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立報 2011-03-31 原文連結 記者張舒涵 ]
一清早踏入台北市志清國小,學生驚嘆聲連連!校園意外出現數個飼養各種竹節蟲的培養箱;教室搖身變成「遊戲擂台屋」,擺滿 20多種遊戲;花圃裡、榕樹上、樓梯間處處有寶藏的蹤跡。兒童節來臨之際,志清國小的師長秘密策劃了「驚嘆號計劃」。希望送給學生的兒童節禮物,是一顆「會玩的心」。
走出教室 用遊戲學習
30日上午志清國小校園充斥神秘氛圍,各年級學生臨時分批被召集到操場集合,在校長揭開一連串的「驚嘆號計劃」後,學生變分頭進行遊戲。志清國小輔導主任楊寶玉說,為了讓孩子在遊戲中找到自我,每年兒童節校方都會秘密規劃兒童節禮物,讓孩子暫時離開書本,找回童真本性。
計劃分為6大「驚嘆」,一票學生聚集在「竹節蟲大道」,在一箱箱培養箱前,觀賞校長親自飼養的各式竹節蟲,彷彿成了小型的生態館;許多沒接觸過彈珠遊戲的小朋友,蹲在老師鋪設的彈珠場上,相互較勁;由教室改裝的「遊戲擂臺屋」中,擺滿了各式象棋、五子棋等各種意想不到的遊戲,激起學生一較高下的鬥志;「戲劇大觀園」也替學生們準備一場精采戲劇演出;「運動大廣場」有各式運動器材,提供學生盡情使用;還有許多學生爬上欄杆、穿梭於花圃,尋覓老師埋藏的寶藏。
■台北市志清國小30日舉辦兒童節活動,活動內容事前都保密,希望孩子在參加活動時驚訝又驚喜,今年的「驚喜」是校長養的7隻竹節蟲,孩子們被蟲激起了許多樂趣。(圖文/于欣可)
別讓孩子忘記如何玩樂
「如果孩子失去玩樂的能力,是多麼悲哀的事!」志清國小校長楊士賢認為,玩樂也是一種學習型態。他發現升學主義下,不少家長過於拘泥在孩子的考試成績,忽略整體身心發展,學生時常行程滿檔,卻因慣於接受各種學習安排,即使一有空閒,也忘記該怎麼玩樂。他任職的5年來,試圖導正扭曲的教育觀念,力勸家長給孩子發揮的空間。
楊士賢注意到校內有幾位行為易失控的學生,為了開啟與學生的共同話題,他開始飼養、繁殖小昆蟲,再交給學生照料,甚至讓學生當起昆蟲「解說員」,透過錄音為全校同學解說。當學生發現自身價值受到肯定,行為自然能被導正。楊士賢笑說,如今他飼有60多隻竹節蟲,1千多個卵鞘,不時有學生主動找上門領養。
生活中培養自信心
除了透過昆蟲飼養培養自信,多年來,每週楊士賢都會在學校親自替孩子烘焙可口的「品德派」,由每班老師會推派一位學生接受表揚。雖然只是一塊派,對學生卻意義非凡,學生往往捨不得吃,帶回去向父母「獻寶」。楊士賢說,即使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有機會受到肯定,才能讓孩子更有動力持續進步。
兒童節活動在學生的歡笑中結束,就讀五年級的吳泓毅表示,家人總會給他許多限制,平常在家裡很難有機會盡興玩樂;五年級生劉芷伶也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希望天天都是兒童節。
楊士賢驕傲的說,雖然學校沒送給孩子實質的禮物,不過送一顆「會玩的心」,還給小孩應有的樣貌,就是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news] 湯柏燊:勿錯過 創意產業黃金機遇 教資會倡演藝「收歸」轄下
湯柏燊:勿錯過 創意產業黃金機遇 教資會倡演藝「收歸」轄下
[ 星島日報 2011-03-31 原文連結 ]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去年發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首次提出將演藝學院「收歸」為教資會轄下的高等院校,確立了香港藝術教育的地位。香港演藝學院校長湯柏燊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創意產業已在世界「起革命」,好像英國近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藝術部分由過往只佔百分之八躍升至一成,隨着西九文化區的落成,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發展將日益蓬勃。記者陳祖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也是世界經濟樞紐,金融行業彷彿就是它的標誌,但另一方面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曾在英國及紐約藝壇工作多年的香港演藝學院校長湯柏燊坦言,「某程度上港人較尊敬銀行家、律師,但作為一個世界級城市,除了收入之外,我們需要從更多方面維持生活質素,因此文化藝術的表現同樣重要。」
香港藝術別具魅力
他續說,「以發達國家英國為例,當地政府發現,近年藝術及創意行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佔的百分比錄得增幅,由數年前約佔八個百分比,至今年躍升至一成,可見藝術在發達國家愈來愈受重視。」
湯柏燊笑言,論公論私自己也經常欣賞藝術表演,他發現香港人的藝術,在西方人眼中既具魅力,而且別樹一幟。「我每次欣賞表演,幾乎可以說出哪些是出自演藝的舞台燈光設計師。我們的學生內化了一套融合中西文化的打燈方式,這是在哪個國家也找不到的風格。」現時,演藝學院的舞台燈光設計師遍布世界各地,芬蘭、英國、杭州,以至紐約的劇場,也有該校畢業生的足迹。
政府銳意發展創意產業,西九文化區將於二○一五年逐步落成,湯柏燊視之為演藝學院和香港的黃金機遇。「近年,愈來愈多來自內地、越南、馬來西亞的藝術學生來港報讀演藝學院,雖然中國也有不少辦學出色的藝校,但即使如上海這個文藝城市,很多學生仍覺得香港自由、開放和中西匯聚的特點較吸引。對於他們來說,來香港就像取得『國際通行證』,可以北望神州,也可走到世界舞台。」雖說演藝近年錄取來自五湖四海的舞蹈、音樂、戲劇等學生,不少人或覺得香港學生會被比下去,但事實相反,「兩年前,我們曾經安排上海、北京及香港學生一同上為期三周的大師班,學習鋼琴、聲樂及小提琴。結果發現香港學生的鋼琴水準超卓,小提琴演奏也很出色,唯一是唱歌還有進步的空間。」
學生不乏入行機會
海外人視香港為藝術人才的黃金土壤,孕育了如李嘉齡的國際鋼琴家,也吸引鋼琴家李雲迪及郎朗移民來港,偏偏香港依然有不少家長反對子女修讀藝術,湯柏燊認為,現時世界各地有不少投入藝術工作的機會,大公司如迪士尼、澳門娛樂事業都很渴求香港的藝術專才。「現時學院已開辦多個學士學位,至今年更提供四個碩士課程,我期望有天,當學生修讀藝術,香港演藝學院會是家長和他們子女的首選。」
[ 星島日報 2011-03-31 原文連結 ]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去年發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首次提出將演藝學院「收歸」為教資會轄下的高等院校,確立了香港藝術教育的地位。香港演藝學院校長湯柏燊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創意產業已在世界「起革命」,好像英國近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藝術部分由過往只佔百分之八躍升至一成,隨着西九文化區的落成,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發展將日益蓬勃。記者陳祖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也是世界經濟樞紐,金融行業彷彿就是它的標誌,但另一方面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曾在英國及紐約藝壇工作多年的香港演藝學院校長湯柏燊坦言,「某程度上港人較尊敬銀行家、律師,但作為一個世界級城市,除了收入之外,我們需要從更多方面維持生活質素,因此文化藝術的表現同樣重要。」
香港藝術別具魅力
他續說,「以發達國家英國為例,當地政府發現,近年藝術及創意行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佔的百分比錄得增幅,由數年前約佔八個百分比,至今年躍升至一成,可見藝術在發達國家愈來愈受重視。」
湯柏燊笑言,論公論私自己也經常欣賞藝術表演,他發現香港人的藝術,在西方人眼中既具魅力,而且別樹一幟。「我每次欣賞表演,幾乎可以說出哪些是出自演藝的舞台燈光設計師。我們的學生內化了一套融合中西文化的打燈方式,這是在哪個國家也找不到的風格。」現時,演藝學院的舞台燈光設計師遍布世界各地,芬蘭、英國、杭州,以至紐約的劇場,也有該校畢業生的足迹。
政府銳意發展創意產業,西九文化區將於二○一五年逐步落成,湯柏燊視之為演藝學院和香港的黃金機遇。「近年,愈來愈多來自內地、越南、馬來西亞的藝術學生來港報讀演藝學院,雖然中國也有不少辦學出色的藝校,但即使如上海這個文藝城市,很多學生仍覺得香港自由、開放和中西匯聚的特點較吸引。對於他們來說,來香港就像取得『國際通行證』,可以北望神州,也可走到世界舞台。」雖說演藝近年錄取來自五湖四海的舞蹈、音樂、戲劇等學生,不少人或覺得香港學生會被比下去,但事實相反,「兩年前,我們曾經安排上海、北京及香港學生一同上為期三周的大師班,學習鋼琴、聲樂及小提琴。結果發現香港學生的鋼琴水準超卓,小提琴演奏也很出色,唯一是唱歌還有進步的空間。」
學生不乏入行機會
海外人視香港為藝術人才的黃金土壤,孕育了如李嘉齡的國際鋼琴家,也吸引鋼琴家李雲迪及郎朗移民來港,偏偏香港依然有不少家長反對子女修讀藝術,湯柏燊認為,現時世界各地有不少投入藝術工作的機會,大公司如迪士尼、澳門娛樂事業都很渴求香港的藝術專才。「現時學院已開辦多個學士學位,至今年更提供四個碩士課程,我期望有天,當學生修讀藝術,香港演藝學院會是家長和他們子女的首選。」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TEFO] TEFO 戲劇與教育電子報 [2011-04]
<<<<< 本月推介 >>>>>
「美感教育於幼兒發展之應用」錄像播放及座談會
美感教育是什麼?和美術教育有什麼分別?美感是抽象的,怎樣學習?
幼兒明白什麼是美感教育嗎?戲劇與美感教育有什麼關係?
美感教育如何提昇幼兒的全人發展?幼兒需要怎樣的教育?
主辦: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日期:2011年4月16日(六)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中午12時30分
地點:香港藝術發展局 活動室C02及C03
地址:香港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和域大廈東翼14樓
主持: 張潔盈小姐(中英劇團 教育及外展經理)
主講嘉賓:孫惠芳小姐(香港美感教育機構總監)
回應嘉賓:譚寶芝博士(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 >>> >>> >>>
《TEFOzine--戲劇與教育專業雜誌》(007) --四月出版!
[專題]
探討香港教育碩士課程
[其他精彩內容]
- 幼兒教育:創造劇「八段錦」教學的應用模式
- 戲劇教育 Q&A: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思維
- 創意戲劇教學計劃:《奇妙的國際互聯網》
- 歷史科教案:洗太平地的日子
>>> >>> >>> >>>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第二卷 第一期) ── 三月出版!
DaTEAsia為亞洲地區第一本戲劇教育專刊,致力為學者及戲劇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層面的學術討論園地,以深化及發展亞洲地區戲劇教育為原旨。今期主題為「香港課程與越界視野」,集合本地及海外學者對小學組織戲劇教育的分享、學前教育、課外語言教育等不同面向的研究成果,並新增「回顧與反思」欄目,分享世界各地戲劇會議回顧及為新晉學者提供發表論文機會。
[研究]
網上訂購:http://tefo.hk/section_publication.php?lang=tc&type=4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第二卷 第一期) ── 三月出版!
DaTEAsia為亞洲地區第一本戲劇教育專刊,致力為學者及戲劇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層面的學術討論園地,以深化及發展亞洲地區戲劇教育為原旨。今期主題為「香港課程與越界視野」,集合本地及海外學者對小學組織戲劇教育的分享、學前教育、課外語言教育等不同面向的研究成果,並新增「回顧與反思」欄目,分享世界各地戲劇會議回顧及為新晉學者提供發表論文機會。
[研究]
- 從學習型組織創建戲劇教育之發展條件──以「粉嶺神召會小學」的個案為例 (陳玉蘭 廖佩芳)
- How effective is a drama-enhanced curriculum doing to increase the creativ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Anna N. N. Hui, Ping-kuen Cheung, Simon T. K. Wong, Mavis W.J. He)
- 幼兒美感教育的戲劇賞析:以創作性戲劇為例 (鄧詠之)
- Theatre Production as a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Students (Michelle R. Raquel)
- 以演員訓練班去提升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學童社交能力的經驗 (黎瑞英)
- 二十一世紀台灣小學戲劇教育現狀觀察 (謝鴻文)
- 应用戏剧教学法培训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反思的促进作用 (马利文 欧怡雯 吴建民 王莹)
- 「5.12 汶川大地震」戏剧治疗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臧璐)
- 「2010 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地與多元文化的展現」紀實 (許瑞芳、林玫君、羅心宜及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團隊)
- 第二届人类表演学与教育戏剧国际研讨会综述 (上海戏剧学院谢克纳人类表演学中心)
網上訂購:http://tefo.hk/section_publication.php?lang=tc&type=4
<<<<< 最新動向 >>>>>
TEFO台南台東戲劇教育考察團 2011 – 即將出發!
海外戲劇教育考察團是TEFO每年一度的精彩節目,每次均吸引不少本地前線戲劇教育工作者、教師及社工參與。繼新加坡(2008)、菲律賓(2009)、廣州(2010)之後,今年我們選擇到台灣南部──台南巿及台東巿!
是次考察團榮幸得到臺南國立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協作統籌行程,與當地研究員、前線戲劇教師及劇團等交流,考察內容包括博物館劇場、中小學戲劇課程、社區劇場與社區營造等,而探訪的組織包括臺南國立大學、永仁國中、台東劇團等,藉此了解台灣南部最精彩及具特色的戲劇教育項目!
我們一行27人將於復活節假期期間(4月20至25日)出發,參與者均來自本地戲劇團體、大專界、教育團體(中小學及幼稚園),以及自由身教學藝人等,相信屆時將有深入及熱烈的討論!
如欲了解詳情,請繼續留意本會電子報及網站!
活動詳情: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3&subsubid=210
>>> >>> >>> >>>
乘風破浪 ── 記「古蹟劇場」互動教育劇場啟航儀式
古蹟劇場互動教育劇場啟航儀式已於3月16日順利舉行。承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館長(文博)吳志華博士;老圍村村代長──張醒文先生、許觀順先生、黃德明先生、張健聰先生;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部門主任李曉燕女士;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梁永宜先生;優質教育基金助理督學謝嘉汶女士撥冗光臨指導,見證了「古蹟劇場」──教師協作計劃2010/2011的成功。
活動花絮: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216
計劃詳情: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id=30
後續活動(廣播劇及徵文比賽)詳情 [供學生參加] :
http://www.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192
>>> >>> >>> >>>
乘風破浪 ── 記「古蹟劇場」互動教育劇場啟航儀式
古蹟劇場互動教育劇場啟航儀式已於3月16日順利舉行。承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館長(文博)吳志華博士;老圍村村代長──張醒文先生、許觀順先生、黃德明先生、張健聰先生;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部門主任李曉燕女士;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梁永宜先生;優質教育基金助理督學謝嘉汶女士撥冗光臨指導,見證了「古蹟劇場」──教師協作計劃2010/2011的成功。
活動花絮: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216
計劃詳情:http://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id=30
後續活動(廣播劇及徵文比賽)詳情 [供學生參加] :
http://www.tefo.hk/section.php?lang=tc&type=1&subsubid=192
<<<<< 放眼世界 - 海外資訊 >>>>>
[新加坡] SDEA Theatre Arts Conference 2011
主辦單位:Singapore Drama Educators Association
是次會議於 2011 年 6 月 2 日假新加坡舉行,內容包括主題演講、工作坊、表演等,探討東南亞地區內如何以劇場藝術進行教育及社會議題工作。
>>> >>> >>> >>>
[台北] 被。壓。迫。者。劇。場。學習系列
主辦單位: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被壓迫者劇場」是巴西劇場巨人波瓦(Augusto Boal)於1970年代所創發,是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這套實踐理論引導世人重新看待「劇場」與「社會」的關係,尤其專注在弱勢發聲、培植民眾的主體性上,實有莫大貢獻,在世界各地已推展三十多年。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在波瓦逝世二週年前夕,特別推出「被壓迫者劇場學習系列」,完整引介這套影響世人及劇場史至為深遠的實踐理論,提供座談及工作坊等。

請轉寄此電子通訊給你的朋友。
如欲收取本會資訊,可申請成為通訊會員,費用全免。
如欲收取本會資訊,可申請成為通訊會員,費用全免。
即時申請:http://www.tefo.hk/tefo_registration_personal.php?lang=tc
如對TEFO有任何意見或取消電子通訊,歡迎電郵至 tefoadmin@gmail.com 或致電 2511 5997 查詢。
如對TEFO有任何意見或取消電子通訊,歡迎電郵至 tefoadmin@gmail.com 或致電 2511 5997 查詢。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news] 澳門藝術節推86場演出 五月舉行 本地製作總數佔半
澳門藝術節推86場演出 五月舉行 本地製作總數佔半
[大公報 2011-03-25 原文連結 記者洪捷]
澳門的藝術家,多年來努力耕耘,在政府的扶持培養下茁壯成長,如今已形成一支不小的隊伍,並向更佳質素與更大規模堅實地邁進。將於五月舉行的澳門藝術節,今年已是第二十二屆。今屆藝術節最大特色,是本地演藝製作佔節目總數的一半,相信對澳門觀眾會更有親切感。
在日前(三月二十二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介紹說,今年的藝術節共有二十九項不同類別的節目,八十六場演出,數量是歷年之冠。
今屆藝術節本地製作的節目相當豐富,包括澳門樂團委約四名華人作曲家創作新曲,他們是葉小剛、盛宗亮、林品晶及林樂培,帶來「大師作樂」;澳門中樂團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合作,舉行「《紅樓夢》主題音樂會」,更邀請內地著名花腔女高音吳碧霞獻唱;澳門粵劇曲藝總會將演出「粵韻風華」名曲佳作;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粵劇培訓班將演兒童粵劇《寶蓮燈》; 「土生土語話劇」會演出本土氣息濃郁又輕鬆的幽默劇《熊到發燒》;澳門戲劇農莊演出以超現實手法創作的《天才耗夢》等。
鄭家大屋內演出
在這些本地製作中,較特別的是首次於世界文化遺產鄭家大屋內演出的《漂流者之屋》,由「澳門足跡」製作及演出。導演莫兆忠介紹說,該團過往曾演出環境劇場,例如在一些村落遺址,澳門文化局附近等地方表演,而在鄭家大屋演出還是首次。
該團會由兩個方面着手,一是鄭家大屋的主人鄭觀應,曾撰寫過一本書《盛世危言》,他對中國的改革表達意見。莫兆忠說,鄭觀應提倡中國應重視商業發展,建議舉辦世博會,而地點最好是上海。想不到百年後的中國,書中的提議竟然成真;另一方面,該團曾認真地作過調查訪問,訪問曾住過鄭家大屋的住客,了解當時的環境,他們的居住夢想有沒有成真?「我們會將宏觀的歷史,與個人經歷作出比照。」莫兆忠說。
首次進入鄭家大屋演戲,莫兆忠表示,政府部門也有要求盡量保護建築物,因此只能在屋中七個空間演出,演員會扮演導賞員角色,每次帶領四十多位觀眾到不同空間觀劇。由於沒有固定舞台,亦不能有固定布景,莫兆忠以靈活的構思,讓參演的八位演員都提着一個行李箱,劇情需要時便拿出道具來輔助使用,而觀眾與演員之間也是在狹窄的空間裡,有很難得的「親密接觸」。
另一個澳門本地劇團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則會在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崗頂劇院演出《愛在濠城》。該社主席鄭繼生是《愛在濠城》編劇兼導演。他表示,該社三十多年來都在當地無間斷地創作、演出,希望為澳門劇壇建立更穩固的基礎。
鄭繼生介紹《愛在濠城》時說,近年他的作品風格都比較沉鬱,這次他有感世界各處天災人禍頻仍,希望編創一齣充滿喜劇味道,又喚醒人們珍惜身邊人與愛的戲劇。他稱該劇是為崗頂劇院度身訂造的,原因是故事描寫一八七○年那段時期,澳門許多商人都曾在崗頂劇院的鏡廳內舉行舞會。劇情由東印度公司一名大班的愛情故事展開,鄭繼生說,他們會盡量展現崗頂劇院悠久歷史的懷舊色彩。
過去崗頂劇院較少被批准演出戲劇,以避免影響劇院結構。鄭繼生認為持這樣觀念的人並不了解戲劇及文化,因為戲劇表演不可能破壞建築結構,在演出時也可盡量簡化一些布景設計,而活化歷史建築也不一定要在舞台上,他會安排演員們走下舞台,與觀眾作近距離交流。
阿姐率團演粵劇
雖然澳門本身的製作甚為豐富,但外來節目亦十分精彩,例如開幕節目是來自法國的多媒體舞劇《馬可波羅》;閉幕節目則有以色列Mayumana 現代打擊樂舞蹈作品《擊.動》;其他節目尚有英國多媒體舞劇《水形百態》;西班牙Telenoika.Net錄像藝術團的《光影大三巴》;阿根廷全男班演出的《舞炫自由》及汪明荃率領的香港粵劇舞台演出清裝粵劇《德齡與慈禧》等。
藝術節今年會特別安排「藝節茶敘」活動,在其中四天,請藝術家們在鄭家大屋與觀眾隨意交流品茗,自由地對話。
第二十二屆澳門藝術節將於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二十八日舉行,門票於三月二十七日起在澳門廣星售票網發售,查詢可登上藝術節網站:www.icm.gov.mo/fam。
[大公報 2011-03-25 原文連結 記者洪捷]
澳門的藝術家,多年來努力耕耘,在政府的扶持培養下茁壯成長,如今已形成一支不小的隊伍,並向更佳質素與更大規模堅實地邁進。將於五月舉行的澳門藝術節,今年已是第二十二屆。今屆藝術節最大特色,是本地演藝製作佔節目總數的一半,相信對澳門觀眾會更有親切感。
在日前(三月二十二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介紹說,今年的藝術節共有二十九項不同類別的節目,八十六場演出,數量是歷年之冠。
今屆藝術節本地製作的節目相當豐富,包括澳門樂團委約四名華人作曲家創作新曲,他們是葉小剛、盛宗亮、林品晶及林樂培,帶來「大師作樂」;澳門中樂團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合作,舉行「《紅樓夢》主題音樂會」,更邀請內地著名花腔女高音吳碧霞獻唱;澳門粵劇曲藝總會將演出「粵韻風華」名曲佳作;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粵劇培訓班將演兒童粵劇《寶蓮燈》; 「土生土語話劇」會演出本土氣息濃郁又輕鬆的幽默劇《熊到發燒》;澳門戲劇農莊演出以超現實手法創作的《天才耗夢》等。
鄭家大屋內演出
在這些本地製作中,較特別的是首次於世界文化遺產鄭家大屋內演出的《漂流者之屋》,由「澳門足跡」製作及演出。導演莫兆忠介紹說,該團過往曾演出環境劇場,例如在一些村落遺址,澳門文化局附近等地方表演,而在鄭家大屋演出還是首次。
該團會由兩個方面着手,一是鄭家大屋的主人鄭觀應,曾撰寫過一本書《盛世危言》,他對中國的改革表達意見。莫兆忠說,鄭觀應提倡中國應重視商業發展,建議舉辦世博會,而地點最好是上海。想不到百年後的中國,書中的提議竟然成真;另一方面,該團曾認真地作過調查訪問,訪問曾住過鄭家大屋的住客,了解當時的環境,他們的居住夢想有沒有成真?「我們會將宏觀的歷史,與個人經歷作出比照。」莫兆忠說。
首次進入鄭家大屋演戲,莫兆忠表示,政府部門也有要求盡量保護建築物,因此只能在屋中七個空間演出,演員會扮演導賞員角色,每次帶領四十多位觀眾到不同空間觀劇。由於沒有固定舞台,亦不能有固定布景,莫兆忠以靈活的構思,讓參演的八位演員都提着一個行李箱,劇情需要時便拿出道具來輔助使用,而觀眾與演員之間也是在狹窄的空間裡,有很難得的「親密接觸」。
另一個澳門本地劇團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則會在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崗頂劇院演出《愛在濠城》。該社主席鄭繼生是《愛在濠城》編劇兼導演。他表示,該社三十多年來都在當地無間斷地創作、演出,希望為澳門劇壇建立更穩固的基礎。
鄭繼生介紹《愛在濠城》時說,近年他的作品風格都比較沉鬱,這次他有感世界各處天災人禍頻仍,希望編創一齣充滿喜劇味道,又喚醒人們珍惜身邊人與愛的戲劇。他稱該劇是為崗頂劇院度身訂造的,原因是故事描寫一八七○年那段時期,澳門許多商人都曾在崗頂劇院的鏡廳內舉行舞會。劇情由東印度公司一名大班的愛情故事展開,鄭繼生說,他們會盡量展現崗頂劇院悠久歷史的懷舊色彩。
過去崗頂劇院較少被批准演出戲劇,以避免影響劇院結構。鄭繼生認為持這樣觀念的人並不了解戲劇及文化,因為戲劇表演不可能破壞建築結構,在演出時也可盡量簡化一些布景設計,而活化歷史建築也不一定要在舞台上,他會安排演員們走下舞台,與觀眾作近距離交流。
阿姐率團演粵劇
雖然澳門本身的製作甚為豐富,但外來節目亦十分精彩,例如開幕節目是來自法國的多媒體舞劇《馬可波羅》;閉幕節目則有以色列Mayumana 現代打擊樂舞蹈作品《擊.動》;其他節目尚有英國多媒體舞劇《水形百態》;西班牙Telenoika.Net錄像藝術團的《光影大三巴》;阿根廷全男班演出的《舞炫自由》及汪明荃率領的香港粵劇舞台演出清裝粵劇《德齡與慈禧》等。
藝術節今年會特別安排「藝節茶敘」活動,在其中四天,請藝術家們在鄭家大屋與觀眾隨意交流品茗,自由地對話。
第二十二屆澳門藝術節將於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二十八日舉行,門票於三月二十七日起在澳門廣星售票網發售,查詢可登上藝術節網站:www.icm.gov.mo/fam。
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轉貼] 裸體俠艾未未
裸體俠艾未未
[壹周刊 非常人語 2010-04-29 ]
數當代中國藝術家,五十三歲的艾未未名頭最響,人稱艾神而不名。他是鳥巢的設計顧問;每年英國雜誌《ArtReview》排列全球一百名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家,去年他位居四十三。
這天我們在銅鑼灣一家酒店的咖啡廳坐下,話沒幾句,記者便要求到他的房間談,他問何解,我硬着頭皮說,想替他拍裸照。他面色一沉,拍裸照倒沒問題,卻好像怕我倆共處一室,會發生不可挽回的事,結果他走到外面的行人天橋上面展示身段。
艾神二話不說,先脫去上衣。我們請他加碼,他跟女攝記說:「你脫一件,我脫一件。」言猶在耳,女攝記還未有所動,他已急不及待脫下褲子,露出孖煙囪底橫,雙手叉腰,挺着大肚子,一副來吧我什麼都應承的模樣。
記者本想叫他再脫––他應該很樂意––卻怕《壹週刊》要套上膠袋發售。即令如此,旁邊學校門外幾個等接放學的外傭已經看得瞠目結舌。
人生如屁,應當活得荒誕一點,無聊一點,「其實我是很認真的,但我們都希望幽默一點,人生需要幽默感,否則便有很多問題。」
無聊
故事就從無聊說起,連他的名字也是挺無聊的。父親是著名詩人艾青,曾經流放新疆,有說爸爸覺得現實太殘酷了,叫兒子愛未來好過,故此取名艾(愛)未未,這天艾神澄清:「這是有人亂說的,bullshit,我的名字沒有意思,他取名的原則只是沒有意思,不重複。」
艾未未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陳凱歌、張藝謀都是他的同學,還未畢業,八一年便跟女朋友跑到美國,艾神(愛神)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她在中國再待不下去。她的家庭不錯,是梁啟超的後代,她母親因為留在中國,學英文,在文革的時候給打死了。」
艾媽媽送兒子到北京機場:「這個孩子,沒有錢,不會英語,去美國幹什麼?」做兒子的回話:「十年後,你會聽到另一個畢加索的故事。」這張期票金額好大,詎料入讀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之後也沒畢業,「我小的時候也很瘋。」
非 法居留,逐漸成了中美友好大使,中國人去到美國都找他。當年吾爾開希逃到美國後,第一個見的就是他;馮小剛、胡咏言、譚盾都跑到曼克頓東城他的地下室。幾 個小伙子去看脫衣舞,只要多給些錢,還可以摸;去到世貿中心前面拍裸照,宣洩極權底下壓抑多年的睪酮,宣示那些 —— 正如崔健那首名曲 —— 紅旗下的蛋。
跟當地小偷混熟,只要中國人丟了東西,他都能找回來;買賊贓Nikon F3相機(拍裸照用?)三十美元有交易,「下次他們捧了一盤鑽石來,說今晚就要錢。啊,鑽石我可不要!」
跟 另一個藝術家,從紐約驅車到拉斯維加斯,只要路邊有任何商店,就進去偷首飾,「一路開車去,很無聊嘛。」跟友人比拼誰偷得多,「他偷了五件,我偷了十件。 一路偷到拉斯維加斯,車也裝滿了,後來就送給女孩子。」那友人不是誰,正是現任中央藝術學院副院長徐冰,「他永遠不會說這一段了。」
直 至九三年艾青病重,艾未未這才回國,九六年爸爸過身。秋後算賬,他成了另一個畢加索沒有?「我把時間算錯了,十年我沒有成為畢加索,二十年也沒有成為畢加 索,但是三十年後,我比畢加索棒多了。我生活在一個比畢加索更偉大的時代,我非常適合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比他有更大影響力,對普通人來說,我比畢加索 更重要。」
有聊
究竟這個時代偉大在哪?「過去所有時代 都是帝王時代,它的權力結構都是建立在錢之上;只有互聯網時代,知識、信息都可以自己選擇,表達也有自己的渠道,使人有可能成為人。這是一個最偉大的時 代,它的速度和空間都發生了變化,一個我全不認識的人,在很偏遠的地方,他能看到我說什麼。」
艾未未也從無聊變有聊,「這 個時代,我改變了我自己。」○八年到四川調查地震遇難學生資料,放上部落格;去年八月在成都替譚作人做證,公安破門,劈頭便打。一個月後他到德國舉辦展 覽,頭疼求醫,發現「重挫造成外顱與腦體間大面積出血」,動了大手術,「差點有生命危險!現在還好,做完採訪前不會有事,不用擔心。」
生死大事也拿來說笑,「我不覺得打有什麼了不起,我在美國也做過示威呀,遊行呀,警察在任何時候都會有暴力。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沒有記者的時候,照相機不在的時候,他們都會狠狠來一下。我在紐約拍過警察打人,滿頭是血。」
天 下烏鴉一樣黑,只是中國的黑得比較明目張膽,北京公安在他的家門外面裝了兩個偷拍鏡頭,「每次出去,我都跟朋友開玩笑:『這邊有監視孔,快轉過來……這邊 也有一個!』很好玩。我為什麼不怕呢?因為我認為這個社會能夠生存,它最大的武器就是不讓人知道真相,一天真相被所有人知道了,就生存不了;我的最大利 器,就是我公開我的觀點,我對他們說,歡迎將監視孔安在屋子裡,安在睡房裡。」
一次被公安跟蹤,艾未未走過去問:「你是不是在跟蹤我?」對方高呼哪有此事,老子來這裡遊玩而已。「是嗎?」老頑童心生一計:「那麼我們拍一張照片吧!」公安死也不拍,艾未未踢爛對方車門,並主動報警,公安局只有承認那是他們的人。
又一次公安問他住哪,他答:「你沒有權力問我住在哪,你只有權力查我住在哪!」反而查看公安證件,對方沒帶,說同事有帶。「同事有證件沒用,」艾發難:「你旁邊那人有駕駛執照,你沒有,你開車,你犯法!」公安取來證件,艾跑到公安局:「我要投訴!」
法治
也只有他,跟人治的政權講法治,「你一黨獨大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能改變司法的最基本尺度。你玩牌不能偷牌,往裡面塞牌,你不斷改變挖牌的方法,誰跟你玩?然後你還問那些輸掉的人:『看你有多笨?你要滋事,我把你關起來!』你本來就是一個老千,就不要表現自己有多麼輝煌!」
最多記者問他,怎麼會跟這麼不講道理的政權講道理?「即使它很蠻不講理,不一定這次蠻不講理。講道理是唯一的路了,這屋子裡如果無光的話,點着蠟燭是唯一的亮,你不能就這樣把蠟燭去掉,說點了沒用,說這個黑暗是無限的。」
希望中國共產黨倒台麼?「我談得更多是一個政權,它必須要發生的改變,這個改變,當然倒台是一種說法。一個國家總不成沒有政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我們需要一個體系是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倒台,但也可以不斷再生,這是我們說的民族提升。」
也 有人說,有問題的不止是中共,「是,這是中國人的問題,民族的問題,但是中共是我們現在的一個問題,它造成了這個民族更加愚昧,更加沒有可能性。這不完全 是它的問題,別人上來,可能仍然有問題,有更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在哪個時候解決哪個問題,我們不能說明天要天黑,我們就不起床了;天還是要黑,但是今天 我還是要起床,我還會因為太陽升起而快樂。」
自言不是成功的人,「我必須生活在強權之下,不斷發出聲音,卻永遠沒有回答;不斷在問問題,卻沒有一個反應,這能談得上成功嗎?」可是他徹底改變了鳥巢的設計啊,「不管怎變,總是一堆鋼鐵。」
話說回頭,國家為何將鳥巢交到這個眼中釘手上?「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機會,瑞士公司僱用了我,我們贏了這個項目,(國家)當然管不着我。」國家知道這位仁兄掌舵之後,晴天霹靂?「也不會,這麼大的國家,多大的一個蛋糕,有一、兩塊掉在地上,沒人去管。」
十八裸漢,艾未未(右五)身段最具曲線。他希望在他「消失」之前找到接班人,可惜還未找到,「不但在中國,在世界上也很少,世上極少有人在談論極權問題,因為普遍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幾個國家,中國、古巴、伊朗。」接班人大抵不用脫衣服吧?(網上圖片)
一制
艾未未看好香港前景,「有兩個可能,一國兩制,或者一國一制。我認為一國兩制是可以保持的,如果香港人願意保持的話;一國一制就是大陸也變成香港的制度,行民主制。我是希望一國一制。」
認 為中國應該早就有民主,「民主不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它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堅持一下。」怎生堅持?「就是每人每天做一件事,去想 一個公共議題,然後投入進去,哪怕是最小的一點努力。」不怕六四事件重演,再次流血嗎?「只有不變化才帶來流血,如果我們一直在變化當中,在糾正,在調 整,不會發生流血。流血的矛盾,都是一方完全拒絕對方。」
據他說,香港可以推動祖國民主化,「引用毛澤東一句話……我很討 厭這個人,很不願意引用他的說話,他是big asshole。」記者還是首次聽到住在內地的中國人公開用asshole稱呼偉大的毛主席,而且還是大碼那種,「或者是biggest asshole。那句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艾神有所不知,我們的特首唯中央政府的馬首是瞻,怕得要死。艾反 問:「為什麼害怕呢?」香港特首是中央任命的,市民可沒有權選擇,「那是香港人自己的責任了,你們要爭取這個權利了。你看六十年代美國,黑人不能投票,更 早一點婦女不能投票,便很清楚,政治權力民眾權力,都必須由每個民眾來完成的,如果自己都不珍惜,你就不要叫喚了。」
近來 香港人用激動的方式去爭取,「激動一點也沒有不好,人都是會激動的,因為他們(政權)不讓你有這個權利,本身我就覺得是令人非常激動的。只要在法律允許的 框架下,我覺得可以用任何方式來獲得自己的權利。」可惜香港人大多是順民,「我覺得因為每個人都放棄了自己的那一邊,你放棄了一邊,造成了他人可能放棄全 部。」

[壹周刊 非常人語 2010-04-29 ]
數當代中國藝術家,五十三歲的艾未未名頭最響,人稱艾神而不名。他是鳥巢的設計顧問;每年英國雜誌《ArtReview》排列全球一百名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家,去年他位居四十三。
這天我們在銅鑼灣一家酒店的咖啡廳坐下,話沒幾句,記者便要求到他的房間談,他問何解,我硬着頭皮說,想替他拍裸照。他面色一沉,拍裸照倒沒問題,卻好像怕我倆共處一室,會發生不可挽回的事,結果他走到外面的行人天橋上面展示身段。
艾神二話不說,先脫去上衣。我們請他加碼,他跟女攝記說:「你脫一件,我脫一件。」言猶在耳,女攝記還未有所動,他已急不及待脫下褲子,露出孖煙囪底橫,雙手叉腰,挺着大肚子,一副來吧我什麼都應承的模樣。
記者本想叫他再脫––他應該很樂意––卻怕《壹週刊》要套上膠袋發售。即令如此,旁邊學校門外幾個等接放學的外傭已經看得瞠目結舌。
人生如屁,應當活得荒誕一點,無聊一點,「其實我是很認真的,但我們都希望幽默一點,人生需要幽默感,否則便有很多問題。」
無聊
故事就從無聊說起,連他的名字也是挺無聊的。父親是著名詩人艾青,曾經流放新疆,有說爸爸覺得現實太殘酷了,叫兒子愛未來好過,故此取名艾(愛)未未,這天艾神澄清:「這是有人亂說的,bullshit,我的名字沒有意思,他取名的原則只是沒有意思,不重複。」
艾未未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陳凱歌、張藝謀都是他的同學,還未畢業,八一年便跟女朋友跑到美國,艾神(愛神)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她在中國再待不下去。她的家庭不錯,是梁啟超的後代,她母親因為留在中國,學英文,在文革的時候給打死了。」
艾媽媽送兒子到北京機場:「這個孩子,沒有錢,不會英語,去美國幹什麼?」做兒子的回話:「十年後,你會聽到另一個畢加索的故事。」這張期票金額好大,詎料入讀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之後也沒畢業,「我小的時候也很瘋。」
非 法居留,逐漸成了中美友好大使,中國人去到美國都找他。當年吾爾開希逃到美國後,第一個見的就是他;馮小剛、胡咏言、譚盾都跑到曼克頓東城他的地下室。幾 個小伙子去看脫衣舞,只要多給些錢,還可以摸;去到世貿中心前面拍裸照,宣洩極權底下壓抑多年的睪酮,宣示那些 —— 正如崔健那首名曲 —— 紅旗下的蛋。
跟當地小偷混熟,只要中國人丟了東西,他都能找回來;買賊贓Nikon F3相機(拍裸照用?)三十美元有交易,「下次他們捧了一盤鑽石來,說今晚就要錢。啊,鑽石我可不要!」
跟 另一個藝術家,從紐約驅車到拉斯維加斯,只要路邊有任何商店,就進去偷首飾,「一路開車去,很無聊嘛。」跟友人比拼誰偷得多,「他偷了五件,我偷了十件。 一路偷到拉斯維加斯,車也裝滿了,後來就送給女孩子。」那友人不是誰,正是現任中央藝術學院副院長徐冰,「他永遠不會說這一段了。」
直 至九三年艾青病重,艾未未這才回國,九六年爸爸過身。秋後算賬,他成了另一個畢加索沒有?「我把時間算錯了,十年我沒有成為畢加索,二十年也沒有成為畢加 索,但是三十年後,我比畢加索棒多了。我生活在一個比畢加索更偉大的時代,我非常適合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比他有更大影響力,對普通人來說,我比畢加索 更重要。」
有聊
究竟這個時代偉大在哪?「過去所有時代 都是帝王時代,它的權力結構都是建立在錢之上;只有互聯網時代,知識、信息都可以自己選擇,表達也有自己的渠道,使人有可能成為人。這是一個最偉大的時 代,它的速度和空間都發生了變化,一個我全不認識的人,在很偏遠的地方,他能看到我說什麼。」
艾未未也從無聊變有聊,「這 個時代,我改變了我自己。」○八年到四川調查地震遇難學生資料,放上部落格;去年八月在成都替譚作人做證,公安破門,劈頭便打。一個月後他到德國舉辦展 覽,頭疼求醫,發現「重挫造成外顱與腦體間大面積出血」,動了大手術,「差點有生命危險!現在還好,做完採訪前不會有事,不用擔心。」
生死大事也拿來說笑,「我不覺得打有什麼了不起,我在美國也做過示威呀,遊行呀,警察在任何時候都會有暴力。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沒有記者的時候,照相機不在的時候,他們都會狠狠來一下。我在紐約拍過警察打人,滿頭是血。」
天 下烏鴉一樣黑,只是中國的黑得比較明目張膽,北京公安在他的家門外面裝了兩個偷拍鏡頭,「每次出去,我都跟朋友開玩笑:『這邊有監視孔,快轉過來……這邊 也有一個!』很好玩。我為什麼不怕呢?因為我認為這個社會能夠生存,它最大的武器就是不讓人知道真相,一天真相被所有人知道了,就生存不了;我的最大利 器,就是我公開我的觀點,我對他們說,歡迎將監視孔安在屋子裡,安在睡房裡。」
一次被公安跟蹤,艾未未走過去問:「你是不是在跟蹤我?」對方高呼哪有此事,老子來這裡遊玩而已。「是嗎?」老頑童心生一計:「那麼我們拍一張照片吧!」公安死也不拍,艾未未踢爛對方車門,並主動報警,公安局只有承認那是他們的人。
又一次公安問他住哪,他答:「你沒有權力問我住在哪,你只有權力查我住在哪!」反而查看公安證件,對方沒帶,說同事有帶。「同事有證件沒用,」艾發難:「你旁邊那人有駕駛執照,你沒有,你開車,你犯法!」公安取來證件,艾跑到公安局:「我要投訴!」
法治
也只有他,跟人治的政權講法治,「你一黨獨大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能改變司法的最基本尺度。你玩牌不能偷牌,往裡面塞牌,你不斷改變挖牌的方法,誰跟你玩?然後你還問那些輸掉的人:『看你有多笨?你要滋事,我把你關起來!』你本來就是一個老千,就不要表現自己有多麼輝煌!」
最多記者問他,怎麼會跟這麼不講道理的政權講道理?「即使它很蠻不講理,不一定這次蠻不講理。講道理是唯一的路了,這屋子裡如果無光的話,點着蠟燭是唯一的亮,你不能就這樣把蠟燭去掉,說點了沒用,說這個黑暗是無限的。」
希望中國共產黨倒台麼?「我談得更多是一個政權,它必須要發生的改變,這個改變,當然倒台是一種說法。一個國家總不成沒有政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我們需要一個體系是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倒台,但也可以不斷再生,這是我們說的民族提升。」
也 有人說,有問題的不止是中共,「是,這是中國人的問題,民族的問題,但是中共是我們現在的一個問題,它造成了這個民族更加愚昧,更加沒有可能性。這不完全 是它的問題,別人上來,可能仍然有問題,有更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在哪個時候解決哪個問題,我們不能說明天要天黑,我們就不起床了;天還是要黑,但是今天 我還是要起床,我還會因為太陽升起而快樂。」
自言不是成功的人,「我必須生活在強權之下,不斷發出聲音,卻永遠沒有回答;不斷在問問題,卻沒有一個反應,這能談得上成功嗎?」可是他徹底改變了鳥巢的設計啊,「不管怎變,總是一堆鋼鐵。」
話說回頭,國家為何將鳥巢交到這個眼中釘手上?「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機會,瑞士公司僱用了我,我們贏了這個項目,(國家)當然管不着我。」國家知道這位仁兄掌舵之後,晴天霹靂?「也不會,這麼大的國家,多大的一個蛋糕,有一、兩塊掉在地上,沒人去管。」
十八裸漢,艾未未(右五)身段最具曲線。他希望在他「消失」之前找到接班人,可惜還未找到,「不但在中國,在世界上也很少,世上極少有人在談論極權問題,因為普遍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幾個國家,中國、古巴、伊朗。」接班人大抵不用脫衣服吧?(網上圖片)
一制
艾未未看好香港前景,「有兩個可能,一國兩制,或者一國一制。我認為一國兩制是可以保持的,如果香港人願意保持的話;一國一制就是大陸也變成香港的制度,行民主制。我是希望一國一制。」
認 為中國應該早就有民主,「民主不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它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堅持一下。」怎生堅持?「就是每人每天做一件事,去想 一個公共議題,然後投入進去,哪怕是最小的一點努力。」不怕六四事件重演,再次流血嗎?「只有不變化才帶來流血,如果我們一直在變化當中,在糾正,在調 整,不會發生流血。流血的矛盾,都是一方完全拒絕對方。」
據他說,香港可以推動祖國民主化,「引用毛澤東一句話……我很討 厭這個人,很不願意引用他的說話,他是big asshole。」記者還是首次聽到住在內地的中國人公開用asshole稱呼偉大的毛主席,而且還是大碼那種,「或者是biggest asshole。那句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艾神有所不知,我們的特首唯中央政府的馬首是瞻,怕得要死。艾反 問:「為什麼害怕呢?」香港特首是中央任命的,市民可沒有權選擇,「那是香港人自己的責任了,你們要爭取這個權利了。你看六十年代美國,黑人不能投票,更 早一點婦女不能投票,便很清楚,政治權力民眾權力,都必須由每個民眾來完成的,如果自己都不珍惜,你就不要叫喚了。」
近來 香港人用激動的方式去爭取,「激動一點也沒有不好,人都是會激動的,因為他們(政權)不讓你有這個權利,本身我就覺得是令人非常激動的。只要在法律允許的 框架下,我覺得可以用任何方式來獲得自己的權利。」可惜香港人大多是順民,「我覺得因為每個人都放棄了自己的那一邊,你放棄了一邊,造成了他人可能放棄全 部。」

訂閱:
文章 (Atom)