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匯報 2011-05-31 文/任智鵬 原文連結 ]
新高中支持度跌 4年勁減70萬人知易難行問題漸浮現 認同「有出路」少近百萬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任智鵬) 新高中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學界爭議聲漸現。但另一方面,原來公眾對新學制觀感更是越來越差,支持度正急跌。而統計處的全港大型《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先後在2006年及2010年,進行公眾對教育改革的意見分析。其中,隨着新高中正式落實,市民對新制的認同比率大降約12至20百分點。按統計處推算,多個與新學制相關的項目,包括:通識教育、校本評核、學生學習概覽等,4年間的支持人數,減少了60多萬至70多萬人。而關於新學制下學生出路一項,支持者更大減逾96萬人,反映新高中推行隱現危機。
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29號報告書及最新出版的第47號報告書,先後於2006年及2010年於全港抽樣訪問,了解18歲或以上人士對教改的意見。香港文匯報把兩次分析結果作比較,發現部分教育議題,如:一條龍學校、家教會功能等,4年間的支持度維持於約8成水平;但市民對新高中的觀感,卻明顯出現較大的負面變化。
巿民對推行通識科及校本評核,2006年支持度均有約78%;但至2010年,則銳減15個百分點,至約63%。而關於新學制下的學生出路,認同比率更下降近20個百分點,至約55%。
直資制度支持度減10點
另外,市民對直資制度支持度的跌幅亦較大,例如認同直資學校有較大動力改善教學質素者,2010年只有69.1%;較2006年79.4%下跌逾10個百分點。
上述兩次調查實際受訪者分別有約10,000人及8,000人。由於樣本具有廣泛代表性,統計處亦推算出各項目的全港成年公眾支持人數,所以由此可見,市民對新高中的質疑程度驚人,由「支持」轉向至「不支持」或「無意見」的人數,最少一項也有49萬人,普遍達60萬人至70萬人,最多者更有逾96萬人(見表)。
教聯會副主席、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助理教授胡少偉認為,年前的調查,主要反映市民同意學制改革理念;但隨着2009年新制正式落實,「知易行難」的實際問題相繼浮現。他又指,近年教育局對師生做了不少有關新高中的推廣,但公眾教育似乎被忽略,當局有必要仔細跟進分析調查結果,並作優化調節,以確保新學制順利推行,「始終支持者仍佔多數,又不可能回復舊制。政府需要了解市民的質疑,做得更好」。
教評會籲釐清評級問題
教評會主席鄒秉恩則表示,社會對新制考試與成績最為關注。但近兩年,不少老師對新文憑試細節提出質疑,易令公眾覺得新制「唔係好掂」。他認為,現在距離首屆文憑試不足1年,新高中未來仍要釐清評級、升學認可等問題;或要兩年後整體發展趨明朗後,公眾接納度才會提高。
教局:擬未來進行研究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新學制早於2005年開始諮詢,首屆學生至2012年才完成課程應考文憑試。期間,公眾對升學及就業出路意見有所變化,可以理解。發言人又表示,當局已計劃,在未來數年進行研究、監察及檢討新高中推行情況,並作適時回應,以提高公眾對新學制的認同。
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news] 英語專家:小三評估試扼殺興趣 點港教育十大錯致英語基礎差
英語專家:小三評估試扼殺興趣 點港教育十大錯致英語基礎差
[ 明報 2011-05-30 文/彭美芳 原文連結 ]
每年會考7 萬多名考生中,約9000 多人英文不及格。編寫英語教材的英文專家韋惠英指出, 香港英語課程有十大錯處,其中過分重視小學三年級全港性系統評估試(TSA),小一開始操練,無助學生建立英語基礎,到長大後除抗拒英語外,更難運用英語於其他學科答題, 最終升學就業兩頭難。
本身是青田教育中心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韋惠英,60 年代曾是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在紅磡街坊公立學校的學生,司徒華當年講故事,教數學及常識科,她被華叔當年講故事的模式啟發, 「小朋友的學習應由故事開始」。
華叔啟發「學習由故事開始」
韋惠英70 年代往美國溫德堡大學修讀圖書館管理學碩士,返港後曾任中、小學英語教師、出版社總編輯等, 曾任中大兒童文學兼任講師,教英語多年後發現香港英語課程十大錯處(詳見表),導致學生自小怕英語,英語能力更差。
韋惠英指出, 「最錯的是小三考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教育局官員都指香港是全球唯一8 歲應考公開試的地方,幼稚園課程已較海外深,高班英語課程等於小一上學期,小二開始為TSA 操練,小朋友根本未掌握這門外語,公開試令學生對英語興趣大減。」
小五生:做練習做到嘔
韋惠英補充: 「有小五名校女生向我坦言,她做英語練習已經做到嘔,不想再做,這已反映教育政策的失敗。」於是韋惠英與前中大語文自學中心英文部主任黎鳳娟及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前校長潘天賜合作,把她設計的「英語綜合教學法」,2001 至07 在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試驗。
結果發現,小一32 名學生在校內評估試中有最多3 人不及格,同一班學生經過6 年,約5 人不及格,韋惠英再追蹤其中26 人中三校內英語成績,4 人不及格,反映這批學生英語基礎根本穩固, 及格率維持水準,而一般學生升上初中後的及格率則會下降。
不刻意操練家長不滿
韋惠英說: 「當年有家長因我們沒有刻意操練TSA、小五小六升中試等,而要子女退學,主要擔心公開試成績不理想, 怕子女英語差。」後來幸得潘天賜支持,沒有施加考試壓力,實驗才能成功。
[ 明報 2011-05-30 文/彭美芳 原文連結 ]
每年會考7 萬多名考生中,約9000 多人英文不及格。編寫英語教材的英文專家韋惠英指出, 香港英語課程有十大錯處,其中過分重視小學三年級全港性系統評估試(TSA),小一開始操練,無助學生建立英語基礎,到長大後除抗拒英語外,更難運用英語於其他學科答題, 最終升學就業兩頭難。
本身是青田教育中心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韋惠英,60 年代曾是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在紅磡街坊公立學校的學生,司徒華當年講故事,教數學及常識科,她被華叔當年講故事的模式啟發, 「小朋友的學習應由故事開始」。
華叔啟發「學習由故事開始」
韋惠英70 年代往美國溫德堡大學修讀圖書館管理學碩士,返港後曾任中、小學英語教師、出版社總編輯等, 曾任中大兒童文學兼任講師,教英語多年後發現香港英語課程十大錯處(詳見表),導致學生自小怕英語,英語能力更差。
韋惠英指出, 「最錯的是小三考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教育局官員都指香港是全球唯一8 歲應考公開試的地方,幼稚園課程已較海外深,高班英語課程等於小一上學期,小二開始為TSA 操練,小朋友根本未掌握這門外語,公開試令學生對英語興趣大減。」
小五生:做練習做到嘔
韋惠英補充: 「有小五名校女生向我坦言,她做英語練習已經做到嘔,不想再做,這已反映教育政策的失敗。」於是韋惠英與前中大語文自學中心英文部主任黎鳳娟及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前校長潘天賜合作,把她設計的「英語綜合教學法」,2001 至07 在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試驗。
結果發現,小一32 名學生在校內評估試中有最多3 人不及格,同一班學生經過6 年,約5 人不及格,韋惠英再追蹤其中26 人中三校內英語成績,4 人不及格,反映這批學生英語基礎根本穩固, 及格率維持水準,而一般學生升上初中後的及格率則會下降。
不刻意操練家長不滿
韋惠英說: 「當年有家長因我們沒有刻意操練TSA、小五小六升中試等,而要子女退學,主要擔心公開試成績不理想, 怕子女英語差。」後來幸得潘天賜支持,沒有施加考試壓力,實驗才能成功。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轉貼] 《公園裏》 劇情錯綜 人物複雜
《公園裏》 劇情錯綜 人物複雜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5-25 文/楊慧儀 ]
剛為演藝學院戲劇班翻譯了德國劇作家 Botho Strauss 的作品 Das Park , 劇名中譯《公園裏》,導演是這一兩年才到香港出任導演系主任的英國導演Cer i Sherlock。演藝學院作為本港唯一非由大學撥款委員會而由民政局直接撥款支持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學院,在行政和運作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而且正是這個原因,得以為學生更有效地提供藝術訓練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為社會培訓更適合的藝術人才;而不須像其他七所大學和教育學院一樣,處處受到教統局官僚制度的限制,追逐於朝令夕改的所謂教學監察策略之後,甚至造成大學之間為了爭資源而進行的惡性競爭。
故事出自《仲夏夜之夢》
演藝學院置身於如此這般之外,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僱用教職人員的彈性比較高,起碼不用顧慮大學前幾年經過的「博士化」,能夠僱用具藝術水準而不是學歷高、有實踐經驗而不是出版豐富的老師。過去幾年聘用了多位得到藝術界和社會人士尊重的老師,包括負責通識教學的張秉權博士和戲劇學院的導演鄧樹榮、演員梵谷(吳偉錫),業界普遍認同學院畢業生的質素有了明顯進步。可惜,不是所有好老師都能留得住的,鄧樹榮在演藝學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下一個學年要離開了,因此,現任導演系主任CeriSherlock 為學院導演的第一個演出,大家都密切地期待着。
Das Park 是Botho Strauss 為Peter Stein 寫的劇本,香港觀眾看過Stein 的作品,就是前幾年在文化中心劇場演出的莎劇《哈姆雷特》,很多觀眾肯定還記得那演出,演員的空間和情緒關係完全來自劇本每一句話的戲劇潛力,於是文字、情感和空間渾然一體,就是在這樣的導演手上,莎士比亞劇本完整而複雜多層次的結構才得以在舞台上呈現。有一個小插曲:我看這演出那天,碰到北京劇評家林克歡老師,演出之後,他很激動,大讚Stein 不愧為大師,還不斷地說:「這老人家真棒,這老人家真棒。」一個老人家說另一個老人家真棒;我愛極了那個場面!
說了Stein 這麼多,目的是說明他對劇本的要求很高。《公園裏》是個多層次的文本,基礎是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仙子之王Oberon 和皇后Titania 到了現代城市,看不起人類的慾望蒼白無力,藏身公園裏,向人類現身,要啟發他們的激情,但一點都不成功;Titania 受不了寂寞,到處引誘公園裏的男人。文本在這基礎上建構另一層:Oberon 找來雕刻家Cyprian 創作小型神仙像,作弄Titania,事情失去控制,Titania愛上神牛,為了滿足慾望,讓Cyprian 為她造一個母牛身體,最後弄得身體受傷,狀甚可悲。
劇本需學生深度探索
文本第三層次是向Cyprian 買神像的客戶,兩對年輕戀人是《仲夏夜之夢》兩對戀人的現代版,莎士比亞筆下的兩對戀人本來已不那麼天真專一,《公園裏》這兩對男女把莎士比亞本來暗藏在幽默裏那愛情的不高尚表露無遺。在這之上的一層就是另外兩個走過公園的中產男性道貌岸然,然而內心壓抑的情慾不時爆發,以半(情緒)暴力的方式呈現。還有最上一層:一群流連公園的年輕人,享不到家庭溫暖心靈空虛的一代,掌握不了自己的慾望,也不懂得表達感情。這幾個層次的故事人物各自根據自己的故事線發展,又互在戲劇情境裏相交;例如兩對情侶就是向Cy prian 買了神像而關係大亂,才引出各人剝削愛情的行動;又例如流連公園的年輕人看見Titania 的古怪行為和裝束,決定襲擊她,Titania 反擊,除了一個女孩,其他人都跑光了,她情急之下對她說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公園裏》是個規模龐大的劇本,這龐大不在於舞台製作,而在於劇情線絡的錯綜和人物內心的複雜。戲劇學院這次選擇這劇本,給了學生很大的挑戰,從教學和訓練的策略來看,這是十分需要的。我總是想不通很多香港劇團到底是看不起自己還是看不起觀眾,演的戲碼老是方便兼容易吃的;就是經典劇本,也往往選擇採取最簡單通俗的詮釋,參與的人員不僅沒機會對劇本和角色作深度探索,我知道甚至有演員有此意圖,竟受導演白眼,認為他花時間、缺效率。這次看演藝學院的同學在排練室和舞台上作這樣的努力,叫人覺得很鼓舞。
導演導成怎樣呢?不好意思照面直問CeriSherlock 的背景,網上查看他是wikipedia 有載的人物,來港之前在英國廣播公司威爾斯區擔任要職,除了跟Peter Stein 工作過外,也是歌劇及電影導演。這次演出,導演上最突出的是每個場景開始時的場面設計非常好看,意象突出,而這正可看出歌劇和電影導演的影子,意象放好,場面開定,音樂和鏡頭自然成就其餘。
楊慧儀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5-25 文/楊慧儀 ]
剛為演藝學院戲劇班翻譯了德國劇作家 Botho Strauss 的作品 Das Park , 劇名中譯《公園裏》,導演是這一兩年才到香港出任導演系主任的英國導演Cer i Sherlock。演藝學院作為本港唯一非由大學撥款委員會而由民政局直接撥款支持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學院,在行政和運作上享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而且正是這個原因,得以為學生更有效地提供藝術訓練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為社會培訓更適合的藝術人才;而不須像其他七所大學和教育學院一樣,處處受到教統局官僚制度的限制,追逐於朝令夕改的所謂教學監察策略之後,甚至造成大學之間為了爭資源而進行的惡性競爭。
故事出自《仲夏夜之夢》
演藝學院置身於如此這般之外,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僱用教職人員的彈性比較高,起碼不用顧慮大學前幾年經過的「博士化」,能夠僱用具藝術水準而不是學歷高、有實踐經驗而不是出版豐富的老師。過去幾年聘用了多位得到藝術界和社會人士尊重的老師,包括負責通識教學的張秉權博士和戲劇學院的導演鄧樹榮、演員梵谷(吳偉錫),業界普遍認同學院畢業生的質素有了明顯進步。可惜,不是所有好老師都能留得住的,鄧樹榮在演藝學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下一個學年要離開了,因此,現任導演系主任CeriSherlock 為學院導演的第一個演出,大家都密切地期待着。
Das Park 是Botho Strauss 為Peter Stein 寫的劇本,香港觀眾看過Stein 的作品,就是前幾年在文化中心劇場演出的莎劇《哈姆雷特》,很多觀眾肯定還記得那演出,演員的空間和情緒關係完全來自劇本每一句話的戲劇潛力,於是文字、情感和空間渾然一體,就是在這樣的導演手上,莎士比亞劇本完整而複雜多層次的結構才得以在舞台上呈現。有一個小插曲:我看這演出那天,碰到北京劇評家林克歡老師,演出之後,他很激動,大讚Stein 不愧為大師,還不斷地說:「這老人家真棒,這老人家真棒。」一個老人家說另一個老人家真棒;我愛極了那個場面!
說了Stein 這麼多,目的是說明他對劇本的要求很高。《公園裏》是個多層次的文本,基礎是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仙子之王Oberon 和皇后Titania 到了現代城市,看不起人類的慾望蒼白無力,藏身公園裏,向人類現身,要啟發他們的激情,但一點都不成功;Titania 受不了寂寞,到處引誘公園裏的男人。文本在這基礎上建構另一層:Oberon 找來雕刻家Cyprian 創作小型神仙像,作弄Titania,事情失去控制,Titania愛上神牛,為了滿足慾望,讓Cyprian 為她造一個母牛身體,最後弄得身體受傷,狀甚可悲。
劇本需學生深度探索
文本第三層次是向Cyprian 買神像的客戶,兩對年輕戀人是《仲夏夜之夢》兩對戀人的現代版,莎士比亞筆下的兩對戀人本來已不那麼天真專一,《公園裏》這兩對男女把莎士比亞本來暗藏在幽默裏那愛情的不高尚表露無遺。在這之上的一層就是另外兩個走過公園的中產男性道貌岸然,然而內心壓抑的情慾不時爆發,以半(情緒)暴力的方式呈現。還有最上一層:一群流連公園的年輕人,享不到家庭溫暖心靈空虛的一代,掌握不了自己的慾望,也不懂得表達感情。這幾個層次的故事人物各自根據自己的故事線發展,又互在戲劇情境裏相交;例如兩對情侶就是向Cy prian 買了神像而關係大亂,才引出各人剝削愛情的行動;又例如流連公園的年輕人看見Titania 的古怪行為和裝束,決定襲擊她,Titania 反擊,除了一個女孩,其他人都跑光了,她情急之下對她說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公園裏》是個規模龐大的劇本,這龐大不在於舞台製作,而在於劇情線絡的錯綜和人物內心的複雜。戲劇學院這次選擇這劇本,給了學生很大的挑戰,從教學和訓練的策略來看,這是十分需要的。我總是想不通很多香港劇團到底是看不起自己還是看不起觀眾,演的戲碼老是方便兼容易吃的;就是經典劇本,也往往選擇採取最簡單通俗的詮釋,參與的人員不僅沒機會對劇本和角色作深度探索,我知道甚至有演員有此意圖,竟受導演白眼,認為他花時間、缺效率。這次看演藝學院的同學在排練室和舞台上作這樣的努力,叫人覺得很鼓舞。
導演導成怎樣呢?不好意思照面直問CeriSherlock 的背景,網上查看他是wikipedia 有載的人物,來港之前在英國廣播公司威爾斯區擔任要職,除了跟Peter Stein 工作過外,也是歌劇及電影導演。這次演出,導演上最突出的是每個場景開始時的場面設計非常好看,意象突出,而這正可看出歌劇和電影導演的影子,意象放好,場面開定,音樂和鏡頭自然成就其餘。
楊慧儀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news] 打開藝術之門——法國藝術教育一瞥
[ 光明日報 2011-05-21 文/姚立 原文連結 ]
【法國】打開藝術之門——法國藝術教育一瞥
本報駐巴黎記者姚立
法國是個深具藝術氣息的國度,首都巴黎更是個薈萃衆多藝術殿堂的寶地。這里不僅有聞名於世的盧浮宮、高傲聳立的埃菲爾鐵塔,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更是美不勝收。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內,遊人隨時可以看到法國各個學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梭于各個展館之間,或欣賞畫廊名作,或駐足于雕像前,接受藝術大師們傳世之作的熏陶與藝術洗禮。老師們講得認真,孩子們聽得專注。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到,法國不僅是世界藝術之都,還是個極為重視藝術教育的國家。
的確,數百年來,在這種濃郁藝術氣息的籠罩下,法國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藝術教育。從託兒所到中小學校,法國在教育的每個階段均對藝術教育非常重視。教育部對藝術教學的定位就是:人文文化教育的宗旨,就是從孩提時期起,給予他們在藝術與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學會判斷、培養品位、積累藝術修養,為每個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內涵打基礎,並為走向開放的世界準備條件。
法國學校的藝術教育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負責,實現雙規負責制。教育部負責制定各個時期的藝術教育大綱及實施。文化部則負責組織學校義務教育課程之外的藝術學校及藝術班,涉及音樂、舞蹈、戲劇或繪畫等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學其中的若幹項,前提是自願,絕無硬性要求。
法國幼兒園招收三至六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藝術教育雖屬學齡前,但同樣受到重視,並被納入了教育部的藝術教育大綱之中。這個時期的藝術教育重點是,通過學習美術繪畫,培養孩子的感性知識,讓孩子們在掌握一定繪畫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表現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將看到感覺到的東西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為此,學校經常安排孩子們到戶外參觀,觀察自然界,而後將感覺畫出來,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此外,美術教育還注重引導孩子觀察及觸摸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樹立對造型及色彩的概念。本著這樣的宗旨,教師對幼兒的授課中,美術教育幾乎占去80%的課程安排時間,老師及時鼓勵每個孩子的微小進步,並不時舉辦作品展覽,讓家長參與其中,共同分享孩子的進步喜悅。
進入小學後的藝術教育雖不算重點課程,時間安排上也少于法語或數學,但每周兩至三個小時的音樂、繪畫或視覺藝術課程很受學生的歡迎。這個階段的藝術教育以音樂或視覺藝術為主,內容包括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繪畫方面,要掌握運用不同色彩及筆觸素描靜物或人物,學習拼貼、簡單造型藝術,在幼兒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不同時期的畫派及作品風格。每學期結束,校方會安排音樂舞蹈演唱會,進行樂器演奏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中學的藝術教育除繼續深化小學的教學內容外,又在造型藝術方面多了些內容:包括雕塑、素描、攝影、建築、認識創作材質等,鼓勵學生創造,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在繪畫上,更注重對畫面構圖能力及對作品的分析能力的培養。
除了教育部在校內的藝術教育安排,文化部也在社會上成立了三類藝術學校,即市立音樂學校、國立音樂舞蹈學校和國立區府學院,供對音樂舞蹈有興趣的學生選擇深造。此外,文化部還與各地政府部門組織戲劇工作坊,邀請戲劇工作者來此授課。學生可利用每周無課時間來此深造,與藝術家進行交流。家長也經常被邀請到這些工作坊中,與學生共同負責籌備各種交流活動。藝術學校經常組織舉辦各種展覽,如學生繪畫展、創作成果展及書展等,促進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以後,法國的學校還普遍開設了藝術史教育課程,法國博物館聯合會也為此採取了不少措施,方便對學生進行藝術史教育。如鼓勵並資助學生參觀博物館,聽取各種講座,組織藝術史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解決藝術史教材編寫中遇到的困難等等。
在法國人看來,藝術教育可以為孩子們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更好培養每個學生的審美觀,豐富個人的美學常識,有效提高國民素質。無論是否能夠成為藝術家,人人都可從這種教育中獲益,利國利民。法國人愛看電影、愛讀書、愛戲劇,都與這種全民性的藝術教育有著密切關係。
【法國】打開藝術之門——法國藝術教育一瞥
本報駐巴黎記者姚立
法國是個深具藝術氣息的國度,首都巴黎更是個薈萃衆多藝術殿堂的寶地。這里不僅有聞名於世的盧浮宮、高傲聳立的埃菲爾鐵塔,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更是美不勝收。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內,遊人隨時可以看到法國各個學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梭于各個展館之間,或欣賞畫廊名作,或駐足于雕像前,接受藝術大師們傳世之作的熏陶與藝術洗禮。老師們講得認真,孩子們聽得專注。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到,法國不僅是世界藝術之都,還是個極為重視藝術教育的國家。
的確,數百年來,在這種濃郁藝術氣息的籠罩下,法國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藝術教育。從託兒所到中小學校,法國在教育的每個階段均對藝術教育非常重視。教育部對藝術教學的定位就是:人文文化教育的宗旨,就是從孩提時期起,給予他們在藝術與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學會判斷、培養品位、積累藝術修養,為每個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內涵打基礎,並為走向開放的世界準備條件。
法國學校的藝術教育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負責,實現雙規負責制。教育部負責制定各個時期的藝術教育大綱及實施。文化部則負責組織學校義務教育課程之外的藝術學校及藝術班,涉及音樂、舞蹈、戲劇或繪畫等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學其中的若幹項,前提是自願,絕無硬性要求。
法國幼兒園招收三至六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藝術教育雖屬學齡前,但同樣受到重視,並被納入了教育部的藝術教育大綱之中。這個時期的藝術教育重點是,通過學習美術繪畫,培養孩子的感性知識,讓孩子們在掌握一定繪畫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表現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將看到感覺到的東西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為此,學校經常安排孩子們到戶外參觀,觀察自然界,而後將感覺畫出來,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此外,美術教育還注重引導孩子觀察及觸摸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樹立對造型及色彩的概念。本著這樣的宗旨,教師對幼兒的授課中,美術教育幾乎占去80%的課程安排時間,老師及時鼓勵每個孩子的微小進步,並不時舉辦作品展覽,讓家長參與其中,共同分享孩子的進步喜悅。
進入小學後的藝術教育雖不算重點課程,時間安排上也少于法語或數學,但每周兩至三個小時的音樂、繪畫或視覺藝術課程很受學生的歡迎。這個階段的藝術教育以音樂或視覺藝術為主,內容包括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繪畫方面,要掌握運用不同色彩及筆觸素描靜物或人物,學習拼貼、簡單造型藝術,在幼兒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不同時期的畫派及作品風格。每學期結束,校方會安排音樂舞蹈演唱會,進行樂器演奏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中學的藝術教育除繼續深化小學的教學內容外,又在造型藝術方面多了些內容:包括雕塑、素描、攝影、建築、認識創作材質等,鼓勵學生創造,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在繪畫上,更注重對畫面構圖能力及對作品的分析能力的培養。
除了教育部在校內的藝術教育安排,文化部也在社會上成立了三類藝術學校,即市立音樂學校、國立音樂舞蹈學校和國立區府學院,供對音樂舞蹈有興趣的學生選擇深造。此外,文化部還與各地政府部門組織戲劇工作坊,邀請戲劇工作者來此授課。學生可利用每周無課時間來此深造,與藝術家進行交流。家長也經常被邀請到這些工作坊中,與學生共同負責籌備各種交流活動。藝術學校經常組織舉辦各種展覽,如學生繪畫展、創作成果展及書展等,促進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以後,法國的學校還普遍開設了藝術史教育課程,法國博物館聯合會也為此採取了不少措施,方便對學生進行藝術史教育。如鼓勵並資助學生參觀博物館,聽取各種講座,組織藝術史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解決藝術史教材編寫中遇到的困難等等。
在法國人看來,藝術教育可以為孩子們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更好培養每個學生的審美觀,豐富個人的美學常識,有效提高國民素質。無論是否能夠成為藝術家,人人都可從這種教育中獲益,利國利民。法國人愛看電影、愛讀書、愛戲劇,都與這種全民性的藝術教育有著密切關係。
[news] 冷門高中科僅兩校開辦 1/3中英選修單元 少於一成校教授
冷門高中科僅兩校開辦 1/3中英選修單元 少於一成校教授
[ 明報 2011年5月23日 文/蕭輝浩 原文連結 ]
【明報專訊】新高中課程中、英文科在必修科外增設選修單元,學生須在中、英文科各選修3至4個單元,佔公開試成績12%至20%。本報發現,兩科合共18個選修單元中,有三分之一開辦率低於一成,中文科的「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選修單元全港更只有兩間學校開辦,開辦率為0.4%。假設兩間學校各開設5班新高中,估計全港7.4萬名讀中文的高中生,不足300人修讀「普通話與表演藝術」。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設立選修單元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學校可因應校本情况開設不同選修單元,而數字反映選修單元設計能照顧學生需要。由於新高中課程推行了不足兩年,學校開設選修單元的情况未穩定,教育局會繼續密切留意學校實施新高中課程的情况和學生興趣。
教育局:反映照顧學生需要
新高中中文科設有10個選修單元,英文科有8個,授課時數各佔兩科總時數約三分之一,學生須在兩科分別修讀3個選修單元。課程指引建議,學校應在中五開始教授選修單元。
單元課程佔文憑試部分成績,以中文科為例,教師須評估學生日常表現和期終表現,並向考評局 提交3個單元的分數作校本評核 成績,佔中文科整體成績12%。至於英文科亦有類似安排,選修單元的校本評核佔該科文憑試成績5%,另外按選修單元設8條作文題目,學生須選其中1條撰寫一篇400字的文章,佔整科成績15%。
中文「新聞與報道」最熱門
根據教育局本學年統計數據,學校為中五生開設選修單元分佈極不平均。全港449間開辦新高中中文科的學校中,只有兩間學校開辦「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開辦率0.4%,以全港74,000名修讀中文的高中生計,即全港只有290多人修讀;其次是「翻譯作品選讀」,只有13間學校開辦。最多學校開辦的是「新聞與報道」,有多達369間學校開設,開辦率82.2%。
英文科亦有類似情况,最少學校開設的選修單元是「體育英語」,只有25間學校開設,開辦率5.6%;「辯論英語」亦只有33間學校提供,開辦率7.3%。
課程委員稱意外
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於1%,有課程委員會成員略感意外。身兼高中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的元朗裘錦秋中學校長潘步釗表示,設計課程之初已預料兩個普通話選修單元較少學校開辦,「但沒想到只得兩間學校提供」。他解釋,新高中課程取消普通話,所以在中文選修單元部分開設普通話單元,給部分學校選用,認為10個選修科不算多,預計課程在2012年首屆文憑試後再檢討。
資深英文科教師周蘿茜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不感意外,「體育不是每個學生有興趣,較少學校教『體育英語』實屬正常」。她估計,學校傾向開辦「大路」課程,如「職場英語」、「從社會議題學英語」等,認為可待課程推行3至5年後再檢討。
明報記者 蕭輝浩
[ 明報 2011年5月23日 文/蕭輝浩 原文連結 ]
【明報專訊】新高中課程中、英文科在必修科外增設選修單元,學生須在中、英文科各選修3至4個單元,佔公開試成績12%至20%。本報發現,兩科合共18個選修單元中,有三分之一開辦率低於一成,中文科的「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選修單元全港更只有兩間學校開辦,開辦率為0.4%。假設兩間學校各開設5班新高中,估計全港7.4萬名讀中文的高中生,不足300人修讀「普通話與表演藝術」。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設立選修單元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學校可因應校本情况開設不同選修單元,而數字反映選修單元設計能照顧學生需要。由於新高中課程推行了不足兩年,學校開設選修單元的情况未穩定,教育局會繼續密切留意學校實施新高中課程的情况和學生興趣。
教育局:反映照顧學生需要
新高中中文科設有10個選修單元,英文科有8個,授課時數各佔兩科總時數約三分之一,學生須在兩科分別修讀3個選修單元。課程指引建議,學校應在中五開始教授選修單元。
單元課程佔文憑試部分成績,以中文科為例,教師須評估學生日常表現和期終表現,並向考評局 提交3個單元的分數作校本評核 成績,佔中文科整體成績12%。至於英文科亦有類似安排,選修單元的校本評核佔該科文憑試成績5%,另外按選修單元設8條作文題目,學生須選其中1條撰寫一篇400字的文章,佔整科成績15%。
中文「新聞與報道」最熱門
根據教育局本學年統計數據,學校為中五生開設選修單元分佈極不平均。全港449間開辦新高中中文科的學校中,只有兩間學校開辦「普通話與表演藝術」,開辦率0.4%,以全港74,000名修讀中文的高中生計,即全港只有290多人修讀;其次是「翻譯作品選讀」,只有13間學校開辦。最多學校開辦的是「新聞與報道」,有多達369間學校開設,開辦率82.2%。
英文科亦有類似情况,最少學校開設的選修單元是「體育英語」,只有25間學校開設,開辦率5.6%;「辯論英語」亦只有33間學校提供,開辦率7.3%。
課程委員稱意外
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於1%,有課程委員會成員略感意外。身兼高中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的元朗裘錦秋中學校長潘步釗表示,設計課程之初已預料兩個普通話選修單元較少學校開辦,「但沒想到只得兩間學校提供」。他解釋,新高中課程取消普通話,所以在中文選修單元部分開設普通話單元,給部分學校選用,認為10個選修科不算多,預計課程在2012年首屆文憑試後再檢討。
資深英文科教師周蘿茜對於部分選修單元開辦率低不感意外,「體育不是每個學生有興趣,較少學校教『體育英語』實屬正常」。她估計,學校傾向開辦「大路」課程,如「職場英語」、「從社會議題學英語」等,認為可待課程推行3至5年後再檢討。
明報記者 蕭輝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