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剪報] 長者「口述歷史」 街坊情傳薪火

[ 文匯報 2011-10-30 原文連結 ]

長者「口述歷史」 街坊情傳薪火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歐陽麗珠)香港經濟迅速發展,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漸疏離,久違了的「人情味」淹沒在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中。為免「人情味」永成歷史,18名居於石硤尾的長者參與「口述歷史計劃」,以說故事的方式,以文字、戲劇作記錄,讓真情薪火相傳。有參與的學生表示,計劃打破年齡的鴻溝,已與多名長者成為「老友」。

老街坊故事滲點點溫馨

69歲的李燕群生於物資匱乏的20世紀40年代,7歲時跟隨父母從內地移居香港,年紀小小她便要肩負起買餸煮飯的重責。由於家貧,她經常要向鄰居討米、借油糧,更試過未能籌得學費而被老師罰。她組織自己家庭後,仍要兼職3份工,從凌晨5時工作至午夜,但為了供養子女,她無怨無悔。

很平凡的「老香港」故事,但總滲出點點溫馨。她表示,當年雖然生活苦困,但身邊總有一群守望相助的好鄰居。她說:「以前鄰里相處很融洽。記得我生小孩的時候,出入不便,隔壁大嫂替我買餸,又陪我去醫院。輪到她要分娩時,我也同樣照顧她。關係好到煲了湯會一齊飲。」半生辛酸的經歷,李婆婆認為當中蘊含著舊社會的「人情味」。她希望,將這些平凡不過的故事相傳下去,令現今社會能及早修補疏離了的人際關係。

梁伯因禍得福娶鄰家女

成長在20世紀50年代的梁伯伯,回憶舊事覺得份外傷感。他15歲開始學師做洋服裁縫,每月月薪僅4元。待他學有所成,能賺錢養家的時候卻「捱出」肺病來,慶幸生病時有鄰房照顧才熬得過。而那時的好鄰居,現已成為他的妻子。

《深水埗口述歷史計劃》主辦機構鄰舍輔導會總幹事董志發表示,該計劃由兩年前舉辦,未來會在觀塘舊區展開新的口述歷史計劃。他希望,將長者口述的故事透過文字、話劇記錄,將「老香港」的情懷、味道、鄰舍互助等人文價值彰顯出來,讓社會承傳下去。董志發指出,港人物質生活改善了,但人際間卻愈見疏離,令社會問題漸多。他又希望,透過長者的分享,讓社會反思和學習。

參與計劃的大學生梁嘉熙表示,長者的經歷很值得社會細味,他經過今次計劃與多位「老友記」成了忘年之交,不時相約茶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