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剪報] 演藝生戰場遺蹟演抗日 反傳統助中學生學歷史

[ 明報 2011-12-12 原文連結 ]

演藝生戰場遺蹟演抗日 反傳統助中學生學歷史


演藝學院碩士畢業生創作抗日戰爭劇,為本港少數的博物館劇場,
靈活運用海防博物館的古蹟實景,重現香港淪陷前18日的社會。(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為紀念香港抗日戰爭70 周年,演藝學院首次與康文署協辦博物館互動劇場,在海防博物館的戰場遺蹟實境前上演《日佔香江再看1941》,為本港12 間中學共1450 名中學生重現抗日歷史。劇場導演兼學院碩士生表示,學生在劇場內不單要當觀眾,更要以角色扮演反思當日戰火下的民生處境,將藝術融合在傳統課程當中。

《日佔》為演藝學院4 名戲劇藝術(戲劇教育)碩士畢業生創作,在本月起至明年2 月的周四共辦13 場,為全港12 間中學學生免費演出。劇場分兩階段,包括校內演前工作坊及在博物館內進行的《古蹟環境劇場》和《保家衛港》互動劇,其中環境劇場會在館內的中央炮台、軍營殘迹、火藥庫等地演出,每場有逾150 名學生參與。

扮難民間諜日軍認識背景

劇場導演之一唐佩華稱,為增加學生對戲劇內容的認知,整個企劃特設演前工作坊,由「演教員」到各校進行約1小時的戲劇遊戲,引導學生扮演難民、間諜、商人及日軍等角色,以不同身分立場認識香港抗日歷史背景。之後才進入海防博物館的古蹟劇場,體驗香港淪陷前18 天的抗日民生。

要求學生抉擇麵包尊嚴

另一導演周昭倫續稱,學生須在最後的互動劇中,對劇中不同角色的決定表態。整個過程中,演教員會不斷刺激學生批判性思維,「要求他們在麵包和尊嚴中抉擇,反思角色的行為、愛國與否等立場」,認為此較傳統文本的抽象描述更具體,令學生對歷史、通識課程有更深認知,也提高國民或港人身分認同。兩位導演均直言,目前本港教育制度較重視學術成績,較難理解戲劇或藝術教育對學生的重要。周說:「傳統學習模式着重單向灌輸,就如學生到博物館,也只顧拿出工作紙將展品的簡介抄下,缺少互動參與。」他期望此劇可提高港人對戲劇教育與博物館劇場的關注。學院表演藝術教育主任陳頌瑛指出,新高中有其他學習經驗要求,校方對戲劇或藝術教育的關注已提升,學院專辦予中小學的「藝術之路」項目,參與人數已由2008 年4000 人增至去年逾6000人,冀藉此令更多師生認識其作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