: Encounter Playback
>> Tutor: Sarah Halley, Playback for Change(US)
>> Enquiry: 53730573, encounterpb@gmail.com

30/3 – 1/4 Jinnie Jefferies ‘Psychodrama Workshop: Loss and Ending’ 
 >> Organizer: Hong Kong Centre for Psychodrama and Drama Therapy
>> Tutor: Jinnie Jefferies, Founder and Co-director of London Centre for Psychodrama, Psychodrama Psychotherapist, Senior Trainer
>> Enquiry: 92008601, hongkongcpd@gmail.com

TEFO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changes and amend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listed above. Please kindly contact the organizer(s) or presenter(s) for registration and enquiry.
TEFO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maintaining connection among those who care and concerned about drama education and applied theatre so a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We will releas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ming events at the end of each month. Please kindly send us your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t admin@tefo.hk.

03/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3/2012 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活動資訊

02/03 Public Seminar:Playing with people –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pplied theatre (John O'Toole)
03-11/03 一人一故事劇場與社會觸覺 -實現大同理想(Sarah Halley)
30/3 – 1/4 Jinnie Jefferies帶領【心理劇工作坊:失去與結束】(Jinnie Jefferies)

----

02/03 Public Seminar:Playing with people –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pplied theatre
>> 主辦:香港藝術學院
>> 講者:John O'Toole, Honorary Professorial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查詢:Ms Kiki Lau (2824 5347, aklau@hkac.org.hk)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52698621473672/

03-11/03 一人一故事劇場與社會觸覺 -實現大同理想 (Living Up to the Dream)
>> 主辦:言遇劇團
>> 導師:Sarah Halley,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for Change的聯合總監
>> 查詢:53730573, encounterpb@gmail.com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37319646384516/

30/3 – 1/4 Jinnie Jefferies帶領【心理劇工作坊:失去與結束】 
>> 主辦:香港心理劇及戲劇治療中心
>> 導師:Jinnie Jefferies, 倫敦心理劇治療中心始創人及聯合總監 心理劇心理治療師及高級訓練員
>> 查詢:92008601, hongkongcpd@gmail.com
>>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76976859031040/



上述資訊以各主辦單位最後發出之消息為準。請自行到主辦單位報名或查詢。
TEFO積極推動香港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之發展,為業界建立溝通網絡,定期於每月月底發放未來一個月本地進行之戲劇教育或應用劇場活動資訊。如有意發佈活動消息,請電郵至admin@tefo.hk。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Course in Arts Management

IUGTE & ArtUniverse scholarships for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Course in Arts Management
For performing arts managers and arts administrators

Welcome to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 March 23, 24, 25
Vienna, Austria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in March is opens the door towards the new collaboration project in Russia in autumn 2012 - the six-week period of performance creation in a Russian repertory theatre together with Russian actors and perform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full course programme includes the long-distance training, the practical residential sessions, and the secondment in the Russian repertory theatre, where th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will take place.

The programme is designed for existing arts managers, working in various creative industries, seeking furt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ed in strengthening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is course will be especially relevant to those candidates who are motivated to develop a managerial career in performing arts at international level - personalities with strong personal mission, passion for the arts and 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The working language is English.

There are several scholarships available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in March in Vienna.
The scholarship amount is 300 EUR and covers part of the participation fee.
To apply for participation, candidates should send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iugte.projects@gmail.com
Letter of motivation stating their interest in joining the course.
Detailed CV describing all specific skills and abilities.
Scanned copy of the passport and the academic degree.
Latest head shot and 2-3 additional photos.
Any information confirming professional directing experience: web links to past projects and performances, photo, video, reviews, articles, interviews, etc.
Full Course programme & details: http://www.iugte.com/projects/artsmanagement
Gallery of the past events: http://picasaweb.google.com/globtheatr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heatre Lab in RUSSIA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heatre Lab in RUSSIA

Group I: April 8 - 15, 2012
The Taganrog Drama Theater named after Anton Chekhov
Group II:  April 27 - May 4, 2012
Rostov-on-Don Regional Academic Young People's Theatre

PARTICIPANTS: The program is designed for experienced actors, dancers, choreographers, actors of physical theatre and contemporary circus performers - performing arts practitioners with professional stage experience working in various genres, techniques and styles, interested to find new international network opportunities and collaborators.

PROGRAMME: Intensive practical training guided by the Russian theatre director and teacher Sergei Ostrenko. The programme is focused on Ostrenko's method of actor’s training, which is formed and inspired by the Russian Theatre Tradition. The Lab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approach a unique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material that will enrich you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will offer you the possibility to share an intense creative experience at a global level.

Moreover, the Lab opens the door towards the new collaboration project in Russia in autumn 2012 - the six-week period of performance creation in a Russian repertory theatre together with Russian actors and perform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REGISTRATION: Candidates should send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physiktheater@gmail.com
Letter of motivation stating their interest in joining the Lab and the prefered Lab dates (Group I or Group II).
Detailed CV describing all specific skills and abilities.
Scanned copy of the passport.
Latest head shot and 2-3 additional photos.
Any additional material describ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web links to past projects and performances, photo, video, reviews, articles, interviews, etc.
Gallery of the past events: http://picasaweb.google.com/globtheatre

LAB PROGRAMME & MORE DETAILS: http://www.iugte.com/projects/la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pN6pCaJhXA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友好] 創意與心理學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創立三十周年,本系將於2012年3月10 日邀請本港著名年青女劇作家,莊梅岩小姐及鍾燕詩小姐,舉辦一場名為 ""創意與心理學"" 的講座。講座費用全免,歡迎公眾人士參加。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詳情如下:

講題:創意與心理學
講者:莊梅岩小姐及鍾燕詩小姐
日期:二零一二年三月十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半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費用:全免(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語言:廣東話
截止報名日期:二零一二年三月二日(星期五)

報名:
網上報名請瀏覽goo.gl/IF9Rg 或 登入goo.gl/0I4O1,下載及填妥報名表格,然後電郵至psy30info@psy.cuhk.edu.hk 或 傳真至2603 5019

講座簡介
戲劇和心理學兩者都是從不同領域去剖析人的深心處。兩位香港劇作家會分享如何融合心理學於戲劇創作,以及心理學如何啟發戲劇創意。

查詢詳情請瀏覽網頁http://www.psy.cuhk.edu.hk/ 或 致電3943 8145或電郵至 psy30info@psy.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

[友好] 香港偶影藝術中心:掌中木偶及戲曲教育


活動一:掌中木偶《童偶、偶藝》
節目改編劇團今年創作的大型木偶劇《木偶奇遇記》,裡面人偶與杖頭、掌中木偶表演。採用卡通形象造型、透過傳統表演技巧吸引學生。
共30場演出, 每場演出约1小時30分鐘。(其中45分鐘學生觀看演出,另外45分鐘為互動環節)
演員會於表演期間介绍木偶皮影的發展、歷史及種類等, 演出後會派發工作紙供學生填寫,除觀看表演外,填寫工作紙能令他們加深木偶知識的印象。 還會邀請學生上台即興創作故事,並且嘗試用木偶或皮影表達出來。
演員酬金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參與學校只需負責港幣 $ 500元道具運輸及舞台裝卸費用。

活動二:學校戲曲教育計劃(六) – 學生專場
配合大、中、小學舉辦中國文化日開放活動,舉行四種傳統木偶、皮影表演。
劇目豐富多彩多姿,節目長度60分鐘至90分鐘
演員酬金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參與學校只需負責港幣 $ 500元道具運輸及舞台裝卸費用。

以上活動可先由學校選擇日期,再與我們互相配合。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6-13   
電話: 9217 1635(黃暉)  6333 6213 (Janet)   傳真:3165 0958    www.hkpsac.org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剪報] 活化市集 普及戲劇 香港話劇團@ 街市餐廳

[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2-21 文/楊天帥 ]

活化市集 普及戲劇 香港話劇團@ 街市餐廳

在第三批活化歷史建築計劃中,競爭最激烈的是中環必列啫士街街市。

其中投標單位之一的香港話劇團,建議把街市活化為「市集舞台」,並設全港首個常設餐飲劇場,冀透過新方法讓戲劇成為更多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是次計劃共開放四個投標項目,分別為半山景賢里、銅鑼灣虎豹別墅、前粉嶺裁判法院及必列啫士街街市。其中以總樓面面積約九百五十平方米、用地面積約六百四十平方米,為四個項目中最小的必列啫士街街市,成為最大競爭目標,共收到十五項申請,半山景賢里、銅鑼灣虎豹別墅各收到五項,前粉嶺裁判法院則收到九份表格。

餐飲劇場概念

必列啫士街街市位於必列啫士街2 號,鄰近蘇豪,建於1953年,為三級歷史建築。暫時已確認有份競逐此項目的團體,包括香港青年協會、新聞教育基金、劇場空間及香港話劇團。其中,香港話劇團投標計劃名為「市集舞台」(Market Theat re),焦點是一樓的餐飲劇場(Dinner Theatre),如投標成功,預期可於2015年開始營運。

餐飲劇場的概念,在香港是新鮮事,但在西方並不罕見。通常做法是觀眾先入場進餐,後即場欣賞劇場演出。香港話劇團(下稱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表示,扣除節目轉換及維修等日子,預計「市集舞台」一年裏有七成半時間會有演出,當中包括話劇團自家製作以及其他劇團租場表演。

陳健彬表示,「話劇團演員不多,本身演出已經很忙,所以『市集舞台』主要將是一個給其他香港藝術家發展的平台。」長遠而言,話劇團希望透過「市集舞台」,擴闊舞台演出之可能,諸如外國劇場、棟篤笑、戲曲,甚至中國傳統的東北二人轉、相聲等演出。觀眾一方面以香港人為對象,另一方面則以吸引非首次來港及具文化素質的旅客為目標。「語言希望能夠國際化,既有英文節目,又有普通話和粵語節目。」至於餐飲元素,話劇團則會物色餐飲企業主理。

陳健彬指,餐飲劇場的概念,主要是源於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項目必須由獨立於話劇團的特設公司營運,要自負盈虧,故引入餐飲元素,以獲取資源補貼文化開支。若建議獲政府接納,餐飲劇場收益將會是「市集舞台」營運費用主要來源。「西九也是這樣做,除了文化場館外,其實都是商舖。香港大會堂、文化中心、葵青劇院等都設有餐廳,一方面支持場館營運,另一方面為觀眾提供方便,也可帶起附近人流。」劇場擬設於一樓,餐枱、舞台及座位皆為活動式,完整餐飲劇場布置下約可容納八十名觀眾,拆卸舞台後可增至一百人,撤走餐枱,純粹當黑盒劇場使用則可容納一百二十人。

早有成功先例

話劇團於2004年曾與香港藝術中心六樓餐廳雅廚合作,演出名為《一夜歌.一夜情》(Cabaret)的劇目,其英文名即設歌舞表演的餐館之意。演員在表演前客串擔任服務員,與觀眾建立關係,晚餐時段後表演,門票為250元,包晚飯及演出,共做七場,每場一百零三個座位,入座率達96%。後因雅廚結業,餐飲劇場計劃終結。陳健彬指當時反應頗佳,廣州綠茵閣的老闆還邀請劇團北上合作,只因行政問題才作罷。

回憶起該次嘗試的成功,令話劇團萌生辦餐飲劇場的念頭。話劇團於去年年尾曾向觀眾發出三百份問卷,研究餐飲劇場的可行性,結果顯示四成多觀眾願意付出多250到350元購票。陳健彬指,此一票價足以維持劇場的營運。

除劇場演出外,陳健彬表示,為增加收入來源,場地亦將接受表演團體租場綵排,與及私人承包舉行各類宴會或婚宴,甚至可提供具戲劇元素的「創意婚宴」服務,讓新人經歷一場與別不同的婚禮。

近年,不少小型劇團租用咖啡店或餐廳等場地,進行類似話劇團概念的環境劇場演出,如KEYTheatre在茶餐廳演出的《拾壹查家產》、Tomoto在樓上咖啡店演出的The Postcard 等。雖然這很大程度上是香港表演場地不足的折衷之舉,不過也開放了劇場更多可能性,打破了觀眾與演員間的隔閡。

有份負責撰寫計劃書的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經理潘璧雲表示:「我們還想過,劇場可以怎樣與香港有關,有無可能做一些香港由小漁村發展到大都會的故事?比方說做一個香港奇案系列、香港名人發迹史或節慶故事等等。」她稱此舉目的是吸引更多觀眾,輕鬆在進餐後看戲,以免給人戲劇總是沉重深奧的感覺。

長遠而言,話劇團希望透過「市集舞台」,教育公眾戲劇文化,吸引他們購票入場。「一個劇團要生存,除了要有創作外,亦要公眾支持。所以近幾年,我們很重視戲劇觀眾培養。」她指出,現時話劇團有五到六萬的付費觀眾,外展觀眾包括社會人士與學生則有十多萬人,數字「不算太理想」,故要多加推廣。「希望最終可以在香港形成一種去餐飲劇場的風氣。」

活化成效

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源於2007-08年《施政報告》宣布的一系列文物保育措施,為此政府預留了20億元,讓團體投標活化舊建築並自行營運。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由陳智思任主席,另加九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委員。據政府官方資料,委員可按「彰顯歷史價值及重要性」、「技術範疇」、「社會價值及社會企業的營運」、「財務可行性」及「管理能力及其他考慮因素」五項評分準則評審申請。

首期活化已於2008 年推出,並於2009 年公布結果。其中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已活化為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學院,並於2010年9月啟用,計劃於201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第二期活化計劃則於2009年推出,2010 年公布結果。第三期活化計劃的結果,將於2012年年底公布。

街市大變身

必列啫士街街市連天台共有三層,香港話劇團的計劃書中,建議把一樓安排為餐飲劇場,以及保留部分街市檔攤作展覽及歷史教育用途;二樓則會分成兩半,分別為餐廳及兩個課室;三樓設辦公室及有機茶座。街市內樓梯、部分檔攤及街市設施如煙囪及劏雞房,以及外圍結構將會作為保育元素予以保留。

一樓的街市攤檔將會長時間開放。話劇團計劃為團體及學校設兩條收費導賞路線,分別為孫中山史蹟徑教育劇場及華人發迹史,以街市為起點,遊走區內多個歷史景點,最後回到街市觀看教育劇場演出。導賞過程中,話劇團並會請演員在街市的攤檔飾演檔主,為遊人重現昔日街市的景象。

陳健彬表示,希望活化後的街市能成為中上環的社區文化中心,展現該區的歷史紀錄,並連結區民網絡,讓居民覺得這是他們生活一部分。「曾經有人問,話劇團在上環這麼久了,到底與社區建立了什麼關係?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活化計劃,加強與社區的連結。」「理想化的話,希望可以找到老人在街市述說他們的故事,讓遊客和新一代了解中上環一帶的往事。」二樓的餐廳價錢與鄰近的蘇豪相比,將會較為大眾化,「類似高級茶餐廳」,以求吸引更多鄰近居民光顧。另外話劇團參考過該區區議員意見,指由於街市附近已有太多餐廳,不希望在類型上重複,故陳健彬指「我們已想到一個概念,經營一間我們獨有的餐廳,但現在仍要保密。」而課室除租予區內組織及團體進行會議及舉辦活動外,主要作戲劇教育用途。陳健彬表示會以該區的中產為目標,度身訂做合適課程,如英語戲劇、透過戲劇加強孩子自信心的工作坊等。

三樓天台的有機茶座,則預計會與社企合作,以環保及健康為主題,只在日間運作,「夜晚希望環境較寧靜,不想像酒吧一樣。」建議建築草圖上,還特地劃出天窗,容許自然光線進入建築物內。

撰文:楊天帥gyeung@hkej.com

[剪報] 劇場教育 寓教於賞

[ 香港經濟日報 2012-02-21 文/ 羅惠儀 ]



劇場教育 寓教於賞

近年來,愈來愈多劇團走入校園,利用劇場為學生帶來另一種學習經驗──同樣是坐着聽講,演員的生動演繹更能將信息傳達,而學生又樂在其中。劇場要有哪些元素,才令學生投入藝術的氛圍中?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歷史博物館主辦,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籌劃今年度的「歷史文化教育外展劇場」《博物館大作戰》,將演出 12 場,也是該劇團首次走入學校。以戲劇手法,將傳統提綫木偶藝術及博物館資訊帶給小學生,從中反思本土文化的價值,亦喚起學生現有的博物館有趣之處。

歷史 活起來

「博物館係老人家去!」劇場主角小輝所言,又是否小學生心聲?小輝的「年齡」跟場內的學生差不多,愛「打機」,跟學生沒兩樣。飾演其爺爺春伯,正是傳統木偶藝人黃暉,兩爺孫為參加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活動,一起討論宣傳拉票方式:由孫兒因比賽始發現爺爺的木偶藝人身份,到兩爺孫討論要用木偶演出的劇目,時刻表現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矛盾,令小學生不自覺反思傳統價值的意義。

飾演孫仔的演員表演生鬼,令場內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的學生捧腹大笑──這可說是兒童劇場必具的元素。這代學生不乏參觀博物館的經驗,不過,以劇場角度可重新認識當中的背景,也發現提綫木偶的有趣之處。學生丁靜琳說,就算有去過歷史博物館,也對木偶沒印象(木偶也是館內展品)。「因為有表演,才對木偶有深刻了解。」

單是今年,學生已看過 3 次劇場表演。譚浩明表示,不是每次表演都好看。「有些很悶,只是講解,又不知道內容的意思……我覺得,主題要生動有趣,小朋友才易理解,要用一些特別的方式表現,不是齋講,最好搞笑,否則,只適合成人看吧!」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是次劇場,原來主角誇張的表演打機的情狀,便是搞笑位!

不過,學生則較少自行購票入場看坊間的兒童劇場,多次的觀劇經驗也是來自學校。

負責統籌是次活動的彭家強老師表示,近兩、三年已有不少劇團入學校表演,內容分別有網上知識產權、粵劇等,這種劇場教育對學生起着一定教育作用:「可以介紹到不同藝術形式給學生,像這次表演,學生能多了解本土文化,換着在課堂要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便直接去參觀不同博物館吧!再配合全方位學習的工作紙。而對兒童來說,劇場真的可令他們集中精神。」他不諱言有劇場的表演,會讓孩子「笑過便算」,他覺得約半小時的劇場表演,若要鞏固想帶出的信息,需要在表演中段,結束後有總結。「這會令學生更深刻,對信息更清晰,始終孩子看過的很易忘記。」

宣傳 硬信息

TEFO 藝術主任冼振東表示,愈來愈多政府機構、NGO 用教育劇場的方式來宣傳機構的信息,而受惠的人數亦相較其他方式多。「好些硬知識,用講座形式會很沉悶,表演藝術會更生動,學生睇得開心,潛移默化吸收到資訊。」

《博物館大作戰》正是要喚起孩子走入博物館,為了吸引學生安坐觀賞,表演的能量要更大。「禮堂不是一個理想的表演場地,舞台會有不同燈光效果,禮堂則更需要演員要有活力,卡通化的人物會更吸收孩子……」

如何吸引小學生入博物館?約 1 小時的劇場,他以歷史文化角度,期望吸引學生看舊事物,因此挑選具表演成分的木偶劇作亮點:「歷史博物館本身有木偶的展區,展品也是黃師傅所捐。木偶劇對孩子應有新鮮感。」

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剪報] 唐英年:設文化局打造創意中心

[ 文匯報 2012-02-15 原文連結 ]
設文化局打造創意中心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治祖)曾經擔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的唐英年在政綱中明確表示。倘他當選,會成立文化局,及增撥資源加快落實西九文化區的建設,善用香港發展創意產業的條件,打造香港成為亞太區以至全球創意中心。

唐英年在其政綱(見表)中表示,國家經濟崛起,必然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香港應抓緊機遇確立長遠策略,打造香港成為亞太區以至全球創意中心,故建議透過重組康文署以成立文化局,草擬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制定和推動與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相關的政策和資源分配,並提到要增撥資源,加快落實西九文化區的建設,又特別提到要推動電影業發展,研究如何簡化申請資助手續,支持多元及獨立製作。

他建議,以深圳作為創意產業進入國家巿場的平台,並特別以前海區為試點,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而衍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和人才、保障知識產權制度等發展創意產業的條件。」

唐英年在政綱中特別用了一個專章去表述他在體育政策方面的理念、目標和執行措施。他提出,他一旦當選,會與體育界合作推動精英體育發展,並會在學校和社區層面普及體育以鼓勵全民健身。他說,自己一直十分關心傷殘人士體育,故建議提供更多支援予傷殘運動員,提高訓練質素,讓他們繼續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佳績。

環保政策方面,唐英年指,會督促香港朝世界標準推行環保工作,使香港在經濟和生活質素兩方面都居於世界前列,故建議落實更新空氣質素指標,政府工程部門會率先以新指標作為新基建的環評基準,使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最終會達至世衛標準,並表示會鼓勵電力公司增加使用清潔能源,及鼓勵廢物回收和循環再用,推動屋苑設立廚餘回收設備。

唐英年文化政綱

理念:

1.鼓勵基礎文化藝術教育。

2.加強推廣本地、地區及國際文化藝術活動。

3.打造香港成為亞太區以至全球創意中心。

措施:

1.成立文化局,草擬未來10年發展藍圖。

2.推動電影業發展。

3.增撥資源,加快落實西九文化區的建設。

4.完善執法機制,與國際機構保持緊密聯繫,保護知識產權。

5.透過區議會更好地運用社區資源。

6.鼓勵中小學引進文化藝術教育科目。

7.考慮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

8.推動香港成為文化創意教育中心。

9.推動在工廈發展文化創意藝術產業。

10.在設計和品牌方面,以深圳作為創意產業進入國家市場的平台。

11.為出版業成立專責委員會,與業界探討關注議題,包括教科書出版問題。

資料來源:唐英年競選辦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剪報] 演藝三改四 課程大執位 硬件全面提升,軟件能支援嗎?

[ 信報財經新聞 2012-02-10 文/余十八 ]

演藝三改四 課程大執位 硬件全面提升,軟件能支援嗎?

「藝術教育的關鍵不是在於讀多少、讀多久,而是能消化多少、體驗多少,藝術跟其他學科有別,它學習並沒有一個既定模式。」本港唯一培訓演藝人才的高等學府演藝學院終於公布部署良久的拓展計劃,2012╱13年度起進行課程「大執位」的學士學位三改四年制,同時進行校舍拓展計劃。消息公布後筆者立時收集了學生意見,其中一位表演藝術系二年級學生對改革作出了上述回應。

學生及準學生關心,演藝的硬件全面提升,但軟件能支援其長期發展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演辭中,提到2012/13 年度花在文化藝術的開支將會增加31.9 億元,包括撥款5 億元予職業訓練局籌建國際廚藝學院,另3.9億元就撥款演藝學院拓展校園並配合學制改革需要,由三年轉為四年。

演藝學院隨即公布硬件全面升級,擴建工程包括兩部分,其中會在學院東北面增建一幢樓高九層的教學大樓,可為學校提供包括實驗室、排練室、課室、辦公室等更多教學空間,而現時劇院大樓亦會進行屋頂擴建,並設有綠化空間,建成後會增加一萬平方米的教學空間,期望2014年可落成啟用,新增樓面面積約一萬平方呎。演藝校董會主席梁永祥指,現時已完成所有擴建工程前期工序,包括工程設計圖等,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撥款」。

梁永祥續指,新教學大樓頂層會劃作綠化天台,高度比現有大樓高出十一米,拓展計劃完成後,演藝料每年本科生人數將增加五十至七十人,有關議案已獲灣仔區議會通過,正提交立法會申請一籃子撥款。受拓建影響,新學年該校將租用附近灣仔循道衛理會寫字樓作為暫用課室。政府早前表示有意批出附近的灣仔西污水隔濾廠用地作校舍擴建,梁永祥指暫未有額外拓展計劃的具體進展。

何處接管還看政策發展

除此以外,演藝並進行課程「大執位」,停辦三個學院的副學位課程,另計劃開辦粵劇學士和碩士課程,增聘二十至三十名教職員,會盡快刊登招聘廣告。

其實,政府早於2005年已建議演藝將三年制學士課程轉為四年。計算多多,但校董會也不諱言,演藝正處於「高速前行,方向未明」的矛盾格局,在教育改革「事在必行」的情況下惟有「摸着石頭過河」。

演藝方向未卜,源於它權屬何處?教資會在2010年《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的報告提出,當前由民政事務局監管的演藝學院可頒發學位又受公帑資助,理應歸入教資會系統,並由教育局規管,但教資會迄今未跟演藝討論過歸屬和去留問題。

梁永祥日前首度開腔指出:「教資會一直主張『研究為本』,與演藝學院的『實踐為主』的辦學理念有出入,政府部門就此議題仍在磋商中,還看政策發展。」演藝似乎希望維持現狀。

演藝學院副校長(行政)及教務長許文超則強調,改變對教職員和學生都需要時間適應。

「三改四並非在三年制課程的基礎上加插一年課程就行,必須整體重新檢討規劃。演藝教職員早已就課程改革進行檢討並徵詢業界意見,重新設計新課程。」新學制下課程七成仍為專科,並將加入通識和語文等科目,通識課程亦包含藝術管理內容,以拓闊學生視野和課程實用性。

校舍停滯八十年代規模

現時演藝屬下的五個學院,即舞蹈、戲劇、電視電影、音樂、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每學院均開設副學位及學士學位課程。新學制改革後,演藝將停辦戲劇、電視電影、舞台及製作藝術等三學院的副學位課程,但會繼續開設學士學位課程。現時修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完成課程後,可申請入讀學位課程的二年級或三年級。新學年學額只會增加五十至七十個,該校現已開始報名程序,3月16日截止申請,學士課程每年學費仍維持4萬2100元,不會增加。

演藝學院創建於1984年,校舍停滯於容納學生六百人的規模,現時學生總人數已達七百五十人,用地緊張限制了學校的發展。隨着近年收生持續增加,去年演藝本科生增至八百九十人,外加一百名研究生,另有約六百名中小學生定期參加演藝學院的課外藝術培訓,用地緊張限制了學校發展。「雙班年」九月殺到,校方預計收生二百至三百人,各院將自主收生,須增聘三十名教師。

被問及演藝向立法會申撥3.9 億元若被否決怎麼辦?梁永祥與許文超異口同聲表示有信心,學院一直與民政事務局溝通,有信心能在本財政年度完結前,爭取立法會開綠燈撥款,令拓建計劃可即時進行。另外,財政預算案將「加碼」推出二十五億元作配對基金,梁永祥認為拓闊資源對院校發展有好處,會盡可能爭取,學院現時籌得款項主要用於教學用途,而非擴建工程。

香港提供的藝術學士、碩士學位不多,往西方進修成為幕前幕後藝術工作者不二選擇,有二十八年歷史的演藝對爭取尖子亦面對一定挑戰。早前演藝校長湯柏燊(Kevin Thompson)已明言演藝必須向國際化方向邁進,打造「香港製造」的形象,同時要加強與演藝團體的聯繫,配合西九文化區發展的契機。

有學生反映,新增課程希望能以「實踐」為重的實習機會,梁永祥指明白學生意願,會加強與藝團的聯繫。

全球搜覓掌舵人

演藝將面對建校以來最大規模的轉變,但掌舵人即演藝學院現任校長湯柏燊卻將於今年8 月31 日約滿後離任,必須盡快另覓接棒人繼承這大事業。

梁永祥透露,學校去年12 月底已委任顧問公司開始進行全球招聘新校長行動,正接受各界人士申請,有信心能在新學年開始前,成功聘任新校長,詳情暫未能透露。梁氏強調,新任校長必須符合的條件是「有國際視野、有豐富管理和學院經驗、了解本地文化生態及在表演藝術方面有深厚造詣,以保證有能力提升演藝學院的地位」。

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八年的湯柏燊,本身是世界知名的指揮家、作曲家和小號演奏家,曾任達靈頓藝術學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s)的校長及行政總監,2004 年九月接替擔任校長十二年的盧景文。

湯柏燊多年來帶領演藝開辦多個公帑資助的學位課程,並與二十間國際著名的藝術學院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早前他表明今年中約滿後不續約,惹起社會一陣有關政治的爭議,有媒體指事件疑似有人借出演藝場地予有法輪功背景的團體,被秋後算賬,演藝早前借場地予「神韻藝術團」作舞蹈表現,門票更作公開發售,事件令政府十分尷尬,在表演前夕,六名主要演員被拒入境,演出最終取消。湯柏燊及當時負責借場事務、服務演藝二十三年的副校長蘇迪基被指逼令離任,但傳聞未經證實。

梁永祥指暫未看過應徵者名單,但相信「一定能找到合適人選」,並相信不會影響演藝的發展。

西九建藝術中學拔尖可行嗎?

香港孕育了李嘉齡等國際級藝術家,也吸引鋼琴家李雲迪及郎朗移民來港,但偏偏香港家長仍然抱着讀藝術「無出色」的舊觀念,故縱然有人提議在西九建藝術中學,梁永祥亦坦言未必能成功拔尖,反擔心收生不足打擊學校士氣。

「縱然香港急需包括幕後的藝術人才,但藝術學校始終不是家長和他們子女的首選。」故被問到在西九建藝術學校的可能性,梁永祥也難以不潑冷水,反而指演藝未來會加強與中學合作,提前拔尖較可取。

「我們會加快去信各中學的校長,請他們提名未符合入學資格的高考生或文憑試考生參加特設的課程或作演藝預先『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offer),培育他們繼續升讀,暫難以估計能增收多少優材學生,愈多愈好,主要視乎社會對演藝教育的看法有否轉變。」他又指,中國已有不少辦學出色的藝校,但近年亦見愈來愈多來自內地藝術學生來港報讀演藝,演藝亦有往內地招生。梁永祥強調,演藝會先保障港人入讀機會,外來收生比例不會超過20%。

撰文:余十八culture@hkej.com

2012年2月9日星期四

[剪報] 戲劇篇之四:八面玲瓏的「be」

[ 文匯報 2012-02-09 文/舒志義 原文連結 ]

戲劇篇之四:八面玲瓏的「be」

上次筆者談到,分辨英文動詞不同形態極重要,因為動詞是英文句子的靈魂。而所有動詞中,最簡單、又最複雜的,究竟是哪一個?我認為,是「be」。「Be」這個百變星君,可說是「八面玲瓏」(擁有8種形態:be、is、am、are、was、were、been、being),用法似易非易,要「降服」它,真不容易。所以,它擁有一個「尊稱」:「verb-to-be」,跟美猴王孫悟空相映成趣。

文法書和老師告訴你,「be」是這個動詞的原型(infinitive);「is、am、are」是現在式,分別用於「第三身單數」、「第一身單數」和所有「眾數主語」後;「was、were」是過去式;「been」是過去分詞,位於動詞表第三行……

我以前在白板上畫表,告訴學生上述知識。除了坐在第一行最用功的學生用心聆聽外,另外幾個或許會給點面子、望著你,其他的索性做自己的事、不理你。

不如講講故事,排遣一下悶氣吧!

王子復仇記 下手常躊躇

從前,有個丹麥王子,父王無故中毒身亡,王子極度傷心。及後,王叔登基,處理朝政。怎料,父王死後不到兩個月,母后和王叔忽然宣布要結婚!王子急得衝口而出,罵媽媽跟所有女人一樣是弱者(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一日,父王鬼魂在城牆出現,跟王子說,殺害自己的,就是叔叔,要王子為他復仇。王子怒不可遏,但細心一想:「且慢,鬼魂會不會是假扮的?一定要查明真相!」於是,王子裝瘋賣傻,趁機查探事情底蘊。他聽說,戲劇反映人生(the purpose of playing is to hold the mirror up to nature),若找演員在叔叔面前演一場戲,可令他原形畢露。於是,王子邀請戲班入宮,上演一場「毒殺國王」戲碼。叔叔看後,果然心虛,逃到一角,懺悔去也!

王子看到叔叔在祈禱,正打算拔出匕首之際,卻自忖道:「且慢,叔叔正在懺悔,現在殺他,豈不就白白把他的靈魂送上天堂?」於是,復仇大計又擱下來……

不能做決定 首句說「be」

這復仇故事其實是個「不能做決定」的悲劇。煩惱的王子正在考慮是否要復仇、是否要自殺之際,講了一段重要的話,第一句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丹麥王子就是莎士比亞經典悲劇《王子復仇記》(Hamlet)的主角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大概就是是否要繼續生存下去的意思。而「be」,就是存在之意。「Be」的用法,一言難盡。它在形成不同形態的動詞群(cluster of verbs)時出現。有關動詞群的話題,請容許我們下次再談。

希望你在進一步認識「be」這個製造問題的動詞前,上網查查《哈姆雷特》資料,或到圖書館找找電影版本看看,思考一下哈姆雷特為何要自製問題。有興趣讀劇本的讀者,則可讀世界書局出版的朱生豪譯本,中英對照。筆者在此,當然不會把故事結局告訴你啦!

香港公開大學
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
舒志義博士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APA戲劇教育碩士 Master Open Class 系列 (1)及(2)

Link: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88153291248840/


大師班系列(一)
Master Open Class Series 1
如何以戲劇及故事圖書,與少年人探討具爭議性之題材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Drama and Picture Story Books


內容Content
由世界知名戲劇教育學者主講及帶領,示範如何透過一本叫「征服者」的故事書,附以莎劇「亨利五世」中的對白,為少年人(約十至十四歲)凝造出具保護性的環境,讓他們能較深入地探討及思考現實中的議題──戰爭及侵略所帶來的經歷及後果。這種透過深層閱讀,及其相關的戲劇活動所帶來的感受及反思,是他們在主題樂園或電玩中無法獲得的!
Using a picture story book called The Conquerors by David McKee, the workshop will model an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and consequences of war and invasion. The workshop will also use speeches from William Shakespeare's Henry V to enrich reading experiences. Drama provides the safe distance to explore the realities of conflict beyond children's own enactments of war in the playground and digital game playing. The workshop will also model techniques for encouraging deep reflection on and engagement with reading and rich dialogue emerging from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drama.


講者 Speaker
Prof. Jonothan Neelands (Warwick University, UK)
日期時間 Date and Time
12. 2.2012 (星期日 Sun)
3:00pm – 4:30pm


**********************************************


大師班系列(二)
Master Open Class Series - 2
「一線曙光」個案分享:地震災區中的應用劇場
Teaspoon of Light ; Applied Theatre in Earthquake Zones


內容Content
「一線曙光」是一個於2011年2月紐西蘭基督城發生地震後,於當地學校所進行的項目。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及「過程劇」(process drama)技巧,兒童們以舞蹈及視覺藝術,共同修復破碎了的「夢想之布」。本活動是獲UNESCO資助的教育劇場項目,並曾於基督城內最受影響的地區,幫助逾三千名兒童重塑對未來的希望,及理解周遭所發生的災禍。
A discussion of the work undertaken in Christchurch
school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February 2011 earthquakes. Using a simple story and a process drama approach, children engaged in dance and visual arts making to help fix a torn cloth of dreams. The work has evolved into a UNESCO funded theatre in education programme that has worked with over 3000 children in some of the most quake effected
areas of Christchurch. Thinking about how to help children reimagine futures and make sense of ongoing trauma through an arts-based approach is at the centre of this work.


講者 Speaker
Prof. Peter O’Connor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日期時間 Date and Time
12. 2.2012 (星期日 Sun)
7:30pm - 9pm


**********************************************


主講語言 Medium of Language
英語 English


香港演藝學院四樓一號舞蹈室
灣仔告士打道一號
Dance Studio 1, 4/F,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1 Gloucester Road, Wan Chai


免費入場,請預先報名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Free Admission
Advance Registration Required
First-come-first-serve


適合對象
Target Audience
任何對戲劇藝術有興趣,相信藝術力量之各界人士


講者簡介 Speaker's bio


Master Class Series (1)
Prof. Jonothan NEELANDS
Prof. Jonothan NEELANDS is a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 Chair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and Director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addition to his academic profile, he is an experienced workshop leader and drama practitioner, with a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delivering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f. Neelands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text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hav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Structuring Drama Work, Beginning Drama 11-14, Key Shakespeare 1 and 2 and 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at A/S and A level. His latest publication is Improving Your Primary School Through Drama. Peter O’Connor’s Creating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rough Drama Education: the writings of Jonothan Neelands will be published by Trentham in 2010.


Master Class Series (2)
Dr. Peter O’CONNOR
Dr. Peter O’CONNOR is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nd Director and Founder of the acclaimed Applied Theatre Consultants Ltd. Dr O’Connor ha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from preschool to tertiary levels, primarily around using applied theatre as a public education medium to address major social issues including public health, gender equity in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mpathetic and critical school cultures. Peter is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In 2009 he was an Honorary
Principal Fellow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pplied Theatre Consultants Ltd has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cutting edge practice. 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contrac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Australia, Singapore, Taiwan, Vanuatu, Hong Kong and China.


**********************************************


登記留座表格 Registration Form
Fax or email to us (estellawong.dr@hkapa.edu) on or before 10 Feb, 2012 for seat reservation. Reservation is on first-come-first-served basis. Confirmation note will be emailed to you, participant must bring the confirmation note to the event.
請於二月十日或以前以傳真或電郵 (estellawong.dr@hkapa.edu)交回留座表。座位將以先到先得方式分配,並將以電郵作確認。活動當日請帶同電郵確認出席,為免向隅,請從速報名。


Please tick the box for the class you would like to attend. If you are choosing both, please specify your preference by indicating 1 (first priority) and 2 (second priority). Subject to seats availability, we may be able to offer you only the first priority class or both.
請於以下空格點選你想參加的講座。如欲參加兩項,於於空格註明優先次序(「1」代表第一選擇,「2」代表第二選擇)。視乎報名情況,以決定你能入座第一選擇,或兩者皆可.


□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Drama and Picture Story Books
(如何以戲劇及故事圖書,與少年人探討具爭議性之題材)
□  Teaspoon of Light ; Applied Theatre in Earthquake Zones
「一線曙光」個案分享:地震災區中的應用劇場


Contact Details
聯絡資料


Name of Participant in English姓名 (英文): Mr / Ms / Mi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Name) (First Name)


Name of School/Organisation 學校/機構名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English) _____________ (中文)


School/Correspondence Address 學校/機構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English)


Mobile No. (Required) 手機號碼(必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Fax No傳真號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 (Required for confirmation)電郵地址(必須,以接收電郵確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剪報] 民營話劇的突圍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2-02-01 文/劉平 ]

民營話劇的突圍

近年來,民營話劇迅猛發展,已成為話劇舞台上一道亮麗的景觀。在青年觀衆中,觀看小劇場話劇已成為一種時尚。

在市場中成長

民營話劇,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產生的。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出現了牟森的“戲劇車間”;孟京輝的“穿幫劇社”;林兆華的“戲劇工作室”;鄭錚的“火狐狸劇社”;蘇蕾的“星期六戲劇工作室”。上海有張余的“現代人劇社”等。演出劇目有《等待戈多》、《思凡》、《哈姆雷特》、《故事新編》、《找不著北》、《美國來的妻子》、《驛站·桃花》等。後來,小劇場話劇又開闢新的路子,借助社會的力量來完成話劇創作。最初是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與北京匯海廣告公司合作,于1993年10月演出兩台話劇《靈魂出竅》和《瘋狂過年車》,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這兩齣戲的運作只是話劇走向市場的一種嘗試,但是,它的成功無疑鼓舞了話劇人的市場意識,促使話劇“獨立製作人”誕生。

以“獨立製作人”的方式製作、演出的民營話劇有《情感操練》、《戀愛的犀牛》、《樓頂》、《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非常麻將》等。看到這些戲演出效果比較好,很多年輕人躍躍欲試地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他們多是中央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畢業、一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也有一些喜歡戲劇的社會青年,他們出于對話劇的熱愛,自己組織或加入一些民營劇社,從事話劇創作與演出。他們的劇作受到觀衆、尤其是青年觀衆的歡迎。

在實踐中提高

民營話劇的進一步發展是2000年以後,一批新的社團如北京的戲逍堂、三拓旗、盟邦戲劇工坊、李伯男戲劇工作室、蜂巢劇場、蓬蒿劇場、繁星戲劇村、哲騰(文化)戲劇體,上海的雨人劇社、草台班劇社、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等,還有一些臨時的話劇演出團體和文化演出公司。演出劇目和場次逐年增多,至2007年已占話劇演出市場的5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民營話劇已成為話劇創作、演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民營話劇能火主要是題材的選擇較貼近當代觀衆特別是青年觀衆:一是講述普通人的生活,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如《向上走,向下走》、《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夢想》、《一個民工的美麗期待》、《我的第一次》、《我不是李白》、《鹵煮》等。這些作品通過一個家庭中的夫妻、母子、兄弟、同事等關係的描寫,講述人間真情,揭示其情感隔膜所造成的心理苦悶,深入探討“人為什麼活著”等問題。《我們的世界 我們的夢想》由以“打工者”為主體的新工人劇團演出,顯示出一種“草根”的力量。二是描寫青年人的婚戀生活,表達他們的複雜情感。如《www.com》、《嫁給經濟適用男》、《隱婚男女》、《跟我的前妻談戀愛》、《如果,我不是我》等。這些作品從情與愛的角度去透視普通人的婚姻生活,使觀衆看到了“夫妻情”與“婚外情”的不同,也看到了在社會大環境的壓力下,婚姻生活對一代青年人心靈的影響。三是反映社會現實,直擊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從歷史的角度觀照現實,表達了當下一代青年人對社會、人生的深切感悟與思考。如《玩偶》、《尋找春柳社》、《圓明園》、《李小紅》、《〈人民公敵〉事件》、《等到戈多》等。

民營社團在創作與演出方面比較嚴肅、認真的作品還有《草的兒子》、《同桌的你》、《只要我過得比你好》、《我一直在等你》、《一網不撈魚》、《熊出沒 注意!》等。

追尋藝術的目標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驗,民營話劇在創作實踐中逐漸走向成熟,一些好的劇目一直盛演不衰。如《戀愛的犀牛》已演出900多場;《隱婚男女》已演出近200場;《剩女郎》演出200多場,《www.com》、《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也演出近百場。

今天,民營話劇已成為戲劇創作中的重要力量,它在內容上不斷開掘,形式上不斷創新,深受青年觀衆的青睞,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2005年之後民營劇社數量大增,便出現了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現象。有的劇社急於在市場中賺錢,於是一味地迎合觀衆,出現了一些低級趣味的惡搞、效仿、拼貼、言情、段子化……演出中不斷製造“笑點”,用談情說愛充當“作料”……失去了話劇藝術本身對現實人生、人性的觀照和審視,劇目缺少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也破壞了戲劇藝術的審美作用。至2010年前後,這類低俗的劇目明顯減少,尤其是中央提出反“三俗”以後。有相當多的社團開始確定自己的藝術追求,演出的劇目雖然有搞笑的成分,但內容積極向上,關注社會、人生,展現人間真情。如盟邦戲劇工坊、李伯男戲劇工作室、戲逍堂、北京鳳朝陽文化發展公司、龍馬社和上海現代人劇社、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等。而且,他們把功夫下在劇本創作上,演出也沒有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北京的蓬蒿劇場,從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藝術定位,而不是把賺錢放在首位。

目前,民營話劇的演出勢頭強勁,但創作力量相對薄弱些,好劇本匱乏已成為制約民營話劇深入發展的一個“瓶頸”,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同時,民營戲劇人也應該進一步承擔起自己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使命與責任。

[剪報] 如何讓藝穗超越藝穗?

[ 文匯報 2012-02-03 文/小西 原文連結 ]

如何讓藝穗超越藝穗?

轉眼間,「澳門藝穗節」已經是第十屆了。除了中間兩度停辦之外(2006與2008年),差不多每年年末,都有兩三個星期,你會在澳門的大小表演與展覽場地,甚至大街小巷,找到各適其適的文化藝術節目。

「藝穗節」(Fringe)這個活動形式,源自著名的「英國愛丁堡藝穗藝術節」。事緣1947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期間,有八個藝術團體未獲主辦單位邀請,於是決定另起爐灶,自行籌劃節目,與愛丁堡藝術節的演出分庭抗禮。他們以藝穗(Fringe)自居,結果大受歡迎,而藝穗節亦成為了全世界最大最受歡迎的藝術節之一,到開花結果,遠的有法國亞維儂藝術,近的則有台北藝穗節、韓國藝穗節、香港藝穗節、澳門藝穗節等等。藝穗節的精神,在於開放與自由,基本上,參加的表演者均未經評審或挑選,因此,你可能會在藝穗節看到具前瞻性的實驗作品,碰上藝壇的明日之星,也可能看到奇爛無比的幼嫩之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多年以來,我們總會在澳門藝穗節找到年青人的身影。

當城市變成主題

簡言之,「實驗」是藝穗節的關鍵詞。我們知道,首屆澳門藝穗節由前澳門市政廳於1999年舉辦,以「歐洲小劇場視窗」為題,邀請了不少來自歐洲、亞洲及本地青年藝術家,推出具創意的演出與節目。值得注意的是,首屆澳門藝穗節有不少節目都突破演出空間,選擇在大橋、巴士內、阿婆井等地點,跟觀眾碰面。而這也成為了歷年「澳門藝穗節」的傳統,例如在今年澳門藝穗節中,台灣默藝人姚尚德便在營地街市一樓的豬肉檔,演出了他的《博物館》。

澳門藝穗節的這一種演出空間的實驗取向,後來更發展為2000年的「生活.藝術.無限」以及2002年的「全城舞台」的主題,2009年澳門藝穗節更乾脆易名為「澳門城市藝穗節」,那種「強調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2000年的口號)、將創作與城市景觀結合的取向,一直沿用至今。換言之,「城市」逐漸由澳門藝穗節的背景演變為該節的主題。

事實上,只要我們拉闊視野,對於這種將城市變成主題的做法,我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就以差不多有三十年歷史的香港藝穗節為例,自1999年開始,香港藝穗節也易名為我們所熟知的「乙城節」。然而,城市到底為什麼會成為藝穗節的主題?而這對於標榜藝術上的實驗性與開放性的藝穗節傳統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尋回全球化年代的實驗精神

我們知道,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步伐加速、創意文化經濟抬頭,面對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全球各地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愈來愈著重加強自身的基建以及軟體(所謂硬實力與軟實力),來吸引全球流動的資本、人材與消費者。在這個全球化競爭效應下,愈來愈多的城市把大量資源投放到文化領域,希望借此為城市刷新面目,建立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而事有湊巧,這一股重新打造「城市品牌」的風尚,正好在上一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尤其在1998年金融危機後),配合文創產業論述的興起,吹進不少的亞洲城市。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由「澳門藝穗節」到「澳門城市藝穗節」,由「藝穗」到「城市」,十年下來,「澳門藝穗節」是否已偏離了「藝穗節」原來所強調的實驗與開放的精神?主題化與實驗性又是否天生的死敵?換一個方式問, 在全球化年代,我們又如何才能尋回藝穗節應有的實驗精神?

本文文題「 如何讓藝穗超越藝穗?」是台北劇場工作者張吉米,今年在「澳門藝穗節」的講座主題。 事緣張吉米有感於過去三屆官辦的「台北藝穗節」的官僚與沉悶,於是決定以搞鬼的精神搞個「節中節」。表面看來,無論在名字、文宣等各方面,這個「節中節」都跟官方的「台北藝穗節」無異,這可算借力之舉,以官方的資源(補助金),寄附官方的文宣渠道,另開一片天。用我們理解的流行語言說,那是「騎劫」。但跟官方「台北藝穗節」的取向不同,雖然這個「節中節」 對參加的表演者均未經評審或挑選,但卻把所有節目集中在幾個鄰近的場地中,並通過不同的方式(例如跟參加的表演者的每日派對),加強參加的表演者之間的連繫與交流。換言之,這個「節中節」嘗試以組織與企劃上的實驗,來延續、更新與開拓藝穗節該有的實驗精神。面對城市的主題化,台北藝穗「節中節」的經驗,的確為我們思考「 如何讓藝穗超越藝穗?」,打開了另一扇窗。 

■文:小西

[剪報] 港大辦戲劇研習課程

[ 大公報 2012-02-03 原文連結 ]

港大辦戲劇研習課程

【大公報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將舉辦為期一年的「戲劇研習文憑課程」,內容涵蓋編、導、演及戲劇教育多個範疇,學員通過學習可以了解戲劇的基本元素,課程提供實習機會,資深導師會與學員分享寶貴經驗。

該課程內容全面,歷史、美學、戲劇理論、劇本創作、演技訓練等範疇均一一涉獵。課程共分六個單元,包括:戲劇導論、演技研習、戲劇在教育、導演研習、劇作研習及戲劇美學,適合業餘劇場工作者、演員、導演及編劇,以及學校老師、社區工作者和對劇場評論、戲劇教育、劇場研究有興趣者報讀。

該課程由前演藝學院表演系主任兼資深演員林立三與一眾戲劇工作者共同教授,將於二月四日開課,現正接受報名。如有查詢可電29755691或電郵至emily.chin@hkuspace.hku.hk。網上報名可瀏覽:http://hkuspace.hku.hk/prog/dip-in-theatre-studies。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剪報] 港31.9億力推文化藝術 預留一億撐設計業演藝、圖書館均受惠

[ 大公報 2012-02-02 記者/洪捷 原文連結 ]

港31.9億力推文化藝術 預留一億撐設計業演藝、圖書館均受惠

【本報訊】記者洪捷報道:儘管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財政預算案演辭中,花在文化藝術上的陳述時間較為短暫,但總體來說二○一二╱一三年度政府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開支有所增加,約有三十一億九千多萬元。曾俊華說: 「我們會於二○一二╱一三年度增撥合共四千萬元予九個主要表演藝團,資助總額超過三億元,較二○○七╱○八年度增加近四成。」事實上相比起二○一一至一二年度修訂預算增加了百分之十五。(見附表)

支持本土新進設計公司

政府在二○一二╱一三年度文化方面的預算開支是三十一億九千六百萬元,包括民政事務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預算開支,相比起二○一一至一二年度的修訂預算,增加了百分之九點四四。在一二╱一三年度,政府用於博物館展覽及公共藝術的開支約為八千五百萬元。

政府將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創新科技、環保產業以及檢測和認證列為本港六項優勢產業。這些產業的私營部分在二○一○年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點四,整體增加值超過一千四百億元,較上一年上升超過百分之十五,但預算案中沒有列出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個別數字。

另外,曾俊華表示已預留一億元,支持香港設計中心未來三年的運作,以及設計營商周和香港設計中心設計大獎兩項盛事的開支,並會投放新資源,支持香港設計中心推展新一輪設計創業培育計劃,扶助香港新進的設計公司,提供為期兩年業務管理、市場推廣、財務、商務設施及其他專業支援服務。

海事博物館遷中環

民政事務局文化藝術預算方面,總數為七億六千七百五十萬元,主要用於文化部分、資助金的開支。文化部分預算一億零六百萬元,比二○一一至一二年度修訂預算案增加三千一百六十萬元。該局在一二╱一三年度將與香港海事博物館緊密合作,落實把該博物館遷往中環八號碼頭的計劃,建立一所具代表性的海事博物館。民政局又會與香港演藝學院一起推展校園擴建與改善工程,配合由二○一二至一三學年開始推行的四年制學士學位架構。

資助金部分預計開支為六億六千萬元,預算案中加幅較大的是對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香港舞蹈團、香港芭蕾舞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九個專業藝團的撥款,資助總額達三億零四百萬元,相比二○一一至一二年度的預算增加百分之十五點一。政府向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撥款八百九十萬元資助金,向藝穗節亦撥出五百七十一萬元資助金。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主要舉辦文化藝術節目的政府部門,這方面預算案的總額是二十四億二千八百六十萬元,包括文物與博物館、表演藝術及公共圖書館。文物與博物館部分一二至一三年預算為六億五千七百多萬元,撥款較一一至一二年度增加二千二百萬元。預計一二年的館內展覽只有一百零九項,比一一年的一百二十一項減少了十二項,原因是今年博物館會集中精力舉辦兩個大型展覽「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與「秦始皇文物大展」,以慶祝特區成立十五周年;其他在今年舉行的展覽還包括「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 「非常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以及與粵澳兩地合辦「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等;並且要為籌建中的李小龍展覽廳進行翻新工程。

圖書館獲增撥5400 萬

表演藝術部分一二至一三年預算是九億三千六百多萬元,預計一二年本港舉辦的文化節目有八百五十個,比一一年增加三十一個;訪港文化節目有一百七十二個,比一一年增加十個,這方面的開支預算比一一至一二年度修訂的增加四千四百二十萬元。數目有所增加,原因是康文署將舉辦較多訪港節目,以慶祝沙田大會堂、屯門大會堂落成二十五周年、香港大會堂落成五十周年及特區成立十五周年。今年六月,油麻地戲院將重新啟用,令康文署的文娛中心數量由原本的十五個增加至十六個。

在圖書館方面,二○一二至一三年度預算開支為八億三千五百多萬元,較一一至一二年度修訂預算增加五千四百二十萬元。二○○九年起延長和統一全港主要及分區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每周一律開放七天共七十一小時,每年經常開支增加三千四百萬元。一一年圖書館外借的資料為五千八百多萬項,預計一二年外借資料是五千九百多萬項;一一年登記讀者有三百九十九萬多名,預計一二年有四百多萬名。

今年圖書館將舉辦兩年一度的「第九屆香港文學節」,更換圖書館電腦系統計劃及推出第二期新系統及重置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藍田公共圖書館。

此外,康文署亦為考古發掘工程作整體撥款九十多萬元。向歷史建築物修復工程整體撥款一千萬元,包括大夫第、達德公所、沙頭角葉定仕故居等。

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剪報] 復興粵劇良方在哪裡?

[ 文匯報 2012-02-01 文/曾淑貞 原文連結 ]

復興粵劇良方在哪裡?

■曾淑貞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過年前看了《情話紫釵》,那天剛好是最後一場,監製兼文本創作毛俊輝顯得特別激動,除了向觀眾報喜,說此劇獲「北京人藝首都劇場」邀請,作為首個精品劇目邀請展的開場大戲,又說早在2010年首演時已將此劇獻給當日為座上嘉賓的白雪仙女士,因為沒有唐滌生為任白編寫的《紫釵記》便沒有他的《情話紫釵》。毛監製對粵劇的愛護溢於言表,令人感動。

過年這幾天,西九又舉辦「西九大戲棚」活動。據統計,參加展覽、觀看粵劇演出和看電影的人數,超過12,000人。西九管理局更表示,由於反應熱烈,會考慮在來年春節再舉行「大戲棚」活動。一時間,粵劇這個文化東西,或在網上、或在西九街頭、或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好像復活過來。然而,披上新衣的大戲,對我來說,反而有些陌生了。

殖民統治期 發展最蓬勃

無可否認的是,那些由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操刀的照片,確實展示了旺角街頭大戲老倌的新面貌,而那些在表演的戲碼、戲票也一早搶購一空。然而,這是不是就代表可以把粵劇拉回平民百姓家?正如Robert Young提出的,處於後殖民主義過渡期的城市,常常有意無意想肯定平民百姓及其具文化價值的活動,並藉著復興「民粹式」(populist)的文化活動,來肯定固有文化與人民的地位。西九粵劇的發展,又是不是這樣的一種後殖民地主義的懷舊產物呢?

有趣的是,粵劇發展最蓬勃的時期正是香港殖民統治時期。那時候,許多市民從內地來到香港,生活拮据,娛樂不多,而廣東大戲則多在戲棚演出,花費不多便可一家大小消磨半天。當時戲班在港九新界許多公園或村鎮空地都可以搭起棚架演出,名氣大的戲班則可在「高檔次」場所如利舞台戲院演出。無論在高檔次戲院或鄉村戲棚都可演出相同劇目,不同的只是:戲棚的劇目較多「爆肚」對白,比較鄉土。香港的粵劇在殖民地時代蓬勃過,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後殖民時代初靜下來。時至今日,聽說粵劇要被復興了。

先了解傾慕 後重讀解構

為了讓「西九大戲棚」有別於一般的粵劇表演,主辦單位請了幾位不同藝術範疇的藝術家參與,當中不乏有深愛粵劇的人傾力呈現大戲的真善美。當然,也有年輕的藝術家,他們直言自己毫不了解粵劇,更不愛看,所以寧願選擇給粵劇來一個misread(誤讀)。

我覺得misread不等如reread(重讀),更不是deconstruct(解構)。在我看來,misread是帶傷害性的。須知道,任何一種對文化的尊重都必須源於發自心底的、接近謙卑的傾慕,正如reread只能發生在不斷的reading和understanding之後。如果不懂粵劇,亦無傾慕之心,那些因misread而得出來的解讀其實作用不大。政府花了這麼多資源讓「西九大戲棚」成為西九首個文藝活動,為甚麼不多點聆聽那些懂大戲、愛粵劇、能夠reread和deconstruct粵劇的人的意見?

讓戲演下去 保粵劇文化

粵劇這個美麗的文化活動正在逐漸消失,我們必須讓戲繼續演下去,讓這些藝術可以傳承下去,這是很基本的。現在這個時候來給粵劇玩cross over,甚或討論粵劇的定位是高文化還是平民化,我都覺得有點好笑。粵劇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流動的,隨contexts(情境)而定。難道權威說粵劇應該貼近流行文化一點,表演時間從3小時縮成2小時,音樂安靜一點,這樣粵劇就可以復興起來了嗎?

2012年2月29日,香港唯一的固定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正式結業,這個粵劇的icon從此消失。毛俊輝有一番話讓我惻惻然:「我深愛中國戲曲……我相信通過解讀經典的舞台作品,教自己重新思考某些以為是老生常談的課題……《情》劇給我機會,讓我與觀眾共同探討這個課題。或許,不一定能找到甚麼答案,但希望能帶出一些聯想或啟發。」要復興粵劇,需要熱情、創作和反思的心。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