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news] 打開藝術之門——法國藝術教育一瞥

[ 光明日報 2011-05-21 文/姚立 原文連結 ]

【法國】打開藝術之門——法國藝術教育一瞥    

本報駐巴黎記者姚立

法國是個深具藝術氣息的國度,首都巴黎更是個薈萃衆多藝術殿堂的寶地。這里不僅有聞名於世的盧浮宮、高傲聳立的埃菲爾鐵塔,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更是美不勝收。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內,遊人隨時可以看到法國各個學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梭于各個展館之間,或欣賞畫廊名作,或駐足于雕像前,接受藝術大師們傳世之作的熏陶與藝術洗禮。老師們講得認真,孩子們聽得專注。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到,法國不僅是世界藝術之都,還是個極為重視藝術教育的國家。

的確,數百年來,在這種濃郁藝術氣息的籠罩下,法國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藝術教育。從託兒所到中小學校,法國在教育的每個階段均對藝術教育非常重視。教育部對藝術教學的定位就是:人文文化教育的宗旨,就是從孩提時期起,給予他們在藝術與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學會判斷、培養品位、積累藝術修養,為每個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內涵打基礎,並為走向開放的世界準備條件。

法國學校的藝術教育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負責,實現雙規負責制。教育部負責制定各個時期的藝術教育大綱及實施。文化部則負責組織學校義務教育課程之外的藝術學校及藝術班,涉及音樂、舞蹈、戲劇或繪畫等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學其中的若幹項,前提是自願,絕無硬性要求。

法國幼兒園招收三至六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藝術教育雖屬學齡前,但同樣受到重視,並被納入了教育部的藝術教育大綱之中。這個時期的藝術教育重點是,通過學習美術繪畫,培養孩子的感性知識,讓孩子們在掌握一定繪畫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表現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將看到感覺到的東西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為此,學校經常安排孩子們到戶外參觀,觀察自然界,而後將感覺畫出來,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此外,美術教育還注重引導孩子觀察及觸摸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樹立對造型及色彩的概念。本著這樣的宗旨,教師對幼兒的授課中,美術教育幾乎占去80%的課程安排時間,老師及時鼓勵每個孩子的微小進步,並不時舉辦作品展覽,讓家長參與其中,共同分享孩子的進步喜悅。

進入小學後的藝術教育雖不算重點課程,時間安排上也少于法語或數學,但每周兩至三個小時的音樂、繪畫或視覺藝術課程很受學生的歡迎。這個階段的藝術教育以音樂或視覺藝術為主,內容包括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繪畫方面,要掌握運用不同色彩及筆觸素描靜物或人物,學習拼貼、簡單造型藝術,在幼兒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不同時期的畫派及作品風格。每學期結束,校方會安排音樂舞蹈演唱會,進行樂器演奏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中學的藝術教育除繼續深化小學的教學內容外,又在造型藝術方面多了些內容:包括雕塑、素描、攝影、建築、認識創作材質等,鼓勵學生創造,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在繪畫上,更注重對畫面構圖能力及對作品的分析能力的培養。

除了教育部在校內的藝術教育安排,文化部也在社會上成立了三類藝術學校,即市立音樂學校、國立音樂舞蹈學校和國立區府學院,供對音樂舞蹈有興趣的學生選擇深造。此外,文化部還與各地政府部門組織戲劇工作坊,邀請戲劇工作者來此授課。學生可利用每周無課時間來此深造,與藝術家進行交流。家長也經常被邀請到這些工作坊中,與學生共同負責籌備各種交流活動。藝術學校經常組織舉辦各種展覽,如學生繪畫展、創作成果展及書展等,促進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以後,法國的學校還普遍開設了藝術史教育課程,法國博物館聯合會也為此採取了不少措施,方便對學生進行藝術史教育。如鼓勵並資助學生參觀博物館,聽取各種講座,組織藝術史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解決藝術史教材編寫中遇到的困難等等。

在法國人看來,藝術教育可以為孩子們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更好培養每個學生的審美觀,豐富個人的美學常識,有效提高國民素質。無論是否能夠成為藝術家,人人都可從這種教育中獲益,利國利民。法國人愛看電影、愛讀書、愛戲劇,都與這種全民性的藝術教育有著密切關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