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TEFO] 台南台東戲劇教育考察團

上星期復活假期前後 (2011.04.20 - 2011.04.24),TEFO 一行29位香港戲劇與教育工作者(包括劇團成員、教學藝人、教師、大專研究員等)到訪台灣台南巿及台東巿,了解當地的戲劇教育現況。

是次考察團有三大重點:(1) 博物館劇場;(2) 中小學實踐戲劇教育之現況;(3) 社區劇場。藉著經驗分享、觀課、觀賞戲劇演出、遊覽導賞等活動,我們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永仁國中、臺南和順國小、台東劇團等戲劇教育團體進行交流。除了解他們創作戲劇教育的理念及實踐心得之外,還體會到當地政策、社會文化如何影響戲劇教育的成效,以及如何建構一個重視人文質素的社會。

(1) 博物館劇場

台南巿曾經是台灣島上的文教經濟中心,內有多個古蹟,素有「台灣文化古都」之稱。在這個重視歷史的城巿,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曾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策劃四個戲劇教育活動,運用互動戲劇的形式與學生參與對歷史議題的討論,活動包括:
  1. 草地郎入神仙府 [導覽互動式劇場/環境劇場] (按此見相關報導)
  2. 彩虹橋 [教習劇場 (Theatre-in-Education) ]
  3. 1985 開城門 [教習劇場] (按此見相關報導)
  4. 大肚王傳奇

林玫君教授分享創作過程

藉著簡報及播放影片,國立臺南大學的林玫君教授、許瑞芳老師、王婉容博士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與我們討論運用戲劇教授歷史時對選擇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平衡。

台南巿大南門

由於在古蹟內進行的戲劇教育活動早已結束,我們未能有幸現場觀賞,但是我們仍可到訪《草地郎入神仙府》之選址,感受現場環境,了解如何把環境及戲劇教育結合。

(2) 中小學實踐戲劇教育之現況

隨著台灣九年一貫的落實,所有國中 (相等於香港的中一至中三) 及國小 (相等於香港的小一至小六) 均設有「藝術與人文」的學習領域,而表演藝術則是「藝術與人文」的其中一部分。

我們到永仁國中進行觀課,了解當地表現藝術課的情況。當天的課堂名為「真正的人」,藉戲劇活動與學生探討「霧社事件」的其中一個單元。(按:「霧社事件」的歷史背景為 1930 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此為台灣原住民的武裝抗日行動。)

觀課活動

林玫君老師與我們進行觀課後座談

觀課後我們與老師及教授一起討論「九年一貫」的實施情況(如教科書的內容、教師人手分配等),並了解當地師資培訓的情況。雖然「九年一貫」已有效令台灣學校編排相應時數於「藝術與人文」之領域中,唯現時師資培訓不足,或課程內容未為理想,在實踐上仍有改善之空間。

其後我們再到臺南和順國小,欣賞當地豆子劇團的學校巡迴演出《彩虹橋》,此劇亦是博物館劇場的其中一個劇目,而故事背景亦是「霧社事件」期間。

學校巡迴演出:《彩虹橋》

參訪國小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的積極反應,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學生非常享受及投入於演出當中,演教員走入學生群中演戲,學生會參與其中;當演教員邀請學生上舞台跳舞,很多學生舉手並跑上舞台;而學生玩得投入之餘,老師也給予適當的自由度給學生參與,學生於活動後又會自行返回坐位。

從中可見,戲劇教育的成效除了該活動本身的質素,學校的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影響。

(3) 社區劇場

「社區劇場」中「社區」一字可代表「社群」,或地理上的「社區」。

王婉容老師與我們分享她與一班婦女(社群)藉劇場探討家庭暴力的經驗。她先與婦女以互動戲劇活動探討她們對家庭暴力的看法或經驗,再與她們一同編作劇情,最後由她們扮演角色進行演出,以論壇劇場的手法與觀眾討論家庭暴力的問題。

王婉容老師分享其社區劇場的實踐經驗

王婉容老師分享,由於台灣的觀眾未必會如原本論壇劇場中假設觀眾可即時為劇情提供意見,故此她改編了論壇劇場的手法,提供三兩個結局,提供給觀眾討論及介入。可見,來自海外的應用戲劇手法,在進入台灣本土之時也按當地文化背景而有所調適。

除關注社群的社區劇場,我們也遠道走到台灣的後山--台東巿,探訪當地著名的社區劇團:台東劇團。自80年代的社區劇場政策,台東劇團開始得到資源發展,其後營運台東鐵道博物館,並策劃「後山戲劇節」,按其地理位置發揮,使台東劇團成為別具特色的社區劇團。

台東劇團林慧仙介紹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在其黑盒劇團與我們進行交流

團友感受

五日四夜行程非常豐富,我們最後請團友分享「最深刻之情景」、「當時感受及原因」作結。以下是部分團友之感想:

阿慳 (曾任教師,現任劇團教育部成員):最深刻的是到訪和順國小欣賞《彩虹橋》演出時學生爭相與演員握手。當時感覺是很熟悉,因為香港也有類似的學校巡迴劇演出。但是,台灣與香港不同的是,台灣的老師並沒有制止學生熱情的舉動,並尊重學生的投入,以至整個演出的氣氛非常良好。回想如果自己仍是一位教師,我好大可能已制止學生過度活躍的反應,這是給我的最大的反省。

Abby (演藝學院學生/自由身工作者):最深刻的是欣賞到和順國小欣賞《彩虹橋》。我自己也做過不少香港近似的學校巡迴演出,但由於不少演出是由政府機構贊助,演出是以該機構想表達或灌輸的內容為主,例如曾在劇中說出一大堆法例。但我欣賞《彩虹橋》的是,雖然這是由官方組織(博物館)贊助的劇目,但演出是整理本土的生活經驗,也是真的在「說故事」。

Silvia (現任教師):最深刻的是博物館劇場及遊覽台東鐵道藝術村,感受到台灣很自己把環境融入藝術當中,很欣賞這種思考方式。

Eddie (現任教師培訓工作):最深刻的是看王婉容分享社區劇場片段時,劇中有一個阿嬤非常享受演出過程,看到她的眼中充滿光彩,看到任何人在任何年齡也可投入 (engage) 於戲劇之中。

Kitty (現任幼兒戲劇教師):最深刻的是到永仁國中看「真正的人」的道具「百寶箱」。在香港造道具通常都要輕巧、方便教師為主。但在台灣,那個「百寶箱」又大又重,因為每一件道具均模仿真實,又具又質感,而教師需要特意到博物館借來教學。在此看到台灣教師很認真對待這個籌備過程,很欣賞他們的認真。

總結

整個行程上,我們看到不少台灣與香港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參考或借鏡之處。當中最大的特別之處是台灣重視人文素養,無論在創作上、教育上均有其堅持及認真的地方,我們希望回到香港之後,可把這份堅持及認真帶到崗位上,並以行動影響其他人,繼續推廣戲劇教育重視人文的精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