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剪報] 劇場教育 寓教於賞

[ 香港經濟日報 2012-02-21 文/ 羅惠儀 ]



劇場教育 寓教於賞

近年來,愈來愈多劇團走入校園,利用劇場為學生帶來另一種學習經驗──同樣是坐着聽講,演員的生動演繹更能將信息傳達,而學生又樂在其中。劇場要有哪些元素,才令學生投入藝術的氛圍中?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歷史博物館主辦,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籌劃今年度的「歷史文化教育外展劇場」《博物館大作戰》,將演出 12 場,也是該劇團首次走入學校。以戲劇手法,將傳統提綫木偶藝術及博物館資訊帶給小學生,從中反思本土文化的價值,亦喚起學生現有的博物館有趣之處。

歷史 活起來

「博物館係老人家去!」劇場主角小輝所言,又是否小學生心聲?小輝的「年齡」跟場內的學生差不多,愛「打機」,跟學生沒兩樣。飾演其爺爺春伯,正是傳統木偶藝人黃暉,兩爺孫為參加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活動,一起討論宣傳拉票方式:由孫兒因比賽始發現爺爺的木偶藝人身份,到兩爺孫討論要用木偶演出的劇目,時刻表現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矛盾,令小學生不自覺反思傳統價值的意義。

飾演孫仔的演員表演生鬼,令場內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的學生捧腹大笑──這可說是兒童劇場必具的元素。這代學生不乏參觀博物館的經驗,不過,以劇場角度可重新認識當中的背景,也發現提綫木偶的有趣之處。學生丁靜琳說,就算有去過歷史博物館,也對木偶沒印象(木偶也是館內展品)。「因為有表演,才對木偶有深刻了解。」

單是今年,學生已看過 3 次劇場表演。譚浩明表示,不是每次表演都好看。「有些很悶,只是講解,又不知道內容的意思……我覺得,主題要生動有趣,小朋友才易理解,要用一些特別的方式表現,不是齋講,最好搞笑,否則,只適合成人看吧!」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是次劇場,原來主角誇張的表演打機的情狀,便是搞笑位!

不過,學生則較少自行購票入場看坊間的兒童劇場,多次的觀劇經驗也是來自學校。

負責統籌是次活動的彭家強老師表示,近兩、三年已有不少劇團入學校表演,內容分別有網上知識產權、粵劇等,這種劇場教育對學生起着一定教育作用:「可以介紹到不同藝術形式給學生,像這次表演,學生能多了解本土文化,換着在課堂要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便直接去參觀不同博物館吧!再配合全方位學習的工作紙。而對兒童來說,劇場真的可令他們集中精神。」他不諱言有劇場的表演,會讓孩子「笑過便算」,他覺得約半小時的劇場表演,若要鞏固想帶出的信息,需要在表演中段,結束後有總結。「這會令學生更深刻,對信息更清晰,始終孩子看過的很易忘記。」

宣傳 硬信息

TEFO 藝術主任冼振東表示,愈來愈多政府機構、NGO 用教育劇場的方式來宣傳機構的信息,而受惠的人數亦相較其他方式多。「好些硬知識,用講座形式會很沉悶,表演藝術會更生動,學生睇得開心,潛移默化吸收到資訊。」

《博物館大作戰》正是要喚起孩子走入博物館,為了吸引學生安坐觀賞,表演的能量要更大。「禮堂不是一個理想的表演場地,舞台會有不同燈光效果,禮堂則更需要演員要有活力,卡通化的人物會更吸收孩子……」

如何吸引小學生入博物館?約 1 小時的劇場,他以歷史文化角度,期望吸引學生看舊事物,因此挑選具表演成分的木偶劇作亮點:「歷史博物館本身有木偶的展區,展品也是黃師傅所捐。木偶劇對孩子應有新鮮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