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剪報] 《遊藝DramaMALL》:商場中的創意市集



[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2 文/謝妙思 ]

《遊藝DramaMALL》:商場中的創意市集

實驗劇團「識.劇域」繼去年在旺角序言書室的環境劇《4D 唐樓書室》後,今勻聯同「香港設計聯會」進駐旺角東京銀座商場搞大秀。《遊藝DramaMAL L》招聚了五十多組藝術團隊在招租中的商場吉舖辦「商場環境劇場X藝術展覽」,展期四天。展覽看得多,商場藝術展crossover環境劇及迷你電影還屬首見,宣傳語「不同店舖演出不同片段,由觀眾自行重組故事」感覺新穎有趣,令人期待。

鬆散零碎的環境劇場

掛一號風球的星期天遊人不多,甫抵步已見各商舖布置成繽紛的創意空間,煞是吸引,然專程為環境劇而來的我未及細賞,索過地圖後直奔事發現場。拿着叫賣箱的「歡樂小姐」着我在小卡片寫下我要寄賣的感情回憶,我寫了「矇查查」。未幾,兩個八十後演員旋即以矇查查為題上演一齣對手戲,還邀請我參與其中。簡單的劇場工作坊即興習作,來到商場原來幾好玩;另一店,兩個圍坐餐桌前的演員夢囈般訴說着關於回憶及感覺,意識流的對白可能配合觀眾游離的腳步,卻引不起途人駐足,還有第三檔嗎?原來取消了。看過「識.劇域」在序言書室的演出,某程度上也有所期待,老實說今回店舖劇頗令我失望。宣傳語讓人覺得此劇於不同店舖上演不同「片段」,讓觀眾自行湊成一個「故事」。沒料到,只兩店有鬆散零碎的演出,缺乏有機聯繫,叫觀眾如何重組故事?

依美國戲劇學者Richard Schechner 所言,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re ) 打破傳統受舞台限制的劇場形式,任何空間皆可成為劇場,在這空間裏,觀眾既是場景的觀看者,亦是場景的構成者及演出者。可惜,店舖劇沒有善用現成的情境氛圍,不同商店實可作一幕幕不同的環境舞台,由演員引領觀眾遊走其中上演不同戲碼,或與觀眾來個即興互動,發展出不同的故事,各方面實可作更大的發揮。

倒是迷你電影有瞄頭。約三十分鐘的短片《翻搞電影》由劇場原班人馬粉墨登場,騎呢重拍數齣經典電影如《胭脂扣、》《重慶森林》、《精武門》、《最佳拍檔》及《油脂》等選段,並於每段末着觀眾競猜出處,至答案揭撓,讓人重溫一次精選老電影。《翻》令人想起史力加玩轉經典電影的橋段,套用於此總算是創意之作,演技雖青澀,惡搞處每每令人捧腹。看來,他們今回集中火力在電影製作上吧。

創意部落的再生空間

走出電影院,接續看藝術展覽,喜見一檔檔精心布置、細意裝置的藝術空間,展示着本土特色或特別主題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反思我城生活的「未完成未」計劃、以「活在當下」為題的展品、展示消逝中的香港的pop-up書、身穿黑面佯裝坐鎮不語的店主和他的四格漫畫、以「經血」為創作主題的藝術老師、收集觀眾笑容的裝置..遊藝展把招租中的商場吉舖變作美術館,同時免不了商業元素,除展品外,也出售獨特的「手作」商品。參展者多是藝術學院畢業生及從事創作的年輕人,不少還親自駐場,跟觀眾即時交流或解說創作意念。

這些創意人因着共同愛好走一起,如同部落的凝聚,在Web2.0時代,blog亦即部落格,「創意部落」因之為名。創意部落參展用意不在於賣出創作,而是把自己一套生活美學分享給追求獨特風格的「賞識者」,留下名片讓人上自己的面書或部落格作日後聯繫。他們透過電子媒體主動發聲和表達意見,日漸廣受關注,其作品在網絡全球化之下有了多元的販售通路。在香港這個青年創業無門、社會流動停濟的M型社會,不失為一個讓年輕人自力更新的再生空間。

這類集藝術展覽、表演活動及跳蚤市場於一身的周末假日創意市集,是一種新興的藝文活動與消費形態。此風潮由歐美吹到亞太地區,如日本常見的神社假日市集、台灣華山文化園區、泰國Jatujak weekend market,甚或深圳T街創意市集皆其中佼佼者。創意市集常以廣闊大地作舞台,多是庶民熟悉的街頭或公園,它不僅是創意部落與藝文活動的集中地,還提供了一個參觀者與藝術對話的空間,凝聚社區認同感,是一道美好的城市風景,讓人感動駐足。在香港,創意市集鮮有有固定的公共空間可以容身,如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每季一度的「山寨市集」只聊備一格,沒有多少宣傳,配套也不足夠,人流自然不多。如今遊藝展更被「驅趕」上商場,令人不無唏噓。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裏,常有工展會、廟會、夜市等活動,隨着時代變遷,就連這些節慶與戶外體驗通通趕進了商場。人們沒有了街頭文化,沒有了珍視的集體記憶,剩下的,就只有一式一樣的全球化社區圖譜和灰濛濛的天空。

謝妙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